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菜市場上有一種紅薯特別受歡迎,紅皮紅瓤,含糖分較高,生吃香甜清脆,熟食軟糯可口。這種紅薯叫「蘇薯8號」,平時大家在街頭買到的烤紅薯大多也是這個品種。這是南京農科所科技辦主任趙荷娟參與選育和推廣的紅薯新品種。趙荷娟紮根農業科研一線22年,選育和推廣甘薯新品種3個,其中「蘇薯8號」是很多省份食用甘薯的主栽品種,省內外累計推廣700萬畝以上。
選育一個紅薯新品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趙荷娟告訴記者,那時候她每天一大早就下地,觀察紅薯在田間的狀況。因為不下地,就不會發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問題。「選育新品種之後,就是把新品種推廣給農民,讓他們獲益。」趙荷娟說,農民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這些都是他們需要去幫助解決的。
一開始,趙荷娟了解到有的農民種植的「蘇薯8號」有些薯塊過大,商品率降低。經過多次實地調研,趙荷娟引導他們改變種植密度、栽插時間以及栽插方式等,使商品率達到90%以上,提高了經濟效益,調動了農戶的種植熱情。現在,「蘇薯8號」已成為大江南北鮮薯消費的主要品種。「蘇薯8號」之後,趙荷娟調整育種方向,致力於專用型甘薯新品種的選育,又推出了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的莖尖菜用甘薯、優質特色的食用甘薯系列。
為進一步改良甘薯品種,趙荷娟還開展了水培甘薯「空中結薯技術」的研究,也就是長在樹上的紅薯。那段時間,她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大棚忙活她的甘薯樹。晚上下班回家,夢裡想到的還是它。「有好幾次夢到甘薯樹死了,自己被嚇醒。」高溫酷暑季節,大棚像蒸籠一樣,為了觀察研究甘薯樹,趙荷娟有時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熱得滿頭大汗,背上也畫出地圖般的鹽霜。
「培育甘薯樹的過程很複雜。簡單地說,先用配製的營養液讓選定的品種長成甘薯樹,再誘導生根結甘薯。」趙荷娟告訴記者,功夫不負有心人,甘薯樹現在已結出了可愛的紅薯。紅薯藤上掛著一串串紅薯,就像葡萄一樣掛在空中,傳統的紅薯爬種植模式又有了立架式模式。據了解,該研究一下子獲得3項專利,開創了南京農科所的先例。
除了紅薯,趙荷娟還從事著食用菌的品種篩選、培養料配方和堆制發酵工藝、栽培技術。這幾年,在南京部分菜市場,市民會看到長在菌棒上的新鮮銀耳,這也是趙荷娟引進推廣的項目。這種銀耳無需用水浸泡,讓消費者品嘗到原汁原味、隨吃隨採的鮮銀耳,常溫下可放15天以上。
此外,趙荷娟配製出以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雙孢蘑菇培養料,既合理利用了大量的被廢棄造成環境汙染的秸稈,又大大提高了雙孢蘑菇的產量;她還帶領團隊研製出以蚯蚓糞為主的新型覆土材料,收到了高產、出菇早、出菇整齊的效果。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趙荷娟都及時推廣給農民,幫助他們解決蘑菇生產中的一系列難題,提高蘑菇的產量和品質。
22年,趙荷娟始終在科研崗位上盡心盡職,先後被評為市三八紅旗手、市新長徵突擊手、市「三下鄉」先進個人。在今年市委「七一」表彰中,她被評為全市「新時代先鋒」優秀共產黨員。她說,自己時刻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南京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出一份力。
本報記者 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