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受邀參加了上海廣播電臺的《十萬個為什麼》節目,討論人造子宮是什麼。整個直播過程被主持人旭崬追著問了很多深刻的問題,感覺時間不夠,很多地方沒有講的很清楚。
有兩個概念,一個叫Ectogensis,一個叫Ectogestation。
Ecto-是在母體外的意思,gensis是器官的產生。所以Ectogensis是指胎兒從一個受精卵開始,都在母親的子宮外生長。這個人造子宮完全替代了母親子宮的功能。
Ectogestation是指胎兒的某個階段在母親的子宮外生長,人造子宮部分替代母親子宮的功能。
從上面的概念可知,目前科學家研究的是Ectogestation這種人造子宮,技術上完全可行。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的完全替代母親子宮的人造子宮,目前還遠遠看不到實現的可能性。
這裡需要提到早產兒的存活率。早產兒是指小於37周 的新生兒。舉個例子,我們醫院28周以上的早產兒存活率超過90%;26-27周早產兒存活率大約80%,25周早產兒70-80%,24周早產兒60-70%左右。沒有23周以下早產兒存活。
世界上存活最小早產兒的孕周是21周4天,我國是22周6天。
這些數據說明了一個問題,早產兒的存活有一個邊界,叫viability。當現代醫學技術不能挽救邊界以下的早產兒,或者處於邊緣的早產兒存活不理想時,人造子宮就可能發揮作用。
胎兒在子宮內肺裡充滿了液體,沒有呼吸的功能。通過胎盤靠母親提供氧氣和營養,排除代謝廢物。母親還會影響到胎兒的生長發育。
人造子宮除了建立一個類似子宮的生物袋(biobag)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臍帶的血管與外部的一種提供氧氣二氧化碳交換的設備連接,叫體外膜肺(ECMO)。當然還需要通過這些血管提供營養和排除代謝廢物。這些設備構成人造子宮的基本架構。這些技術目前已經成熟,在上海,至少四家兒童專科醫院具備構建這種人造子宮的能力。
這就像前段時間網上爭論的我國是否需要建設大型電子碰撞機一樣,不是有沒有能力,而是有沒有必要。
建設Ectogestation有兩個方面需要考慮。
第一,對於23-24周的早產兒,它的存活率是不是比常規技術更好,併發症更少?至少目前並不肯定。費城的實驗中模擬人類23周早產兒的胎羊,通過這種生物袋的存活率(存活20-28天)為61.5%(8/13),鄭州做的研究還沒有看到結果。至少目前的人造子宮技術並不優於常規技術。
第二,對於小於23周的早產兒,由於肺太不成熟不能提供氣體交換功能,常規的技術並不能維持生命。人造子宮通過體外膜肺可能延遲這些早產生命至23-24周以上嗎?
只有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才能決定醫療上人造子宮的價值。
人造子宮牽涉到人類生存的邊界問題(viability),viability至少有四層含義。
1、絕對viability:是指最低存活的記錄,目前是21周4天。
2、平均viability:是指存活率超過50%的最低孕周,國際上通常為23-25周,我們醫院是24周。
3、平均健康viability:是指超過50%的沒有重大後遺症的存活率,國際上通常為26周,我們醫院在26-27周。
4、自然viability:是指沒有重症監護技術,自然狀態下超過50%存活率的最低孕周,一般認為是34周。
人造子宮涉及到的是第1和第3的邊界問題,必須要通過嚴謹的探討,才可以決定它的價值。
#好消息#
我開通微博啦!
打開微博,搜索用戶「一婦嬰劉江勤」就可以找到我,我會定期更新育兒小知識。歡迎大家來微博找我哦~
最後想跟大家再囉嗦兩句,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為了能讓大家快速找到我,特地為大家做了攻略,方法步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