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歡的餐廳,吃盤豉油雞
大班樓是我很喜歡的香港餐廳。近幾年都沒拿星,坊間傳說原因是店家拒絕。香港的都會傳說很多,作不得數,但餐廳的整體水準,其實是極好的。
可以點豉油雞,粵港一帶本來就講究吃雞,水平極佳:
大班樓不僅講究用本地的好食材,也講究各種調味料,標明能在廚房熬製的,就不用成品。醬油自然用得好,又以多種調味料與香料去配雞,口味很好。
皮嫩肉滑,有很好的雞香氣,也因為皮肉之間有一層很香的雞油:
另一道很精彩的菜是花雕蒸花蟹浸陳村粉:
花蟹新鮮壯實和調味上佳都是最基本的,浸在湯汁裡的陳村粉糯軟且香,要多吃點:
陳村粉用得比廣東市面上的偏厚,問了下服務生,說廚師會把原料處理得厚薄適宜,估計是為了更能掛住湯汁。
點了生炒骨,菠蘿咕咾做法,但不是唐人街中餐廳那種適合外國人口味的重甜酸,調味分寸感很好,排骨炒得很香,菠蘿有鑊氣又多汁:
目前餐廳主推另外一款糖醋排骨,做得也很不錯。
冷菜裡有一道醃小蕃茄配梨片,瞧著簡單,卻很見功力。蕃茄清甜又微酸,以多種香料去調味,有一點點香茅的香氣,很提香,又只有那麼一絲,不過火:
小蕃茄醃得比梨片甜些,於是盤中蕃茄的溫度比梨片略低,吃起來不會膩口:所有講究盤中食物溫度的餐廳,都是好餐廳。
甜點可以試試店家的子姜冰淇淋和枸杞冰淇淋,記得子姜的一定要先吃,因為一點淡且清新的薑汁香氣,吃完枸杞冰淇淋後會被蓋住:
左邊是子姜,右邊是枸杞。
其它菜都不錯,比如端上一盅魚湯,揭開蓋,就是一陣撲鼻的香氣。冷菜裡的九層塔花蛤和牛舌,也很棒。點菜聽服務生介紹就好。
我的看法:
懂看一碗雲吞麵,找自己喜歡的吃
香港的雲吞麵,1 個 1 兩重的乾麵餅,配 4 粒雲吞,稱為「細蓉」。
一碗「細蓉」端上桌來,湯匙插在碗裡,4 粒雲吞臥在面底,上層的面要浮浸在清澈的湯裡,這樣才能保持面爽口彈牙,雲吞也不會幹:
三星的龍景軒與二星的新同樂,套餐裡都有面。添了芥蘭苗,擺法一絲不苟,但貴餐廳的小吃,終歸容易有「酒店味兒」,少煙火氣,全世界皆然。
面、雲吞、湯頭,是「細蓉」的三個要素,不同的店有不同的做法。
首先是面。吃下來最喜歡的還是傳統的銀絲面,夾起一小撮半透明般韌勁十足,入口蛋香濃鬱,爽口精細,鹼水味不重,很討喜:
香港的雲吞麵,著名的有麥記系列的,麥奀忠記、麥兆記、麥明記都是麥家開枝散葉的。米其林一星的何洪記,是麥家的徒弟開的。他們用的都是銀絲面。
然後是雲吞。用湯匙把藏在碗底的雲吞翻出來,小小一粒,帶著一條金魚尾,又薄又滑的雲吞皮裹著一整隻蝦:
港式雲吞主要兩種形狀,圖上的金魚尾,和桌球狀的。
咬一口,能看到白裡透橘的蝦肉,彈牙且鮮:
最後是湯。傳統的大地魚湯,澄清透澈,更能突顯雲吞和麵條的色澤和口感。有的店家還會撒一把蝦籽,有股濃冽的香氣,挺喜歡的:
這是麥兆記的湯。麥家的幾家我們吃下來,最喜歡這一間。
一般桌上還會有各種調味料,辣椒醬是最常用的:
麥奀忠記的辣椒醬,帶點酸味,直接吃口味略怪,搭麵湯卻很妙。他們用的是本地辣醬老字號餘均益的產品。餘均益的門店在西營盤,最後會寫。
我的看法:
