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太‖鄭州史詩之三‖子產和子產祠 溱洧河邊子產祠 鄭侯城下黍離離 ——子產和子產祠

2021-02-22 鄭州文學

2020年第011期

溱洧河邊子產祠  鄭侯城下黍離離

——子產和子產祠

文/李剛太

周靈王十八年,也就是鄭簡公十二年(前554),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就是生長在鄭國東裡的公孫僑(字子產)。他是鄭穆公蘭的孫子,所以有人稱他公孫僑;他又是鄭國前執政子國的兒子,所以又以父名作氏被稱為國僑;因他出生在東裡,人們又稱他東裡子產。這一年他被立為鄭國國卿。到了簡公二十三年(前543),他又升任執政,成為鄭國的首宰。

此時晉楚爭霸,鄭國弱小,處於兩強之間,加之內政混亂,形勢十分嚴峻。子產執政後,立即在內政上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他首先改革田制,當時稱為「作封洫」,它的主要內容是挖掘溝渠,整編田畝,承認土地私有,按畝徵稅,取消土地定期分配的井田制,為發展生產力創造了條件。第二年,有人建議子產下令毀掉那時稱為「鄉校」的鄉學,以免人們聚集到鄉校議論國政得失,子產否定了這個意見,認為保留鄉校有利於廣開言路。簡公二十八年(前538),子產又制定「丘賦」制度,即把軍賦改為按丘(即按土地面積)計算分派,由新的土地私有主負擔。簡公三十年(前536),他又制訂了新的刑法,並下令把刑法鑄到銅鼎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刑法公之於眾,使人知法守法,也限制了奴隸主貴族任意殺戮奴隸的不法行為。以上四件事,後人稱作「四善」。

子產知人善任,主張為政寬猛相濟,給鄭國創造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在對外政策上,他反對強權外交,憑他的機敏善辯維護了鄭國的獨立和尊嚴。他反對祈天禳災一類的迷信活動,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的一系列進步思想和改革措施,贏得了當世和後世的崇高評價。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韓非在《韓非子》一書裡說:「子產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桃棗蔭於街者莫有援也。錐刀遺道,三日可返。三年不變,民無飢也。」西漢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中說:「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而死乎!民將安歸?」

子產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書《左傳》生動的記載說:子產從鄭一年,國中有人編歌謠說:「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那大意是說,他把我們的衣帽都貯藏起來了,他把我們的土地都整編起來了,誰要能殺掉他,我和他一起幹呀!可是過了一年,國內唱起了新歌謠:

歌的大意說,我有子弟,全靠子產諄諄教育;我有田地,全靠子產鼓勵種植。如果子產去世,還有哪個可以接替?詩歌表達了得到改革實惠的人民,對子產改革政策的衷心擁戴。

鄭定公八年(前522),子產患了重病,彌留之際,他告訴接班人子太叔說:「唯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了。這就象水、火一樣,火是熾熱的,人們望而生威,所以被燒死的人少;水性柔弱,人民不怕它,所以淹死的人多。單純用寬大的辦法來治理好國家是不容易的。」孔子後來評論說:「子產說得好極了。政寬人們就怠慢,這時以嚴猛加以糾正。過於嚴猛則對人民苛刻,這時就要給以寬撫。做到寬猛相濟,才能政通人和。」就在這一年,子產去世了。孔子聽到後非常悲傷,他評論子產說:「古之遺愛也」。

據現有的材料,最晚在晉代新鄭就建有子產祠,晉滎陽太守李矩屯新鄭時,還派人到子產祠裡祈禱過。唐天寶七載重修了新鄭子產廟,廟裡懸掛著子產的遺像,廟前刻立有一通石碑,到明代這通石碑已經殘毀了,但還能看到「天寶七載五月十三日」等一百四十字。據縣誌記載,祠「在城西北一裡」,歷代曾經多次重修。另外,陘山的子產墓旁也建有子產祠,北魏的酈道元所作的《水經注》載:「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廟際舊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列秀青青,望之奇可嘉矣。」

《全唐詩》中收錄了詩人周曇的兩首歌頌子產的詩歌,其中一首稱讚了子產關於為政中寬和猛辯證關係的論述:

