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大寒(詞林正韻第七部)
2021.1.20
氣冷風寒臘月天,紅梅俏麗沐輕煙。
孩童最愛冰中戲,老叟何妨雪上歡。
春步快,小寒還,迎新辭舊備新年。
但看楊柳爭春意,喜鵲登枝賞蕊鮮。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今年1月20日大寒,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古人說: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就是立春,氣溫回暖,新的一年即將開始。
北方河流的堅冰猶在,但是厚厚的冰層下面,已經有了融化的跡象。
歲月流轉,大寒是天地萬物循環往復的節點,是酷寒的結束,也是新生的開始。
大寒·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更是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以來就是隱者高士的象徵。
王安石有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在不起眼的牆角獨自綻放,潔白鮮豔,香氣遠布,梅花的風骨品格,躍然紙上。
小寒大寒是梅花盛開的時節,在歷經一冬的酷寒之後,梅花最先開放。
《警世賢文》裡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一方面是說在艱難苦寒的環境中,拼搏奮發,一方面是說,終究皇天不負,苦盡甘來。
同時,寒冬時節,百花凋零,梅花一枝獨秀。
這告訴我們,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都要堅持自己的內心,活出自己的樣子,不要輕易動搖。
水 仙•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
接近歲末,家家都離不開一盆在冬日陽光裡嬌羞著垂下花盞,散發出清淺幽香的水仙。按說松、竹、梅才是歲寒三友,我卻固執地總將三者換為臘梅、水仙與天竺子。按明代文人程羽文所作的《花歷》,到臘月,先是「臘梅坼」,後是「茗花發,水仙負冰,梅香綻,山茶灼,雪花六出。」坼是撕裂,臘梅本像凝固的蠟制,坼字更顯出天寒地凍的背景。而水仙負冰,則形象表現出它幽楚窈眇、凝姿約素,在冰雪之氣壓迫下吐出的春意。冰雪封凍時,淨案上一邊是臘梅,一邊是天竺,中間是水仙,暗香嫋嫋,冬日陽光從虛掩著的門斜射進客堂,閒潔雅靜。這是我記憶中凝固了的臘月景象。
明代文人雅士品花,真有眾多值得回味處。比如水仙,袁中郎(即袁宏道)說它「神骨清絕,織女之梁玉清也」。這梁玉清是被太白星拐騙下凡的織女侍女的名字。之前先把水仙比作梁玉清的,是北宋大詩人黃庭堅,他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有雲「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凌波仙子」由此成為水仙的別稱。美女凌波纖步,輕盈欲飛,典出曹植的《洛神賦》,曹植描寫洛神輕軀鶴立,將飛欲翔,招引眾仙女齊集,然後「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凌波仙子」的美麗意境因此生發逍遙於清霜之夕、徘徊於明月之辰的清雅聯想。黃庭堅之後,南宋另一位喜歡詠花的大詩人楊萬裡才有「韻絕香仍絕,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為名。開處誰為伴,蕭然不可親。雪宮孤弄影,水殿四無人」的詩句。一身冰雪,一片悽涼,那花也就格外地引人傷思。
一、大寒民俗
有兩首宋代詩人寫大寒的詩,記憶特深。一是文同的《和仲蒙夜坐》:「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風鳴北戶霜威重,雲壓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一是邵雍的《大寒吟》:「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簷頭冰鍾乳。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兩詩都寫及大寒之嚴寒。
大寒節氣時,一般臘月已下來一半。不過濃濃的年味開始瀰漫,民諺云:「小寒大寒,就要過年,殺豬宰羊,皆大歡喜。」這期間民間風俗有送灶節和除夕。
送灶就是要送灶王爺,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謂「過小年」。範成大有首《祭灶詞》,詩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詩集中反映了宋代送灶的情景。在灶神上天言事之際,杯盤裝滿豬頭肉、鮮魚以供祭灶君,燒紙錢、奉美酒,以討灶君歡喜。男子獻酒,女子則要避開,因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風俗是不能違背的。灶君吃飽喝足了,到天宮也就不說長道短了。其實這一習俗充滿了迷信色彩,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已漸漸被現代人所揚棄,而作為辭舊迎新的「除夕」,則被世代傳承沿襲。
除夕即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說的就是這個辰,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大年三十」。這天風俗很多,貼春聯、吃年飯、守歲、放爆竹、祭祖、給孩子壓歲錢等等。宋人王安石《元日》詩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所寫的就是貼春聯的習俗。《夢粱錄·卷六·除夜》也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之„
