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是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尤其是重症破傷風,治療難度大、費用昂貴,病死率極高。在我國,由於種種原因,臨床上對於外傷後破傷風的預防往往是給患者注射「破傷風針」(指的是在受傷以後,通過注射外源的破傷風抗毒素,或者免疫球蛋白來獲得一過性保護性抗體來預防破傷風),這種低效且副作用大,幾乎被淘汰的落後的預防辦法。「破傷風針」一般只注射一針,對於過敏人群也會在長達兩個半小時內分次注射完成。
自2009年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王傳林就將培訓醫務工作者具有專業且規範的破傷風防治技術作為其工作核心。王傳林說,我國破傷風疫苗指的一般是指兒童接種的組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或者白破疫苗,其中的「破」是指破傷風疫苗,然而這種疫苗並沒有給成年人接種,「在破傷風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的國家都幾乎不再使用被動免疫-TAT,而是採用主動免疫的方法,終身定期地接種疫苗。」
「破個口子,流點血,誰沒有過?可又有多少人會因為破個口子去注射『破傷風針』呢?」王傳林說,那些日常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傷口」卻是致命般的存在,「破傷風在發達國家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幾乎絕跡了,但在免疫規劃項目執行不規範或者開展較晚的國家和地區,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身為一名急診外科醫生,王傳林認為,公眾對破傷風的認知也需加深。工作中,他也時常見到破傷風患者,開放性骨折、含鐵鏽的傷口、傷口小而深的刺傷、盲管外傷、火器傷,甚至是牙齦出血、胸罩掛鈎劃傷等引起的破傷風,在臨床上都有碰到過。
王傳林介紹,人體受傷後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中和破傷風毒素來預防破傷風發病:被動免疫製劑(破傷風針)和主動免疫(疫苗)。被動免疫製劑是外源的抗體,雖然可以臨時抵擋毒素一段時間,但是外源性抗體有較高的過敏風險。而且,被動免疫製劑在人體內提供保護作用的時間比較短,最多28天後即被人體代謝而失去保護作用,這種被動給以抗毒素的辦法不能預防那些受傷後不就醫的傷者。疫苗是主動免疫製劑,它可以使人體自身持續產生抗體而起到長久的保護作用,那樣受傷後即使沒有就醫也可以得到保護。因此注射破傷風疫苗是醫學上公認的預防破傷風最科學並且安全有效的辦法。
2018年,王傳林牽頭組織全國各地專家共同完成了首版《中國破傷風免疫預防專家共識》,並於2019年正式發布了《外傷後破傷風預防規範》。此後,王傳林先後牽頭制定了《外傷後破傷風疫苗和被動免疫製劑使用指南》和《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規範(2019年版)》。2019年10月31日,國家衛健委將其發布並要求全國醫療機構遵照執行,規範和指南的發布為臨床提供決策依據,確立了行業金標準。「正是由於國家認識到破傷風所帶來危害的嚴重性以及扭轉破傷風防治誤區的急迫性,才能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出臺上述規範及指南。」王傳林如此說道。
據了解,自1989年以來,王傳林教授一直堅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臨床一線,不斷對狂犬病、破傷風及其他各類動物致傷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先後組織專家制定多項診療規範,僅2019年至今牽頭組織編制的動物致傷團體標準30項,填補了我國動物致傷領域無相關標準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