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
文學博士,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2006 年南開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並獲文學博士學位。2014 年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兒童文學方向博士後出站。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計劃青年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國際兒童文學研究會(IRSCL)會員。專業從事兒童文學研究二十餘年,在中國現代早期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新時期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家個案研究、中國西部兒童文學研究、中外當代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有重要成果,已出版兒童文學學術著作五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兒童文學學術論文 70 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獲 " 第十六屆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 "、" 甘肅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甘肅兒童文學八駿 " 等榮譽稱號。赴德國、美國、瑞典等國參加兒童文學國際學術會議並作論文發表。
" 爸爸、給我講個睡前故事吧!" 這是做記者的我每天晚上睡前給女兒都要例行去做的一件事,樂此不疲、願意之至。對於講 " 睡前故事 " 以往並未多想,但在採訪過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李利芳後才了解到,這些好的 " 睡前故事 " 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識性,是滿足孩子思維想像、認知事物、養成習慣等的重要方式。如李利芳所說:" 好的兒童文學,是提供給少年兒童的精神食糧,能伴其一生。"
由於疫情的原因,雖然和李利芳是面對面採訪,但因為口罩的遮擋,都沒能互見 " 廬山真面 ",但我們的交流依然愉快,李利芳也給記者講述了她從事兒童文學研究二十多年來的經歷與收穫。
李利芳上個世紀 70 年代出生於內蒙古的一個鄉村,母親是一名鄉村民辦教師,父親是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從小喜愛閱讀的李利芳得到了父母極大地支持。李利芳回憶說:"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讀書,而且愛胡思亂想,想像力好像挺豐富的,所以也很喜歡文學書,但是並沒有多少書可以讀,除了能見到的一些小人書。媽媽很重視我的閱讀,她給我訂閱了《新少年》、《中國少年報》這兩種刊物,每次新刊物到來時,我都如饑似渴地閱讀著上面的每一篇文章。小時候我家獨有的另一個條件也極大地滿足了我對文學的嚮往與熱愛之情。爸爸那時是公社的電影放映員,我家有很多電影宣傳海報,以及電影的劇情梗概小冊子,這些文學材料讓我徜徉在『故事』或『藝術』的世界裡,從幼年起便培養了較自覺地審美欣賞意識。最主要的是,電影與文學故事養成了我與身邊的現實拉開距離的一種能力,它讓我知曉外面有一個更寬闊的世界,有一個值得我去不斷探求、尋找、認識的廣闊天地。"
作品
" 數學好的文科生。" 這是李利芳進入大學時給自己的評價,從小數學就不錯的她考大學並沒有選擇理科。" 就是感覺理科好像有些冷冰冰的,公式化的,我似乎更喜歡那種不確定的,有想像空間的,有情感的專業內容。其實那時自己對自然科學的認知太淺薄了,有時我在想,如果我當時選擇了理科,今天我在做什麼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李利芳說。
1992 年李利芳從內蒙古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 我就是感覺到文學中的世界好像與我的內心世界非常吻合,我能很好地與文學世界共情,這應該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李利芳說。上了大學之後,中文專業的系統學習,讓李利芳對文學地感受逐漸深切起來,並且由於成績優異被保送攻讀碩士,後留校任教。李利芳告訴記者:" 應該說我的人生經歷非常簡單,特別在就業這個問題上。2002 年在南開大學在職攻讀了博士學位,2006 年博士畢業後依然留在蘭州大學任教。2010 年我又在北師大做了博士後,2014 年出站的。算一算,從 1992 年來蘭州,我已經在這裡學習工作了 28 年了。"