除夜‟,士庶家無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
唐太宗李世民有《除夜》詩,詩云:「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這是寫除夕守歲的短詩。除夕夜畢竟是交替之夜,一夜過後便是冬盡春來,冰消雪融,梅散風香,為迎接這新春的到來,人們擺上酒宴,暢飲歡慶,以待新歲曙光的到來。
唐代詩人曹松的《除夜》也云:「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詩寫殘臘將盡,春風徐來,舊年和新歲將平分這除夕之夜,庭燎漸暗,星鬥傾移,在鮮花綻放之處看到了春光美景。第二天早起捧起酒杯,祝福像堯舜一樣的我主賢君。
大寒確是冬去春來的轉折點。大寒後十五天,便是立春時節,意味著春天到來。張耒的「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的詩句,透露出雪消春回的情致;歐陽修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的妙筆,則寫出了冬春交替的微妙之處。
季節正在翻頁,又一個春天將在飛雪的舞蹈中降臨,一個新的生命與夢想在深厚新鮮的土壤裡又開始孕育出嫩嫩的芽苞……於是,在季節的輪迴中,同樣的事情又會一個個發生,冬去春來,周而復始。
【大寒詩詞賞析】
《苦寒吟》
【唐代】孟郊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
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詩人用冷的色調,著意描寫了一個陰冷死寂的境界和在這個境界中一個窮愁苦吟的形象,在陰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動著悽涼的情思。
《村居苦寒》
【唐代】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紖被,坐臥有餘溫。
倖免飢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溫飽作對比的在古詩中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
《大寒吟》
【宋代】邵雍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簷頭冰鍾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時值冰天雪地的大寒之日,狂風怒號,冷日不暖,人與人相見不敢言,形象真切地吟出了大寒之寒。
《大寒》
【宋代】陸遊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
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
吾車適已懸,吾馭久罷叱。
拂麈取一編,相對輒終日。
亡羊戒多岐,學道當致一,
信能宗闕裡,百氏端可黜。
為山儻勿休,會見高崒嵂。
頹齡雖已迫,孺子有美質。
寒雪未消,蟄伏在家,清心寡欲,拂麈相對,大寒之日的另一番景致。
《大寒出江陵西門》
【宋代】陸遊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雲久吐吞。
醉面衝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遊子自消魂。
雲寒風冷,遊子駕馬出行,清冷蕭條,狐兔歸巢,歲末寒冬,遊子悵惘。
《永樂沽酒》
【宋代】方回
大寒豈可無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幣破慳捐一券,瓦壺絕少約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凍面微溫尚帶冰。
爨僕篙工莫相訝,向來曾有肉如陵。
既然天寒地凍,怎能無酒相助?
《冬行買酒炭自隨》
【宋代】曾豐
大寒已過臘來時,萬物那逃出入機。
木葉隨風無顧藉,溪流落石有依歸。
炎官後殿排霜氣,玉友前驅挫雪威。
寄與來鴻不須怨,離鄉作客未為非。
客居他鄉,寒天未歸,別是一番蕭寒景。
《用夾穀子括吳山晚眺韻十首》
【宋代】方回
極目無窮六合寬,仰天如以渾儀觀。
日躔箕鬥逢長至,月宿奎婁屆大寒。
肘後方多難卻老,杯中物到莫留殘。
來年七十身猶健,容膝歸歟亦易安。
身雖近古稀,酒量不減當年。
《遊慈雲》
【宋代】陳著
老懷不與世情更,才說閒行興翼然。
微溼易乾沙軟路,大寒卻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尋梅山自妍。
笑問松邊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難得一遇大寒暖,慈雲寺香氣已然飄來,恍然不知今夕何年。
《元沙院》
【宋代】曾鞏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盡層軒未厭勞。
際海煙雲常慘澹,大寒松竹更蕭騷。
經臺日永銷香篆,談席風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從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雲煙慘澹,松竹蕭騷,大寒冷日下,好一片冷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