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雪未及消 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 簷頭冰鍾乳
清日無光輝 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 言語不能吐
——邵雍《大寒吟》
大寒雪未消 閉戶不能出
可憐切雲冠 局此容膝室
吾車適已懸 吾馭久罷叱
拂麈取一編 相對輒終日
亡羊戒多岐 學道當致一
信能宗闕裡 百氏端可黜
為山儻勿休 會見高崒嵂
頹齡雖已迫 孺子有美質
——陸遊《大寒》
大寒,是冬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是為——
節氣之尾、季冬之末、周歲之終。
於每年陽曆1月20-21日交節,太陽抵達黃經300°為大寒。
庚子年大寒交節時刻——
陽曆2021年1月20日04:39:42
「寒」系會意字
考其初文
由以下五字根構成
宀+人 + 止+茻+仌
宀即屋宇 茻即茅草
仌為冰之初文
即水遇冷後凝成的結晶體
人 + 止
似人踮起腳趾
用茅草四下堵塞洞縫
又似陋室內堆鋪茅草
蜷著身子 臥薪而眠
即便如此
猶是寒意彌滲露氣深沉
此種情態 是之謂寒
燠是熱之始
暑是熱之極
涼是冷之始
寒是冷之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大寒,十二月中。解見前。」
《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此時寒潮頻繁南下,是我國大部一年中的寒冷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小寒小冷,大寒大冷?
實則:
小寒之小,謂寒之少壯。大寒之大,謂寒之衰老。
三九四九就在小寒。因此小寒才是一歲之中寒之極。
詩云"蠟樹銀山炫皎光,朔風獨嘯靜三江。老農猶喜高天雪,況有來年麥果香"。冰天雪地,瑞雪兆豐,過了大寒即立春,迎來新一年節氣輪迴。
大寒已過臘來時 萬物那逃出入機
木葉隨風無顧藉 溪流落石有依歸
炎官後殿排霜氣 玉友前驅挫雪威
寄與來鴻不須怨 離鄉作客未為非
——曾豐《冬行買酒炭自隨》
大寒為十二月中,消息卦為臨卦。
臨卦六爻,涵蓋小寒至立春的三十餘天。
五天一候,一候一爻。
此時已是陽曆丑月(約相當於陰曆十二月),二陽初生,為地澤臨。澤者,氣也。丑月掘地下入,則見其出氣。
上為坤 下為兌
坤為地 兌為澤
兩者構成卦象地澤臨
是為臨卦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臨卦究其本義——
一是:
地澤臨,臨是會意字。人在地上,俯鑑井下。此時二陽在下,踵黃泉而出,井中水暖,地下土暖,乃有黃鐘、大呂之音次第而得,始知陽氣漸近,此其象也。
取其自上而下,臨觀之義。
二是:
子月復卦,天行復歸,一陽初萌,而陽氣尚在九天之遠、九地之深。丑月臨卦,已生兩陽,寓以陽氣積蓄,漸成氣候,升向地表。
取其自下而上,臨近之義。
深冬雖寒,已近尾聲。春的腳步臨近了。
是為臨卦。
宿鳥驚飛斷雁號 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 雲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 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 猶對群書擁敝袍
——文同《和仲蒙夜坐》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這便是說——
季冬之月,日躔於玄武第三宿之女宿。
初昏時刻,白虎第二宿之婁宿居於南方中天。
拂曉時刻,蒼龍第三宿之氐宿居於南方中天。
《孝經緯》:「.後十五日,鬥指醜,為大寒,至此慄烈極矣。」
《淮南子·天文訓》:「加十五日指醜,則大寒,音比無射。」
大寒,在陽則太陽黃經300°,在陰則北鬥星柄指向癸(天幹)醜(地支)位,夜空的星針指向北偏東約30度。
少長事壯厲 意氣彌九州
鞭車踏長路 渠料能夷猶
困此九折坂 嶔崎不容輈
彼須匪所強 此售寧或求
猶有讀書心 大寒索衣裘
賤嗜匪貴獻 一拂銷百愁
寶此清淨退 相從賦歸休
農圃雅所問 同一壑一丘
——葉子強《讀書堂五首》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其蟲介,其音羽,律中大呂。其數六,其味鹹,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大寒在臘月,律呂為六呂第一的大呂。
《白虎通義·京師》中講:「十二月律之謂之大呂何?大,大也;呂者,拒也。」
《禮記正義》:「大呂者,蕤賓之所生也,三分益一。律長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百四。季冬氣至,則大呂之律應。」
華夏古樂有十二音高:
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
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其中,單數各律稱律,雙數各律稱呂,合稱「十二律呂」。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與三分損益法,次第求得。故蕤賓隔八,三分益一,復生大呂。
《漢書·律曆志上》:「大呂: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芽)物也。位於醜,在十二月。」
蠟樹銀山炫皎光
朔風獨嘯靜三江
老農猶喜高天雪
況有來年麥果香
——左河水《大寒》
大寒之日「雞始乳」,雞是木畜,提前感知春氣,開始孵小雞了。
大寒後五日「徵鳥厲疾」。徵鳥是指鷹隼之類遠飛之鳥,厲疾是厲猛、捷速。