化源,教化的本源,指治理人民的根本方法。這首詩大意說,什麼是進行教化的根本方針?寬厚仁慈又能靈活才能保證萬全。這就好比水性柔弱人們容易輕慢,拯救危亡應該恩威並施寬猛相兼。

鄭州原稱管城,春秋時是鄭國的屬邑,新鄭在唐代又隸屬於鄭州,所以鄭州也建有子產祠堂,始建年代已經不可考了,但現存最早的鄭州志明嘉靖《鄭州志》,就有「子產祠,在州治東」的記載。明清兩代,新鄭和鄭州的子產祠,成了勉勵官員們廉政愛民的教育基地。凡經過這裡的各級官吏,以及出任這裡的地方官員,都要拜謁和瞻仰子產祠堂,並宣誓學習子產的榜樣。成化進士、曾任河南學道的無錫人秦金,瞻仰了陘山的子產墓冢,拜謁了墓前的子產祠堂,以充滿激情的詩篇,表達了對子產的仰慕之情:

瓣香,即拈香,古人拈香一瓣,表示對他人的敬仰。乘輿私,指子產以所乘之車濟人渡河的事,語出《孟子》一書。這首詩大意說,在子產大夫的祠堂,我恭敬地跪拜焚香;他那高風亮節,永遠令人嚮往。他熱愛人民,不忘用鄉校進行教化;他心存仁惠,曾用私車載人渡河。高山上的墳墓,映著白雲長滿青草;祠堂邊的碑刻,倒臥在潮溼的苔蘚地上。我登高眺望鄭國壯麗的山川,為祠內只剩下一副遺像而滿心悲傷。

同是成化進士、曾任河南僉事和汝州知府的清江人彭綱,曾經在鄭州拜謁了座落在官道旁邊的子產祠,並寫詩歌頌子產說:

公孫大夫,指子產。政猛,即執法嚴厲,語出孔子,前面已經說過。臧,指善和美。烝嘗,典出《禮.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夏祭曰*,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烝嘗泛指祭祀。這首詩說,子產大夫的祠廟,座落在官道的一旁;正是晴冷的秋季,夕陽映照著廟廊。因為他執法嚴明,才能夠給人遺愛;全靠他善於辭令,鄭國的生存賴以保障。墓地的青草年年繁茂年年合圍,香爐的煙火日日不斷日日芬芳。他的業績永垂不朽永被紀念,在他的家鄉永受祭奠永受敬仰。

同是成化進士、也任過河南僉事的桂林人包裕,在拜謁了鄭州的子產祠後,寫詩表達了對子產不勝仰慕的感情:

公孫大夫廟

包裕

當時豪傑事縱橫,獨有先賢治尚平。

四善見稱君子道,一寬無愧惠人名。

濟人渡口苔空合,聽政堂前月自明。

按部今從祠下過,高山仰止不勝情。

四善,指子產作封洫、作丘賦、鑄刑鼎、不毀鄉校四件善政,前面已經說過。按部,指巡察部屬的官吏。詩歌大意說,春秋時代群雄割據兼併頻仍;惟獨靠著子產,才使得國泰民豐。四項善政被人稱頌,視為君子之道;他能以寬服民,無愧「惠人」的名聲。他用車濟人的渡口,如今長滿荒草;他聽政的官衙門外,如今只有月光自明。今日巡視鄭縣,從大夫祠堂經過;仰慕那高山般的偉人,不禁心潮洶湧。詩中歌頌了子產的不朽的政績,表達了無限仰慕的心情。

嘉靖進士、曾任宰相的新鄭人高拱(1512~1578),有一個好朋友楊彝,在新鄭訪高拱不遇,到洧水河邊子產祠遊玩,見一未刻石碑,觸景生情,從地下信手揀起一塊帶泥西瓜皮,在石碑上疾書了一首詩:

