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人造黑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2020-11-22 騰訊網

天關客星

如果要論天文觀測的記錄,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記錄大概是放眼古代中國記錄最全,最詳細的。在這詳盡的記錄當中,有一類天體被稱為:客星。這裡的「客」就是用的「客人」的字面意思,意思是這種天體極少出現。如今我們知道,這類天體實際上可能是彗星、行星或超新星。其中,超新星是極其少見的。

1054年,北宋時期就記載了一顆「天關客星」,它就是一顆超新星。根據記錄推斷,當時有23天的白天是可以直接看到它的,而在夜晚當中有22個月是可以看到它的,這顆天關客星超新星爆炸後,最終形成了蟹狀星雲,如今還能被我們觀測到。

由於超新星十分罕見,即便是查遍古代的天觀測記錄,我們也找不到太多相關的記錄。即便是到了近代都是如此,能夠在有生之年多觀測幾個超新星對於相關的天文觀測者而言無異於是恩賜。

正是因為超新星這樣的特點,就有科學家在想:是不是可以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顆超新星?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到底是咋回事呢?

超新星到底是什麼?

要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超新星?超新星有什麼用?

簡而言之,對於超新星的研究有利於人類探索元素的起源。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是粒子構成的。夸克會構成質子和中子等粒子,而質子和中子會構成原子核,原子核和電子會構成原子。原子分了很多種,我們稱之為元素,並且科學家搞出了一張「化學元素周期」。

可是問題就來了,這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到底是咋來的呢?

按照我們如今的理論,我們知道氫元素和絕大多數的氦元素都來自於宇宙誕生的早期,它們是元素周期表最靠前的兩個元素,也是宇宙中的大多數。那其他的元素是咋來的呢?

有四位科學家曾經試圖想要推翻宇宙大爆炸理論。他們想要證明宇宙一開始就有其他的元素。結果,在詳細地分析之後,他們發表了著名「B^2FH」理論,這裡的字母是四位科學家名字的首字母,其中有兩個科學家的首字母是「B」開頭,所以用「B^2」來表述。這個理論讓我們清楚了元素的起源。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宇宙中有一類龐大的天體叫做:恆星

恆星內核會發生核聚變反應,由於宇宙中絕大多數的元素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而且氫元素尤其多。於是,恆星內核一開始都會進行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

如果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那麼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核聚變,也就是氦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碳元素和氧元素。我們會發現,隨著反應的推進,生成的元素的原子序數越來越大。

只要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這樣的情況可以一直持續到鐵元素,鐵原子核是最穩定的原子核,如果要讓鐵原子核進行反應需要巨大的能量。只有質量達到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促發這個反應,這個時候就會發生劇烈的爆炸,這也就被我們稱為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堪稱宇宙奇觀,整個過程會向外釋放巨大的能量。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生成很多原子序數比鐵元素大的元素原子核。因此,對於超新星的研究,可以很有效地幫我們了解「元素的起源」問題。要知道,人體當中有許多元素的原子序數都很大,搞清楚超新星爆炸,其實也可以搞清楚:我們人類到底從哪兒來?

不過,宇宙中如今大多數的恆星都屬於小質量恆星,能夠發生超新星爆炸的大質量恆星很少。因此,我們能夠觀測到並且可以加以研究的超新星爆炸比較少(也就是距離我們比較近的超新星)。

人造超新星

1980年,一位叫做帕克(Park)的研究生很幸運,她觀測到了一顆在銀河系的超新星。她所在的IMB探測器就捕捉到了超新星爆炸後傳播出來的粒子,這次觀測幫助科學家了解到了很多關於超新星的信息。

這一晃30年過去了,帕克已經成為了一位資深科學家,但是她在過去的30年內就沒有再遇到這樣的好事。

於是,她一直在試圖用人工的手段來探索超新星。科學家們原本就考慮過用多束高強度的雷射來模擬超新星爆炸的環境,但是一直苦於無法實現。

帕克領導的小組用192束的超強雷射聚焦在很小的空間內產生超高能量密度,以此模擬出了同等能量密度的超新星爆炸環境。其中使用到的192束的功率達到了500萬億瓦的功率,這樣的耗電量只需要一瞬間就可以消耗掉整個美國總功耗的千分之一。

這實驗是相當的費電,所以只進行了很短的時間。在短短的時間內,帕克領導的小組做了詳盡的觀測和記錄,並希望能夠從這次模擬實驗中獲取到超新星是如何產生高能粒子的原因?