再五日「水澤腹堅」,上下都凍透了,寒至極處,按物極必反原理,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就開始走向消融。
▲ 小寒大寒 冷成一團
諺雲「小寒大寒,冷成一團」,說明大寒與小寒俱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大寒節氣,大氣環流比較穩定,環流調整周期約20天左右。此種環流條件下,常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大槽,我國受西北風氣流控制及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便出現持續低溫。
▲ 大寒雖冷 不及小寒
與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記錄表明,在我國部分地區,大寒實際不如小寒冷。南方大部平均氣溫多為6-8℃,比小寒高出近1℃。但全年最低氣溫仍有可能出現在大寒期間。所以,要繼續做好農作物防寒,特別注重牲畜安全過冬。
▲ 預防大雪冰凍災害性天氣
地面積雪不化,冰天雪地,天寒地凍。此一時期,鐵路、郵電、石油、電力、水運等部門要特別注意採取措施,預防大風降溫、大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
▲ 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防寒防凍
大寒節氣,各地農活很少。北方積肥堆肥,為開春開耕作準備,或加強牲畜防寒防凍。南方則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此時作物收割已畢,平時看不到的田鼠窩全都顯露了出來,因此成為集中滅鼠的良機。
▲ 預測來年豐歉
先民常以大寒的氣候徵狀,預測來年雨水多少及糧食豐歉,便於及早安排農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廣西)、「大寒見三白,農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豐年」(貴州)、「大寒無風伏乾旱」。
平明羸馬出西門 淡日寒雲久吐吞
醉面衝風驚易醒 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 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 歲窮遊子自消魂
——陸遊《大寒出江陵西門》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陰曆十二月亦名臘月,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淵源。
臘者,獵也。冬季可以大獵,歲末需祭眾神。以所獲之肉,遍祭天地、先祖、山川,合祭門、戶、宅、灶、井五位家神,稱為臘祭。
臘祭之後,便是臘宴。合祭眾神,合宴親族。
鳴臘鼓,看臘戲,驅陰發陽,除舊迎新,縱情宴飲,以至於「一國之人皆若狂」。今之除夕,實際就是古之臘日。今之年俗,實際就是古之臘俗。
《史記·天官書》:
凡候歲美惡,謹候歲始。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
是以知——
以天文論,則冬至日為歲首,是為天道;
以朔望論,則正月正為歲首,是為王道;
以節氣論,則立春日為歲首,是為農道;
以民俗論,則臘明日為歲首,是為人道。
以寅月為歲首,以正月初一為初歲,是漢武帝時期才確定的曆法即太初曆。此前,民間過年實際就在臘日;此後相當長一段時期,民間過年仍在臘日。於是,民俗之年與曆法之年,長期錯位。後曆法既定,相沿成習,則臘俗漸向除夕轉移,而臘日則固定為臘月初八。
如此,臘八成為過年的開始,故有「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
臘明日,原稱「初歲」。太初曆確定後,臘明日改稱「小新歲」,即後世之小年。臘月廿三或廿四,小年祭灶,便是臘日合祭眾神之遺。
是以,今臘八、小年、除夕之俗,均為古臘日的分化。一分為三,三位一體。
起初臘日不定,至漢代明確冬至過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而幹支日對應陰曆則不固定,後人為避免幹支歷與太陰曆之間的換算之繁,逐漸向陰曆靠攏。因此,到南北朝時期,已固定於臘月初八。《荊楚歲時記》明確有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之所以定於臘八,還有一定的佛教因素。
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之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覺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一位牧女見他虛弱不堪,便以奶與穀物共熬乳糜供養於他。釋迦牟尼由此恢復體力,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此日正在臘月初八。臘八即是佛祖的成道日。
漢地寺院每年臘八都要紀念。是日,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之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有的寺院於臘八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布施窮人。人們認為吃了此粥,可得佛陀保佑, 所以貧窮人家稱之為「佛粥」。