子產祠

楊彝

溱洧河邊子產祠,鄭侯城下黍離離。

惠人懿範應難見,君子高風何處追。

塵世幾更山色在,英雄如夢鳥聲悲。

行人馬上空回首,落日荒郊不盡思。

這首詩的字跡被人保存了下來並且刻在了石碑上,人稱「瓜皮詩」。詩題是後人加上的。這塊詩碑一直被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祠堂毀後,碑刻由新鄭縣文物保管所保存著,如今被立在新鄭博物館裡。詩中所說的鄭侯城,指新鄭,因春秋時代為諸侯國鄭國的國都,故稱。黍,指穀物。離離,茂盛的樣子。黍離,本為《詩經.小雅》中的詩篇名,後用為感慨亡國觸景生情之詞。惠人,有恩惠加於人者,這裡指子產,語出《孟子.憲問》:「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懿範,美好的風範。這首詩說,莊嚴的子產祠座落在溱洧河邊,新鄭城外莊稼茂密衰草連天。那仁慈愛民的風範,已經不能再見;那高尚的品德節操,如今到哪裡追攀?王朝幾經更迭,山河依然存在;英雄業績如夢,祠外鳥聲悽然。我騎在馬上惘然回頭眺望,郊外夕陽西下,令人幽思不斷。

子產的出生地鄭國東裡,今天已經不詳其址了。宋初詩人楊樸就居住在新鄭東裡,他還把自己的詩集命名為《東裡集》。比他稍晚一點的宋代詩人晁衝之寓居新鄭時,曾寫過《初來東裡》、《至東裡次前韻》兩首詩。清乾隆《新鄭縣誌》載:「舊志:在縣東二十裡。」從明代人徐明善的詩歌描寫的情景看,東裡當時還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

韉,襯馬鞍的坐墊。紫騮,紫黑色的馬。晞,幹。颭,風吹物動。詩歌大意說,春天裡雨後初晴,東裡的草兒青青;平原上遍地碧綠,放眼望一片蒙籠。金線般的柳絲叢裡,黃鸝紛飛喧唱;繡鞍上馱著醉漢,鞍下黑馬嘶鳴。晨露已收,洧水兩岸垂柳依依;風卷飛花,紛亂灑落在小河之中。五光十色香氣襲人,遊賞了醉人春景;太陽落山時分,在小橋西邊踏上歸程。

清康熙進士、官至吏部侍郎的河南新安人呂履恆,曾經在新鄭拜謁子產祠並寫詩說:

博物,知識廣博。東偏,鄭國東部邊沿地區。伏臘,古代的兩個節日,夏祭叫伏,冬祭叫臘,合稱伏臘。這首詩說,子產的「遺愛」,在鄭國的故都流傳著;那古老的祠堂,座落在寂靜的山中。野外碧蘭的天空,顯得如此遼闊;樹林間春天的太陽,那樣安詳從容。子產可稱「博物君子」,他有著淵博的學識;鄭國的外交,全靠了他那美好的辭令。在古老的鄭國東部屬邑裡,每年兩次祭祀就是從那時形成。

清乾隆二十八年(1695)始任新鄭知縣的上海人朱廷獻,任上曾經作出一些政績。一次他祭拜了子產祠後,寫詩表達了欲效法子產的強烈願望:

模範,指榜樣。薦,叩拜時所用的草蓆,這裡代指祭祀。醪,濁酒,此處指祭祀時用以澆奠的酒。蘆井,指人口聚居地。版圖,戶籍冊和疆域圖,這裡可能指子產遺像。社鼓,祭神時所敲之鼓。賽,也指祭神。逮,及,這裡指比得上。詩歌大意是,子產作為楷模至今被人紀念,祭奠扣拜後我反而徘徊躊躇。當時他把愛心都奉獻給了人民,如今卻只剩下一幅版刻的掛圖。鼓聲喧天,還能看到民間的祭祀;荒草遍地,野外的祠堂豈能讓其荒蕪!我志欲效法古人,恐怕難以比上;試問百姓們,有沒有歌謠對我評述?最後一句,也許是為了幽它一默,也許是為了沽名釣譽,但在有些人看來,這是一種暗示。果然,在他離任時,地方士紳們「感其遺愛,勒石誦之。歌曰:『供維正教以倫,惠不費威不猛,於胥樂兮民以寧。古君子前惠人,刻諸貞珉兮永令聞」(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這支頌歌不過是些阿諛之詞,這裡就不必再解釋了。

清康熙五十六年任新鄭知縣的王大綸,在新鄭城東又建了一座新的子產廟。雍正進士、官至工部主事的錢塘人桑調元,在瞻仰了子產祠後寫詩說:

