重慶和談前 蔣介石指斥毛澤東有帝王思想

2021-01-18 騰訊網

[摘要]中國歷史上打天下,爭正統,嚴格講來,皆是爭統治人民,殺人流血,根本與人民的意思不相干。勝利了的,為秦皇漢高,為唐宗宋祖;失敗了的,為項羽、為王世充竇建德……

蔣介石與毛澤東

筆戰序幕 毛澤東詞贈柳亞子

1936年1月26日,毛澤東親自率軍渡過黃河,到達華北前線準備對日作戰。2月5日清晨,部隊來到陝西清澗縣袁家溝休整。飄了幾天的鵝毛大雪,雄渾壯觀的北國雪景觸發了毛澤東的詩興。2月7日,毛澤東揮毫疾書,寫下了氣吞山河的詞作——《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945年8月,毛澤東飛抵重慶,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在渝期間,毛澤東將9年前創作的《沁園春?雪》書贈柳亞子。柳亞子深為該詞磅礴的氣勢所折服,不禁贊道:「展讀之餘,以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軾)、辛(棄疾)未能抗,況餘子乎?」接著,他填了一首題為《沁園春?次韻毛潤之初到陝北看大雪之作》的和詞:

廿載重逢,一闋新詞,意共雲飄。嘆青梅酒滯,餘意惘惘;黃河流濁,舉世滔滔。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傷心甚,哭無雙國士,絕代妖嬈。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算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只解牢騷。更笑胡兒,納蘭容若,豔想情著意雕。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之後,他將毛詞、「和詞」送交中共在渝的《新華日報》,要求一併發表。《新華日報》因未徵得毛澤東本人的同意,11月11日只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和詞」的發表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很想拜讀毛澤東的「詠雪」原作。重慶《新民報晚刊》副刊編輯吳祖光幾經周折找來幾個不同的毛詞傳抄本,將之拼湊起來,得到一份完整的《沁園春?雪》。他認為:「從(該詞)風格上的涵渾奔放來看,頗近蘇辛詞派,但是找遍蘇辛詞再找不出任何一首這樣大氣磅礴的詞作。真可謂睥睨六合,氣雄萬古,一空倚傍,自鑄偉詞。」11月14日該報在副刊顯著位置以《毛詞?沁園春》為題隆重推出,並配發了熱情洋溢的「按語」——「毛潤之先生能詩詞,似鮮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園春?雪》一詞者,風調獨絕,文情並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由於毛詞系由傳抄本拼湊而成,故發表時與原作有數字之異。

11月28日,重慶《大公報》以《轉載兩首新詞》為題,在顯著版面轉載了毛的《沁園春》及柳的和詞,隨即山城各大報紙競相轉載,並發表了大量步韻、唱和之作和評論文章。《沁園春?雪》不脛而走。

毛詞發表後,《新民報晚刊》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壓力。故宮博物院創辦人之一、著名考古專家、吳祖光的父親吳景洲,也許是出於對毛詞的推崇,也許是出於對兒子的支持,特地填了一首和詞《沁園春?詠霧》,12月15日也在《新民報晚刊》發表:

極目層巒,千裡沙籠,萬疊雲飄。看風車上下,徒增惘惘;江流掩映,不盡滔滔。似實還虛,不競不伐,無止無涯孰比高?盡舒捲,要氣彌六合,涵蓋妖嬈!

渾莽不事妝嬌,更不自矜持不折腰。對蕩蕩堯封,空懷繾綣;茫茫禹跡,何限離騷?飛絮漫天,哀鴻遍野,溫暖斯民學大雕。思往昔,祗天晴雨過,昨日今朝。

幾十年過去了,從能夠查到的資料看,這一時期以《沁園春》詞調唱和的詞作及相關的評論文章有數十首(篇),其作者有國民黨人,有共產黨人,有反動墨客,有進步文人,也有中間分子。其立場也是複雜多樣的:既有對毛詞及作者的詆毀與攻擊,也有對作者與中共的讚賞與支持;既有對「國統區」社會亂象的批評,也有對戰後和平局面的憂心,當然也有對立雙方的駁難與辯護。在報刊方面,竟然形成了以《中央日報》、《和平日報》(原《掃蕩報》)、《益世報》等為一方,以《新華日報》、《客觀》雜誌、《民主星期刊》等為另一方(重慶《大公報》作為一家獨立的民營報紙,雙方都曾在該報發表作品),圍繞毛澤東詞《沁園春?雪》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筆戰。就參與人數、持續時間、社會反響來看,一首詩詞在當時能引起如此規模的論爭,是一種獨特的歷史現象。今天來看,這既是一個文化事件,也是一個政治事件。一些文人對毛詞和中共的詆毀與攻擊,主要集中在「擁兵自重」、「破壞和平」、「封建割據」等方面,這在兩個政黨、兩支軍隊、兩塊政區(解放區與國統區)截然對立的情況下,在所難免。但筆戰更多指向這首詞是否體現了「帝王思想」。

