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消費」情懷:揭穿了中年搖滾樂隊不可避免的尷尬

2020-08-28 好歌獻給你

在內娛做綜藝,哪怕彰顯出那麼一丟丟獨特的文化特質,都很可能會做成市場上大殺四方的爆款綜藝。

但是玩得不好的話,可能也會砸了自己的招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走在兩個方向的中間地帶。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播出3周之後,終於完成了全部33支樂隊的亮相。

也就是說,對於所有的觀眾和歌迷,已經對這一季《樂隊的夏天》當中樂隊的實力和節目組的策劃、剪輯水平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有趣的是,對於這樣的「認知」,在更多網友的討論聲音當中,等同於「爭議」。

這樣的爭議很難說它到底是不是馬東和米未想要達到的目的——之前說過,作為一名出色的商人,馬東太明白應該在一檔綜藝節目裡面處理些什麼、製造些什麼、放大些什麼。

很多歌迷都在質疑的一個問題是,《樂隊的夏天》正在放大的一些東西,是不是兜售情懷操之過急?比如,關於那些已經名聲在外的「老牌樂隊」們。

這樣的問題並不是過去的這個周末才出現的。

事實上,從第二季節目播出的開始,有關那些名聲在外的搖滾「老炮」們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實的業界領軍人物,很多對於搖滾樂不熟悉的網友和觀眾已經畫上了大大的問號。

本季《樂隊的夏天》的賽制相比於上季最大的調整,就是在賽制的設計上把所有33支參賽樂隊分成三組進行初賽。

但無論是重塑雕像的權力音樂的複雜程度,還是Joyside、後海大鯊魚的音樂完成度,都讓並不了解他們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問一句:「就這?怎麼就成了領軍人物了?」

於是,也就有了更多的人在節目播出3期之後就直接給節目蓋棺定論:《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比第一季差遠了!

其實這樣的論斷並不讓人意外。

相比於第一季的參賽樂隊,《樂隊的夏天》在第二季的選拔上註定是完全不同的。沒有了第一季當中像刺蝟或是新褲子那樣性格外露到令人髮指程度的成名樂手。

原因無他,因為全國也只有一個新褲子和一個刺蝟罷了。

人們喜歡那樣的性格外露。

因為這樣的外向與灑脫很容易被人理解為,那就是所謂的「搖滾精神」。

巧合的是,一年之後的今天,新褲子已經遊走在各大綜藝節目,並且會和女團合唱,把自己歌曲當中的「地下」、「文化」和「為了錢」全部改換掉。

這樣的做法,我們只能稱其為「對搖滾精神的另類詮釋」。

關於重塑雕像的權力音樂專業性的探討,現在已經褪去了熱度,因為無數樂迷和媒體探討來探討去也沒想明白一首歌裡到底講的是什麼——那就只能探討探討他們是不是抄襲的事兒了。

可是Joyside和後海大鯊魚代表的應該是另外一種老牌樂隊給人的印象,那就是:歌不那麼好聽,人長得也不夠好看,或者說不夠帥不夠像是搖滾明星。

為什麼他們到最後還是能高票晉級呢?

這是節目組的黑幕麼?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摩登天空的招牌樂隊之一、縱橫江湖好幾十年的後海大鯊魚來參加《樂隊的夏天》結果初賽就被淘汰了——哪怕票數不那麼好看,老闆沈黎暉的臉上肯定都會掛不住。

所以關於票數,網友們看個熱鬧就好,別當真更別上火,想著這只是一檔綜藝就好。

話又說回來,馬東也不是傻子,他不會簡簡單單因為面子就讓一支在音樂性上完全沒有競爭力的樂隊一往無前。

老牌樂隊之所以是老牌樂隊,除了經典的作品久經打磨之外,成熟音樂人的音樂素養和創造力都是年輕的新興樂隊所不能比擬的。

上一季的九連真人一出場絕對算得上是驚豔,可到了後面更加漫長的比賽周期當中,難免給人一種缺乏變化和表現穩定的感覺。

總而言之,哪怕是在第一輪當中並不那麼讓人驚豔的樂隊,對於《樂隊的夏天》的忠實觀眾來說,都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因為我們必須要正視這檔節目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無論欄目組怎麼放大情懷與故事,但這就是一檔具有比賽性質的綜藝。因為比賽的性質,使得很多觀眾會把一支樂隊的音樂水平和一首歌的音樂呈現畫上一個等號,這本身就是個唯心的偽命題。