王澤,王道的恩澤。閎,大。濟,救助,接濟。闉yin,泛指祭祀。階墀,臺階。躅du,足跡。涕,眼淚。*氵夷,鼻涕。吳季子,本名吳季札,為吳王壽夢的小兒子,故稱季子,以多聞見稱。投分,指志向相合,《左轉》記載,魯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聘於鄭,與子產一見如故。這首詩大意說,在政治混亂、世風日下的時代,只有子產這樣一心為國的人,才能以偉大的胸懷力挽頹局。我在春天裡拜謁了子產祠堂,不禁感慨萬分、淚沾胸臆。象季札對他一見傾心那樣,我決心努力追隨他的足跡,作一個勤政愛民的官吏。

清乾隆三年(1738)任鄭州知州的直隸保定府清苑(今河北清苑)人張鉞,在治績方面頗有建樹,他也在鄭州子產祠留下了詩作:

諴(xian)民,指以誠懇寬厚的態度對待人民。惘然,失意的樣子。洵,誠然,的確。哲,古稱明達而有才智的人。躅du,足跡。筵,席位,這裡指神位。遺徽,指遺留下來的美好治績。這首詩大意說,振興鄉校鑄造刑鼎,他為政寬猛相兼;他的賢能和美德,至今還被交口稱讚。靠外交辭令戰勝敵國,他從沒有失誤;以恩惠和誠懇待民,實在值得繼承流傳。後代的哲人,誰能追得上他的足跡;靈異的祠堂,空自敞開那虛設的位置。我在管城為官數年,慚愧勞碌了衙吏;緬懷子產的治績,不禁感到惘然。

皇華,典出《詩經.小雅.皇者華華》,後用來指作使者或出使。尼山,山名。又稱尼丘,在山東曲阜東南,因孔子母在此山懷孕而生孔子,故後世又稱孔子為尼山。迷津,指迷途。詩歌大意說,子產當年出使各國往來頻繁,在晉楚兩個強鄰之間委宛周旋。只有他能在艱難之中,支撐弱小的鄭國;在國力虛弱之時,卻盡力施惠於人間。他的恩德澤被後世,鄉村裡歌聲不斷;他的功績如山,贏得人民永遠的思念。每一次經過祠堂,我禁不住低頭沉思;洧河水奔流不息,子產精神指引我闊步向前。

元代《賈氏說林》記載:「子產死,家無餘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之,丈夫舍玦佩,婦人舍珠玉以賻之,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其子不受,自負土葬於陘山。國人悉輦以沉之河,因名金水。」這段話大意說,子產逝世了,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產,他的兒子不能及時埋葬他。鄭國的人可憐他,男的女的爭先捐出無數金銀財寶幫助辦理喪事。子產的兒子都不要,自個兒到陘山上背土埋葬了父親,鄭國人把拒收的金銀財寶都傾倒到河裡,這條河後來就被稱為金水河。從這個記載看,子產確實是非常廉潔的,他的兒子也對自己嚴格要求,決不靠父輩聲望牟取私利。這些都為我們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今天,子產祠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子產全心全意為國為民的精神卻永遠不能磨滅。我想,我們不妨在鄭州重新建造一座子產紀念館,或者建造一座包括子產在內的鄭州古代人物紀念館,也許它的價值決不遜色於當前的某些建築。《賈氏說林》的這個記載,又可看出金水河的命名來源於對子產的紀念,我們也不訪把這段話刻石立碑豎在金水河邊,那麼,新建的濱河公園一定會增色不少。

作者簡介

李剛太  河南魯山楊村人。筆名李魯山、楊邨人、齋號惠風。河南大學畢業,1974年起入籍鄭州市,曾從事教師、機關公務、修志等工作,曾任秘書、處長、副編審、總編輯等。多次被評為鄭州市優秀公務員和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和鄭州市修志工作先進工作者;2000年受河南省人民政府行文表彰,獲河南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曾為鄭州史志協會常務副會長,鄭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鄭州楹聯家協會副會長等。現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河南詩詞學會顧問、《中州詩詞》藝術顧問,河南老年詩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鄭州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州詩詞》名譽主編。曾獲「嵩山杯」「白洋澱杯」全國詩詞大賽一等獎、首屆「華夏獎」優秀獎等。出版有方志類、詩詞類、古籍整理類著作20餘種30餘冊。