也就是說,人類已經可以在實驗室當中模擬出超新星爆炸的環境。實際上,類似的操作在科學界還有很多,比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就一直在嘗試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來模擬宇宙大爆炸早前的環境溫度,以此來了解宇宙早期的演化。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只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盡頭之前的「迴光返照」。

超新星爆炸之後,恆星的內核如果質量超過1.44倍太陽質量,小於3倍太陽質量,它就會變成中子星;

如果恆星的內核大於3倍太陽質量,它就會形成黑洞。中子星和黑洞是宇宙中最恐怖的兩種天體,它們十分緻密,如果普通的天體遭遇到它們都會被吃掉。

至今我們對它們還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未來如何也能夠在實驗室裡模擬出中子星或者黑洞,很有可能會對現代物理學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引發物理學革命。不過,這兩種天體都太過恐怖,如果太小了,黑洞會因為霍金輻射而瞬間蒸發,如果太大了,地球可能會直接被吞噬掉。

相關焦點

  • 人造黑洞誕生在中國為何嚇壞美日
    那麼到底源於什麼人造黑洞誕生在中國卻讓美日頗為恐慌吶,歸根到底是因為人造黑洞能夠吸收電磁波會讓大多數雷達失效。如果裝在大型工程上,都可以直接讓對方雷達失效,找不到目標,從而可以達到非常好的隱身效果。有了這種武器就可以看到敵人,敵人卻看不到中國武器,美日對中國人造黑洞的問世肯定會極度恐慌。這會讓美歐的先進武器頓時失去價值。如果中國把這種黑洞武器用到了第四代戰機上,那麼將比美國反射面積極小的F22更加先進。即便如此但是正如所說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不會像國外論壇上所說用於毀滅世界。我們今天很多關於人造黑洞的只是想讓更多的人對於人造黑洞有個更正確而全面的認識。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運行,這可能是永久解決能源問題的黑科技
    近日,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
  • 知否|人造流星都來了,這下許的願還能實現嗎?
    又或許從小到大,你生活在燈火輝煌的城市,抬頭仰望星空映入眼帘的只有閃爍的霓虹燈,那限定在夜空中的剎那美因此與你無緣......不用擔心,或許你親眼見證奇蹟的時刻就要來臨了!就在去年12月,日本ALE公司經過兩年的準備時間,終於要開始實施「sky canvas」(天空畫布計劃),他們即將利用高科技手段製造肉眼可見的彩色流星雨。
  • 從電影淺談人造重力!
    我們目前顯然還沒有遇到如此強大的蟲族,那麼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人類是否可以在空間站產生人造重力呢?  剛才我們提到,人造重力可以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站中實現,所以這種效應也會影響人們在旋轉空間站中的生活。問題在於,這種科裡奧利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空間站成員的生活呢?  在上面圖片中這種圓筒狀空間站中,對於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越高,橫向的偏離就越大,而圓筒空間站的半徑越大,橫向的偏離就越小。
  • 人造肉實現了,素食時代開啟了
    有一個印象就是辛巴覺得吃肉太殘忍,做了一種人造肉。當時感覺挺新奇,也為這個創造擔心:如果都不吃肉大自然發展的法則是不是就變了,而且人造肉怎麼可能和真肉一樣好吃呢?事實證明,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也越來越慈悲了,加上近一段時間為了防止被野生動物傳染,人造肉真的應時而生。前幾天就聽說有人用大豆等植物模仿製作出了和牛肉一樣的食物。
  • 用小麥棉花換回破銅爛鐵,科學家怎樣把它建成先進的「人造太陽」
    近日,號稱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的第一顆人造月球何時升空?現在怎麼樣了?
    在3月10日凌晨1時48分,日地月三顆天體差不多連成一條直線,這個時候月球看來起比滿月的時候要大和圓。月地平均距離在38萬公裡,但月球的公轉軌道也是橢圓的,距離地球最遠的時候40萬公裡,最近的時候35.74萬公裡,距離較近的時候自然是又大又圓。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人造子宮是怎麼回事?
    1月7日受邀參加了上海廣播電臺的《十萬個為什麼》節目,討論人造子宮是什麼。整個直播過程被主持人旭崬追著問了很多深刻的問題,感覺時間不夠,很多地方沒有講的很清楚。有兩個概念,一個叫Ectogensis,一個叫Ectogestation。Ecto-是在母體外的意思,gensis是器官的產生。
  • 人造太陽核心溫度上億,用什麼材料能隔絕熱量而自身不會融化?
    可以說太陽的溫度是十分可怕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地球上有沒有什麼物質可以直接拿去靠近太陽,而不會被太陽熔化的呢?或者在宇宙中存不存在拿到恆星表面而不會被熔化的物質呢?