一提起華語的搖滾,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像Beyond、黑豹這些在90年代初期火起來的經典樂隊。

但對於他們本身來說,黃家駒並不認為《海闊天空》和《真的愛你》是自己最搖滾的音樂,竇唯現在也相當厭惡路人問他:「你什麼時候再唱一次《無地自容》啊?」

對於獨立樂隊來說,他們的風格和音樂理念都很難用一首歌的維度來詮釋透徹。

除非是白舉綱那樣現攢的班底或是水木年華那樣毫無誠意的商演,否則這個論斷其實適用於參加這檔節目的各個老牌和年輕樂隊。

還是那句話,《樂隊的夏天》終歸是一檔綜藝欄目,負責樂隊的導演可能也會更多地建議樂隊選擇那些更有名氣或是更加適合現場氛圍的音樂來表演。

Joyside的首秀選擇了自己成軍好幾十年來最欠缺打磨的一首新歌,也是成軍好幾十年來唯一的一首中文歌曲。

對於第一次看到他們的觀眾來說,這樣一首歌能詮釋Joyside所代表的朋克內核麼?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然了,對於Joyside來說,在一個沒有酒精催化的場地演出,效果本身就大打折扣。

後鯊的問題其實也是類似的,《猛獁》也是他們歌單當中相對新一點的創作。

當然,後鯊最大的問題可不在這裡,他們的問題甚至在節目當中自己都承認了:樂隊本身的生存狀態已經不是非常艱苦樸素的奮鬥狀態,最近半年也缺少演出機會,那麼相比於那些可能指望著參加節目改變命運的年輕樂隊,他們的心態自然會有些變化。

問題在於,《樂隊的夏天》在明知道歌曲效果可能存在變數的情況下,依然給到這些老牌樂隊相比於其他人更多的露臉時間,是不是也在賣弄情懷?

應該說是,也不是。

如果我們把「賣弄情懷」解釋為「無節操無下限地放大老牌樂隊的煽情故事」,那麼看看《樂隊的夏天》給到他們的時間篇幅確實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感覺。

但我想說的是,把Joyside或是後鯊的故事講得更透徹一些,除了對節目效果是一種提升之外,也確實能夠代表《樂隊的夏天》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傳播的搖滾精神。

這季節目來到的老牌樂隊其實挺多的。

Joyside和後鯊代表的是上一個時代裡最「摩登」的年輕人迸發的思想和先鋒精神,而另外一批老前輩們,像野孩子或是達達,代表的應該是可聽性更高一些的音樂組成。

顯然,那些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旋律在什麼時代都能夠被人所接受,可所謂的「先鋒精神」這樣有些意向化的概念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讓人消化(其實重塑面對的也是這個問題)。

有人說了,後海大鯊魚都不好好排練了,這樣的故事不是單純的賣慘嗎?其實這樣的說法對於搖滾樂手們來說並不公平。

那些老牌樂隊在地下混跡了20年,突然之間告訴歌迷「我已經結婚生子好久了」歌迷就覺得這是淪為平庸,那這樣的想法也難免有些偏頗。

對於後鯊來說,回歸平穩的生活,或許是人到中年難以避免的歸宿——不光他們是這樣的,新褲子、扭機、反光鏡、痛仰都是這樣的。

痛仰都已經不叫痛苦的信仰了,只能說明他們不那麼痛苦了。

這不是一件好事麼?為什麼只有痛苦才能創造出好的音樂呢?搖滾音樂人就不能活得輕鬆一點不那麼反叛麼?搖滾精神又不等同於反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或許這樣講故事的方式才是對於中國搖滾更好的解讀,因為它更加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搖滾或者說中國搖滾樂手們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狀態。

