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一場危機公關,看劉備的真實能力,和曹操不能得天下的原因

2021-02-13 朝文社

問答

音頻

探究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3706,閱讀時間:約10分鐘

在漢朝末年的公元194年,在陶謙的徐州地界爆發了震驚天下的「徐州大屠殺」。

關於這場大屠殺,不同史書有不同的記載,《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記載:「初平四年,太祖徵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而《後漢書·劉虞公公孫瓚陶謙列傳》則記載:「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關於徐州大屠殺,無論是「死者萬數」還是「凡殺男女數十萬人」,但最後的結果都是「泗水為之不流」!由此可見,這場徐州大屠殺都血腥的令人髮指。

那麼這場慘絕人寰的悲劇,是怎麼發生,又怎麼結束的呢?

 一、曹嵩之死

這要從曹操的父親說起:曹操的父親叫曹嵩,雖然曹操很有名,但在當年曹嵩的名氣更大,因為他曾擔任東漢的三軍總司令——太尉。當然,能官居高位,曹嵩並不是能力有多強,完全是因為有個好乾爹——大常秋曹騰。

上面有人、手中有權,又恰逢漢末這樣一個「一切錢說了算」的時代,曹嵩的官場追求自然也是「一切向錢看」。如果說老乾爹曹騰讓曹家「脫貧致富奔小康」,曹嵩則讓曹家「白玉為堂金做馬」——徹底位列豪門!

舉個例子:公元187年,太尉崔烈被罷免,時任大司農的曹嵩就「捐款」一億錢,成功接任太尉。老鐵們試想:隨隨便便拿出「一個小目標」的人,在今天怎麼也是身價馬雲、許家印那種級別吧?

後來,曹嵩被罷免,便「榮歸」譙縣老家,準備從此逍遙自在、快活一生。

可是曹嵩的兒子曹操,卻是絕不肯苟活性命的「亂世之奸雄」,在董卓之亂時,起兵加入了反董聯軍,更在後來的幾年中越打越猛,後來成功地在兗州站穩了腳跟,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既然兒子有本事,曹嵩便決定——投奔兒子:公元194年,曹嵩帶著嬌妻美妾、綾羅綢緞,屁顛屁顛地直奔山東。可在路上,曹嵩一家卻被殺了。

關於曹嵩一家之死,《三國志》的記載非常簡單——「太祖父嵩……為陶謙所害」,可具體怎麼死的,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後漢書》、《三國志》的記載:徐州牧陶謙怨恨曹操多次攻打徐州,就派數千輕騎去攔截並殺害了曹嵩一家。其二韋曜的《吳書》和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曹嵩家底太厚——有輜重百餘輛,陶謙便派都尉張闓率領兩百騎兵護送。可在護送途中,張闓謀財害命,殺了曹嵩,亡命天涯,從此不知所蹤,而曹嵩並不知情。

在《三國演義》中,採納的正是第二種說法,認為陶謙很無辜,純屬好心卻辦了壞事。

二、徐州危機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對曹操來說,親爹被殺,必須報仇!於是,在同一年,曹操統領大軍,討伐陶謙!

能佔據徐州、割據一方,陶謙當然不是省油的燈,一看曹操來了,也是不甘示弱,整軍出戰。但在漢末亂世,能和曹操在戰場上掰腕子的,寥寥無幾。雙方一接戰,陶謙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只好退守郯城(今山東郯城縣)死守(史載「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

眼瞅打不下城高牆厚的郯城,曹操轉回頭開始掃蕩徐州下屬的各個縣城,比如:取慮(今安徽靈璧縣)、雎陵(今江蘇徐州睢寧縣南部)、夏丘(今安徽泗縣)。連老闆陶謙都不是對手,這些小縣城又怎麼擋得住曹操的大軍?曹操幾乎毫不費力,便拿下了這些縣城。

仗是打贏了,可是沒抓住陶謙,在曹操的心中,殺父之仇始終沒有宣洩。在這極端情緒的推動下,曹操下令——屠城,這一聲令下,取慮、雎陵、夏丘的百姓就倒了血黴了——「死者萬數」(《三國志》)或者「凡殺男女數十萬人」(《後漢書》)。這就是震驚天下的「徐州大屠殺」。

可憐,地處東部的徐州,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躲過了黃巾起義的摧殘、逃過了董卓李傕郭汜的蹂躪,更接納了各地流離失所的流民,儼然一副世外桃源,可最終還是躲不過亂世的仇殺。

讀史至此,曹操替父報仇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可是以極端情緒推動「徐州大屠殺」中,這些死者99%都和曹嵩之死沒有一點關係!難道他們的死,只是因為錯生在了徐州這塊大地嗎?而正是這次「徐州大屠殺」,造就了曹操「屠夫」的惡名。

曹操走了,帶著「徐州大屠殺」的血腥,高喊著一聲令人戰慄的聲音——我還會回來的!

