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原子核的最新研究,將幫助科學家揭開中子星和放射性物質的秘密
單個原子核內的環境似乎與此相似,質子和中子也在跳動。但由於原子核是一個如此緊湊的空間,科學家們一直難以確定這些被稱為核子的粒子在原子核中的行為。當粒子配對並在近距離相互作用時,描述遠距核子相互作用的模型就失效了。現在,由麻省理工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幾種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行為。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如今,他們的研究結果出現在的 《自然天文學》中,其嚴格程度比以前的標準高了兩倍,並且表明典型的中子星的半徑接近11公裡。他們還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帶有黑洞的中子星可能會被整個吞噬,除非黑洞很小並且/或者快速旋轉。這意味著在這種合併可能被視為引力波源的情況下,它們在電磁波譜中是不可見的。
-
科學家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人造黑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根據記錄推斷,當時有23天的白天是可以直接看到它的,而在夜晚當中有22個月是可以看到它的,這顆天關客星超新星爆炸後,最終形成了蟹狀星雲,如今還能被我們觀測到。 簡而言之,對於超新星的研究有利於人類探索元素的起源。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是粒子構成的。夸克會構成質子和中子等粒子,而質子和中子會構成原子核,原子核和電子會構成原子。原子分了很多種,我們稱之為元素,並且科學家搞出了一張「化學元素周期」。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 科學探索...
一項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作為預印本可在arXiv上獲得)描述了迄今為止最亮的千新星,並表明中子星碰撞有時可能會產生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磁星。科學家認為,這種類型的短爆發生在兩顆中子星碰撞時,所以當望遠鏡看到其中一顆時,就會瘋狂地爭奪電磁波譜上其他波長的觀測數據。有關的碰撞發生在大約55億年前,但我們的望遠鏡現在才接收到這些信號。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將一些不同的空間和地面望遠鏡指向GRB 200522A,包括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並觀察了明亮的伽馬射線爆發後的落差。
-
黑暗星球的撞擊: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如何產生(本文譯者已崩潰)
德國物理學家發現,中子星合併所產生的引力波,可以為檢驗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理論提供重要信息。他們用計算機模擬了這種合併發生時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是如何形成的,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物理評論快報》上。大約20年前,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通過鉛離子撞擊實驗觀察到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此後,其他加速器也製造出了微量的這種物質。懸而未決的是,穩定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是否自然地存在於可觀測宇宙中。
-
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 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
理論上,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應該互相排斥,然而,即使是含有許多質子和中子的重原子核,也會凝聚在一起。這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小組近日利用粒子碰撞,精確測量了這種強核力。它本質上是質子和中子得以組成的原子核原因。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即所謂的夸克組成的。它們同樣也被強核力凝聚在一起。作為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LICE(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項目的一部分,研究小組現在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測定質子和超子之間的作用力。後者是一種由所謂的奇夸克組成的不穩定粒子。
-
- 不,我在尋找脈衝星!| 推廣
如果恆星的質量超過這個極限,即使電子們再怎麼互不相容,還是頂不住萬有引力,恆星還會繼續一直塌縮下去。這個極限就是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這個極限使得黑洞的存在成為必然,因為質量超過這個極限的恆星就會最終坍縮成黑洞。在1935年的一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議上,錢德拉塞卡報告了自己關於白矮星的研究。
-
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
理論上,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應該互相排斥,然而,即使是含有許多質子和中子的重原子核,也會凝聚在一起。這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小組近日利用粒子碰撞,精確測量了這種強核力。它本質上是質子和中子得以組成的原子核原因。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即所謂的夸克組成的。它們同樣也被強核力凝聚在一起。作為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LICE(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項目的一部分,研究小組現在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測定質子和超子之間的作用力。後者是一種由所謂的奇夸克組成的不穩定粒子。
-
ESO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ESO科學家託馬斯·裡維紐斯(Thomas Rivinius)說:「這個系統包含了我們所知道的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他們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發表了這項研究。研究小組最初是在研究雙星系統的過程中觀察到這個名為HR 6819的恆星系統。然而,在分析其觀察結果時,才發現HR 6819中第三個未被發現的部分時,他們震驚了:這是一個黑洞。
-
比黑洞還恐怖的一立方米中子星放到地球上,地球會被毀滅嗎?
太陽甚至可以融化地球上一切的物質,讓這些物質最終成為等離子體,也就是一坨電子、原子核、光子等粒子的狀態。原子結構都無法完全保住。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在宇宙中恆星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莫過於那些死亡恆星,它們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緻密,也就是說密度非常大,那為什麼密度大就會很可怕呢?
-
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被發現,其兩顆恆星甚至肉眼可見
研究小組利用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的MPG/ESO 2.2米望遠鏡跟蹤了其兩顆伴星,找到了這一隱形物體存在的證據。當天文學家們意識到這是第一個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黑洞恆星系統時,他們感到非常驚訝。該系統位於望遠鏡星座,離我們非常近,在沒有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在一個漆黑、晴朗的夜晚從南半球看到它的恆星。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本文完全是借題發揮,基於網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黑洞的密度無限大,那麼黑洞會是什么元素組成的?塌縮的鐵會形成新元素嗎?其實這個問題表述不是很準確。黑洞密度無限大只是指黑洞中心的奇點。現在人們認識黑洞一般把黑洞史瓦西半徑包括在內。
-
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氣候變暖?別擔心,2021年科學家們已經安排上了。 作者|陳天真 2020年是災難重重的一年。
-
中子星物理學研究進入黃金時代
中子星密度之大超乎想像 據張承民介紹,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後生成的質量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當一顆恆星死亡後形成緻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時,常會形成中子星;小於太陽質量1.35倍時,很可能形成白矮星;大於太陽質量3.2倍時,則會形成黑洞。
-
愛因斯坦說,我們永遠都不會探測到時空漣漪,實驗證明他錯了
科學家們發現了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劇烈碰撞。他們發現了不應該存在的黑洞。他們已經確定了宇宙中幾乎所有的金、鉑和銀的起源。 2019年10月,LIGO研究人員宣布,這些實驗在去年僅6個月的觀測中就發現了39個新的引力波事件。總的來說,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50次可能的引力波。下面是天體物理學家如何證明愛因斯坦關於引力波的觀點是正確的。
-
兩顆恆星先合併成藍超巨星,然後再變成超新星爆炸!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的模擬表明:銀河系附近星系中的一些超新星,可能起源於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超巨星爆炸。這種爆炸的不對稱性質,可能會提供在哪裡尋找在這場恆星災難中誕生難以捉摸的中子星線索。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核心不能再承受自身引力時,就會發生核心塌陷超新星。
-
關於黑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這回或錯了,對的是霍金
北京時間2月3日消息,當兩顆中子星在遙遠的太空相撞時,它們會強有力地「攪動」宇宙——這就是2017年科學家探測到的引力波。Space網站刊文稱,通過對探測引力波的數據進行認真研究,兩名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發現可能存在一種新型黑洞的證據:不符合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推導出的光滑的黑洞模型。
-
100萬特斯拉:科學家造出地球最強磁場 吸力媲美黑洞
目前的科學實力已經允許科學家們造出媲美黑洞的磁場了,其強度高達100萬特斯拉。依據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師Masakatsu Murakami和同事的最新研究報告,使用雷射轟擊微管能產生非常強的磁場,也就是說製造一個100萬特斯拉的磁場應該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