既然《樂隊的夏天》是一檔關於音樂的節目,那麼所有的故事,終歸還是要回歸到音樂當中。

這個夏天還長,留給這些老牌樂隊「講故事」的時間還很長——至於他們的故事到底夠不夠精彩,沒必要太著急,慢慢聽吧。

相關焦點

  • 《樂隊的夏天》:這個夏天,搖滾不死,昔日的情懷能否重新燃起?
    在這個燥熱的夏天,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再次火熱登場,本季參加初選的名單中老牌隊伍成為了亮點,比如野孩子、達達樂隊、水木年華。 水木年華只能說校園民謠歌手,所以當他們出現在搖滾樂隊是比較吃虧的。 不管水木年華的出現是不是來兜售情懷,被這些人這樣點評實屬不堪。
  • 小眾文化互動大眾 《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
    原標題:小眾文化互動大眾,《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的熱情半島記者 王悅這個盛夏,「樂隊」成為關鍵詞。《樂隊的夏天》C位出道,喚醒了許多人對於搖滾的熱情,不僅給觀眾科普了音樂名詞,還讓大家認識了眾多樂隊,在話題之外也引發了很多思考。一檔優質的音綜不僅僅在於呈現的音樂風格,質感內涵缺一不可。
  • 《樂隊的夏天2》改編賽,五條人過度消費,木馬比達達更有搖滾範
    文/村花李看了《樂隊的夏天2》,也來說說最後一期改編賽,重塑勝的沒懸念,劉敏是亮點,太有氣質了,華東的和聲恰到好處,中間的大段人聲留白,給了樂器充分的發揮空間,不得不承認編曲的合理性,出彩,另外,搖滾樂越來越多的電子元素,只能說明一點時代在進程,搖滾樂也在與時俱進。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期待,如果搖滾樂隊來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話,用不插電的方式來演繹,是否更能拉動聽眾的情緒?
  • 樂隊的夏天只是表象,福祿壽只是浪漫主義搖滾之一(附樂隊推薦)
    據不可靠消息,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報名樂隊達3000多支。這樣看來,無論樂隊的夏天辦多少季,都不可能把所有具有發展潛力的樂隊搬上舞臺。《一起樂隊吧》《我們的樂隊》《明日之子樂隊篇》等音樂綜藝,「小鮮肉」「顏值」「趣味」等綜藝慣用標籤卻並沒有改變,與其說他們是為了振興中國樂隊文化,不如說這些綜藝只是打著搖滾樂旗號圈錢的商業產物。
  • 樂隊的夏天 | 搖滾樂隊與時裝的變遷
    30年過去了,在今年的夏天之前,搖滾似乎沉寂了很久。  今年6月,一檔橫空出世的綜藝《樂隊的夏天》將搖滾樂隊重新帶回大眾視野,打開了一代人青春的記憶,關於搖滾樂隊黃金時代的記憶,賺足了大家的熱淚和話題。
  • 《樂隊的夏天》:中年危機的搖滾樂手,靠什麼感動年輕人?
    是漸露疲態的搖滾人踩著不惑之年的尾巴在臺上狂放不羈的放聲歌唱?都不是,搖滾是一種態度,更是難以名狀的青春。去年夏天,一檔主打搖滾樂隊的綜藝節目橫空出世,讓原本燥熱的夏天變得更「燥」了。以搖滾樂作為基調,以情懷作為賣點,以地下文化作為內核成功組合成了《樂隊的夏天》這檔綜藝。繼《中國好聲音》、《中國有嘻哈》等等音樂養成類節目後,《樂隊的夏天》節目組再次讓亞文化圈走向公眾視線。要知道,音樂類綜藝節目,只要彰顯出那麼一丟丟獨特的文化特質,都很可能會成為市場上的爆款綜藝。
  • 《樂隊的夏天》:中年危機的搖滾樂手,靠什麼感動年輕人?