果然,沒過多久——同年夏天,曹操又來了,剛剛經歷戰亂、殘破不堪的徐州再一次陷入了危機之中。

三、劉備來了

無奈的陶謙,只能向其他諸侯求援。他求援的對象是公孫瓚,但這個時候,公孫瓚正在北方和袁紹爭得你死我活,便讓自己的小弟田楷和老同學劉備去徐州幫忙。

去徐州幫忙這事,對于田楷和劉備來說,意義完全不同:田楷是不大情願的,因為老大公孫瓚給他的任務是在青州一帶儘可能的牽制袁紹,救援徐州對他來說——幹與不幹都一樣;可劉備非常興奮——《三國演義》告訴我們此時的劉備已經在黃巾起義中功高蓋世、功勳卓著,而且還上演過三英戰呂布的重頭戲,但那基本都是羅貫中編的,真實的劉備此時一片茫然,他急需建功立業來證明自己。

追求上進是好的,但劉備此時不過是個平原令,滿打滿算也就一千來號雜牌部隊,就這點人——硬鋼曹操?那不是開玩笑,那是找死!

不過劉備就是劉備——人不夠,自己湊!從平原縣趕往徐州,劉備一邊走一邊聚攏難民:來來來,當兵有飯吃!等差不多走到徐州的時候,劉備麾下也聚集了差不多五六千人。

盼星星、盼月亮,田楷和劉備的救援部隊總算到達徐州了,陶謙見到倆人,一看就明白了:真正願意幫忙的只有這耳朵賊大的劉備,田楷那態度擺明了出工不出力。但是,劉備的兵力又太少,於是,陶謙大手一揮——四千丹楊兵送你了。這麼一來,劉備也算湊夠了一萬人。

不但如此,陶謙還很「慷慨」地給劉備「封官許願」——「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這大漢朝的官,都是優質資源啊,給人戴頂高帽,又不會少自己一斤肉,還能讓劉皇叔立刻逼格飆升。不得不感嘆:陶謙真是老奸巨猾!

拿了人家的好處,自然就要替人辦事。飄飄然的劉皇叔決定戰場上找曹阿瞞「開練」。但一上戰場,劉備就發現——這曹阿瞞太猛了,根本不是對手(《三國志》: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而曹操又玩了一次殺戮遊戲:《三國志》載「所過多所殘戮」,意思就是走到哪殺到哪!

本來這一次,曹操是準備吞併徐州勢力,徹底幹掉陶謙、劉備的,可是——曹操的後院卻突然起火了!大本營兗州,此時正在被呂布猛攻,因為曹操把大部隊都帶到徐州報仇,所以此時兗州的兵力非常空虛,老家已經快被呂布打爆了,這種情況下,曹操只能回兵救援!

兩次徐州大戰,兩次大屠殺!第一次殺了好幾萬人(保守估計)——泗水為之不流,第二次則是走到哪殺到哪(春秋筆法),曹操和徐州的仇怨,可結深了!

四、劉備的解決方案

而就在曹操回兵救援兗州的時候,陶謙死了。對於他的死,我們送一聲感慨吧——雖然他這一生機關算盡,但在他的人生盡頭,也算是為了徐州而被折騰死的!

他死後,徐州很自然的落入了劉備的手中——或者我們可以說這本來就是劉皇叔來此幫忙的目的。

但是,此時拿到手的徐州,已經是個徹底的爛攤子:首先,兩次大戰把徐州打得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原本遠離戰火、富足康定的徐州此時已經淪落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其次,劉備作為一個外來戶,能穩定徐州的各方地頭蛇嗎?此外,南方的袁術一直對徐州虎視眈眈,他能甘心情願把自己將要到嘴的肥肉讓給劉備嗎?更何況,曹操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

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既打不過曹阿瞞,也不可能向他投降——他和徐州的仇太深了!那麼如何破局呢?劉備想出了一條妙計:向曹操的老大投誠!

那麼,此時曹操的大哥是誰呢?正是袁紹!袁紹不但是曹操的髮小,而且此時還是關東聯軍的盟主,起碼從名義上是曹操的大哥!所以劉備只要成功認了袁紹當大哥,那麼曹操自然也就沒理由再攻擊徐州——畢竟仇人陶謙已經死了!徐州也已經名義上歸了大哥!

