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半年前熱播的年度大戲《精英律師》嗎?
靳東所飾演律師有一句經典臺詞:我作為資深律師,一小時的收費標準在六千到十萬之間!
聽完後,瞬間讓無數律師朋友們感嘆:難道我和他不是一個工種?
這部號稱講述法律人的熱劇,槽點絕不止這一點點。
隨後又出現了的《智慧財產權法》。
還有《產品專利法》。
槽點多多,歡樂多多,甚至有人開玩笑,這部劇應該叫《精英「假」律師》。
但電視劇畢竟只是虛構,這種錯誤還是能接受的。
如果企業遇到類似這種錯誤,尤其是涉及到影響面很大的問題,怎麼辦?
例如這兩天已經刷屏的「逗鵝冤」事件,如何才能從輿論暴風口中維護好企業形象。
相信很多企業會委託公關公司來處理,一些大企業甚至自己就有公共關係部門。
春節後上映的又一部熱劇《完美關係》,演繹的就是由黃軒扮演的衛哲作為獨立公關人的故事。
想像一下,如果讓《完美關係》中的衛哲去幫助《精英律師》中的靳東,來解決《精英律師》中槽點很多帶來的公眾輿論影響,是不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呢。
而這種公關(PR)與法律(智慧財產權IP)的結合,在現實中,真的被一家公司做到了。
6月24日,美國AVID PR(AVID Public Relations)公司宣布轉型為一家領先的智慧財產權公關公司。
憑藉在智慧財產權領域二十餘年的經驗,AVID PR認為其在智慧財產權業、商業和貿易的報導中具有獨特的能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智慧財產權律師事務所和防禦性專利管理組織的內部智慧財產權團隊的可信度和價值。
AVID PR認為企業智慧財產權團隊、智慧財產權律師事務所和專利管理機構一般都會有獨特的媒體關係的需求。
AVID PR的商業模式瞄準的就是這些潛在的需求,通過設計和量身定製的有組織的公關活動,來實現需求方的目的。目前,它的客戶包括開源組織OIN和IBM等。
「智慧財產權公關」公司可以做哪些IP公關?
AVID PR公司認為可以在媒體關係、定位和訊息、發言機會、社交媒體等七個方面發揮影響者關係。
AVID PR公司還列舉了一些他們認為的IP人可能需要的公關項目:
▲開發和傳播有關IP資產的價值和差異的信息;
▲宣布智慧財產權收購、銷售、關鍵許可以及專利授予和版權登記等;
▲支持面向行業和政府的演講機會、圓桌討論、專家證言,並在關鍵媒體上進行報導;
▲通過媒體和行業影響力者,就智慧財產權資產、交叉許可等,向潛在的合作夥伴、被許可方和侵權者提出專利管理組織的價值;
▲支持公眾回應要求函、威脅主張和其他保護行動;
▲提高對智慧財產權律師事務所專業、能力、經驗和其他優勢的認識,以協助新客戶業務的發展;
▲支持對專利性和有效性質疑的抗辯性起訴;
▲了解已出版的防禦性出版物及其創作的背景和價值。
公關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媒體建立起廣泛的聯繫。
這一點,AVID PR公司也不例外,在其官方披露的合作夥伴中,融合了科技、法律和新聞等各領域的知名媒體。
在新聞類媒體中,可以看到彭博、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身影;在科技類媒體中,有知名的ZDNet、WIRED、EETimes等。
智慧財產權媒體則是其一大特色,既有官媒、學術類,也有自媒體諸如Blog,包括IAM、智慧財產權雜誌、彭博法律、PATENTLYO、IPWatchdog等。
可以看到,這些媒體基本上是滿足了「智慧財產權」所具有的技術和法律特點,再加上新聞媒體的時效性,確實在美國的公關市場中撕開了一個新的細分市場。
智慧財產權(IP)和公共關係(PR),看似迥異的兩個領域,是如何有了交集的?