麥家的雲吞麵,我自己最喜歡的是天后的麥兆記,其次是上環的麥奀忠記。
米其林一星的何洪記開在銅鑼灣,地點最方便,但需要排隊。口味過關。
機場出口的何洪記分店,水準也及格,沒時間的話落地就試一碗,也可以。
吃名貴的粵菜館,不妨試試套餐
列星的名貴廣東菜館,我比較喜歡的是新同樂,去的是尖沙咀店。
建議點套餐,是因為比起零點,套餐對廚房的流程要求水平高得多。內地即使是三星的餐廳,套餐也做得……一塌糊塗。這是去香港的貴廣東菜館,值得一試的體驗。
當天套餐裡的兩片烤乳豬,要喝一聲彩:
皮脆肉香,滾燙又嫩,一般小店即使是名店,普通客人也難吃到這個水準的。
看起來是西菜做法的牛肋骨,一吃便知道是中廚手筆。醬汁有一種馥鬱的香氣,牛肉鮮嫩入味,很好吃:
新同樂以魚翅為招牌,套餐之外零點了一煲,湯汁極好,令人印象深刻:
我不是魚翅愛好者,試菜目的點一煲。
Fine Dining 餐廳往往會為套餐配成套的葡萄酒,稱為 Wine Paring 。新同樂當天配的基本都是法國酒,風味典型,到位,不出錯:
Wine Paring 也是考較餐廳水平的,目前內地餐廳做得好的也很少。
新同樂如果零點,可以試試招牌的百花乳豬件,套餐裡的牛肋骨也是招牌。滷水豬腳不錯,還有一個金包銀絲腸粉,腸粉裡包蘿蔔火腿炸油條,也好吃。
我的看法:
中環餐廳很少有歡樂的,這家例外
在上海恒隆廣場工作的青年,也許會給你推薦後面一條小街上的義大利小飯館,因為「整條街的義大利人都會來這裡吃午飯」。但問中環的青年才俊們,中環有沒有什麼有意思的小餐廳,往往瞠目以對。
是的,中環大約房租太貴,留下來的都是一溜米其林星級貴餐廳。10 年前我頻繁去香港出差時就吃,現在還是那個差不多的味兒。無聊。
但渣打銀行地下室裡的卅二公館,是中環難得的有趣餐廳。當然,仍然很貴。
這間餐廳沒有窗子,光線極暗,要從大堂一層層走下去,頗有探秘感:
從裝修到音樂,整個是 20 年代紐約《了不起的蓋茨比》風格。
音樂是這樣:
所以你要歡樂地點一杯時髦的雞尾酒:
隔壁那壺是壽眉。在香港點茶位我一般都點壽眉,上海很少有。
菜單上不乏適合拍照發 Insta、Facebook或朋友圈的「網紅」感食物,比如這隻藏著一枚流心鵪鶉蛋的燒賣:
好吃呀,也很貴。頂上不出意外灑了魚子醬和金箔。
但點只當紅炸子雞(有些餐廳管這叫脆皮雞),也是上等水準的好吃:
皮薄脆,雞肉嫩又多汁,皮下照樣有香噴噴的雞油,棒。
但最意外的是餐廳招牌的烤鴨。如果你覺得北京 1949 全鴨季的烤鴨還不錯,那這裡的鴨子要……好吃得多:
北京烤鴨有不同流派,用 1949 舉例,是我覺得這裡大約是這類時髦的風格。烤鴨和上海的小籠包一樣,並不難,但難的是把原料、餅和每個烹飪服務環節都講究起來,所以市面上真正好吃的不多。在香港能吃到這個水平,挺意外的。
最後點了甜點試試。菜單名會顯得特別網紅……比如草莓醬油冰淇淋:
但實際上是小清新的海鹽奶油巧克力口味,沒記錯的話草莓下配了馬斯卡彭奶油,很經典不出錯的搭配。
其它也點過一些菜,廣東菜水平都是過關的,但都貴就是了。最後不含酒大約在人均港幣千元左右。
我的看法:
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二星法餐,是這家
