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善心變為盈利的籌碼,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為愛發電?
文/ 趙春雨
慈善捐款屆的兩大巨頭在醫院互毆?真是魔幻2020!
水滴籌和輕鬆籌,堪稱慈善捐款屆的兩大巨頭。打開朋友圈,你總能看到朋友們幫忙轉發的求助信息,點進去捐幾塊、十幾塊錢,舉手之勞就能救人,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這兩家慈善籌款機構卻並不和平。
5月19日,有市民舉報水滴籌和輕鬆籌的員工在重慶腫瘤醫院互毆。警察叔叔很快趕來,經過調查,發現是這兩家機構在掃樓的時候發生了衝突。
水滴籌和輕鬆籌到底有多深的仇?
誰更勝一籌?
商業領域裡,競爭對手之間存在矛盾乃是常事。
有些是出於形象和素質,即使彼此再看不上也要稱一句「友商」,但這可能只是大佬們的自我修養。如果涉及到切身利益時,基層工作人員很可能就顧不得上「體面」二字了。
5月19日,水滴籌、輕鬆籌兩家大病籌款平臺的推廣人員在重慶市腫瘤醫院門口發生衝突,水滴籌2人與輕鬆籌3人互毆,有人受傷。
次日,水滴籌、輕鬆籌在雙方的官方微博上發布了聯合聲明。聲明中稱,媒體報導水滴籌和輕鬆籌員工在重慶腫瘤醫院發生衝突,經查實,系雙方員工在溝通中因誤會產生口角爭執,未發生鬥毆和受傷,雙方已達成和解。
▲圖片來源:輕鬆籌官方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不是這兩家近期第一次發生衝突了。
4月13日,也有網友爆料稱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內,有水滴籌與輕鬆籌的工作人員因「掃樓掃病房勸病人立項,碰到對手搶生意」發生肢體衝突。
網傳一段現場視頻顯示,一位穿藍色上衣的男子躺倒在地,一位穿黑衣的男子用腳踹其頭部和頸部,一女子在旁邊大喊道:「水滴籌打人了」!不少網友留言「吃相太難看」。
當天下午,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公安局介入調查,並在次日出具了行政處罰決定書,「毆打輕鬆籌員工的打人者系水滴籌員工李某,被處以行政拘留十二日,並罰款伍佰元整。」
醫院鬥毆事件頻繁曝出,這類平臺做公益也再受外界質疑。明明決心堅守「善」的根本,為何又提「良性競爭」?明明都是以「籌措救命錢」為目的公益平臺,為何還會「搶生意」?
答案:患者是資源。
實際上,籌款只是一種引流方式。水滴籌、輕鬆籌都是打著「幫助籌款」的旗號來獲取用戶。而最終都會將這些用戶轉化成為保險用戶,再跟保險公司合作收傭。
《商界》記者調查發現,不管是通過輕鬆籌還是水滴籌的求助連結,點進去為求助人捐款時,都會在頁面出現「大病互助權益」的廣告。
▲圖片來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
除了保險,公益也是其引流的手段。水滴公益、輕鬆公益與壹基金、中華兒慈會等合作,從平臺列示的公益項目信息來看,這些公益組織會從中收取管理費和成本費用,佔比6%到10%不等。
「籌款+互助+保險」的模式,已經順理成章解決了平臺流量變現的問題,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公益」平臺的員工會因「掃樓」而起爭執。
亂象的頻繁發生,隨之而來的是公眾對網際網路眾籌平臺的信任危機。線下運營漏洞難補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果線下員工管理問題一直得不到妥善解決,這也將成為輕鬆籌和水滴籌發展的最大阻礙。
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君曾向媒體表示:「行業協會應做好行業自律規範,把商業行為和公益行為做界定劃分。另外,還需要加速立法,保證信息透明,讓求助者和志願者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護。網際網路眾籌平臺做了商業引流,意味著平臺既是公益的,又是商業的。商業的運營會藉助公益的名義而進行,這也成為平臺管理的一大難點。」
當善心變為盈利的籌碼,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為愛發電?
在競爭中找到平衡點,不改初心,是輕鬆籌、水滴籌等網際網路眾籌平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同時,頻頻出現的「打架」行為,也印證了這些平臺在線下已遭遇瓶頸。
下 沉
伴隨著網際網路巨頭在一二線城市結束跑馬圈地,進入下半場之後,巨頭們的焦點都放在了下沉市場。其中以拼多多、趣頭條、快手、輕鬆籌為代表的四個平臺成為下沉市場的「四大天王」。
去年「618電商大戰」,拼多多在此期間訂單數突破10.8億筆,GMV同比增長超過300%,其中超過七成的訂單來自下沉市場;據資料顯示,2018年快手用12個月實現了6000萬的日活增長,DAU(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1.6億;今年3月,趣頭條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趣頭條2019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16.58億元,DAU達到1.38億,同比增長46.9%;截止發稿前,輕鬆籌也已有超6億會員,成功幫助255萬大病患者籌集360億善款。
從這四個平臺的發展可以看出,它們都抓住了下沉市場用戶的需求,不論是電商、短視頻、信息流還是保險,對於下沉市場的用戶而言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如今,越來越多用戶保險意識提高,這也讓水滴籌、輕鬆籌這樣的網際網路眾籌平臺有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三四線城市,因病致貧的家庭不在少數,一個人生了急病或者大病,就算榨乾家底也無法償付昂貴的醫藥費,最後因拖延治療,導致病情加重,需要花費的費用也越來越大,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網際網路眾籌平臺主要用眾籌、互助、保險的方式幫助這些人。
這方面,輕鬆籌和水滴籌確實很像,都是用「眾籌+互助+保險」的方式,將用戶和平臺之間緊緊捆綁。
但他們在下沉市場的打法卻有所區別。
在用戶遇到瓶頸、下沉市場逐漸飽和、網際網路保險仍處於初級階段的大背景下,輕鬆籌選擇入股網際網路醫院的方式打開新模式。
近日,輕鬆籌入股銀川朵爾網際網路醫院有限公司(簡稱:銀川朵爾),而後者也發生多項工商變更,股東新增輕鬆籌和北京奧佳安視科技服務中心(有限合夥),二者分別持股70%和5%,輕鬆籌成為第一大股東。
據公開資料顯示,銀川朵爾網際網路醫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12月,註冊資本1000萬,經營範圍包含醫療、醫藥技術諮詢服務、健康體檢、醫療器械、藥品銷售等。
輕鬆籌坐標北京,為何要入股距離北京一千多公裡以外的銀川?
