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異地,李福業《嶺外守歲》:冬去更籌盡,春隨鬥柄回

2021-01-09 來點悅讀

葉落秋至,霜降冬來。眨眼歲末,一年將盡。四季輪迴,萬古更迭。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今日無為,失意人落寞飲秋雨;將來可期,開拓者壯志呵冬雪。沉悶的,濁酒澆胸中塊壘;高歌的,舉樽抒滿腔豪情。忍看世事凋謝如花飄零,猛回頭,原來不過是大夢一場。潰敗者,自然沉寂;勝利者,或許頌歌。

唐朝人李福業不知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神龍政變」時,當時任職御史的李福業為桓彥範謀士,也曾參與誅殺「二張」(張易之和張昌宗,武則天的兩個「面首」)的行動。可惜桓彥範、張柬之等人犯下大錯,婦人之仁不足為謀,竟然饒過武三思等奸人,沒有斬草除根。不久之後,唐中宗李顯這個「綠帽子皇」懦弱無能,聽信韋皇后,重用武天思,最終恢復李唐皇朝的一班「功臣」都沒能落到一個好下場。

帶頭的遭到清除,那些參與的人員又怎麼能夠逃脫。李福業只好外逃,遠走京城,越遠越好,最終曾一度流落番禺。他的結局並不美好,藏匿在吉州參軍敬元禮家時,不知是受人舉報還是如何,最終被捕遭到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藏匿他的敬元禮。

《嶺外守歲》[唐]李福業冬去更籌盡,春隨鬥柄回。寒暄一夜隔,容鬢兩年催。

此詩大概寫於李福業流寓番禺的時候,正逢春節,除夕守歲。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情一定非常悽涼。身處異地,恰逢佳節,孤獨一人,長夜漫漫,此種情景,此種悲苦,即使充盈滿腹,也無處無人可以話此生種種遭際。

詩人唯有舉杯澆愁,一聲長嘆,感喟生命的艱辛,時光的無情。「冬去更籌盡,春隨鬥柄回」,這兩句其實簡單點兒的說法,就是一個「冬去春回」的詞分成了上下兩部分。不過為了講究對仗和優雅,中間各自加上「更籌」和「鬥柄」。更籌,古代專門用來計算時間的竹簡,「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庾肩吾《奉和春夜應令》)。而鬥柄,則指北鬥七星,常年運轉,古人往往以此來確定時間和季節。語見《冠子·環流篇》:「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詩人用的這兩個詞語,分別指向兩個事物,而這兩個事物恰好都與時間有關聯。流年中,多少時光不再,多少事業成夢。「寒暄一夜隔,容鬢兩年催」,冷暖交替,一夜的時間很短,仿佛僅僅和人談了幾句閒話的功夫,而歲月卻已經變換成上下兩年,原本憔悴不堪的容貌又增蒼老。古代的馬跑得再快,現代的汽車奔得再馳,也是無法追到時間的尾巴的,所謂望塵莫及大概便是如此。這說明無論是過去或者現在,即便是包含無限希望的未來,也沒有人能夠躲避開時光的侵襲與傷害。

詩人抱愁苦之情愫,感時光之流逝,於短短四句二十字中,仿佛曆經幾度世事滄桑。前後兩聯描述冬去春回,嘆惜一夜兩年,皆是極言光陰迅疾。回頭再看題目,便愈發覺得心思沉重。嶺外本就偏僻,守歲更顯蒼涼。其實我們都非常明白,時光如白駒過隙,一去不復返,往日情景難以重現。那些記憶中的美好,只能用來下酒,舉杯敬過往。