焦點 詞作是否體現了「帝王思想」

毛澤東的《沁園春》被蔣介石指斥為「帝王思想」不足為怪。蔣介石在與陳布雷談到這首詞時曾這樣說:「我看他的詞有帝王思想,他想復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稱王稱霸。」並要求陳布雷:「你趕緊組織一批人,寫文章以評論毛澤東詩詞的名義,批判毛澤東的『帝王思想』,要讓全國人民知道,毛澤東來重慶不是來和談的,而是為稱帝而來的。」(《知情者說》第二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從這一歷史背景出發,在國民黨控制的報刊上發表的二十餘篇詆毀毛詞的唱和之作,多帶有政黨攻擊的背景。在當時,也有一些作品並非站在國民黨和蔣介石的立場,但也對毛詞提出了質疑或批評,這就不能簡單地歸過於國民黨的「御用文人」了。

在所有批評攻擊毛詞的作品中,易君左的詞作具有代表性。易君左早年是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日本早稻田大學碩士,家學淵源,才高資絕,文、詩、書、畫無不精工,被稱為「三湘才子」。1945年12月4日,易君左在《和平日報》的「和平副刊」發表了一首和詞。作者在序中矯「全民之命」,以盟主自命,號召「天下詞家」作出響應:

「鄉居寂寞,近始得讀《大公報》轉載毛澤東、柳亞子二詞。毛詞粗獷而氣雄,柳詞幽怨而心苦。因次成一韻,表全民心聲,非一人私見;望天下詞家,聞我興起!」其詞曰:

國脈如絲,葉落花飛,梗斷蓬飄。痛紛紛萬象,徒呼負負;茫茫百感,對此滔滔。殺吏黃巢,坑兵白起,幾見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離破碎,葬送妖嬈。

黃金堆貯阿嬌,任冶態妖容學細腰。看大漠孤煙,生擒頡利;美人香草,死剩離騷。一念參差,千秋功罪,青史無私細細雕。才天亮,又漫漫長夜,更待明朝。

易君左以其深厚的詞學功底推出的「力作」,固然流露出了一絲憂國憂民的哀婉情愫,但將人民武裝誣為黃巢「殺吏」,白起「坑兵」;稱《沁園春?雪》是「冶態妖容」,尤其結句與《沁園春?雪》針鋒相對,其弦外之音是:中國才迎來一線光明,由於共產黨擁兵自重,內戰將不可避免,「國脈」又將陷入黑暗,只能把幻想寄托在「明朝」了。與眾多和詞相比,易君左和詞的藝術性不在話下,然而這種政治思想上的錯誤與偏見,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一些進步文人和民主人士的回擊。易君左當然不能代表當時的知識分子群體。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經歷過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革命過程,對於得到過民主與科學洗禮的知識分子來說,這樣的堅持是被十分看重的。對於皇權的敏感和封建的警惕,也體現了那一代人的時代風貌。

其實,柳亞子從毛澤東手中拿到這首詞不久,也碰到了這首詞是否存在「帝王思想」的問題。10月21日,尹瘦石向柳亞子索要毛澤東手跡及其和詞,柳慷慨相贈。尹瘦石又請柳亞子給毛澤東手跡題跋,柳亦應之,作跋文曰:「毛潤之《沁園春》一闋,餘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中共諸子,禁餘流傳,諱莫如深,殆以詞中類帝王口吻,慮為意者攻之資;實則小節出入,何傷日月之明。」此處所謂「中共諸子,禁餘流傳,諱莫如深」,當指《新華日報》只同意發表柳之「和詞」而不同意發表「毛詞」一事。柳亞子在跋文中揣度:「餘意潤之(毛澤東)豁達大度,決不以此自謙,否則又何必寫與餘哉。情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恩來殆猶不免自鄶以下之譏歟?」拒絕發表的是毛澤東,還是周恩來?缺乏考證資料,不敢妄說。不過,《新華日報》作為中共報紙,不同意發表毛詞,其理由正是柳亞子披露的「中共諸子」對於「帝王口吻」的顧慮。

正當重慶報刊為毛詞筆戰正酣之際,柳亞子有位老朋友前來造訪,這位老朋友當年參加過中共,後來成為黨國要員,也對《沁園春?雪》提出了質疑。礙於老朋友的面子,柳亞子憋著一肚子悶氣,沒有發作。第二天,柳亞子作《答客難》一文,對朋友的觀點逐條批駁:「他(指毛澤東)是一個政黨的領袖,人民的領袖,自然的領袖口氣闊大,不同於勾章撇句的小儒……20世紀是人民的世紀,只有人民的領袖,沒有反動的皇帝。非唐薄宋,不正是毛潤之偉大的表現嗎?《沁園春》說得好:『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不是正告一般獨夫民賊所專制的壽數已終,人民的世紀開始。」(《簫劍詩魂——柳亞子評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月4日,《和平日報》刊出兩封「讀者來信」,分別是董令狐的《封建餘孽的抬頭》和楊依琴的《毛詞沁園春箋注》。董令狐說道:「幾千年來的王霸思想,很容易支配人心……連延安的『領袖』也『欲與天公試比高』了。一闋《沁園春》,『還看今朝』,抱負自然不平凡,卻出現了秦始皇的面目!」在這則「來信」中,董顯然是將毛詞指為「幾千年來的王霸思想」,並將毛澤東本人比成秦始皇。除了對毛詞的攻擊,董又將筆鋒指向柳亞子:「柳亞子先生《沁園春》奉和聖制,順嘴接文,誹謗古今,其實是封建殘孽又一次的抬頭而已!」將毛柳的詩詞唱和說成「奉和聖制」,將毛柳友誼說成是君臣關係,目的仍在於批評毛詞的「帝王思想」。