中環的二星法餐和義大利餐們無疑都是好吃的,沒去過完全可以一試。但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二星餐廳,是 Ta Vie 。也在中環,陸羽茶室對面。
這是前龍吟香港主廚的自營作品。日本人的法餐如今在全球高級廚界都是叫得上號的,尤其是整體氣氛和套餐的節奏,都有極強的自我風格,很有意思。
Ta Vie 的食物技藝,放在香港是一流的,Wine Paring 也很用心思。這是一間很好吃的餐廳,值得一試。但我自己並不是最喜歡,後面說理由。
當天套餐一共 9 道,挑幾道印象深刻的說。第一道螢火魷魚凱撒色拉上來,你大概就能明白主廚的思路:
螢火魷魚是現在日本高級料理店裡的應季食材,右下角配的是螢火魷魚的肝醬,這也是日本高級料理店的常見思路。配上凱撒醬、芝士碎和生菜,是一種新奇的體驗。
第 5 道的鮑魚,上蓋模擬了鮑魚殼,連氣孔都惟妙惟肖:
鮑魚蒸得到位,本來就是日本高級料理店主廚的看家本領,同樣以西餐的醬汁思路來配。
主菜的和牛肉,配有馬山椒醬汁,和一小滴紅酒醬。炭烤的牛肉處理得要令人喝聲彩:多汁,鮮嫩,帶著微微一絲燻烤的香氣。
樸葉裹著牛肉,以日本人最喜歡的炭烤法去處理。旁邊那朵是舞茸,也是貴日本菜館裡的常見食材。
原本套餐是 8 道,當天額外插了一道海膽意面,海膽甜,面身裹著薄薄的海藻,刻意保留了一點鹹腥氣息,很清新,也很能讓人記住:
主廚對餐廳的定義是「純淨、簡單、應季」,這道菜就很典型:看起來很簡單,但刻意讓你想起海的氣息。
最後的甜點是簡單的草莓蛋白霜,但罩著一層透明的糖殼子,配上器皿,挺妙的:
把糖殼子敲碎了,一起吃。
是好吃的餐廳。但我為什麼不太喜歡呢?因為主廚自況的「純淨」和「簡單」貫穿始終,你幾乎都能想得出寫評論的臺詞。比如這是入座時的陳設,精心設計的餐桌頂光籠罩下,一個空酒瓶卷著當天的菜單:
「一段孤獨而明亮的旅程即將展開,帶著探尋的意味。」這是我寫的臺詞,喜歡麼?
點了全套的 Wine Paring ,也印證了我自己的趣味(和主廚八字不大合):8 種酒裡用了兩種中國葡萄酒,從口味上說,搭配當天的食物有更好的選擇,但主廚就是喜歡用,是覺得和餐廳氣氛特別搭吧:
尤其是第二支莎當妮,桶味有點做作。但餐廳同時提供兩種 Tea Paring ,用全套的茶來配餐,價格也低不少,建議嘗試。我沒點,是因為其中有生普洱茶,個人體質原因不大在晚上喝,容易睡不著。
我的看法:
好了貴餐廳寫完,讓我們進入歡樂的燒鵝環節
去香港吃燒鵝,到底吃哪家呀?事實是燒鵝也和北京和烤鴨一樣,為你單做一隻容易好吃,但要一直穩定在高水準上就難。
就最近週遊的經驗,跑遠一點,去元朗買天鴻燒鵝吃,很開心。這家也是本地人的名店,中午 11 點開到三點,傍晚 5 點開晚市。挑了傍晚第一撥吃,燒鵝剛出爐,點了只鵝腿,皮脆,鵝肉又軟又香,醬汁滋味複雜而濃,好吃呢:
本著開玩笑的態度,特意要求點左腿,結果店家給了。香港人有一種迷之迷信,就是燒鵝的左腿比右腿更好吃。聊備一格。
可是當天被震驚到的是花雕白切雞。粵港的白切雞本來就是好吃得不得了的東西,也都很講究。再以花雕醉滷口味做,作為江浙人民,吃得極高興:
