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火星衝日」10月14日上演
▲圖片來源:搜狐號
火星衝日天象10月14日將現身天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專家介紹,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約兩個月內,是觀測火星的良好機會。而10月14日衝日前後,火星觀測條件達到最佳。屆時,火星將整夜可見,亮度超過木星,感興趣的天文愛好者不容錯過。
所謂火星衝日,是指火星和太陽正好分處地球兩側,也就是火星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差180度的時刻。在各大行星中,只有外行星才會發生衝日奇觀,例如土星衝日、木星衝日等。火星與地球的會合周期長達780天,因此每兩年多,人類才能觀測到一次火星衝日。衝日前後,一般也是觀測火星的好時機。
——新華網
2
國產翼龍-2無人機首次完成應急救援通信保障實戰演練
10月8日,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獲悉,翼龍-2無人機於9月29日成功開展了全球首次大型無人機應急通信實戰演練。
9月29日當天凌晨4時50分,翼龍-2無人機從貴州安順機場起飛,奔赴四川木裡,航時近20小時,實現了跨兩個戰區三個省份、跨晝夜全天候、夜間中雨等惡劣氣象條件下作業,通過公網與專網結合、寬帶與窄帶融合、空天地一體化通信覆蓋等創新技術手段,解決了斷路斷電斷網的「三斷」災難現場通信保障難題,為第一時間開展應急救援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科技日報》
3
8種酶「一鍋」催化 高效綠色合成尼龍單體
▲理性設計微生物菌群催化環烷烴合成尼龍單體(α, ω-二元羧酸)
尼龍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合成纖維,尼龍種類較多,其中尼龍66是最重要的一種。尼龍66的主要原料之一己二酸屬於二元羧酸類尼龍單體,其合成主要依賴高汙染、高能耗的多步驟化學氧化過程。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團隊,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通過理性設計微生物菌群催化體系,利用空氣中的氧為氧化劑,在水溶液中把環烷烴或環烷醇轉化為相應的二元羧酸尼龍單體。這一研究成果有望解決困擾科學界和工業界數近半個世紀的難題,相關論文《理性設計大腸桿菌菌群催化環烷烴一鍋法合成尼龍單體α, ω-二元羧酸》10月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科技日報》
4
無膜棉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擺脫「白色汙染」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區,目前已是100%覆膜種植棉花,但地膜成了新疆棉田「白色汙染」的禍首。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團隊率先開展早熟、耐低溫、耐鹽鹼的無膜棉新品種選育,成功培育出中棉619,攻克了無膜棉品種選育和無膜栽培技術等難題。
在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我國棉區鄉村振興綠色發展與現代化戰略研究」支持下,喻樹迅及團隊選育出的新品種「中棉619」,在南疆無膜覆蓋條件下生育期120天,霜前花率95%,平均產量可達350公斤/畝。該品系還具有特早熟、耐鹽鹼、耐低溫的特性,可保障棉花在無膜覆蓋條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
——《科技日報》
5
澳大學開發可攜式核酸提取技術 有望快速測新冠病毒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的一種可攜式核酸提取技術,有望快速準確完成新冠病毒現場檢測,為沒有專業實驗室的機場或偏遠地區防疫檢測提供便利。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實驗手冊》雜誌上。由昆士蘭大學教授吉米·博泰拉和麥可·梅森博士開發的「檢測棒技術」可在非實驗室環境下,在30秒內從樣本中提取核酸,在總共40分鐘內拿到完整的樣本分子檢測報告。
——新華網
6
古生物學家發現滄龍新物種 有著類似鱷魚的鼻腔
這種生物被命名為Gavialimimus almaghribensis,生活在7200萬至6600萬年前,生活在現在摩洛哥周圍的水域。不久前,在該國的一個磷酸鹽礦中發現了一個1米長的頭骨化石,以及其他一些骨頭。
根據對這些化石的分析,一個國際古生物學家小組最近確定,Gavialimimus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滄龍。在同一地區還生活著十幾種其他類型的爬行動物,有的長到17米長。Gavialimimus最顯著的特徵是它的長而窄的鼻子,上下牙齒交錯。鱷魚近親食魚鱷也有類似的鼻子。
——環球網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火星衝日」、國產翼龍-2無人機、酶、無膜棉品種選育、新冠病毒、滄龍新物種》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