楊依琴則在《毛詞沁園春箋注》一文中,先說:「毛澤東氏是長沙一師的學生,國文根蒂不壞,能詩也能詞。觀其近作《沁園春》頗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氣概……口氣真是不凡。」但文章筆鋒一轉,故意將古代的帝王將相拿來比附毛澤東:「項羽的《拔山吟》,漢高祖的《大風歌》,以之相較,渺乎其小,何足道哉!在作者的意思,秦皇漢武的武功是可以了,論『文』則還差一點;唐太宗、宋太祖『風騷』不夠;就是武功頂呱呱的成吉思汗,也不過是一個不開化的野蠻人罷了。作者拿他們的事業私下和自己比上一比,結果覺得都不能滿意。所以,接著就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自況之餘,蓋以自負也。」(2010年4月25《重慶商報》)有論者指出,這是有意用古代狹隘的帝王觀念加於毛澤東,強加給《沁園春?雪》。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22年後的1957年4月,毛澤東在同《人民日報》負責人的談話中就曾強調:歷史上不是提什麼「文景之治」嗎?實際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維持會,庸碌無能。從元帝開始,每況愈下。毛澤東說:西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另一次談話時指出,歷史上當皇帝的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從上述情況來看,按照柳亞子的說法,毛澤東的確有「非唐薄宋」的氣概。楊氏所論,並非毫無道理。

上述兩篇「讀者來信」發表後,12月29日,在儲安平主編的《客觀》雜誌第8期上,該刊編輯聶紺弩發表了一篇駁「帝王思想」的辯論文章《毛詞解》。這篇文章對董令狐和楊依琴對毛詞的詆毀與曲解進行了反駁,並按照自己的理解闡述了毛詞的思想內涵和主題。聶紺弩認為,毛詞上半闋的頭幾句是「用雪、用白色、用寒冷來象徵殘暴的統治」,「而評論家反說作者欲與天公試比高,完全胡扯」。下半闋「翻成白話,不過說:強盜們,漢奸們,封建殘餘們!你們想用武力統一中國嗎?你們自己認為可以成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嗎?你們錯了!那不過是歷史上的一些無知識、無思想的野蠻傢伙。他們過去了,他們的時代過去了。今天,不是光靠武力、光靠蠻橫可以得到天下的。要在今天成為一個人物,必須理解的多一些,必須自己成為一個知識者乃至思想家,必須能夠代表人民的利益……試問這與封建餘孽或帝王思想有一絲一毫的相同嗎?不!剛剛相反,它是反封建的,反帝王的!」聶先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極力將毛詞往「反封建,反帝王」上拉,貶低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歷史地位。倒是毛澤東自己在若干年後對此問題作了澄清:「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可見,聶先生並不真正了解毛澤東。聶紺弩還依毛詞韻也填寫了一首《沁園春》,與易君左和詞針鋒相對:

謬種龍陽,三十年來,人海浮飄。憶問題丘九,昭昭白白;揚州閒話,江水滔滔;慣駛倒車,常騎瞎馬,論出風頭手段高。君左矣,似無鹽對鏡,自惹妖嬈。

時代不管人嬌,拋糊塗蟲於半路腰。喜流風所被,人民竟起;望塵莫及,豎子牢騷。萬姓生機,千秋大業,豈懼文工曲意雕?凝眸處,是誰家天下,宇內今朝?

客觀地說,聶先生這闋和詞並不見有多少高明之處,通篇充滿了罵詈之詞,甚至將易君左早年的「短處」拿來說事,如「揚州閒話,江水滔滔」,道理上卻無法將對方駁倒。對此,易君左曾不滿地在另一首《沁園春》序言中解釋:「……餘一生不靠黨吃飯,亦從不知阿諛善頌善禱之詞。凡欲所言,一本良知,知我罪我,在所不計。且如其為『民主』則但宜批評,何效王婆罵街之醜態也,以此致海內詞壇。」

以「四不」方針(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標榜的《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於11月23日給好友傅斯年寫信說:「孟真先生:日前之晤,承問笑話,忘記談一事,即毛澤東近作之沁園春也。特另紙錄陳,以見此人滿腦子什麼思想也。」(《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詩以言志,歌以詠懷」,這位以天下道義為擔當的報人意識到了什麼,憂戚之情溢於言表。即便如此,11月28日,恪守獨立、公正立場的《大公報》還是將毛詞和柳詞一併發表。