    是漸露疲態的搖滾人踩著不惑之年的尾巴在臺上狂放不羈的放聲歌唱?都不是,搖滾是一種態度,更是難以名狀的青春。去年夏天,一檔主打搖滾樂隊的綜藝節目橫空出世,讓原本燥熱的夏天變得更「燥」了。以搖滾樂作為基調,以情懷作為賣點,以地下文化作為內核成功組合成了《樂隊的夏天》這檔綜藝。繼《中國好聲音》、《中國有嘻哈》等等音樂養成類節目後,《樂隊的夏天》節目組再次讓亞文化圈走向公眾視線。
  • 中國搖滾毀在《樂隊的夏天》手上?
    有的人還在看《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有的人發現《明日之子》第四季開始樂隊選秀也循聲而去,在這個逐漸恢復正常娛樂的夏天,許多人都選擇了觀賞樂隊表演這種看起來很「燥」的方式。 不管是面孔、野孩子那樣的元祖級中國樂隊,還是來自兩岸三地更年輕一代的樂隊們,在如今這個已被各式經濟浪潮席捲了一輪又一輪的時代,他們只能選擇先變成現實主義者,思考自己如何過活,而後才敢談理想。《樂隊的夏天》,就等同於一塊臺階,化身現實主義者的樂手們都爭相在那上面留下自己的腳印。
  • 中國搖滾毀在《樂隊的夏天》手上?
    有的人還在看《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有的人發現《明日之子》第四季開始樂隊選秀也循聲而去,在這個逐漸恢復正常娛樂的夏天,許多人都選擇了觀賞樂隊表演這種看起來很「燥」的方式。尤其是《樂隊的夏天》,兩季之間,向普羅大眾介紹了面孔、野孩子、反光鏡、痛苦的信仰等成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樂隊。周雲蓬們很不喜歡這樣的節目,認為資本擾亂市場,讓樂隊搶破了頭去上節目,然而其中的勝者只能是背靠大廠牌的那部分人。
  •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開錄:樂隊綜藝與死灰復燃的中國搖滾
    據說,《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已經開錄了,後海大鯊魚已經確定參加樂夏2,這讓很多搖滾樂迷再次提起了興致。畢竟,去年一個《樂隊的夏天》,可是搖滾圈頭一位的大事。▲汪峰與旅行新蜜蜂儘管有人說《一起樂隊吧》編劇剪輯啥的不如《樂隊的夏天》,但不可否認,這個節目的播出,肯定會帶動一些年輕人,離開迪廳,拿起吉他、貝斯、鼓,玩一玩搖滾。
  • 「樂隊的夏天」中國搖滾歷經三十年,樂隊引領獨立音樂破曉時
    ,和「專業樂迷」張亞東一唱一和,解釋音樂知識的環節就不顯得刻意和尷尬了。《樂夏》的舞臺設計團隊成員裡有不少人都玩過樂隊,對樂隊有情懷。團隊在設計新褲子《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舞臺時,導演被開頭「我最愛去的唱片店,昨天是它的最後一天,曾經讓我陶醉的碎片,全都散落在街邊。」一句打動。
  • 《樂隊的夏天》————樂隊的夏天真的到來了嗎?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33支樂隊將燃炸這個夏天,讓更多的人走進樂隊、了解樂隊,原來除了主流音樂外,還有這麼多豐富多彩、風格迥異的音樂類型, 原來音樂可以更搖滾、更瘋狂。達達樂隊帶來回憶情懷的《南方》 ,光芒萬丈的福祿壽三胞胎姐妹 、頂流出圈的後海大鯊魚,老牌樂隊重塑、木馬的炸場演出….。
  • 《樂隊的夏天2》丨關於搖滾、樂隊曾經的事兒
    看了新一期《樂隊的夏天2》,當樂隊的音樂人感慨於家人對玩樂隊的不支持,甚至自己也不敢同家人講這件事;我只想大概梳理一下關於搖滾、樂隊的一些曾經和過往!在強烈的節奏感染下,心如同打開了一扇門,接受了一種叫自由氣息的擁抱;在此之後搖滾音樂及樂隊,也開始了在中國大地的生根發芽!崔健的《一無所有》象一把鑰匙,讓搖滾音樂正式華麗登場。代表著才華、激情和吶喊的搖滾精神一下子點燃了壓抑已久的渴望,在劇烈的暄鬧裡象是衝破牢籠的洪水猛獸,剛烈、勇猛的一發不可收拾!
