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水滴籌和輕鬆籌員工鬥毆!公益與眾籌結合的盈利模式何解?
4月14日晚,有網友發帖稱,4月13日下午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水滴籌員工「因為掃樓時勸病人立項,打擾到病人被舉報。隨後,水滴籌員工在醫院裡揪住了他們懷疑的『舉報者』毆打。」有網友指出「舉報者」系輕鬆籌員工。
視頻畫面顯示,多名男子圍在一名穿藍色上衣、倒在地上的男子旁,其中一名身穿黑色豎條紋外套的男子用腳猛踹藍衣男子,後遭到旁人勸阻。
4月15日下午,水滴籌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網傳視頻並不全面。聲明稱,此事系因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污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目前當事員工正在當地派出所接受調解。水滴籌將尊重和配合警方的處理決定,為員工個人的魯莽行為致歉。
以下為水滴籌回應全文
1、4月15日,我們注意到有網友上傳所謂「水滴籌員工毆打輕鬆籌員工」的視頻,經核實,網傳視頻並不全面,此事系因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污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目前當事員工正在當地派出所接受調解,水滴籌將尊重和配合警方的處理決定,我們也為我們員工個人的魯莽行為表示歉意。
2、近期,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且明確針對水滴籌開展了一系列不規範的挑釁、騷擾和破壞小動作,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水滴籌多次呼籲良性競爭,但溝通無果。4月1日,輕鬆籌山西運城地區員工齊某因破壞水滴籌宣傳物料,被水滴籌員工師某制止後,對師某大打出手導致師某鼻骨骨折、臉部多處受傷;4月12日,輕鬆籌福建廈門員工杜某破壞水滴籌宣傳物料,被當地警方處理,目前已出具道歉信表示此行為系輕鬆籌公司領導指示下所為。
3、水滴籌將繼續加強對員工的法治意識教育和管理。同時,我們也呼籲同行和我們一道嚴格自律、理性競爭和規範發展,從而造福真正需要幫助的大病患者。衷心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
對此,4月15日下午,輕鬆籌方面回應記者稱,網傳視頻屬實,確係水滴籌員工攻擊輕鬆籌員工的頭部,並對水滴籌投訴舉報一說予以否認。其聲明稱,「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激起衝突。我方員工已多次忍讓,不料直接遭受暴力之苦。」
以下為輕鬆籌回應全文
1、4月13日上午,水滴籌員工在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致殘式」攻擊輕鬆籌員工頭部,對輕鬆籌員工造成嚴重身心傷害。該視頻並非網傳,為事實發生。
2、對於水滴籌的暴力行徑,輕鬆籌已向當地警方報警,並全力協助警方調查。
3、水滴籌所謂「經調查」為混淆視聽,實為掃樓被舉報,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大打出手,蓄意報復。輕鬆籌在此嚴重聲明,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
4、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激起衝突。我方員工已多次忍讓,不料直接遭受暴力之苦。
5、水滴籌多次、在多地,毆打包括輕鬆籌在內的多個同行。對於此類暴力行為,輕鬆籌呼籲同業夥伴堅守行業「善」的根本。
6、輕鬆籌將不遺餘力保護員工人身安全,堅決維護員工權益。輕鬆籌對所有員工說:你們保護世界,我們保護你們。
而早在此前,因地推業務員被曝光「掃樓籌款」,相關平臺就曾被推上風口浪尖。
作為網際網路籌款平臺,在各地各城市的醫院開展「地推」業務。這些地推人員自稱「志願者」,在醫院以「掃樓」方式引導患者發起籌款。這一過程中,此前就有出現「志願者」不加以審核患者的財產狀況,直接按模板編故事,將患者病情發到平臺上募款,事成後再從平臺收取提成,平臺也藉機推銷保險。
在2019年1月舉行的水滴籌公益盛典上,水滴籌創始人沈鵬將水滴籌定位為一家社會企業,水滴籌也在近兩年多次獲得「社會企業」類獎項。社會企業的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眾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正是這種定位令許多人在「地推事件」爆發後,感覺自己被騙了,質疑水滴籌是將「公益做成生意」。不過,根據水滴籌官方之後的回應,沈鵬又明確向社會表明,水滴籌是一家商業公司,不是公益組織。
作為商業公司,平臺方要通過地推等方式爭搶流量,做大救助規模,才能通過後續諸如保險業務的開發實現盈利。但商業與慈善之間的迷糊界限帶來的衝突卻一直存在。而龐大地推與審核漏洞背後,是一場關於流量的戰爭。
實際上,網絡眾籌最初的賽道,距離公益或大病相去甚遠。2014年被稱為網絡眾籌元年,模仿美國知名眾籌平臺Kickstarter的網絡平臺相繼在中國出現。最初這類平臺的眾籌項目包括購買智能硬體、拍電影、旅遊等等的各類項目,籌款的金額也多為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直到2015年底,一個名為「拯救創業攻城獅」的項目在輕鬆籌上「一炮而紅」。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工程師僅一個晚上就籌集到三十餘萬元。但平臺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去年年底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本名吳帥)突發腦溢血,在擁有車輛、房產的條件下,其家人通過水滴籌發起百萬眾籌,這遭到部分網友質疑,被指「騙捐」,甚至登榜微博熱搜。
究其根本,還是平臺盈利模式的一直未清晰,流量爭奪之後帶動保險業務的實際操作存諸多潛在問題。
公益與眾籌的結合,帶動了網絡眾籌的價值。但核心問題仍是,平臺的管理方式亟待提升。平臺應當對求助患者是否滿足發起籌款的相應條件,建立一套更完備的審核制度。過去,在公眾想像中,求助患者應當是家庭困難的貧困戶,而實際上人們發現受助人經濟狀況參差不齊,二者的落差成為籌款平臺被輿論譴責最主要的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