在重慶,和王芸生一樣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不在少數。作家吳組緗在第二天的日記裡這樣寫道:「昨日《大公報》轉載毛澤東填詞《沁園春》一首……毛主一切為大眾,於文藝尤主『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卻作這樣的詞。毛反對個人英雄主義,而詞中充滿舊的個人英雄主義之氣息。看他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霸主比高下: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意與蔣先生爭勝,流露躊躇滿志之意。說山河壯麗,所以古今英雄都要爭霸,逐鹿,他亦自居於此類英雄之一。這些氣味,使我極感不快。」((《新文學史料》2008年第1期,人民文學出版社)查閱有關資料,凡經毛澤東本人親自審定、正式發表的全部詩作,幾乎無一篇涉及全民抗戰、抵禦外侮的作品。即使這篇1936年寫於抗日前線的《沁園春?雪》,也是就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成王敗寇發出感慨。逐鹿中原,一匡天下,是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抱負,這一思想在《沁園春?雪》裡展露得淋漓盡致。問題的關鍵在於,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打江山、坐江山」顯然不能成為共產黨人的歷史邏輯。在當時的背景下,吳組緗的憂懷之情頗具代表性。這則史料系吳組緗本人的日記,並未用於公開發表,故在當時未捲入詩文論爭。

王芸生並未放棄作為報人的歷史責任,從1945年12月16日起,他在重慶《大公報》分四次連載個人署名文章《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文章洋洋灑灑數萬言,正如題目所說,表明了王芸生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王芸生在發表這篇文章時,文前曾有一個「補識」,頗引人注目:

這篇文章,早已寫好。旋以抗戰勝利到來,國內外大事紛紛,遂將此文置於箱底……近見今人述懷之作,還看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比量。因此覺得我這篇斥復古迷信、反帝王思想的文章還值得拿出來與人見面。翻身吧!必兢兢於今,勿戀戀於古,小百姓們起來,向民主進步。

中國歷史上打天下,爭正統,嚴格講來,皆是爭統治人民,殺人流血,根本與人民的意思不相干。勝利了的,為秦皇漢高,為唐宗宋祖;失敗了的,為項羽、為王世充竇建德……這一部興衰治亂史,正如中國歷史的寫法,只看見英雄爭天下的人物,而看不見人民,至少是看不見人民意志的表現。事實也恰恰如此,中國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亂多治少甚至竟無清明之治,就因為只見英雄爭,不見百姓起,人民永遠做被宰制者。今天我們應該明白這道理了,非人民自己起來管事不足以為治,也非人民自己起來管事不足以實現民主。

他指出的觀點,很像毛澤東與黃炎培在延安窯洞中關於「政治周期律」的對話,也很像毛澤東在與林彪分道揚鑣的廬山會議上嚴厲批評的「英雄創造歷史」的思想。文章發表後,要比那些詩詞唱和影響更大,王芸生受到的批評也更猛烈。

郭沫若在《客觀》1945年第8期(1945年12月29日)上「步毛澤東原韻」作了一首《沁園春》,對王芸生的「學術文章」和易君左的「和韻」以及其他詞作者的觀點進行反駁。

說甚帝王,道甚英雄,皮相輕飄。看古今成敗,片言獄折;恭寬信敏,無器民滔。豈等沛風,還殊易水,氣度雍容格調高。開生面,是堂堂大雅,謝絕妖嬈。

傳聲鸚鵡翻嬌,又款擺揚州閒話腰。說紅船滿載,王師大捷;黃巾再起,蛾賊群騷。嘆爾能言,不離飛鳥,朽木之材未可雕。何足道!縱漫天迷霧,無損晴朝。

郭沫若的和詞除了體現了與聶紺弩和詞一樣的罵人特點之外,特別突出地讚揚毛詞「恭寬信敏,無器民滔」,「氣度雍容格調高」,並以「豈等沛風(劉邦),還殊易水(荊軻)」指出了毛澤東與歷代帝王、英雄的區別。郭沫若深諳文章的影響力,除了運用詩詞進行反擊之外,1946年7月,又在上海《周報》第46期上發表文章《摩登唐?吉坷德的一種手法》,點名批駁了王芸生《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一文的觀點。他寫道:「王先生把別人的寓意之作認為是『述懷』,心血來潮,於是乎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毛澤東才不外是一位復古派,迷信家,懷抱著帝王思想的人物。人贓俱獲,鐵案難移,於是乎他要『斥復古』也就是斥毛澤東的復古,『破迷信』是破毛澤東的迷信,反『帝王思想』是反毛澤東的帝王思想。」不久,此文又在重慶出版的《萌芽》月刊8月號再次發表。

歷史的玩笑開得有點大。1973年9月23日,毛澤東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各地,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在要搞「正確的個人崇拜」的堅持下,「文革」期間,整個中國大地,成為一片紅海洋,早請示,晚匯報,忠字舞,語錄操,個人崇拜登峰造極。