嘿,你還別說,對於劉備的「投誠」,袁紹相當歡迎,馬上給徐州寫了回信:聽說劉玄德一向寬宏大度,又很講義氣,很適合給我當小弟,現在徐州那邊又缺大區經理,我看他當就很合適。事情就這麼定了!

而袁紹這一承認,幾乎解決了劉備的所有問題:關東聯軍老大都認可我了,你們這些地頭蛇還有意見嗎?有意見也給我保留!曹操同學,咱們現在是同志了,你再打我就是純粹的師出無名!至於剩下的問題,那就只需要專心致志對付狼子野心的袁術了——而這件事,劉皇叔很有信心!

千年以還,看劉備的這條妙計,我們必須拍案叫絕:軍事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政治斡旋完美解決!

結語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系列中,曾說道:曹操是率性、可愛的真小人。

或許我們站在上帝視角或者後人視角中,可以這麼認為。但對於在徐州大戰中無辜喪命、堵塞「泗水為之不流」的徐州難民,曹操還可愛嗎?對他們而言,形容曹操恐怕只有一個詞——暴虐!

而在曹魏立國的過程中,這種屠城行為是第一次,但並不是最後一次。或許,這也是曹操佔盡優勢,但終其一生卻未能一統天下的關鍵原因。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

一直以來,《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歷史內容作為己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們的茶品牌:漢周嚴選。點擊我們公眾號菜單欄的「買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選購各類優質茶。

