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堂號命名的幾大類型

2022-01-08 義門裘氏

一、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

中國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堂號,而且有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同的一個堂號。據文獻記載,這六個南方家族,雖然姓氏不同,但卻是一個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後裔。

二、以地域命名堂號

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最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關,也就是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如前述之隴西李、趙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張、安定張、河內張等皆是其例。再如諸葛氏,系出葛伯,望於琅琊,發祥地是山東諸城,後世遍布全國各地的諸葛氏,絕大多數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陳氏的「潁川堂」、徐氏的「東海堂」、歐陽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為堂號。

三、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

中國人向有慎終追遠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號,千古留芳。如弘農楊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東漢太尉楊震的美德作為堂號。據文獻記載,楊震為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楊震嚴詞拒絕說:作為故人知交,我對您是了解的,而您怎麼對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說:我深夜而來,無人知道這回事情。楊震回答說: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說是無人知曉?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楊氏後代子孫為尊崇和懷念這位拒腐蝕,不受賄的先祖楊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為堂號。

而範氏「麥舟堂」則是來自北宋名臣範仲淹濟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範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舟至丹陽,遇石曼卿無資葬親,純仁即以麥船相贈。純仁回家後告知其父,深得範仲淹嘉許。故後世以此為典,以「麥舟堂」為堂號。

四、以祖上的功業勳績為堂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如東漢名將馬援,戰功卓著,名聞遐邇,「馬革裹屍」便是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後因功封「伏波將軍」,馬氏後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為堂號。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屈氏遂以「三閭堂」為堂號。

再如唐代宗時郭子儀,因平安史之亂,屢立戰功,出將入相二十餘年,是維繫李唐王朝的功勳大臣,被封為「汾陽王」。其後世子孫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陽堂」為堂號。今海內外郭氏子孫,也多以「汾陽郭氏」為榮。

五、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

在封建宗法社會,各個家族常以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為堂號,以勸戒訓勉後代子孫。如李氏「敦倫堂」、張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劉氏「重德堂」、鄭氏「務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許氏「居廉堂」等,都體現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各氏自立堂號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間唐高宗祭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家,問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處。張公芝於紙上連書百餘「忍」字,道出其中訣竅,全在於百事忍讓。故堂號名之為「百忍堂」。

六、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亮節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批文人學士,才氣橫溢,品格清高,深為世人所推重。其後代族人也引以為榮。

如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品格高雅,酷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處為「愛蓮堂」。其後人遂以此為堂號。晉代陶淵明因不肯為五鬥米折腰,遂辭官歸裡,賦「歸去來辭」以明其志。因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其後人以「五柳堂」為堂號。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蓮堂」堂號。

七、以祥瑞吉兆為堂號

古代人對祥符瑞兆十分重視,常認為是上天預示吉祥的徵兆,往往以之為本族堂號。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於庭院,言其子孫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會,三公對槐樹而立,故以三槐象徵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當政十餘年,深為朝廷器重。其後人便以「三槐堂」為堂號,成為中國王姓中名人輩出的名門望族,與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並列為王氏三大支派。

明代騰衝衛寸慶是寸姓始祖,他在騰衝縣城夢見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競開,紫雲在東方久久不散,並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約上劉姓始祖劉繼宗去郊遊,不經意間來到陽溫暾村(即和順鄉)。其山之峙也如礪,其水之流也如帶。且四時和煦之氣,洋溢於郊坼,兩人心甚慕之,不忍捨去……」當時的寸慶對久違的景色讚嘆不已:「是泱泱大邑風也。「此處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順可謂人才輩出。寸開泰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進士。寸氏先後中舉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輔清、寸禧諧、寸矅磐,中進士的有寸開泰。寸黯 康熙末歲貢,寸秀升,嘉慶丙寅歲貢,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緒拔貢,寸時楨 附生,寸尊文 文生。其後人便以「紫照堂」為堂號。

八、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

為表示對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廳堂,居處為堂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後人便以「香山堂」為堂號。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當權,時事已不可為,乃自請罷相,在洛陽午格創建別墅,起浩涼亭暑館,植花木萬株,綠蔭如蓋,名為「綠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綠野堂」之堂號。

九、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一些名門望族人才輩出,科第連綿,為世人稱羨,遂以之為堂號。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稱州牧),門庭顯赫,世人敬仰,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再如宋人臨湘人徐偉事跡至孝,隱居教授於龍潭山中,有子八人,後皆知名,時稱「徐氏八龍」,後人即以「八龍堂」為其堂號。

十、以垂戒訓勉後人的格言禮教為堂號

此類堂號在各姓氏自立堂號中較為普遍。如「承志堂」、「務本堂」、「孝思堂」、「孝義堂」、「世耕堂」、「篤信堂」、「敦倫堂」、「克勤堂」等等。

十一、以良好祝願為家族堂號

此類堂號也較為常見。如「安樂堂」、「安慶堂」、「紹先堂」、「垂裕堂」、「啟後堂」等。

十二、以封爵、諡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

此類堂號為歷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賞、恩賜、旌表而來。如「忠武堂」、「忠敏堂」、「節孝堂」、「孝義堂」等等。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本身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長,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特別很是龐大的意義和作用。