在這場圍繞毛詞的唱和中,即使在擁毛陣營中,一些詞作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毛詞是否有「帝王思想」的筆戰,但在字裡行間透露出的,也並非對於「聖君明主」之類「風流人物」的讚賞與嚮往,而是表達了對於民主政治的追求與期望。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共領導人王若飛的嶽父黃齊生,1946年3月代表延安各界來重慶慰問在「較場口事件」中被國民黨特務打傷的民主人士,從報紙上讀到一些人對柳亞子的攻訐之作,也步毛韻填了一首《沁園春》:

是有天緣,握別紅巖,意氣飄飄。憶郭舍聯歡,君嗟負負,衡門痛飲,我慨滔滔。民主如船,民權如水,水漲奚愁船不高?分明甚,彼褒顰妲笑,祗解妖嬈。

何曾宋子真嬌,偏作勢裝腔慣扭腰。看羊胃羊頭,滿坑滿谷;密探密捕,橫擾橫騷。天道好還,物極必反,朽木憑他怎樣雕。安排定,看居父,走馬來朝。

這首詞的核心意思,在於「民主如船,民權如水,水漲奚愁船不高?」他強調的是,民主政治首先要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安排定,看居邠亶父,走馬來朝」一句,引用《莊子?讓王》的典故,雖然他針對的是國民黨鎮壓民主人士的具體案例,卻體現了「人權至上」的價值理念。這首詞是1946年4月6日黃齊生返回延安前兩天,到郭沫若家辭行時書贈郭沫若的。令人感到痛心的是,4月8日,黃齊生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黑茶山遇難。

《民主星期刊》是陶知行發起、鄧初民主編的一家小報,在這次筆戰中,也一時成為進步人士的戰鬥營壘。該刊發表了一首署名聖徒、題為《沁園春?讀潤之、亞子兩先生唱和有感而作》的和詞:

放眼西南,千家鬼嚎,萬家魂飄。嘆民間老少,饑寒累累;朝中上下,罪惡滔滔。惟我獨尊,至高無上,莫言道高志更高。君不見,入美人懷抱,更覺妖嬈。

任她百媚千嬌,俺怒目橫眉不折腰。我工農大眾,只求生活;青年學子,不解牢騷。休想獨裁,還我民主,朽木之材不可雕。去你的,看人民勝利,定在今朝。

「聖徒」到底是誰?查無可考。在其詞中,尤應指出的是這幾句:「惟我獨尊,至高無上,莫言道高志更高。」「休想獨裁,還我民主,朽木之材不可雕」。這些寄託著經過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中國人,雖然歷史進程由於軍閥混戰、外敵入侵被打亂了,但民主政治作為世界潮流,仍然是進步的人們的共同理想與希望。

參與筆戰人士的歷史命運

對於國民黨和一些知識分子關於「帝王思想」的指責,毛澤東自己作何解釋呢?若干年後,毛主席正式為這首詩作批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採、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經歷過十年「文革」之後的人們,不會再將領袖人物的某句話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金科玉律。我們有必要整理一下當年參與這場筆戰的有關人士後來的歷史命運。

這場筆戰的主角,無疑當屬柳亞子、易君左、郭沫若、王芸生、聶紺弩等人。易君左在政權變換之際,去了臺灣。柳亞子留在大陸,在新政權中,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政務院文教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等職。1952年,他與葉恭綽、李濟深、章士釗聯名上書毛澤東,呼籲保護民族英雄袁崇煥墓,使袁墓古蹟得以保存。除此之外,較少有影響的社會活動,於1958年逝世。學生時代的毛澤東,雖在「驅張」時期曾得到過吳祖光姻親的幫助與支持,然而,首次發表毛詞《沁園春》的吳祖光仍然沒有逃脫政治運動的迫害。1957年吳祖光被打為右派,下放北大荒勞動改造,妻子新鳳霞同年也被劃為右派,「文革」中再次受到迫害。

在圍繞《沁園春》的筆戰中,王芸生時任《大公報》主編,他在建國後卻經歷了另一種人生歷程。王芸生是一位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政論家、卓越的新聞工作者,在國共兩黨對決的夾縫中,他始終堅持獨立的立場,不僅不斷地批評當權的國民黨,也沒有放棄對革命的共產黨的批評。抗戰剛結束,王芸生就表示:「我們建議政府先做一件事,就是:取消新聞檢查,開放言論自由……新聞檢查的後果是領袖神聖化,只聞諛詞,身入雲端,政府一切好,絕對無錯,在政府的文告裡,永遠責備人民,而不自檢,於是久而久之陷於腐化無能而不自知,至於否定民主,遠離人民。」這樣的行事風格與思想立場,後來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王芸生是在得到毛澤東口頭請柬後才下決心北上解放區的。他北上的目的很清楚,初衷不改,不想為官,文章報國,為《大公報》事業繼續奮鬥。這是得到最高層明確承諾的。然而,他還未踏上解放區的土地,就得知天津《大公報》被易名為《進步日報》,重慶《大公報》也被改為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報《重慶日報》。《大公報》的同仁們,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都先後不同地經歷了悲慘的命運,楊剛、範長江自殺了,蔣蔭恩、孟秋江「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許君遠、徐鑄成、徐盈、彭子岡、趙恩源、李純青、蕭乾、陸治、朱啟平等都沒有逃過厄運。1957年,王芸生由於得到毛澤東的親批,才逃過一劫,沒有被劃為右派。1980年5月在北京逝世,結束了半生輝煌、半生憂鬱的一生。

