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中大多會有關於武林秘籍的描述,很多武俠迷也幻想得到一本武林秘籍。真正的武林秘籍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你是個明朝的戰士,你一定會千方百計想得到一本書,你照它上面寫的去打仗,你一定會百戰百勝,別誤會,這本書不是《葵花寶典》,它是戚繼光編寫的《紀效新書》。
我們說一個將軍厲害,一般會形容他百戰百勝。但是,就連武聖關羽都有走麥城,百戰百勝的將軍幾乎沒有。說幾乎是因為只有兩個人是例外,他們一個是嶽飛,另一個就是戚繼光。很巧的是,他們的部隊也分別叫做嶽家軍和戚家軍。
我們都知道戚繼光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家軍自從投身抗倭以來,沒有一次敗仗.每次幾乎都是全殲敵人,而自己只傷亡幾名或者幾十名,犧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倉坪戰鬥中,消滅了上千名倭寇,而自己卻沒有一人陣亡。史書上記載,1561年,戚家軍主力3000人出動剿滅浙江台州倭寇,倭寇出動2萬人的兵力,卻被戚家軍殺得落花流水。首戰,戚家軍陣亡3人,斬殺倭寇2000人以上。也就是說戚家軍幾乎以零傷亡幹掉了成百上千的倭寇。
戰神是怎樣煉成的?戚繼光寫的《紀效新書》有答案。
《紀效新書》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時寫的經驗總結。作者在序言中說:「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意思是說本書以實戰經驗為主,汲取前人兵法,又推陳出新。全書共十八卷。
《紀效新書》記述了戚家軍有嚴酷的軍紀:臨陣詐稱疾病者,斬首;臨陣拋棄軍器者,斬首;鳥銃手在演習或實戰中開槍開早了的,斬首,隊長若發現不告發的,一起斬首;鳥銃手身後負責保護的近戰兵,若鳥銃手陣亡,近戰兵被斬首償命;凡是臨陣退縮,允許甲長割兵耳,隊長割甲長耳,哨官哨長割隊長耳,把總割哨官哨長耳。收兵回營,查有耳者,斬;一人退卻則一人被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被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被斬首;埋伏作戰,遇賊不起及起早者,隊長斬,各兵捆打。不服上官,令不行,禁不止,殺平民冒功、強姦婦女更是斬首。
此外,行軍途中尿急離隊小便,割耳;喧譁說話者,捆打四十;訓練還有考核,凡是成績在中下的,捆打;凡兵逃走,同隊之人各捆打。平時除了統一唱軍歌,沒有任何娛樂,戚家軍軍紀之嚴酷,在明代可謂罕有。這軍法可謂殺氣凜凜,那麼在執行時殺了多少人?戚繼光語:「暑行千裡,我不曾打一個兵五棍。」
《紀效新書》寫了戚繼光的練兵方式:「凡平時,各兵須學趨跑,一氣跑得一裡,不氣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漸漸加之,臨敵去沙,自然輕便,是練足之力;凡平時習戰,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強加之,庶臨戰身輕,進退自速,是謂身之力。」戚繼光要求士兵訓練到最後負重跑五百米不氣喘,這種方法逐漸加量,注重提高士兵的耐力和肌肉爆發力,是當時非常先進的訓練方法。
戚繼光對武術中的花拳繡腿十分不看好,他在書中說:「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武功再高,任你是東方不敗還是任我行上了戰場都是束手待斃。
如果你認真的讀完《紀效新書》,保證你再也看不起武俠小說,你就再也不會幻想擁有蓋世的武功。(編輯:謝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