  • 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含有多條線型結構染色體的真核生物,是否也能像原核生物一樣,用一條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並實現正常的細胞功能?」「是否可以人造一個含有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生物,使其具備正常的細胞功能?」這些大膽設想在覃重軍腦中盤旋了很久,最終被付諸實踐。覃重軍的「異想天開」並非毫無科學根據。
  • 肯德基、星巴克等餐飲巨頭入局人造肉,是行業風口還是資本黑洞?
    對於人造肉產品的推出,網絡情緒以正面為主,佔64%,中立情緒佔27%,負面情緒為9%,那影響網友態度的因素是什麼呢?①吃正經肉不好嗎?人造肉這一產品的首要概念應是——「肉的替代品」,也就是嘗起來要像肉,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在這方面做得還不是特別好。
  • 愛因斯坦的五大預言中,有兩個還沒有實現,其中一個讓人們擔憂
    對於愛因斯坦,相信朋友們不會承重,他可以稱得上是人類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曾經科學界給人類數百年的所有偉大科學家進行過一個排名,愛因斯坦得到了龍頭老大的榜身地位,可見在科學界,人們都認可愛因斯坦對人類科學做出的偉大貢獻,這個貢獻至今無人可以超越。那麼愛因斯坦到底有什麼偉大的的貢獻呢?
  • 愛因斯坦還有三個預言沒實現,任實現一個,影響都會十分深遠
    有限於當時的科技條件,愛因斯坦當時並不能觀測到它的存在,因為這種時空的漣漪需要在二個質量相當大的天體相互影響的時候才能出現,如果質量太小,產生的漣漪也非常小,根本觀測不到。然而,偉大的科學家的預言再一次成真了。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
  • ...科學家揭秘「牛科技」 斯坦福鮑哲南分享「人造皮膚」最新進度
    來自四洲六國的七位頂尖科學家,帶來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再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和分享。疫情之下,科學家們帶來了更多拓展人類認知的「新發現」,小到人類本身,大到宇宙萬物。其中,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鮑哲南分享了她在電子皮膚領域的最新設想和研究進展。
  • 人造肉將幫助吃貨們實現終極夢想?
    淘寶造物節發布會現場的「人造肉」獅子頭。今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在美國上市首日股價大漲,許多大公司紛紛入局,人造肉可謂勢頭強勁。8月8日漢堡王正式在美國7000多家門店全面推出「人造肉」製作的漢堡。另據報導,中國首款「人造肉」將於9月份上市。那麼,「人造肉」到底是啥?好吃嗎?貴不貴?
  • 63年,中國「人造太陽」顛覆性突破:曾經對我愛搭不理,如今讓你望塵莫及
    那時候,我們還很窮真的是窮到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原子彈和氫彈也都還沒造出來但是我們知道對於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能源有多重要話說回來這個一億度有什麼意義呢?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要想實現核聚變必須要實現3個目標:一兆安(等離子體電流)、一億度(溫度)、1000秒(維持時間)而目前只有中國的EAST實現了其中一個目標——
  • 美科學家培育出奇特人造皮膚,「程序猿」的頭禿有救了?
    美科學家使用幹細胞技術,製造出一種奇特的人造皮膚,有望拯救頭禿。除了有點貴,時間有點費,其他都很完美。而這次美國研究人員取得的成果,不光是實現了毛囊的再生,還獲得了包括脂肪層、汗腺、神經、毛囊以及血管在內的完整皮膚結構。這種來自幹細胞技術的人造皮膚,不光在治療脫髮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在皮膚病、皮膚癌以及燒傷的治療方面都可能發揮重大作用。
  • 人造器官出現了?能讓我們壽命都超100歲?
    科學家們也預測30年後,將會出現可以讓人類長生不老的醫學技術。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可以延長人壽命的醫學技術就是人造器官。人造器官在生物材料醫學上是指能植入人體或能與生物組織或生物流體相接觸的材料;或者是具有天然器官組織的功能或天然器官部件功能的材料。比如我們最常聽說的人造心臟人造骨骼人造皮膚人造血管等等。
  • 未來哪種「人造肉」最終會佔領餐桌?
    既然培養肉天生就是一種肉類生產技術,那自然就免不了要提到生產成本問題。如果培養肉技術生產出來的肉類,沒辦法比養牛更便宜,那麼就很難被市場接受。波斯特博士在2015年宣稱,他的團隊已經把一片肉餅的生產成本,由28萬美元降低到9美元左右。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了,不過這距離市場的期待還是有些距離,因為在美國,一個雙層牛肉餅的巨無霸漢堡,售價還不到5美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