相關焦點

  • 冬去春來,感謝有你!上海三大主流大報聯袂致敬復旦白衣戰士
    冬去春來,感謝有你! 從1月23日小年夜起復旦援鄂戰士前赴後繼出徵497名英雄從上海出發14名英雄從廈門出發到4月6日他們奏凱而歸冬去春來
  • 除夕守歲詩詞
    在曹植的《元會》詩中,人們著華服,享珍饈,既「尊卑列敘,典而有章」,又「歡笑盡娛,樂哉未央」。詩的最後為國家祈福:「皇室榮貴,壽考無疆」。詩歌歡而有禮,樂而有序,展現了中華民族「樂而不淫」的文化心態。此後的春節詩詞基本延續了這類歡慶的主題。真正在春節詩詞的創作上別開生面的是唐太宗。且看其傳誦千古的名作《除夜》:「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
  • 遼詩聯盟‖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盛景常隨換季轉,華章偏與立冬謀。相約來日踏飛雪,共話豐年好兆頭。03.重陽詩社  邢震冬顏玉露凝晶澗水寒,山脫迷彩換容顏。南風遠嫁霜迎客,冷日冬來雪漫天。04.重陽詩社  朱士學立冬立冬時節連晴日,天助城鄉喜樂多。麗苑輕妝圖巧繪,澄湖未凍鏡新磨。
  • 張大峰|染醉層林千重色,空隨朝露月瞳光(詞)
    外一篇(中華新韻)丹鳳眼,臥蠶眉,栩栩含情卻為誰。長掩那滴塵怨淚,淺眸回盼閃清暉。又開舊卷,墨輕揮,滿紙淋漓掩翠微。塵世萬千描彩繪,筆鋒也敢鬥芳菲憶江南 春春來也,柳瘦築眉妝。何故東風來送雪,只為花落似晨霜。遲日閉西窗。
  • 蘇東坡《守歲》歌麻通押,這首詩押錯了韻嗎?
    前幾天,看到的這個問題就是此種情況:蘇東坡的《守歲》詩,是如何押韻的?一、守歲詩蘇東坡的《守歲》詩,是一首八韻的古體詩,全詩如下: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六麻)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六麻)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五歌)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六麻)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六麻)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
  • 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校園原創公益話劇《冬去春來》首演成功
    《冬去春來》講述了一個普通武漢女畢業生如何戰勝新冠病毒,並在康復後投身抗疫志願服務,反哺社會的感人故事,讓當代大學生深度思考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生命的意義。將人情冷暖、社會抗疫工作濃縮在舞臺中,在舞臺上用當代青年的方式詮釋齊心協力的抗疫精神。
  •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除夕,漢族傳統節日,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這是整個春節期間最重要的一天,這天到處都是喜慶氣氛,家家會在大門上貼出大紅春聯,貼門神,屋裡屋外還要貼上掛錢、福字,晚上還要守歲……守歲按照中國傳統文化,除夕要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除夕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地的親屬千裡迢迢趕回家與親友團聚。
  • 分享| 春去春又回
    「梨花落盡清明」,時光匆匆,任你不忍梨花落,然誰又能逃離花開花謝的世界,誰又能擺脫世間的生死別離。「春欲暮,滿地落花紅帶雨。 」風中,悄然跌落,雨後,暮然回首。才驚覺,花開花落又一春!「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只是那腳步已有了莫名的沉重,那言詞中亦有了悵然的嘆息。
  • 古詩詞整理:春、夏、秋、冬、山、水、日、月、風、花、雨、雪
    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 冬去春來盡美景 懷溪堂主領風騷 ——賞巴黎美爵籤約畫家林敦席作品
    冬去春來盡美景 懷溪堂主領風騷 ——賞巴黎美爵籤約畫家林敦席作品 2020/12/18 09:50 來源:廠商供稿 瀏覽:435
  • 守歲的文化內涵-守歲的風俗
    守歲的文化內涵-守歲的風俗守歲的文化內涵守歲是春節的一項傳統習俗,也是過春節時的一項重要活動。守歲雖只為人們的一項娛樂活動,但卻具有非凡的意義,正如宋人袁文在《甕牖閒評》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為也」。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100句(冬)篇
    1、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 漢·佚名2、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渡漢江》 唐·宋之問3、 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從軍行》 隋·盧思道4、 冬夜嫌長只望春,春宵又永更何言。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首詩詞:春去冬來,美極了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春去冬來,時間流轉,二十四節氣就快走完新的一年,今天,詩詞君就來總結下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次感受下時間的流轉吧!蠶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隨。田中逢老父,荷杖獨熙熙。春分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踏莎行》宋·歐陽修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 大寒 | 待到寒冬臘月盡 即為來年春風渡
    《夢粱錄·卷六·除夜》也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之„除夜‟,士庶家無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唐太宗李世民有《除夜》詩,詩云:「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這是寫除夕守歲的短詩。
  • 春去,春又回
    春去,春又回銀雞辭歲,金狗迎新,年到春歸。春,放飛葉兒稚嫩的羽翼,春,捧紅花兒純真的笑臉。春風、春雨、春花、春光、春景、春潮……春意濃。春歸,大地生機勃勃,人類生發渴望,渴望生命中的春如自然之春,年年歲歲相伴,時時刻刻相隨,渴望靈魂中的春如新生 之春,朝朝暮暮安靜,日日夜夜安詳。春歸,伴一種震撼人心的聲音,她足以讓我們的靈魂跟著吶喊。春歸,攜一種璀璨眼眸的光芒,她足以讓我們的生命隨著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