一般,寺院的佛粥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參加念法會的信眾之所需。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十分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要帶回家供家人分享。
華夏固有臘月臘祭傳統與佛教佛陀臘八成道傳說相結合,乃有今日之臘八節。
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八節,吃了臘八粥,數著九九數,辦著過年貨,盼著家人歸,年味越來越濃了。
大寒一到,便直奔春節,緊跟著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
立春經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年前立春,另一種是年後立春。一般人們總把大寒認定為年前的最後一個節氣,故稱大寒迎年。
在這喜慶的氣氛中,人們開始為過年而奔波,趕年集、辦年貨、寫春聯、備祭品,開展裡裡外外的大掃除。
在傳統社會,歲末大祭是必不可少的年俗。與歲中各祭最大的不同,在於歲末大祭需合祭眾神。
祭祖宗,祭社稷,且遍祭門、戶、宅、灶、井諸神,感恩諸神護佑,以祈來年風調雨順、家道昌盛、幸福安康。
歲末大祭,謂之臘祭。臘祭之日,謂之臘日。
上古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其時,往往與今之小年相接近,又往往與節氣大寒相重合。
小年祭灶,便是上古臘日合祭眾神的悠久遺存。
其時相合,其事相通。
今之小年,古之臘日。
於節氣謂大寒,於節俗謂小年或臘日。
大寒-小年-臘日,其實一也。
傳統習俗中,將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公(社神)的儀式稱為「牙」。過去,在陰曆每月初二、十六,生意人必備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店鋪所在的地基主。而祭菜祭肉則分給家人或員工打牙祭,故喚「做牙」。
陰曆二月二是頭牙,臘月十六則是尾牙。尾牙與頭牙一樣,都要吃春餅(南方叫潤餅)。流傳至今,「尾牙祭」大多演變成單位年終舉辦的「年會」,全體員工在一起聚餐吃飯、總結展望、互祝相慶。
是為臘日報嘗祈豐、合祭合宴之遺俗。
寧波——水磨年糕
說起年糕,寧波水磨年糕是很有名的一種。粳米山泉水浸泡24小時後控水打磨瓊漿,故稱「水磨」。最後壓榨成粉,揉搓蒸熟後製成。光溜溜的年糕,看著就口感Q彈,煎炒、湯煮皆可。
雲南——餌塊年糕
餌塊年糕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衝搗、揉製成型,一般切薄片、細絲炒。雲南騰衝名特小吃「騰衝大救駕」,其實就是炒餌塊年糕。也有人用它「冒充」卷餅,在裡面夾料吃。
塞北——黃米年糕
不僅有白年糕,還有主料是糯米粉和大黃米的黃年糕,是我國北方部分地區的做法。黃米年糕通常還會加入紅豆、紅棗增加甜味。
上海——毛蟹年糕
毛蟹年糕是上海菜中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名點。相比各類海蟹,毛蟹肉更鮮嫩甘甜。柔柔韌韌的年糕片則充分吸收了蟹肉的鮮香與調味的濃香。
貴、川、渝、鄂等地——餈粑
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製成的一種年糕食品,多在貴州、重慶、四川、湖北等南方流行,比大米年糕口感更軟黏,多以糖佐吃,口感甜蜜。
臘月二十三日為祭灶節。
傳說灶神是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間,監察每家每戶平時善惡之神,並於每年臘月二十三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請玉帝施行賞罰。
因此民間送灶時,往往在灶王像前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清水、料豆、秣草是為灶王飛升天庭時坐騎食用的備料。
祭灶時,人們還要把糖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如此,灶王爺便不會在玉帝面前講壞話了。在灶神像兩側的對聯上,也常常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吉祥話。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即除夕,灶王爺還會與諸神一起來到人間過年。於是大年初一的早晨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民間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的說法。
在年前的集市上,有很多賣年畫的小攤,都有灶王爺的畫像,以便在「接灶」中張貼。
芝麻開花節節高。將芝麻秸撒在路上,讓孩童踩碎,諧音「踩歲」,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好口彩。
這使得大寒驅陰迎陽、驅兇迎祥的節慶意味更加濃厚。
山居逢歲臘 衣薄覺嚴寒
折竹聲催聽 飛禽影斷看
僮僕痴環戶 牛羊懶出欄
最疑天氣極 指日轉春官
——張嗣綱《山居大寒雪》
中醫理論講五時、五行、五臟,彼此密切對應。冬至時節,五時為冬,五臟為腎,五行為水,五味為鹹,五氣屬寒,在體主骨、生髓,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發,方位為北。
《黃帝內經》:「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明確說明了腎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
