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網絡
春秋時代,弱小的諸侯國要向強大的諸侯國進貢,而且漫無止境,是弱小諸侯國一項很沉重的負擔。文中子產以「令德」「令名」和「重幣」兩相對照,闡明利害關係,終於說服了範宣子,減輕了小諸侯國的一些負擔。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幣:帛,古代通常用作禮物。這裡指諸侯向盟主晉國進獻的貢品重。鄭人病病:這裡作動詞用,憂慮之。二月,鄭伯鄭伯:鄭簡公如晉。子產子產:即公孫僑寓寓:寄,傳書書於子西子西:鄭大夫。當時隨從鄭簡公去晉國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僑:子產自稱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賄:財物之患,而無令名令名:好的名聲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公室:指晉君,則諸侯貳;若吾子賴賴:恃,憑藉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沒沒:沉溺,貪戀也,將焉用賄?晉範宣子執政,諸侯去朝見晉國時的貢納的財禮很重,鄭國人對此感到頭痛。二月,鄭簡公到晉國去。子產託子西帶信告訴範宣子,說:「您治理晉國,四鄰的諸侯沒有聽到您的美德,卻聽到您要很重的貢物,我對此感到迷惑。我聽說君子執掌國家和家族政權的,不是擔心沒有財禮,而是害怕沒有好名聲。諸侯的財貨,都聚集在晉國,那麼諸侯就會叛離。如果您貪圖這些財物,那麼晉國的內部就會不團結。諸侯叛離,晉國就要受到損害;晉國內部不團結,您的家族就會受到損害。為什麼那樣糊塗呢!貪圖得來的財貨又有什麼用呢?
「夫令名,德之輿輿:車子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邇:近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浚:取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焚身:喪身,賄也。」「好名聲,是裝載德行遠遠傳播的車子。德行,是國家和家族的基礎。有了基礎才不至於敗壞,不也應該致力於這個嗎?有了德行就會與人同樂,與人同樂才能在位長久。《詩經》說:『快樂啊君子,是國家和家族的基礎。』這就是說有美德啊!『上天看顧你,不要三心二意。』這就是說有好名聲啊!心存寬恕來發揚美德,那麼好名聲就可以四處傳播,因此遠方的人紛紛來到,近處的人得到安心。是寧可讓人說您『您確實養活了我』,還是說『您榨取我來養活自己』呢?大象有了象牙而使自己喪生,這是因為象牙也是值錢的財貨呀。」
[ 札記 ]
春秋時期,霸主國經常以各種名義向各諸侯小國徵收貢品,貢獻一次,往往要上百輛車裝載,上千人護送,給小國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晉平公時期,晉國是各諸侯國的盟主,此時範宣子為中軍將,執政大夫,主持晉國的政事。在範宣子執政時期,加重徵收諸侯進貢的財物,各國交納的幣帛負擔很重,小國很怕大國貪得無厭的要求,但更怕殘暴的討伐。鄭國便是其中之一。公元前564年,晉伐鄭,鄭與晉盟。但很快又與楚盟,公元前562年再次伐鄭,兩國再盟。此後幾十年時間裡,鄭國國勢日衰,逐漸淪為小國。鄭成了晉附庸,被迫朝貢。此時子產為鄭國上卿,當家更知「柴米油鹽重」。公元前594年2月,鄭簡公到晉國朝會,鄭大夫子西陪同前往,所以子產託子西捎帶書信,以勸告範宣子。子產是鄭國很有才幹的政治家,是個善於辭令,外交手婉高明的人。他對鄭的貢獻非常大,在與強國外交來往中,數次挽救了鄭國的利益和尊嚴。在歷史上的名氣不低於齊國的晏子。子產就這種狀況採取了寄書說理的方式,利用晉國想極力保住盟主地位和希望得到美好聲譽的心理,闡明「重幣」與「輕幣」的關係,使晉國不得不減輕了對諸侯國的剝削。信的開頭故作危激之論:「您治理晉國,四鄰的諸侯沒有聽說您有什麼美德,只聽到了您加重了各國繳納的貢物,我對此感到困惑不解。」 子產故作驚人之語,以期引起範宣子的重視。態度不可謂不強硬,讓人想到公元前613年的鄭子家告趙宣子,可見鄭國的直臣還不少。相比於鄭子家,子產沒有再威脅晉國,鄭國或改投楚國,此時的晉楚形勢早已不復當年,子產曉之以理,讓範宣子意識到這對晉國維持繼續稱霸其實是不利的。齊桓公當年開了一個諸侯爭霸的良好開頭,那便是霸主應以德服人。子產便以此作為切入點,指出晉國缺少美德,但貢品重卻名聲在外。由此引發的結果便是諸侯埋怨晉無德、與晉離心,晉也受賄太多內部腐化。接著子產闡述了好名聲對於拉攏諸侯人心,長久維護霸主地位的重要性。回看歷史,此時晉國剛平欒氏之亂、再敗齊軍,此前又大敗楚國(前557年),仍保霸主地位。但離晉危亡也不久矣。《史記》記載,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來使,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語,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十九年,齊使晏嬰如晉,與叔向語。叔向曰:「晉,季世也。公厚賦為臺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晏子然之。這兩則記錄,可以窺見晉平公時代賦稅繁重,貪圖享樂,三家分晉之勢難擋。鄭子家和子產的策略並不相同,其結果都是卓有成效的,兩者的本質其實不難理解,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子產想必已經察覺到晉國內部弊端叢生、外部諸侯離心的問題,以此針對性勸說範宣子,否則範宣子未必聽得進去。這篇文章說的是弱國向強國朝貢負擔過重導致諸侯離心。朝貢體系是中華民族處理國與國關係的獨特體制及智慧,隨著歷史發展,統治者集團意識到朝貢負擔過重不利於統治,到明朝朱元璋確立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大大減輕了朝貢國的負擔,明成祖朱棣時代,鄭和七下西洋,朝貢體系達到巔峰時期。但另一方面則助長了統治者「八方來貢,萬國來朝」的虛榮心,其實質則是消耗國力。中日甲午戰爭後,朝貢體系徹底崩潰。不過,歷史總是重複的。當今雖無有形的朝貢體系,但在所謂全球「自由貿易」的花哨名目之下,其實也隱藏著一套「朝貢體系」,這套「朝貢體系」無形但更加霸道、剝削更殘酷,相比古代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更為求名、讓利性,「現代帝國」所建立的朝貢體系則「名利雙收」,但也讓人不得不想到曾經的晉國。(此觀點來源於林sir 公眾號假裝藏書樓)惟真坊
惟真坊小店
文章版權歸 惟真坊 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