有媒體曾報導,中西部地區病人到北上廣大醫院尋醫治療的費用中,吃住行等非醫療費用佔整體費用的30%-50%左右。北上廣等地醫生加入網際網路醫院進行多點執業,這些優質的醫療資源通過信息技術下沉到醫療資源比較匱乏的中西部地區,方便了當地居民,省去了他們的鞍馬勞頓,也省去診療、治療過程中非醫療費用的支出。
「通過抱團發展,可以在減少成本的情況下,摸索出一整套科學完善的網際網路醫院問診、治療和康複流程,並可大範圍推廣應用,同時積累全國性的醫療大數據。」好大夫在線、銀川智慧網際網路醫院有限公司CEO王航告訴媒體。
看來,輕鬆籌選擇入股銀川朵爾是有備而來。此外,輕鬆籌還緊抓年輕人,成功佔領「年輕人的第一份保險」的陣地。2019年,輕鬆保發布了年輕保系列產品,用走路減免保費方式,吸引了龐大流量關注。
說完輕鬆籌再看看水滴籌。
水滴籌可謂是眾籌平臺的黑馬,2016年4月,沈鵬頂著「美團10號員工」的光環創立水滴公司,他離職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來自前東家和前同事的數百萬元投資。
其次,水滴籌還有一位「金主爸爸」——騰訊。騰訊作為下沉市場「四大天王」(快手、拼多多、水滴籌、趣頭條)」的股東,為其提供了業務發展全方位的支持,如開發更多的用戶,獲取更多的增長機會等。
除了資本的支持,水滴籌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特殊打法:社群打法。
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等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到扶危濟困中來,將個人求助的聲音放大,在個人求助實現的同時,也幫助企業提高效率、指數級獲得用戶增長。水滴籌創始人沈鵬表示:「水滴公司就是基於微信生態系統之上,強大的社交黏性使得關注健康的人群迅速聚集。」
現在,水滴籌已形成「事前保障+事後救助」的完整生態閉環,並在下沉市場大放異彩。
其實輕鬆籌和水滴籌的崛起絕非偶然,而是抓住下沉市場的這層需求。就像拼多多讓買不起貴商品的人,能夠買到更便宜的;快手讓普通人也能找到存在感;趣頭條讓大家看新聞的同事順便掙個小錢,而輕鬆籌和水滴籌則是讓一些病患家庭有了一條生路。
就這方面而言,輕鬆籌和水滴籌原本是做了一件行善積德的好事,然而為何負面聲音卻頻頻出現呢?
行業亂象需改正
天上不會掉餡餅,投資人既然是投資,那就得有回報,會讓平臺想辦法賺錢。既然是商業,就要靠經濟利益驅動,業務員就必須拼業績,多接單才能多賺錢。
輕鬆籌、水滴籌等眾籌平臺一次次被推向輿論關注的風口,導火索也是如此。業務員為了業績肆意幫患者籌款,並未甄別;平臺也因商業利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且還滋養出一條「代寫慘文」的灰色產業鏈。
目前,網際網路個人大病救助的相關法律仍處於空白階段,求助者、籌款平臺、捐贈者的權利和責任均無明確規定,因此這一領域一直屬於缺乏監管的狀態,防治難度較高,但從去年11月首例網絡大病求助案的一審宣判結果,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2019年11月6日,北京朝陽法院認定,籌款發起人莫先生隱瞞名下財產及其他社會救助,違反約定用途將籌集款項挪作他用,構成違約,審判令莫先生全額返還15萬餘元並支付利息。
▲圖片來源:新京報
在這個案件中,水滴籌是原告。同時,法院還向民政部及籌款平臺發送司法建議:
建議民政部——
1. 推進個人大病求助行為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部門規章;
2. 引導網絡平臺集體加入自律公約,建立自律組織,完善管理;
3. 推進網絡平臺自有資金與網絡籌集資金分帳管理,建立第三方託管機制和籌集資金公示制度。
建議籌款平臺——
1. 加大資源投入,健全審核機制,配備與求助規模相適應的審核和監管力量;
2. 完善籌款發起人、求助人家庭財產公布標準、後續報銷款處理方案及贈與撤回機制;
3. 建立與醫療機構的聯動機制,實現資金雙向流轉。
在法治層面,為了防治網絡詐捐騙捐,公眾期待立法司法繼續完善;對網絡平臺方而言,輕鬆籌、水滴籌等網際網路眾籌平臺,曾被認為是「慈善企業」,則需要加強審核和監管力量,保證求助信息的真實性,保證公益籌款的正確使用;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求助者需自律,如實發布籌款信息及籌款金額,其證明人也需誠實地為求助者做背書。當發現有不實的時候,應勇於站出來制止或是舉報。
更多時候,作為捐贈者的我們,能做的是儘量提高辨別能力,對籌款資金去向和票據公示信息保持關注。
同時,希望未來這些籌款平臺約束好自己,盡到審核和監督的責任。
願我們的每善意,都能被真實、溫柔地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