立冬後天氣轉寒,人身陽氣根源於腎,所以寒邪最易中傷腎陽。可見,數九寒冬禦寒,首當養腎。
坐功:每日子、丑時,兩手向後,踞床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各三五度,叩齒,漱咽,吐納。
治病:經絡蘊積諸氣,舌根強痛、體不能動搖或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尻陰臑胻足皆痛、腹脹腸鳴、飧洩不化、足不收行、九竅不通、足胻腫若水脹。
在二十四節氣與椎體的對應關係中,大寒節氣對應人體的腰3椎。
腰3椎 —— 大寒
對應範疇:第三腰椎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經、月經不調、生殖器疾病、水腫、坐骨神經痛、血壓不正常
▲ 暖心養陽
暖心。大寒天寒,衣要厚、住通風、食宜苦。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就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
養陽。大寒時節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 早睡晚起
大寒期間應確保充足睡眠,養生獲天德陽性能量尤為重要。起居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早睡晚起,早睡是養陽炁(氣),晚起則養陰炁(氣)。
▲ 減少進補
小寒時節我們推薦進補,但大寒卻不推薦了。大寒時節,要適量減少進補量。大寒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宜多吃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羊肉等,以御風寒邪氣;飲食不宜過鹹,切忌冷食。
▲ 日出而動
冬季預防寒害凍害,適當運動是良方。大寒時節如室外運動,需待日出後方可出門。可加強太極修身、梅花韻拍操、經絡韻拍操的鍛鍊,還可開展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籃球、羽毛球等項目。運動不宜劇烈,不可大汗淋漓,避免擾動陽炁(氣)。
人與天地同構,樂與宇宙相契。故人、樂可通。
《黃帝內經》有「五音療疾」之論,即結合五行對人體體質分類,施樂以促進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循環的正常協調,改善身與心的不平和狀態。
在中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情志、髒氣共鳴互動,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即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便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其蟲介,其音羽,律中大呂。其數六,其味鹹,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黃帝內經》:...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
冬音為羽,屬水入腎,羽調式音樂高潔澄淨,淡蕩清邈,如天垂晶幕,行雲流水,具「水」之特性。羽調式音樂可促進全身氣機的下降,調節腎與膀胱的功能,滋補腎精,有益於因陰虛火旺、腎精虧損、心火亢盛而出現的各種症狀,如耳鳴、失眠、多夢等。腎精有補髓生腦之功,故羽調水音有益智健腦之效。
羽調,屬水入腎,此指音律自身的五行屬性。而冬季聽樂,卻並非必以羽為主,須視自身的陰陽稟賦及五行生剋而定。
依陰陽五行而論,羽調配水行人。水行人屬太陰,深藏不露,內秀文靜,清靜平和,肯低矮就下。但陰有餘,陽不足,或失之於消極無為、活力不夠。
以五味論,冬季應多苦(夏)少鹹(冬),以心火平衡腎水。
以五音論,冬至應多徵(夏)少羽(冬),以心陽平衡腎陰。
其理一也。
宜配合徵調式火音,調和陰陽,更能調和心緒、陰陽相濟,避免腎陰過盛而克損心陽。徵調入心,對心血管功能具促進作用,對血脈淤阻的各種心血管疾病有所助益。
五個調式,對應五臟,每個調式分陰陽兩韻,陰韻清理髒實,陽韻補益髒虛。同一調式,陰陽兩韻,一清洩,一補益,互補中和,也是可取的。
中國音樂學院編制的中國天韻五行音樂,是比較符合中醫五行理論的一套音樂,每行分陰陽二韻,可用於辨證施治,結合不同體質或症型安排設置。
【陽韻】
推薦曲目:伏陽朗照
功效:溫補腎陽、固精益氣
適用症: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滑精陽痿,宮寒帶下
【陰韻】
推薦曲目:冰雪寒天
功效:清心降火、滋腎定志
適用症:心煩意亂,眩暈耳鳴,夢遺閉經
最佳欣賞時段:7:00-11:00
【說明】此時段,太陽逐漸高升,體內的腎氣也受著大自然的感召。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鬆。
伴茶:一杯黑茶,消食解膩,暖胃禦寒,增強免疫力。
傳統的意義在於
當下的在場
文化的生命在於
無時無處不在的
舉手投足
和呼吸吐納
微信號:shhanweiyang
官網:www.hanweiyang.cn
微博:@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400-8016095
漢未央 • 靜安館:
上海市靜安區康定東路85號 021-52135726
漢未央 • 嘉定館:
上海市嘉定區南下塘街11號 021-69571606
漢未央 • 未央學宮:
上海市嘉定區嘉旺路862號 021-59106159
長按二維碼關注「漢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