假如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誌,那麼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誌。郡望每每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稀有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每每稀有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同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向在賡續的增長。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固,都具有十分龐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中國傳統社會的閉幕,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生,但是,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

近年來,隨著中國當局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鼓起,很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想念先祖、激勵後人的積極意義。分外是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連合,堂號都必將產生偉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堂號作為家族的徽號和別稱,不僅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和血緣內涵,而且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對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況,也是當時社會形態的反映。同樣具有區分宗支族別,血緣親疏的社會功能。它的產生、發展,多與修族譜、建宗祠、祭祀祖先、宗親聯誼活動同時進行。

相關焦點

  • 姓氏堂號的由來和演變
    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亦稱「郡號」或總堂號。同一姓氏的發祥祖地和郡望不同, 堂號會有若干個郡號。  狹義的堂號: 也稱自立堂號,在同一姓氏之間,除廣義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號,其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若按每姓一個堂號來計算的話,全國至少有數千至一萬個堂號
  • 姓氏堂號一覽表:根據堂號尋找祖先,看看你是哪個堂號的?
    姓氏文化歷經萬年發展,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在古代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每個家族中,都會給家族祠堂定一個堂號,目的就是為了讓子孫後代能夠記住自己出自哪裡,並且一說到堂號,就能想起本族的來源,還能銘記祖先的恩德。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堂號名稱的意義,以及歷史典故來尋找祖先。
  • 姓氏堂號的基本概念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姓氏,人人與之密切關聯,戶戶與之息息相通,代代與之世襲傳承。數千年來,姓氏文化不斷發展和完善,為了記載血緣相近的群體,誕生了家譜和宗祠。
  • 為什么姓氏堂號不能丟?
    堂號包括郡王總堂號和自立堂號。由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和自己同姓氏的歷史名人時,往往流露出一種尊崇、自豪之情。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鬥、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
  • 客家姓氏堂號、堂聯大全!值得收藏!
    堂號是指客家姓氏祠堂、堂家大屋祖公堂的不同的專有名號。
  • 你知道堂號是什麼嗎?自己的祖先是誰?怎麼查詢自己家族的堂號
    說到堂號,許多人的腦海裡浮現的應該就是類似牌匾的東西,上面寫著字某某堂。我們熟知的像藥店裡的同仁堂,陳李濟堂等。還有像王氏家族的太原堂,楊氏家族的弘農堂,陳氏家族的潁川堂,林氏家族的九牧堂等,另外一些文人雅士也給自己的書齋居室等命名堂號。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姓氏堂號,也就是家族堂號。
  • 中國前100位姓氏堂號、堂聯集錦
    我國居民姓氏, 源遠流長, 據《姓氏考略》記載:在4600年前,只有14姓。以後隨著政治變故,地域變動,民族融合等原因,姓氏不斷增多,由上古的幾十姓發展到現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已超過8000個。由於時間關係,現只收集部分姓氏堂號、堂門聯情況布列如下(供參考):丘(邱)堂號「河南堂」,堂門聯為:「河南源遠,渭北流長」。又「河南世澤,渭水家聲」。葉氏:堂號「南陽堂」。
  • 揭開「堂號」背後的深刻含義
    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係。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繫姓氏與宗族關係的意義,也是後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下面是其主要來源:中國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個)堂號,而且同一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用一個堂號。
  • 中國100位姓氏堂號、堂聯集錦,建議收藏!
