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謝氏大家族」免費關注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謝」,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謝氏大家族」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謝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祖德,敦親睦族,造福宗親,傳播正能量!
謝氏堂號有東山堂、寶樹堂、陳留堂、烏衣堂、式南堂、江左堂、玉樹堂、江右堂、敬思堂、哲經堂、存著堂、起鳳堂、閣老堂、敬業堂、宣城堂、永思堂、新燕堂、業德堂、安晉堂、威懷堂、承仁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諤文堂、生春堂、雪山堂、箕草堂、夢吟堂、遠修堂、誠正堂、樹經堂、蘭雪堂、春草堂、葆光堂、世德堂、奕要堂、八元堂、光裕堂、東留堂、文德堂、善繼堂、敬宗堂、紹吉堂、趙風堂、起諷堂、雍睦堂、親長堂、惇敘堂、敬修堂、敦本堂、瑞雲堂、寶翰堂、留餘堂、毓芝堂、孝思堂、文德堂、崇本堂、倫學堂、於一堂等等。
堂號是郡望中某房支分化而發展而來,而郡望的意思,「郡」古代指某個行政區名,「望」就是名門望族的意思,所以郡望就是某個地區發展的名門望族,所以堂號玉姓氏發祥祖地或支系發展的望族代名詞有關聯。由於不斷的發展和遷徒,往往會分出不同的房支和系派,這些房支和系派與先世郡望不同,為了加以區別而自立堂號,其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若按每姓一個堂號來計算的話,全國至少有數千至一萬個堂號,是姓氏文化中有待開發、整理、研究的資料寶庫。
堂 號,是歷史上常用來代表本姓氏的稱號,是一個姓氏的標誌,並表示姓氏文化內涵的專用術語。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都要張貼春聯,廳堂裡門楣上寫上本姓氏的堂號。我們謝姓的堂號,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東山第、寶樹堂.陳留堂.烏衣堂。
寶樹堂。一是從東晉時期謝玄的一句話演變而來,並於諸多謝氏子弟的儀表、服飾、文採而逐漸形成。有一天,謝安在教育子侄時說:「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意思是說,做父兄的為什麼總要教育自己的子弟,使他們往好的方向發展?在坐者都回答不出來。只有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樂其生於庭階耳。」意思是說,好的子弟好比芝蘭玉樹,父兄想讓這些好花萃樹栽在自己的庭院裡,為家門增添光彩啦。聽了這得體的回答,謝安大悅。以後謝玄一支族人便以「寶樹堂」為堂號。
二是.關於寶樹堂,還有一種就是淝水之戰後,謝安功高震主,有人又從中挑撥,因此謝安受到孝武帝的猜疑。這引起了正直人士的不滿,他們為謝安鳴不平,中郎將桓伊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孝武帝宴請群臣,召桓伊吹笛助興。吹畢,桓伊又請求撫箏與人吹笛合奏,孝武帝恩準。桓伊便撫箏而歌。他唱的是一首《怨歌》:「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利。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在坐的謝安聽了,泣下沾襟。孝武帝聽了桓伊借古諷諫的《怨歌》,臉上亦露出慚愧的神色。退朝後,孝武帝突然親臨謝安家,謝安焚香恭迎。孝武帝見謝安家堂前瑞柏枝葉繁茂,稱讚道:「寶樹也。」並親書謝安宅為「寶樹堂」。這個故事見於《晉書·桓伊傳》和部分宗譜。現在寶樹堂成為了天下謝姓都在用的堂號,只要看到寶樹堂,就知道是姓謝,也成為了謝姓現在的招牌。
南國樓。這一堂號來自《詩經.嵩高》之詩。公元前823年即周宣王五年,宣王令申伯協助太師尹吉甫討伐匈奴,平定中原,扶周興邦,有功受封於謝邑,太師尹吉甫賦詩讚之。詩中寫道:「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這八句話的意思是:申伯勤勉美名揚,繼承祖業佐周王。賜封於謝建新都,南國諸侯有榜樣。周王命令召伯虎,去為申伯建住房。建成南方一邦國,子孫世守國祚長。從詩中可以看出申伯的威望很高,成為周朝南方各諸侯的榜樣。南國就是周朝南方國土,是稱南國。所以,我們謝姓人為有申伯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揚名南國的鼻祖而感到自豪,在門楣上廳堂裡書寫「南國樓」,以示謝氏之聲威。