  • 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的夏天,搖滾樂隊不代表地下貧窮
    很驚奇都2200還有人理解的搖滾樂就是狂與燥,更可悲的是在樂夏2節目中還有人認為搖滾樂隊只應該活在地下與貧困中。那就讓我們分別說說這些理解的不同。再到回來一把小號的崔健引領一大波搖滾青年把中國搖滾樂帶入鼎盛時期:不是我不明白的崔健宣洩著這世界變化快,嚮往理想生活的唐朝的夢回唐朝,敲擊心靈的鼓點,以及大開眼界的歌詞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 樂隊的夏天2:再一次搖滾的夏天
    被疫情壓抑的人們迎來了難得的解放,這個夏天的娛樂圈也正逢災後的小解放。愛奇藝的節目《樂隊的夏天2》正式上檔。比較大力度關注港臺流行樂的鄙人,由於對樂隊並不是太感冒,所以並沒過多關注第一季,只看到朋友圈無數經紀人朋友在轉發,偶爾點點讚,但今年的《樂隊的夏天》讓朋友圈裡許多潛水的樂評人變得相當活躍。在上篇關於《隱秘的角落》的文章裡曾提過一些獨立樂隊,說到獨立樂隊,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浙江杭州萬塘路的酒球會。
  • 樂隊的夏天2:再一次搖滾的夏天
    被疫情壓抑的人們迎來了難得的解放,這個夏天的娛樂圈也正逢災後的小解放。愛奇藝的節目《樂隊的夏天2》正式上檔。比較大力度關注港臺流行樂的鄙人,由於對樂隊並不是太感冒,所以並沒過多關注第一季,只看到朋友圈無數經紀人朋友在轉發,偶爾點點讚,但今年的《樂隊的夏天》讓朋友圈裡許多潛水的樂評人變得相當活躍。
  • 《樂隊的夏天》最有情懷也最能賺錢
    不過,成為招商大戶的《樂隊的夏天》,並不想被情懷和理想的標籤綁定。去年的夏天,愛奇藝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在大眾面前撕掉了這種文化的刻板標籤。 音樂理想與商業化始終存在著張力和諸多爭議。但《樂隊的夏天》卻證明,情懷也是可以變現的。 節目的製作方,米未聯合創始人COO牟頔在接受剁椒娛投採訪時說過:米未的初心只是做一檔有趣的節目,偉大的音樂理想不是米未的事情。
  • 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的夏天,中國搖滾還會死而復生嗎?
    樂夏的主題是樂隊,並不是搖滾。或者因為搖滾已經成為一種標榜自我的符號。所以每天就叫囂著,搖滾,搖滾,搖滾。一個綜藝節目是無法表達搖滾內核的,並且往往滾圈兒喜歡說真話的大哥大嬸兒們,還可能因為一句話招來網絡暴力。在這個網絡時代,存活真的不容易!雖然不是搖滾的夏天,但也有搖滾樂隊,今兒就想聊聊這兩支相愛相殺的搖滾樂隊。
  • 樂隊的夏天2:在中國搖滾樂隊史窺見一角
    比起第一季的播出五期出圈,《樂隊的夏天》(以下簡稱為樂夏2)在第二季一開播便用刷屏級的影響力證明了強勢回歸的底氣。很顯然,我們正在看見這個世界沉默卻強大的語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對於《樂夏2》而言,在2020年夏天即將進入尾聲時才姍姍來遲拉開帷幕的自己,之前經歷的一切比以往所有時刻都顯得困難。
  • 《樂隊的夏天2》:要唱搖滾,還得去混幾年地下樂隊?
    但要說最特別,那還得是最新播出的第二季《樂隊的夏天》。更多從上個時代過來的樂隊人,帶著故事和情懷,將自己所想表達的意思,統統塞進音樂裡,使得聽眾能夠隨著他們音樂情緒的起伏而起伏。不僅僅是音樂,《樂夏》這一季似乎也多了對那些音樂人對音樂、生活態度的詮釋,以及他們和所謂的主流與市場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