這場筆戰中,站在擁毛立場上的另一重要媒體,是聶紺弩擔任編輯、由儲安平創辦的《客觀》雜誌。儲安平的結局已為世人所熟知。

而曾為捍衛毛詞挺身而出的聶紺弩先生,則是中國現代作家中少有的傳奇性人物,一生大起大落,飽經滄桑。他1920年代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參加過國共合作的第一次東徵,後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他是周恩來的學生,曾與鄧小平、伍修權、蔣經國同窗;他曾與毛澤東徹夜談詩論文;魯迅逝世時,他是八名抬棺者之一。1955年,他在胡風事件中受牽連被隔離審查,1957年「反右」中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因「現行反革命罪」被判處無期徒刑,並長期在北大荒勞動改造。

聶紺弩為毛辯護填寫的這首《沁園春》不能說是成功之作。也許正應了「文章憎命達」、「憤怒出詩人」的古訓,建國後聶紺弩落難時的詩作,主要由「三草」(北荒草、南山草、贈答草)組成的《聶紺弩舊體詩全編註解集評》於2009年11月出版,倒是在當代文學界產生了強烈反響。首發式上,有學者指出,聶紺弩的詩是「一代儒林痛史」。在長期流放北大荒勞動和坐牢的歲月裡,聶紺弩事事入詩,給後人留下了一部可貴的詩史。下面從中選取兩首,一首是與當年的擁毛詞同調的《沁園春?贈木工李四》:

馬恩列斯,毛主席書,左擁右攤。覺唯心主義,抱頭鼠竄,形上學,啞口無言。滴水成冰,紙窗如鐵,風雪迎春入沁園。披吾被,背加皮塔爾,魚躍於淵。

坐穿幾個蒲團,遇人物風流李四官。藐雞鳴狗盜,孟嘗賓客;蛇神牛鬼,小賀章篇。久想攜書,尋師海角;借證平生世界觀。今老矣,卻窮途罪室,邂逅君焉。

另一首是《挽雪峰二首之一》:

狂熱浩歌中中寒,復於天上見深淵。

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錐心坦白難。

一夕尊前婪尾酒,千年局外爛柯山。

從今不買筒筒菜,免憶朝歌老比幹。這兩首詩詞,無論藝術水平還是思想水平,得到了人們更多的首肯與讚賞。特別是「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錐心坦白難」一句,夏衍贊道:「真是深刻的名句。」老報人曾敏之稱此句,「高度概括了知識分子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的痛苦遭遇」。

郭沫若逝世於1978年,他在建國後基本充當了新中國「文化班頭」的角色。這位曾經叱吒文壇的文化領袖,20多年後因在解放前的名作《十批判書》中批評秦始皇,在「文革」中受到毛澤東的批評。

郭沫若在「文革」中的「風派人物」作派,一直為人詬病。建國前,在白色恐怖之下,曾經寫過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郭沫若,這樣歌頌毛澤東:「在一萬公尺的高空,在圖-104的飛機之上,難怪陽光是加倍地明亮,機內和機外有著兩個太陽!」(《題毛主席在飛機中工作的攝影》)他也曾這樣歌頌「四人幫」中的首要分子江青:「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善於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你奮不顧身地在文化戰線上陷陣衝鋒,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四人幫」被粉碎,郭沫若作了這樣一首《水調歌頭》: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鐵帚掃而光。篡黨奪權者,一枕夢黃粱。

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真是罪該萬死,迫害紅太陽!接班人是俊傑,遺志繼承果斷,功績何輝煌。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

「文革」結束後,有人在《人民日報》撰文,指責他「軟軟腰肢,彎彎膝蓋……朝秦暮楚,門庭常改」;諷刺他「大風起兮雲飛揚,風派細腰是彈簧」。即便如此,他在「文革」中亦未能逃脫悲慘結局。1966年夏,「文革」開始,全國掀起一股「掃四舊」的狂飆,郭沫若為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所題書籤被人揭發隱含「反毛澤東」的字樣。狂熱的紅衛兵開始衝擊郭沫若並限期讓他「交待罪行」,郭沫若大難臨頭。周恩來得知情況,提前把他秘密轉移。此時的郭沫若百感交集,遂寫一首《水調歌頭》以排遣鬱悶,並解釋真相:「《歐陽海之歌》書名為餘所書,海字結構本一筆寫就。有人穿鑿分析,以為寓有『反毛澤東』四字,真是異想天開。」詞中有「堪笑白雲蒼狗,鬧市之中出虎,朱色看成藍。革命熱情也,我亦受之甘。」之句。