陳留郡。陳留是地名,在河南開封市開封縣境內。秦代設陳留縣,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為陳留郡,相當於今地級市範圍。申伯第7世孫謝昌後,是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年—652年)的金陵太守,遷居陳留,子孫繁衍,人文蔚起,成為陳留郡的顯貴世族,為當地所仰望的大姓之一。後人編注《百家姓》以及各種姓氏專著,都說明謝姓「系承申伯,源自謝邑,望出陳留。」故此,「陳留郡」就成為謝姓的代稱。
東山第,又稱東山堂。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了統一的西晉王朝,結束了三國時期45年的分裂局面。申伯公第36世孫謝衡,在西晉武帝和惠帝時歷任守博士、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等職,在五胡亂華初期,從河南太康遷居浙江紹興始寧東山,成為謝姓在會稽東山的開基祖。西晉王朝4位皇帝,共統治51年,後被滅亡,建立東晉,又出現16國的混亂局面。謝衡之孫謝安,文武全才,名出少年,曾在司徒府任佐著作郎,不久辭官回家,隱居會稽東山,屢請不仕。前秦苻堅滅掉前燕,與東晉爭奪洛陽,桓溫兵敗枋頭。朝廷出現人才危機,舉國上下的目光都落到了謝安身上,甚至有人說:「如果謝安不出來主持大局,天下蒼生將依靠誰呢?」這時,謝安不得不辭別東山,入朝當了宰相,接著又指揮了著名的淝水之戰,挽救了東晉朝廷。謝安由辭官隱居東山到再出東山,就成為「東山再起」成語的典故。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便把謝安出仕以前所表現出來的超脫精神稱為「東山風度」,把他的出仕為官稱為「東山再起」,把他當年遊處的山峰稱為「謝安山」。特別是他的子孫更把這段歷史引以為榮,都書寫「東山第」或「東山堂」的橫眉掛在廳堂和門楣上,以增堂室之光輝。
江左堂。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的支持下,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建立起東晉王朝,稱晉元帝。當晉元帝出巡郊遊長長的隊伍好不威風時,南方士族首領們興奮說:「江東有主了,江東有主了!」魏禧《日錄雜說》云:「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故人們稱東晉為江左。東晉王朝之所以能夠在江左執政103年,主要依靠王、謝兩大家族的鼎力支持。申伯的37世孫謝鯤、謝魮及其子孫謝尚、謝奕、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謝玄、謝琰等,皆為東晉名臣,江左棟梁柱。特別是謝安在晉孝武帝元年(公元373年)在朝任吏部尚書,粉碎了桓溫篡奪帝位的陰謀,擔任宰相時坐鎮南京遙控指揮,派尚書僕射謝尚為徵虜將軍、徵討大都督,派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鎮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等,以8萬精兵戰於淝水,擊敗前秦皇帝苻堅的百萬大軍,使謝氏聲譽在江左更加顯赫。故我謝鯤、謝魮的後裔子孫,每逢春節都書「江左堂」橫額掛貼在門頭上,以示謝氏為東晉高門,江左梁柱。
烏衣第,也稱烏衣堂。這一堂名來源於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烏衣巷。早在三國時期,東吳國在此駐軍,吳國士兵皆穿烏衣,因而將此街道稱為烏衣巷。東晉建都南京,烏衣巷位於京都南門,是當時京都繁榮秀麗之寶地。東晉宰相王導、謝安就住在烏衣巷。晉帝曾親臨烏衣巷謝宅,對謝安及其子侄進行慰問。故烏衣巷成為當時政治活動中心。烏衣巷又是當時的文壇聖地,魏晉南北朝時,有名的詩人才子就有謝尚、道韞、謝混、靈運、惠連、謝眺、謝莊、超宗等人。可見,烏衣巷確實因謝姓而聞名,與謝姓的密切關係和在歷史上的重要影響。烏衣巷是謝姓發展前進中的裡程碑。為紀念祖德宗功,謝姓後裔以「烏衣第」作為堂名,高懸大門之上,廳堂之中,以示書香門第,光耀世族。
安晉堂。因謝安命名。晉朝時的謝安名望很高,朝廷屢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幹,一直到了40歲那年才當了司馬。在作官的過程中表現了高風亮節,拜為尚書僕射加後將軍。在淝水之戰中攜其侄謝玄大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為安,得此堂號。
每一個堂號都有一個不同的來歷與意義!
來源網路 編輯謝威
家譜 | 祖訓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蹟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