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四大名著,中國人的四種修行

2021-02-08 人民日報

來源:中國新聞網(ID:cns2012)


  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中國人的人生。


讀紅樓,過情關

問世間情為何物?

 


  《紅樓夢》一書的一開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說出了此書的主旨:大旨談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亂人,有人讀罷全書也未必曉得,有人過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人之為人,本是有情。情,有時是最美好的事,有時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莫不如此。因為情字的內涵太過豐蘊,它是愛情親情友情,也是縱情痴情,還是人情世情。而這些,正是紅樓一夢中的情天恨海。

 

  紅樓一書最為動人的,毫無疑問是愛情。這是一個最為永恆卻又平常的主題,曹公卻寫出了無盡的意味。寶黛的愛情無疑是最為撥人心弦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煩惱;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離的心,卻避不開生離死別的命。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一別之後,繁華落盡,了無痕跡,又恰如一夢。


  因為是一夢,所以須看破、放下,這或者才是紅樓的真正主題。但這對於我們普通人,或許太高了。但至少,我們還可以學著像紅樓這場大夢中的情種們,學著深情一些,如今這個時代人心恰恰不夠暖,情意恰恰不夠濃。這樣,至少人生還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讀三國,過爭關

人到底爭個什麼?

 


  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那首《臨江仙》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被用於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最是恰當。

 

  這一首歌一闕詞,說出了太多。告訴我們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詐、亂世、寂寞……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爭」。而多少英雄豪情、橫刀立馬,在當世卻總是寂寞,在後世卻只是轉頭成空,最終不過落得一場談資。那麼我們便不禁要問,人,到底爭個什麼?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後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中,抱著巨大的遺憾悲愴離世。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悽涼。關羽張飛豪氣幹雲、義薄雲天,最終也都落得兵敗身死、身首兩處的下場……是啊,人到底爭個什麼?

 

  如果人人覺悟,天下也就沒有爭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爭,也就天下太平了。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只可惜,每個人不爭一爭,不看夠了、歷遍了世間爭鬥及背後的成亡禍福,是不會覺悟的。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卻非要在經歷後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國的故事對我們也不是沒用,這用也不是看一場你爭我奪的熱鬧,人們還可以從中學到些權謀之術,激蕩起一腔豪情。這樣你就能更好地去爭,然後便能更早地覺悟。如今人們都愛爭,那就由著他們爭去吧。說到最後,也只能是如此。

 

讀水滸,過利關

我們的仗義去哪了?

 


  水滸中有一個東西,是永遠不會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處,便是仗義。有些人不屑地以為,水滸108人只是殺人放火的流氓無賴,卻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義這東西,已經越來越稀缺了。品德沒了是可以培養的,品格沒了,就只能是一種退化。

 

  什麼是仗義?仗義就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怒而拳打鎮關西;看到朋友林衝被冤枉落難,便義無反顧地大鬧野豬林。仗義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後,快活林裡醉打蔣門神;即使早有退隱之心,也要為了兄弟情義而堅持到徵方臘的最後,哪怕因此斷掉一臂。仗義就是黑旋風李逵為救宋江,隻身江州劫法場;以為是宋江搶了酒家的女兒,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他們看不得不平,腸子直得厲害,熱得燙人。


  當下社會與水滸梁山、我們與梁山好漢們的距離,也許正是「情義」和「利益」之間的距離。利益二字,底下還藏著兩個字——自私,上面還頂著兩個字——現實,合起來又是兩個字——冷漠。而這些,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說白了,缺了人情味兒。

 

讀西遊,過欲關

覺悟還是執迷不悟?