徵稿啟事

為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動鄭州市作家、文學工作者和廣大文學愛好者之間的交流,進一步發展和繁榮鄭州市的文學創作,為把鄭州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發揮文學「宣傳鄭州、展示鄭州」的作用,「讓鄭州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鄭州」,於2020年9月正式出刊,暫為每周兩期,每逢周二、周五推出。《鄭州文學》除了發表小說、詩歌(詩詞)、散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雜文、隨筆、文學評論外,還開設有以報導鄭州文壇信息為主的【文壇資訊】,以交流創作經驗為主的【文學主張】,以發表文學青少年作品為主的【新人新作】,以反映鄭州從古至今社會萬象為主的【鄭州故事】,以展示鄭州作家形象為主的【作家剪影】,以及充分利用網絡視頻優勢的【朗讀時空】等欄目。對於書寫鄭州當代歷史、文化、社會、生活、人物和城市建設的文藝作品優先採用。文字稿一般要求在3000字以內,詩不超過80行,特別優秀的可適當放寬。來稿一律要求電子文本。末尾請附作者生活照一張,作者簡歷200字左右,並註明通訊地址、聯繫方式(電話、微信)。《鄭州文學》熱情歡迎工作、生活在鄭州市(九區六縣),以及鄭州籍工作、生活在外地的作家、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踴躍投稿,並積極參與訂閱。來稿郵箱:zhengzhouwenxue@qq.com

相關焦點

  • 申徒嘉與子產之辯論
    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2],子齊[3]執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4]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聞之曰:『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 讀書札記|子產告範宣子輕幣|古文觀止
    文中子產以「令德」「令名」和「重幣」兩相對照,闡明利害關係,終於說服了範宣子,減輕了小諸侯國的一些負擔。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幣:帛,古代通常用作禮物。這裡指諸侯向盟主晉國進獻的貢品重。鄭人病病:這裡作動詞用,憂慮之。二月,鄭伯鄭伯:鄭簡公如晉。子產子產:即公孫僑寓寓:寄,傳書書於子西子西:鄭大夫。當時隨從鄭簡公去晉國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僑:子產自稱也惑之。
  • 《左傳》17 子產壞晉館垣
    公薨之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
  • 張勝萍解讀論語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評價子產,子產有四條是符合君子之道的:一是「行己也恭」。恭謹持己,有善不矜,推賢讓能,自居謙退。二是「事上也敬」。恭敬地事奉君上,內修國政,外睦諸侯,小心謹慎,始終恭敬、謹慎、不懈怠。三是「養民也惠」。教養人民有恩惠。子產養民,於民有利之事必為之興,於民有害之事必為之除,件件都為人民留心,而有厚下之深恩。四是「使民也義」。
  • 【百家姓】「鄭」姓起源
    隋唐五代,鄭氏南遷可以確定的有五次:一是鄭至道任縣令,遷居浙江天台,後裔繁衍至今;二是唐玄宗時期,滎陽畫家鄭虔被貶浙江台州,被現在浙江臨海的鄭氏尊為先祖;三是鄭時中隨陳遠光入福建開漳,其子孫散居福建和廣東等地;四是唐僖宗光啟年間,鄭遠等人隨王潮兄弟入福建,後裔分布與閩西、閩南以廣東的部分地方,成為當地鄭姓大族,五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後河南光州固始人鄭磷、鄭晉等人投靠王審知的閩國,成為福建南安石井鄭氏的始祖
  • 中國祠廟之冠:汾陰后土祠
    他即位24年後,即元狩六年(前122),又在此發現了「禹鼎」(一說「周鼎」),認為這裡是「皇祐元始」,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福祉的寶地,故在發現「禹鼎」的當年,劉徹便選擇在此祭祀后土,還根據所出「禹鼎」將年號「元狩」改為「元鼎」,並作《寶鼎之歌》。二是廟前村地處黃河與汾水的交匯處,古代稱「脽上」。
  • 喪家之狗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喪家之狗,失去靠山,無家可歸者或喪失了主子、惶張驚恐,無處投奔者。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