李利芳結緣兒童文學還是在大四時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還沒有準備論文的她在導師劉俐俐的建議下選擇了一項文學評論任務,她所承擔任務的主角是汪曉軍,任職於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兒童文學作家。李利芳告訴記者:" 我那時並沒有學過兒童文學的專門課程,在專業認知上沒有概念。但我一直是比較聽話的那種學生,就欣然接受了老師的建議,把汪曉軍的一大堆創作資料抱回來,然後開始細緻地閱讀,同時查找一些兒童文學的研究資料,然後我每天呆在蘭大一分部的圖書館裡,認認真真地寫畢業論文。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我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是《美好未來:並不遙遠的期待——汪曉軍兒童文學創作主題尋蹤》,這篇論文後來發表在《金城》1997 年第 5 期。寫論文最大的收穫是我得以有機會認識汪曉軍老師,經由他我開始走進甘少社,和汪老師當面聊好多兒童文學的專業知識。所以,是劉俐俐老師將我引入了兒童文學,是汪曉軍老師第一個為我打開了兒童文學的一扇窗。"
李利芳的付出得到了導師劉俐俐和汪曉軍的肯定,而且汪曉軍還送給李利芳很多兒童文學書,其中最有價值的一套是甘少社 1994 年 10 月出版的 " 中國當代中青年學者兒童文學論叢 ",包括王泉根、班馬、孫建江、吳其南、湯銳、方衛平六位學者的文論集。這套書在中國兒童文學學科史上有重要的價值。" 感謝汪曉軍老師的是,是他引導我,從我一接觸兒童文學,就與新時期以來我國重要的兒童文學學人建立起了聯繫。隨後,這些學人便成為我學術研究的引路人,我一點一點汲取他們的學術思想,慢慢結成自己一篇一篇小小的研究成果。" 李利芳說。
李利芳是個喜歡上一樣東西就不會輕易放棄的人,而且會為之付出全部。所以,如果說她剛開始研究兒童文學是 " 意外 ",但一段時間後對專業的認同與真心的熱愛就是自覺的了,而且她將兒童文學作為確證自我的方式。李利芳說:" 碩士期間我讀了大量的兒童文學經典著作,特別是《小王子》、《夏洛的網》這兩部童話徹底觸動了我的心靈,它們中內含的那種永恆的童真質素與我心底的東西映合了,我深刻地覺察到了這就是我畢生要追求的東西,所以我因此而停靠了,而且堅定無比,從來沒有後悔過。『兒童文學』確定了我一種簡單而本真的人生,對一門學科的赤誠填充了我全部的人生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想說的是,這種感受就更深刻了,『兒童文學』已經作為方法論深嵌在我的為人處世與工作過程中。我努力做到的就是永遠像孩子那樣對世界葆有好奇心與行動力,不畏艱險,永遠以積極向上、單純明亮的情感面向世界,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業。"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少兒圖書的市場份額一直在不斷增加,兒童文學又是少兒圖書板塊的關鍵領漲力量,目前兒童文學已經進入第二個 " 黃金十年 " 的發展,我國兒童文學事業處於歷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面對兒童文學如此好的發展空間,李利芳認為:"2016 年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原創兒童文學從數量到質量都很可觀,專業作家群的形成,包括年輕隊伍的快速成長,更多創作力量的介入,各類獎項的設置等,都使得目前的原創隊伍越來越壯觀,越來越整齊。另外,就是優秀作品的影響力,中國童書走出去與國際兒童文學交流都有聲有色,受到世界矚目。這其中特別是一些專業少兒出版社的業績非常突出,有力地帶動了原創兒童文學的發展。"
要發展,就難免會遇到問題,在李利芳看來目前我國兒童文學發展存在的問題中,主要還是由 " 高原 " 向 " 高峰 " 邁進,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問題。李利芳告訴記者:" 目前出版的作品質量還是參差不齊,受市場幹擾因素大,創作沉潛及精品意識還不足。兒童本位意識及美學觀念更新慢,兒童文學評價標準模糊,優質的創作資源不充分,同時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與繁榮發展的兒童文學實踐領域相比,兒童文學學科的進步速度還是慢,跟不上事業發展需求。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兒童文學批評都亟待發展。當然,我們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兒童文學,相關的文化治理與價值引領都在逐步加強,兒童文學學科的重要性也愈益獲得主流學科的認同,相信在各界努力下,兒童文學事業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孔德勝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