 


  清代張潮的《幽夢影》裡說:《西遊記》是一部「悟書」。是的,這本是一個佛家的故事,出自一個取經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這一悟,就過去了九九八十一難。這隻猴子,譜寫的卻是人之生。西遊裡是一條取經之路,我們的人生,則是一場覺悟之旅。

 

  很少人會去想,人生從何處開始,又要到哪裡去?西遊卻已經說了。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的弟子,而「斜月三星洞」五個字合起來,恰是一個「心」字。心,正是人生開始的地方。


  孫猴子腦袋上有一隻金箍,那是他虛妄之心的隱喻,正是因為不能自我收斂,才惹得這外來的約束。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有,同樣是心中的執念和湧動的欲望。正是這些勞什子困住了我們,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欲望因執念而生,執念因欲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覺醒;有人看不到,於是執迷不悟。


  當今時代,前者太少,後者太多。而到靈山的距離,恰好是十萬八千裡,本是孫悟空一個筋鬥就能到的,正如迷與悟,就在一念之間。


  四大名著,是中國人的四種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個完整路徑。它告訴我們,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慾薰心,越得過欲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


本期編輯:胡洪江、田豐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四大名著,中國人的四種修行
    訂閱「北大縱橫」,與千位諮詢師零距離==============================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
  • 四大名著,中國人的四種修行(深度好文)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中國人的人生。人生是需要去完成的。那麼我們便可以說,四大名著正是中國人的四種修行。紅樓的主題是情,三國的主題是爭,水滸的主題是義,西遊的主題是悟。要抵達或者超越它們,就構成了這種修行中,所要突破和跨越的四道關卡。
  • 四大名著,中國人的四種修行,總結得太到位了!
    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中國人的人生。
  • 知古今|在這本古典名著中,藏著中國人一輩子的修行
    曾經有人說過:讀紅樓,過情關;讀水滸,過利關;讀西遊,過欲關;讀三國,過爭關。四大名著,是中國人的四種修行,也是人生修行的一個完整路徑。從孩童到少年,從少年到中年,四大名著陪著我們幾代人一路成長。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四大名著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
  • 中國四大名著,揭示四種修行,道盡人生(太值得體會)
    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中國人的人生。人生是需要去完成的,那四大名著正是中國人的四種修行。紅樓的主題是情,三國的主題是爭,水滸的主題是義,西遊的主題是悟。
  • 四大名著裡,藏著中國人一生的修行
    四大名著為什麼會被稱為四大名著?似乎從每個人出生時,就已經認定了這個判斷。四本書裡浩如煙海的故事,寫時代、寫社會、寫人、寫情、寫魔、寫佛,無一不包。有人說:讀這四本書,就是在過四個人生的關口:它們共同所寫的,就是充滿了糾葛的人生與人性。
  • 四大名著裡最動人的40句話,藏著人生必須的四種修行
    /  有人說:讀紅樓,過情關。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讀水滸,過利關。塵歸塵,土歸土。讀三國,過爭關。心機,天機,契機。讀西遊,過欲關。始於慈悲,終於覺悟。下面這40句四大名著中的話,出自不同的故事、人物和情境。
  • 為什麼一定要孩子從小讀四大名著?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人一生為什麼一定要讀四大名著?
  • 原來,中國四大名著裡竟隱藏那麼多秘密!
    四大名著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的四個維度也是讀懂中國社會的四個角度更暗示了中國百姓的四種修行
  • 讀懂四大名著,是人一生的修行
    瀟灑、恣意,真性情的背後,是無畏,更是純粹。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魯智深生擒方臘後,宋江大喜,勸智深還俗為官,蔭子封妻。魯智深說:「洒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宋江又勸他住持名山,光耀門楣。魯智深回答:「要多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 四大名著木雕 ——《水滸傳》講述國人俠義精神