另外有一例滷豬蹄配海蟄,多汁軟嫩,贊:
元朗太遠,光為燒鵝跑一次有點不划算。另外有一家雲吞麵館叫好到底,在米其林推薦上,口味做法和麥家流派不同。但我最喜歡店裡的蝦籽,新鮮且香,灑在麵湯煮軟的蘿蔔上,好吃:
比起澳門一間出名的蝦籽麵店來,我更喜歡這家的蝦籽。在香港,無論貴餐廳還是小飯館,上來的蝦籽通常也不如這家妙。如果去元朗,可以買一瓶帶回來。
還有一間叫小糖鈕的甜點店,吃得出主廚以前是服務貴餐廳的,有些配方的分寸感很好。用本地食材,法式做法,吃得下可以去試試:
玫瑰荔枝酪,那兩朵玫瑰花是灑糖烤脆的香蕉片,類似法式甜點裡常用的橙子片。
我的看法:
最後,我們來看看有什麼能買的
新同樂的 XO 醬和龍景軒的素 XO 醬(記得買素的):
要是懶得去,也可以到中環文華東方(不是置地文華)的餅屋買 XO 醬,順便帶一小罐玫瑰醬,抹吐司好吃。
Pierre Hermé 馬卡龍。喜歡馬卡龍的同學不要錯過,IFC 就有,正好上飛機前去買一盒手拎回來:
餘均益全套醬我都買過,通常都有一種銳利的辣。其實我覺得都有更好的選擇,不一定要去背回來。但店鋪在西營盤,這一帶最近開了不少時髦的小餐廳,老唐樓、菜市場和時髦小店湊在一起,可以去逛逛玩一下:
最出名的辣醬,是雲吞麵湯絕配。也許廣東同學可以帶回來,(不怕被店家打的話)隨身帶一小罐出去吃雲吞麵。
陳意齋我的印象就是貴婦牌零食店,各種牛肉乾、話梅和燕窩糕,用來送人體面且特別美。但是惟一我覺得非常好吃、值得去買的是蝦籽扎蹄。其實就是滷腐皮卷,層層裹了蝦籽,好吃:
每天都在午餐前被本地人搶光。記得 11 點前到。不過要帶回來,就只能上飛機前去買。上海的惠食佳最近也在推這種老式點心,味道差遠了。
我的看法:
這篇寫不下的,下次可以再寫
其它零散也吃了一點有趣的餐廳。比如杭州菜館天香樓的龍井蝦仁做法很特別:
不同於杭州龍井蝦仁以淮揚做法溫油滑熟的方式,帶一點炒過的鑊氣,蝦仁表面極香,內裡生嫩,又倒上大量龍井茶汁,活色生香。作為杭州人,下次去香港還想再吃一盤。
陸羽茶室,我一直喜歡當年舒淇為路易威登香港城市指南做的陸羽茶室音頻,配上照片覺得非常美。不過這是間極有中環價值觀的餐廳,我們吃飯時發生的趣事,比食物更好玩:
還有開在工廈裡的法餐廳,搭貨梯上去,聽得到樓上印刷廠的倉庫一直在扔包裝箱:
食物價格合理,點最低的套餐,也覺得沒有錯過什麼。
三星的 BO Innovation 所在一帶,有很多精彩的小餐廳比如法式牛排店、韓國菜和芝士蛋糕店,時髦又有趣。
或者,香港人民喜歡的日本居酒屋是什麼樣的?
這一篇太長,下次有機會慢慢寫。
本文感謝我的朋友王斌先生的幫助。
本文為親身消費體驗,
艾格吃飽了與其沒有任何利益關聯。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和汕頭的餐廳
可至菜單欄全文檢索
·
純粹私人的餐館、淘寶食物與菜譜推薦。
關於食物,我不是比你懂得更多一些,
只是比你花了更多的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