相關焦點

  • 三國亂世,武力智力都不如逃跑能力!曹操劉備,誰的逃跑力更強?
    在三國亂世中,你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呢?有人說是武力,有人說是智謀。不過今天我告訴你一個秘密:選舉的秘密,就是選票多的才會贏;亂世的秘密,則是活得久的才會贏。曹操和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英傑,當他們遇到危機時往往能逃出生天,除了武力、智力、逃生的能力也很重要啊!這次的主題,就是想來討論一下,曹操、劉備誰的逃生本事厲害。說到逃跑,大家可能會想,那不用比了,最強的不就是「跑路之王」劉備嗎?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
  • 曹操與劉備密謀,之後卻後悔得咬舌流血,因為什麼原因?
    曹操和劉備的關係,可以說是亦敵亦友。在立場上,曹操和劉備完全不同,可以說是一對宿敵;而在另一方面,曹操和劉備也有過合作的經歷,有一定的私交。在《漢末英雄記》中記載一件事,曹操和劉備密謀一件事,後來卻後悔得咬舌頭以至於流血。這到底是怎樣一件事呢?
  • 三國人物性格分析:劉備曹操孫權投資性格比較
    性格分析:劉備性格多側面劉之仁:劉備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劉琮投降後,荊州軍民不少歸附劉備。當他率軍和擁著數萬名眾向樊城撤退時,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機情況下,他也不願拋棄民眾逃走,這充分顯示了他的仁厚愛民的性格和秉性。
  • 三國一家親:劉備和曹操應該是什麼親戚關係
    張飛為了擺脫追兵,一路逃到了豫州地界,來到譙縣附近,也就是曹操和夏侯淵的老家。而夏侯淵雖然身為潁川太守,卻把部分家眷留在了老家,其中就包括侄女夏侯氏。於是,張飛和夏侯氏便相遇了。又一說是在汝南郡、潁川郡一帶。因為在徐州被曹操打得體無完膚,劉備率部投靠袁紹,而袁紹的勁敵正是曹操。可對於袁紹來說,當時劉備眾人的實力不過是盤年夜飯桌上的涼菜,有沒有都行。
  • 屢戰屢敗的劉備,為啥被曹操視為英雄?他的真實水平如何?
    他的真實水平如何?劉備自出江湖,並非是屢戰屢敗,一開始便在破黃巾的戰鬥中打出了自己的名聲,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力,因而才有北海救孔融、徐州救陶謙,率領關羽、張飛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這只是在劉備創業初期的一些勝仗;當然,劉備也打了一些敗仗,從這些勝仗敗仗中可以看出,劉備有能屈能伸、堅韌不拔的個性,曹操也因此分析出劉備不是「久為人下之人」,把他視為當時天下的英雄。
  • 三國時期,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殺了劉備?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備傳〉關於三國的很多故事大家想必都是耳熟能詳的,而其中「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更是流傳千年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津津樂道。那麼,在當時佔盡優勢的曹操為何沒有把未來很大可能成為自己心腹大患的劉備殺掉,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劉備在當時的表現給他留下「此人不過如此」的印象嗎?
  • 新《三國》智慧:"會哭"的劉備和"霸道"的曹操,誰的領導力更強?
    電視劇《新三國》中,演員于和偉詮釋的劉備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敦厚又胸懷天下,仁義卻不乏智慧,可以說是所有扮演劉備的演員裡,最和善溫柔且大智若愚的一位。而劇中扮演曹操的演員陳建斌,則是霸氣又陰險,還透著幾分匪氣,由於氣場太強大,直接成了整部劇的主角,鋒芒很明顯壓過了劉備。
  • 華容道放走曹操,其實是諸葛亮劉備的一場陰謀,張飛趙雲永遠不懂
    生得一副好面孔,關羽瞧她很是順眼,有意向曹操請求,原文是這樣寫的…《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傳》引《蜀記》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 此人不死,沒有三國,他若活著,曹操、劉備都將敗於他之手
    曹操在董卓篡亂後,就起兵討伐董卓,這讓他迅速壯大,成為了三國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他還「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獻帝的名義起兵戈不斷討伐、打壓對手,這讓他連滅袁紹、袁術等強敵,成了三國最強諸侯。劉備是漢朝皇室之後,天下大亂後,他也想從中分一杯羹,於是以「匡扶漢室」為信仰,也開始起兵「涿鹿中原」。
  • 曹操倒履相迎,劉備三顧茅廬,為何三國政治家,執著於形式主義?
    曹操和劉備畢竟是主君,在那個注重等級觀念的時代,就算是對突出的人才有一些優待,給他們高官厚祿,給他們信任也就夠了,為何卻要刻意的做出這樣的姿態呢?三國的政治家們,執著於認認真真的走形式,到底有怎麼樣的內涵呢?
  • 《三國演義》中:天下遲遲不能統一的原因,其實是人心的自私
    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原因就是三國裡的故事太複雜,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從最初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軍起義,到後來曹操逐鹿中原,統一了長江以北,再後來赤壁一戰三分天下,直到最後三國相繼滅亡,天下歸晉,這場紛亂的局勢一直持續了近百年的時間。
  • 為什麼說60歲看三國才覺得劉備最厲害?
    94版三國 劉備劇照01公元207年,荊州之主劉表遇到了讓自己震驚的一幕。他活了大半輩子,終於相信有哭暈在廁所這回事。事情發生在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嘮嗑中,陪他嘮嗑的是劉備。 8年前,被曹操追的走投無路的劉備前來投奔劉表,劉表非常重視。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決定天下局勢其實並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謀士、軍師等人。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此二人為何沒得天下?
    我們再看《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對劉備說:「諸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可是,司馬徽出門後,卻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意思是劉備得了諸葛亮,也得不了天下。經過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司馬徽在劉備面前抬高了諸葛亮、龐統,為他們做了誇大宣傳。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暴露劉備性格缺陷
    《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世外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曹、劉、孫三方都極力希望得到這兩個人才。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三國中的曹操和劉備誰是漢誰是賊?
    劉備認為曹操是賊,認為曹魏篡奪了漢朝江山,扣押了漢朝皇帝,原因很簡單,因為曹魏不姓劉,而姓曹,自劉邦白馬盟誓以來,漢朝皇帝都是姓劉的,哪怕中間出了一個王莽,也很快被劉秀取代,所以劉備認為曹操是賊。並且當時以及後世的朝代,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這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也能看出來,比如《三國志》,記載曹魏的最高領導人的傳記來稱「紀」,比如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而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孫權的傳記叫《吳主傳》,看過史書的人都知道,紀才是皇帝的傳記說法,因此在理論上曹操所建立的曹魏政權是正統。
  • 真實的三國故事
    在三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但稱得上大戰,甚至足以改變三國未來歷史走勢的大規模戰役,僅有三場,分別是: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與孫劉聯盟的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的夷陵之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袁紹,整個北方地區沒有了能和曹操一決上下的勢力,使得曹操加快了對北方地區的統一。
  • 曹操劉備去世後,孫權執政長達三十年,為何沒能統一三國?
    自從黃巾起義之後,天下群雄逐鹿,目的無非就是一個,奪取天下,成為天下共主,成就一番霸業。而在這其中,最後脫穎而出的,毫無疑問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大家都知道,這三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梟雄。孫權佔據江東,劉備佔領西蜀,曹操一統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都是十分的強勢,三分天下的格局也由此而確立。從此來看這三個人可以說是非常的強悍了,畢竟在那種亂世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