的確「白雲蒼狗」,1967年春到1968年春,一年之內,郭沫若的兩個兒子在「文革」風暴中先後被逼死或自殺。1967年4月,三子郭民英在部隊自殺身亡,明明是冤死,郭沫若仍向組織寫信,進行自我批評,「我沒有教育好子女」。1968年4月,二子郭世英被北京農大歹徒綁架關押,他連周總理也不敢告知,還言不由衷地說:「我是為了國家好啊!」兒子後來被打死了還是不敢說話,只是默默抄寫兒子留下的日記……

針對歷史上郭沫若與王芸生的筆戰,學者謝泳曾寫過一篇題為《郭沫若與王芸生,誰看清了歷史?》的文章,指出:「應該說真正看清中國史的不是郭沫若,而是王芸生。」此言確當與否,當由讀者判之。

相關焦點

  • 孫飛虎演蔣介石、古月演毛澤東主席,這樣逼真的表演,沒法複製
    ,因而以和談為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看上去對和談十分熱切,實際上他早就打好了小算盤。》的中心角色,自然是談判的兩位最高決策者:毛澤東和蔣介石。皮哥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就是毛澤東在初到重慶之初,與蔣介石的那番drama十足、火花四濺的「林間對談」。
  • 演得太像蔣介石,毛澤東主席也很逼真,這樣的經典電影,沒法複製
    在皮哥看來,孫飛虎20多年特型演員的表演生涯中,有兩部由其主演的電影最具代表性。一是讓孫飛虎榮膺金雞百花「雙料」最佳男配角的《開國大典》,另一部就是皮哥今天推薦的《重慶談判》。1992年孫飛虎正是憑藉片中對於蔣介石不流於刻板的生動詮釋,第二次斬獲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的殊榮,而《重慶談判》也成為了出品方長春電影製片廠75年歲月變遷中雷打不動的「鎮廠之寶」。
  • 重慶和談,一件事讓蔣介石丟盡了臉,讓閻錫山「偷雞不著蝕把米」
    蔣介石有兩大暴力特徵:慣以暗殺排除異己,崇尚武力解決問題。正因為此,在舉世矚目的國共重慶談判期間,不少愛好和平的人士都憂心忡忡。他們一來對蔣介石向外界展示的和平姿態持懷疑態度,二來擔心中共代表團成員、尤其擔心主席的安危。
  • 王奇生:評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金衝及《轉折...
    金衝及借用法國哲學家博格森(Henri Bergson)的話說,看一百張巴黎凱旋門的照片,不如在凱旋門前站五分鐘,自稱「親身感受過當時那種時代氛圍和大眾心理嬗變。這些在文字記載的歷史數據中未必全部詳細地記錄下來」。既是歷史參與者和見證者,又是歷史研究者,確實具有某些「先天」的優勢。當然,金氏也承認,即使「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中國人,對那個時代也會有不盡相同的看法」。
  • 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創作的一首七律政論詩
    王芸生時任總編輯的上海《大公報》,在1947年4月22日第八版「世象雜話」欄目下,以《金城延安》為題的短文中說:「前年和談初啟,毛澤東氏於填罷『沁園春』一詞後,尚有七律打油詩一首(曾載中國青年月刊),詩云:『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為民。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屎不黃金。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鬥爭。遍地哀鴻滿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 毛澤東關於建立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的策略思想
    毛澤東關於建立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的策略思想主要可概括為六個方面,即:既要廣泛聯合,又要區別對待;以必要的鬥爭,求必需的團結;堅持原則性,講究靈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爭取外援;堅持愛國主義基礎上的國際主義;兩條統一戰線,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回顧和研究毛澤東的這些思想和原則,對於今天仍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和借鑑作用。
  • 毛主席去重慶,蔣介石來延安,這一去一來,蔣介石終於明白了什麼
    抗戰勝利後,特別是隨著重慶談判的進行,中國一度出現了和平局面。實際上,蔣介石亡我之心不死,其自恃擁有美國現代化武器裝備,根本不把中國共產黨放在眼裡,置全國人民的反戰的聲音於不顧,決意要發動內戰。這時蔣介石的兵力,包括陸軍的正規軍、非正規軍,海軍、空軍、特種部隊以及後方機關、軍事院校,總數高達430萬人;而中國共產黨方面,只有61萬的正規軍、66萬的地方部隊和後方機關人員,總數127萬,雙方兵力對比懸殊。因此,蔣介石有資格驕傲和自負。1946年6月,蔣介石在國民黨高層會議上忘乎所以地說:「我們部隊的長處是什麼呢?
  • 毛澤東與蔣介石:細說兩大巨頭興衰成敗
    跟一年前的二屆三中全會截然不同,這一回蔣介石由落到起,由沉到浮,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手中的黨政軍大權失而復得!  於是,人們對他的稱呼,從「蔣校長」、「蔣總司令」,變為「蔣主席」。  這年10月8日,蔣介石又兼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集三「主席」於一身。另外,他還兼任了海陸空軍總司令。
