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有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二是古傳統節日中的「臘八節」;三是民俗中的臘月十六「祭尾牙節」。那咱就一一說來,探解其中源由。
一、大寒
每年陽曆的1月20日至26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寒冷達到了極點。在中國農曆的安排裡,這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農曆年的最後階段,新生的春天即將到來。物極必反,是為「大寒」。
大寒節氣一般跟農曆的歲末時間重合,故大寒時期多是古時先民過年的時間,農諺有:「小寒大寒,殺豬過年」、「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的物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意思就是說,到了大寒節氣,母雞就能夠產蛋了;而鷹隼之類的候鳥,此時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來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這些天,水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厚最為結實。
大寒氣候的變化也是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欠情況的重要標誌,農民以此來及早安排農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大寒見三白,百姓衣食足」、「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大寒白雪定豐年,大寒無風伏乾旱」等等。
大寒節氣的養生仍在於「冬藏」,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因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以古人有諺「慎風寒,節飲食,是祛病之法」。
二、臘八
按農曆安排,一般「大寒」之後便迎來「臘八節」,即農曆十二月(臘月)初八。2021年正巧「大寒」與「臘八」同為一天。
從先秦起,臘八就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古老節日。
相傳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的,佛教稱此日為「佛成道節」。中國佛教徒於每年臘月初八舉行誦經活動,並在佛座前獻「乳糜粥」。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隨後,臘八喝「臘八粥」逐漸演變成了華夏的一種民間習俗,寓意喜慶五穀豐登,寄望來年日子更好。
儘管天寒地凍,中國的先民卻把這一時空過得極為喜慶和歡樂,就像封凍已久的地帶突然熱鬧起來了:人人都在動,走動、勞動、響動,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醃製各種臘菜、臘肉,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餚。
臘八節還成為人情、人性美學的展示平臺,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珍貴的詩詞歌賦,如白居易的名詩《問劉十九》,即寫盡了這一人情之美,詩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三、尾牙
農曆十二月(臘月)十六是「尾牙」,即「祭尾牙節」。這個牙在古時是「打牙祭」的意思。
古代商人「掌柜的」,經常在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這兩個日子來祭祀土地公,以期保佑自家在土地爺的管轄地能諸事順利、財源廣進。而往往在祭祀完成後,那些貢品就會分給夥計們打打牙祭。尤其是在年尾的臘月十六最後一次祭祀最為隆重,同時等祭祀完成後,店鋪商家就要關門停業過大年,夥計們也就放假了。所以,這個習慣慢慢就成了民俗而傳承下來。也就像當今的「企業年會」一樣,因此,在古時被稱為「尾牙」,也叫「祭尾牙節」。
而今,年終時也伴隨著聖誕、元旦還有春節的來臨,很多企業乾脆就把「企業年會」就著這3個節日的期間舉辦,這樣大家和氣融融,既有大家庭的溫暖,又突顯了「尾牙宴」的節日歡樂氣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