    胡氏:堂號「安室堂」,堂門聯:「蘇湖世澤,古水家聲」。梁氏:堂號「安室堂」,堂門聯:「安邦世第,定國家聲」。 郭氏:堂號「汾陽堂」,堂門聯:「汾陽世澤,將相家聲」。黃氏:堂號「江夏堂」、「千頃堂」,堂門聯:「千頃世澤,江夏流徽」。溫氏:堂號「太原堂」,堂門聯:「六龍世澤,三彥家聲」。曾氏:堂號「三省堂」,堂門聯:「三省門第,一貫家聲」。
  • 各堂號的代表姓氏
    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堂號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堂號包括郡望總堂號和自立堂號。其中最早的堂號是玉樹堂。 出自《晉書·謝安傳》。「堂號」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例如:孟姓「三遷堂」、"平陸"等。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
  • 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姓氏標記,郡望、堂號、衍派、傳芳輕鬆搞定
    中國的百家姓,從春秋諸侯相互兼併到秦統一六國,由封地、官職、國號等衍生而出的「氏」開始風行,以致於從秦朝之後,姓氏開始不分,從而開啟了中國百家姓並行的大時代。隴西李氏而經歷了漢代獨尊儒術的「造家族」運動後,魏晉及南北朝的混亂社會更是將「姓氏與郡望」結合的上層家族集團勢力推向歷史的前沿,他們壟斷城市資源及政權勢力,也為家族的壯大注入第一針強身劑,從而衍生了今日的百家姓及其郡望。
  • 古代的家族大多都有堂號,「堂號」是指什麼意思,有什麼用呢?
    不是所有姓氏都有郡望堂號,但至少百家姓前十五位的大姓均有。,而是,同一個郡望被幾個姓氏共有。這說的是高門崇第的榮耀; 馮姓【三元堂】,北宋馮京,於仁宗皇佑年間,連中解元、會元、狀元,宰相富弼先後將兩個女兒若蘭、若竹嫁給他(因富若蘭不幸病逝,方有此舉),「兩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這說的是人生的功名與富貴; 韋姓、杜姓【尺五堂】,漢唐時,西安城南韋氏、杜氏兩族出了三十多位宰相,還有杜甫、韋應物這樣的大詩人,被稱為「城南韋杜
  • 領取你的姓氏堂號:每一個姓氏的家風,都體現在它的家族堂號上
    家風的凝聚,常體現在一些家族的堂號上。旋馬堂是李姓的堂號,體現的是廉潔家風,典出北宋名相李沆。李沆為官正直,生活清儉。他在京城封丘門內建宅院時,大廳門前只能讓一匹馬掉個頭,被稱作「旋馬家聲」。李姓後人遂以「旋馬」為堂號。廉潔也是楊姓的家風,東漢名士楊震升任東萊太守,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懷藏黃金10斤送給楊震。楊震嚴詞拒絕,王密說深夜無人知曉。
  • 陶氏堂號大全,宗親知多少?
    堂號可分為兩大類: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和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
  • 環球白氏資訊,追尋姓氏起源.「白姓」知多D(粵語音).
    陝西為白姓第一大省,約佔白姓總人口的32%。主要分布於陝西、四川,這兩省佔白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山東、山西、河南、安徽等省。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了西部秦川晉、東部魯豫皖兩大塊白姓聚集區。白姓的主體在西北。       明朝時期,白姓大約有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二位。山西為白姓第一大省,約佔白姓總人口的24.4%。
  • 東海本地姓氏有608個 很多人不知道自家的堂號和輩分 快來看看有你家的嗎?
    濮 濮陽 皇甫 歐陽 端木 佔 展 索 邰 豐 談 酈 楚 官 鞠 荀 宓 景 信 來 儲 荊 暢堂號多為姓氏郡望,也有是姓氏分支的一個符號。相傳遷到山東臨朐的馮氏出自頴川馮異之後,堂號「大樹堂」就出自漢光武帝「大樹將軍」馮異故事。其子孫有遷臨朐縣仁壽鄉復遷冶源鎮。元朝中葉,冶源先祖馮才興封萬戶侯。明洪武初年,馮才興三子馮思孝遷居邳州授賢鄉。三世祖始分三門,四世祖派衍八支,迄今23世。八世馮簦生八子,長子馮應方、三子馮應宗的二子遷海州白塔埠;馮簦次子應揚的次子遷海州竹墩鎮北溝;馮簦七子應麟遷赤岸鎮(今山左口)大馮莊。
  • 不勝枚舉謝氏堂號
    堂號是郡望中某房支分化而發展而來,而郡望的意思,「郡」古代指某個行政區名,「望」就是名門望族的意思,所以郡望就是某個地區發展的名門望族,所以堂號玉姓氏發祥祖地或支系發展的望族代名詞有關聯。由於不斷的發展和遷徒,往往會分出不同的房支和系派,這些房支和系派與先世郡望不同,為了加以區別而自立堂號,其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若按每姓一個堂號來計算的話,全國至少有數千至一萬個堂號,是姓氏文化中有待開發、整理、研究的資料寶庫。堂  號,是歷史上常用來代表本姓氏的稱號,是一個姓氏的標誌,並表示姓氏文化內涵的專用術語。
  • 什麼是堂號?王李張劉陳裡,劉姓御龍堂最為霸氣
    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作為姓氏關聯的紐帶,每一個姓氏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堂號。
  • 「小譜說堂號」身長九尺的一介樵夫,武姓後人為何以他為堂號?
    今天我們且將是非功過放在一邊,來講講她的姓氏傳承。武則天祖父武華,隋朝大臣,武周建立後,被追封為文穆皇帝,廟號顯祖。父親武士彠(yue)是唐朝開國功臣,曾資助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名列「太原元謀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書。武則天繼位後,追諡武士彠為無上孝明高皇帝,廟號太祖。
  • 「小譜說堂號」它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堂號來源你知道嗎?
    上古有八大姓氏:姬、姜、姒(si,四聲)、嬴、妘(yun,二聲)、媯(gui,一聲)、姚、妊(ren,四聲)。百家姓中的大部分姓氏都是從這八大姓氏中傳承衍生而來。這八大姓氏並沒有完全演化成其他姓氏從此消失,而是一直傳承下來,比如姚姓。作為上古八大姓氏之一,姚姓就是從舜帝傳承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