  • 天不亡我中華的神奇轉折:與日本的第二次、第三次和談
    歡迎關注傑克與世界前天寫了一篇文章,講述了1938年蔣介石几乎同時與汪精衛的對日接觸與和談經過。今天接著說,蔣介石第二次、第三次對日和談的努力嘗試。蔣介石的一次對日和談,即使是在做出了重大讓步的情況下,由於日方內閣更換了更為強硬的主戰派,整個談判無疾而終。
  • 絕密"桐工作"計劃,日本誘降蔣介石為何會失敗
    在武力解決中國問題希望渺茫的情況下,通過和談解決成為日本方面的選擇之一,因此不再堅持蔣介石下野的先決條件。"桐工作"在此種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開始了。所謂"桐工作",其實是日本誘降蔣介石活動的代名詞。是歐戰爆發後,中日之間秘密接觸的活動之一。1939年11月底,參謀本部的鈴木卓爾中佐被派任為日本駐香港武官,負責策劃建立與重慶間的聯絡線。
  • 1945年重慶談判時周恩來機要秘書被「謀殺」之謎
    見有車過來,士兵們都停下腳步立在道旁觀看,還有人取下肩上的步槍做著鬼臉向轎車舉起,本來就不寬的山道因為這些士兵的出現顯得更為狹窄了。當時雖是國共和談時期,但兩黨之間還互相敵視,摩擦時有發生。年輕的熊國華緊張地握著方向盤,問李少石:「這些兵會不會找事呀?怎麼辦呀?」李沉著地回答:「不理他,加速,衝過去。」於是熊國華猛踩油門,吼叫著在這群士兵前一閃而過。
  • 葉劍英不同意擊落蔣介石座機之謎
    ……(1949年)12月10日,成都市內也時有槍聲,(正在成都督戰的)蔣介石住所中央軍官學校附近出現「可疑人物」,於是他在恐慌中登機升空 沒有得到中央批准,葉劍英司令員不同意打蔣介石的座機,於是,我們只好放棄了打蔣座機的方案。
  • 毛澤東爭取李宗仁、白崇禧:李的地位可以談,白先生可當個大統帥
    毛澤東為爭取李宗仁白崇禧留下,設想了很多方案,誠意滿滿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沉重打擊下,不得不宣告「引退」。次日,出任代總統的李宗仁即致電毛澤東。要求人民解放軍停止過江,舉行和平談判。
  • 此人是民國漢奸,抗戰勝利後威脅蔣介石,蔣介石:信不信我弄死你
    繆斌先是讓自己的親信暗中和重慶的蔣介石政府聯繫,希望能夠做他們在南京汪偽政權下的一個臥底,利用自己的立法院副院長這一職務便利,為蔣介石政府刺探汪精衛和日本的秘密情報。
  • 開啟馬列主義統一戰線思想中國化的偉大實踐——毛澤東統一戰線...
    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就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日益加劇中產生,並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逐漸形成。 1.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在湖南萌芽。20世紀初,中國究竟該向何處去?這個重大問題引發了青年毛澤東等眾多優秀知識分子深入思考、不懈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逐漸萌芽並付諸實踐。一是在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廣泛結交朋友、尋求真理。
  • 蔣介石乘飛機逃往臺灣,解放軍本可將其擊落,卻被這位開國元帥斷然拒絕 !!
    杜魯門繼續加強中美聯盟,向中國政府示好,贈送一架座機給蔣介石。該機由C-47改裝,機身為銀白色,機內陳設考究而舒適,座椅一律為沙發,前艙為一間辦公室,有一張軟床,另有廁所和簡單的廚具,空調和隔音設備當時也屬上乘。蔣介石親自命名為「美齡號」,衣復恩也因為駕機技術出眾而成為專機的機長,不再接受其它任務。
  • 評《南徵北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藝術再現
    03不過,《南徵北戰》之所以能成為不朽經典,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影片形象地表現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巨大威力 人民軍隊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所取得的輝煌戰果,如果從理論方面找原因,可以高度概括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
  • 毛澤東與紅中社
    毛澤東同志和藹而熱情地說:『好,歡迎你們,歡迎你們當紅軍。』在簡單地詢問了一下我們的經歷後,又接著說,『無線電還是個新技術,你們學了這一門很有用,也很難得。現在你們參加了紅軍,就要把你們這些技術用來為工人、農民服務。希望你們好好地為紅軍建立無線電通信努力工作。』」毛澤東、朱德當時如此重視這批無線電技術人員,正是考慮到在紅軍部隊中創建無線電通信事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 演得太像毛澤東,蔣介石也十分逼真,觀影幾度令我感覺像看紀錄片
    在導演看來,其中有兩個人物只要塑造好了,整個影片也就成立了。其中一位,是由古月飾演的毛澤東。,被公認為是毛澤東最好的特型演員。片中的毛澤東有我們所熟知的一面02、除了毛澤東,另一位被濃墨重彩書寫的人物是孫飛虎飾演的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