    四大古典名著為什麼會流傳這樣久遠?它們究竟在告訴讀者什麼?你知道麼?說起《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四大古典名著書籍,可謂是流傳深遠,如今加上影視劇評書等方面的演繹,更是天下聞名、婦孺皆知。古典書籍浩如煙海,何以這四本書籍上至官場、下至販夫走卒都能喜歡,並在慢慢逝去的歷史長河中始終熠熠生輝,冠之中國傳統文化小說最高成就名譽?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它們寫的熱鬧。
  • 「四大名著」名家演播版,一套既可以讀又可以聽的四大名著
    市面上的四大名著版本多如牛毛,一看到這套我就激動,迫不及待地想推薦給大家。這套《四大名著·名家演播·閱讀無障礙版》,不管是以前沒讀過,還是打算重溫經典,都值得擁有。當看到古樸的封面,燙金工藝,怎麼看都是那種適合擺在書架上增加書香氣息的,一開始還在擔心是否適合給孩子看。
  • 四大名著彩繪本,太美了!
    中國人的童年很難不與四大名著發生牽連。
  • 四大名著最經典的9句話,讀懂是修行,不懂是幸運
    有人說,四大名著中,藏著中國人一生的修行。年少時,我們往往會被小說中的故事吸引,或悲或喜,或樂或憂。長大後,才發現書裡面的每一句話,字字珠璣,寫盡人生。落葉歸根,是每個中國人心底裡抹不去的一抹情懷。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國人的文化瑰寶。若你讀懂,便是一生的修行。倘若不懂,則是一生的幸運。
  • 名家演播《四大名著》成套推薦,嶽麓書社經典呈現
    有人說:讀紅樓,過情關。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讀水滸,過利關。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的仗義去哪了?讀西遊,過欲關。始於慈悲,終於覺悟。讀三國,過爭關。心機,天機,契機,人到底爭個什麼?這也是我們活在世上必須面對的四種人生修行,怎麼做,書裡其實就能找到答案。
  • 四大名著不適合孩子閱讀?鄭州高中生撰文駁北大學者
    讀了秦春華老師關於孩子閱讀「四大名著」是否合適的見解,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兩個場景:一個是十歲的我趴在沙發上讀《西遊記》,讀到描寫豬八戒的文字時,笑出了口水滴在書頁上;另一個是我十三歲時,媽媽翻看著《紅樓夢》問爸爸:「這麼風花雪月的文字,讓咱兒子看好嗎?」
  • 從「四大奇書」到「四大名著」
    追溯「四大名著」說法的來源,首先就要提到「四大奇書」。「四大奇書」的概念形成於明末清初。「四大奇書」是明代四部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的合稱。明末天啟、崇禎年間,這四部書常被論小說者並提,至清初,李漁明確提出了「四大奇書」的概念。
  • 四大名著真的適合孩子讀嗎?北大學者這樣說…
    再往深裡想,書店裡形形色色各種版本的「四大名著」琳琅滿目,家長一摞一摞搬回家讓孩子讀,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可是,「四大名著」真的適合孩子閱讀嗎?四大名著或並不適合孩子閱讀  先來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書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尤其是《三國演義》,連不識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等幾個故事。
  • 北大學者:充滿了人性之惡,四大名著真的適合孩子讀嗎?
    再往深裡想,書店裡形形色色各種版本的「四大名著」琳琅滿目,家長一摞一摞搬回家讓孩子讀,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可是,「四大名著」真的適合孩子閱讀嗎?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國演義》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現在的白話文其實還有相當的距離,小孩子讀起來困難很大。即使勉強讀下來也是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地看完故事了事。至於小說結構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動鮮明,語言運用之神妙雋永,這些美學上的價值更非低齡兒童所能理解和領悟。
  • 寒假偷偷讀完四大名著,這樣的孩子開學很佔便宜
    要知道,中國近代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都讀過四大名著,而且是作為啟蒙讀物。中國學術界「一代宗師」的錢穆老先生,8歲就開始讀四大名著;中國兒童文學奠基人之一的冰心奶奶,7歲就愛讀《紅樓夢》。也有很多歷史大人物都公開表示,從8歲到10歲就開始讀小說,第一部就是《西遊記》,後來讀了《水滸傳》和《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