實際上,在IP和PR各自細分的領域,一直都有涉及對方領域的業務,只是長久以來,並沒有把這種焦點放大成一個細分產業。
職業特點上看,搞IP的人大多屬於比較內斂和大智若愚(屬「陰」),而搞PR的人則大多屬於比較外放和擅於交際(屬「陽」),按中國的「陰陽"理論,這種結合往往是能夠實現1+1>2的效果。
所以這個新的細分產業的誕生,由更加開放的PR人主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這一點也能從AVID PR公司創始人Ed Schauweker的工作經歷中得到驗證。
Ed有著20多年的公關經驗,其中有超過15年是在與高科技公司相關的IP支持方面。
17年前,他供職的公關公司服務的是IBM智慧財產權團隊,當時,IBM每年能從專利許可中收入10億美元。
隨後,他加入了開源創新網絡OIN組織,該組織的目的是保護開源,通過設立」專利禁飛區」來保護開源活動不受專利的騷擾。
直到2013年他和Steve聯合創建了AVID PR公司,旨在幫助科技型的創業公司。OIN也成為他們的第一個客戶。
這類公司能不能生存下去,取決於市場有沒有類似需求。
從AVID PR公司的業務類型介紹上看,實際上是希望在智慧財產權和媒體上搭建一座「橋」。
這對於沒有公關部門的企業來說,如果需要處理涉及智慧財產權的媒體關係,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的專業IP公關公司因為專注於細分領域,往往會比一般公關公司更具有競爭力。
但是對於大型企業來說,往往有公關部門或專職人員,就要看大企業是否需要將一部分業務外包了。此外,IP公關公司如果要獲得大企業的認可,憑藉的還必須是資源和專業。
美國在智慧財產權的運用上一直領導全球,在智慧財產權公關上,這一次又是走在了前列。
雖然其效果還有待時間的檢驗,而且根據AVID PR公司列出的一些公關的項目來看,似乎並不是適合於中國市場,但是卻能啟發中國的從業者們,對中國市場需不需要這樣一種跨界的公司,展開討論。
中國創新和資本市場與美國的差異,也決定了中國的智慧財產權公關市場空間或許比美國還大。
為什麼這麼說?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利好:
一是中國政府將智慧財產權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論是否是中美貿易談判對中國智慧財產權制度改革的壓力,還是中國已經到了由「製造」向「創造」轉型的階段,智慧財產權在未來幾十年一定是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軟碟機動」之一。所以,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的向好,會促使更多的法律改革、資本進入、企業轉型,由智慧財產權所帶動的行業覆蓋面將極大擴展,廣闊的市場需求和完善的市場保護制度就是智慧財產權公關市場最穩的基石。
二是中國民眾對智慧財產權的理解還普遍不高。智慧財產權屬於技術和法律專業性很強的門類,行業的準備門檻比較高,這也決定了真正懂智慧財產權的人並不是一個大圈子,廣大中國老百姓可能對智慧財產權的理解就更不會太高,這也就成為智慧財產權輿論導向在中國更顯重要的一個原因。加上中國數量龐大的網民,還有各類的「水軍」、「槍手」的存在,使得中國在輿論導向上面臨的是全球最複雜的環境,這其實也為智慧財產權公關提供了一個契機。
三是大量企業在智慧財產權塑造上有真實需求。企業是不是有真實需求是智慧財產權公關模式的關鍵,除了沒有公關部門的企業會有潛在需求外,一些有公關部門的大型公司未來也可以考慮採取服務外包的方式降本增效,例如AVID PR公司創始人Ed最開始做公關服務的就是大型企業IBM,這取決於企業在IP業務上的實際公關需求。對一些經常遭遇IP訴訟、爭議的企業,或是藉助IP提升形象的企業,通過專業的智慧財產權公關公司,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四是現階段企業在資本市場IPO上有迫切需求。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的推出,為更多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了便利,而像科創板對以核心技術為關鍵指標的審核是重點,其中的智慧財產權又是審核的重中之重,在剛過去的5-6月,在上市委公布的460個審核更新中,問詢階段涉及到的智慧財產權問題超過30%(詳見下周發布的正式報告)。而借IPO提起專利訴訟更是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的常態,輿論導向對正在IPO的企業非常關鍵,我之前的一篇《》就對這一問題進行過專題討論。所以IPO或是專門的智慧財產權公關公司開拓這一新行業的最好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