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兒童文學的多元書寫

2021-02-18 文藝報1949

  香港公共圖書館自1991年開始舉辦「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旨在表彰香港作家的創作成就,鼓勵及推動香港中文文學的創作及出版。通過參與評獎工作,我近距離地了解、感受了當下香港兒童文學的藝術樣貌和發展現狀。

  本土文化與生活的多元呈現

  香港兒童文學的讀者年齡跨度很大。除了圖畫書、兒童詩、兒童小說和童話之外,表現大學乃至都市青年生活的作品,也被列入較高讀者年齡段的童書行列。因之,作品的書寫題材也十分多樣,既有豐富具體的生活現實,也有異想天開的奇幻故事。

  這些作品充滿香港本土生活與文化的濃鬱氣息:有的表現內陸移居香港家庭孩子的特殊生活體驗,有的書寫香港不同社會階層少年的生活與情感,有的涉及香港歷史想像,有的表現香港教育背景下大學生活與青春情感,還有香港標誌性的警匪片題材,等等。透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香港過去與現在鮮明的生活痕跡,也看到這座城市裡孩子們的喜樂憂傷。

  我們也能從一些作品所呈現的內容和情懷中,看到香港本土文化的印跡。比如圖畫書《Number Do 數數》和《Ears Hear 耳朵聽見》,其中的中英雙語配合敘事以及配附的「英、粵、普三語CD」,反映了具有香港特色的兒童生活與學習環境。有心的讀者也可從中看到香港中文兒童文學某種特殊的生存背景和發展境況,以及這類童書對於香港中文文化傳承的特殊意義。

  當然,相比於作品中的香港元素,我更看重的是作家們在呈現相應的生活和幻想內容時,所展示出來的童年文學的藝術智慧。在這一點上,香港兒童文學的寫作者們也讓我看到了他們在發掘本土文化的多元素材時,所展示的同樣多元的藝術追求。

  小說藝術的多元可能

  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小說的藝術呈現多樣性。

  作家阿濃的小說《幸福窮日子》的題材和主題有濃鬱的本土文化色彩,敘事真誠,語言清新,尤其是對童年視角的準確把握與對童年感覺的生動呈現使個中故事透著令人動容的童趣和溫情。小說以一個跟隨家人遷居至香港的普通女孩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特殊的香港「移民」生活體驗,這體驗中既有被敵視、被誤解的無奈,也有被理解、被相助的溫暖。

  與《幸福窮日子》的質樸清新和童真幽默相比,車人的《青蔥歲月》和卓瑩的《那年我十四歲》致力於在細膩的情感中書寫本土鄉村與都市少年的生活故事。《青蔥歲月》講述了城市女孩慧欣因為父母離異,母親又迫於賭債催逼,將她暫時託付給鄉下的外婆和舅父照顧。與朋友們一道在鄉村山水間嬉戲的時光,讓慧欣暫時忘卻了家庭生活的煩惱。小說看似輕快的少年遊戲中其實交織著慧欣與母親、母親與舅父以及外婆與舅父的親情糾葛和誤解。而當這段時光宣告結束時,所有創傷得到了平復。小說不經意間寫出了少年不知不覺的成長。

  和《青蔥歲月》一樣,書信體少年小說《那年我十四歲》也致力於書寫少女世界裡的親情和成長。小說以14歲女孩琳琳寫給已逝母親的信件來表現這個單親女孩的遭際和煩惱。琳琳因為羽毛球特長被中學名校錄取,但從入校第一天起,她就面臨著學業的巨大壓力,支撐著她的最大信念,就是記憶中從不曾消退的來自母親的愛和期望。限制視角的書信體自述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小說敘事的波瀾感,同時也透徹細膩地表現了主人公心理和情感的變化。

  還有一些尋常兒童文學視野之外的優秀作品,如短篇小說集《剪髮》,其中作品以富於表現力的場景呈現和細膩纏結的情感摩寫見長。同名短篇《剪髮》中的理髮店場景充滿了短篇小說特有的張力感,它既是情節的張力,也是情感的張力。《剪髮》一書中的許多作品,都勝在這樣一種張力感的營造上。

  同樣是強調小說敘事的張力,梁科慶的「Q版特工」系列提供了另一種長篇小說特有的閱讀趣味。該系列以香港通俗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典型的警匪之戰為題材,在富於傳奇性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背景下,虛構了一隊香港特工智勇雙全、緝兇除惡的系列故事。作家充分運用了通俗小說在說故事方面的特長,其故事線索分明,敘事緊湊,同時又曲折蜿蜒,懸念迭起,再加上神秘奇特的異域風情、真摯動人的愛情友情、新潮酷辣的人物對白,以及不時客串於其中的誇張有趣的滑稽搞笑等,使小說的情節步步攀升而又引人入勝。

  「典型」的兒童文學及其多元美學

  《剪髮》中的大部分短篇和「Q版特工」這樣的作品,主要體現的還是成人小說的寫作形態。它們是可供兒童閱讀的一般文學作品,但並不特別符合「專門寫給兒童的文學」這樣普遍公認的兒童文學文類界定。就作品是否體現兒童文學自身獨特的美學形態而言,我更關注典型形態的兒童文學作品。

  我曾在香港與一位從事中文教學的小學老師交談,聽她說起香港本土的華文圖畫書創作並不發達,他們因此特別關注來自臺灣和內地的華文圖畫書出版消息(包括翻譯作品),以期引入用作本土兒童中文教學的資源。當讀到圖畫書《Number Do 數數》和韋婭的童詩集《長翅膀的夜》時,我心中充滿珍視的情感。韋婭的童詩集在中文語感上與內地作品很相近,童詩的語言裡蘊藏著母性的柔情,它們吟唱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以及他們的生活、遊戲、情感等,作為兒童詩,其語言或許過於纖巧了些,但意境清新而優美,韻律錯落而有致,想像鮮妍而生動,同時也富於童心童趣之美。

  在童話創作方面,馬翠蘿的《第一公主》在童話語境與角色的「現代化」嘗試方面頗有創新,故事情節也一波三折,但其天馬行空的虛構想像雖然取自現實,卻由於缺乏豐富細膩的人物性格邏輯的支撐,採用的是平面卡通片的寫法,其敘事和情感的表現力都比較有限。同樣,司徒苑的《神奇耳蝸·幻之光》以現實中發生的核洩漏危機作為引子,講述災難降臨的時刻,弱聽女孩小喬與其他孩子一道領受與生命有關的各種感悟。如果說《第一公主》由於缺乏敘事和情感上的生動細節而失之粗糙,那麼《神奇耳蝸·幻之光》則過於沉浸在了纖細的玄思狀態,而沒有對童年敘事的連貫性、完整性給予足夠的關注。談到香港的童話,我總會想起謝立文所著的「麥兜·麥嘜系列」。關於小豬麥兜的一些故事(比如「永遠的布穀鳥」),既富於天真的童趣,又充滿溫暖的情思,更常以淺語寫深意,在清淺幽默的生活童話裡寓有悠遠的生命哲思。這也是我對香港中文原創童話的藝術期待。

  在香港特殊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下,中文文學本身承擔著一種重要而又艱巨的語言和文化傳承的責任,而中文兒童文學則可視為這一責任的起點。而香港的兒童文學發展又有諸多不易,因此,在閱讀香港兒童文學這些年所取得的創作成果時,我是懷著格外珍愛的心情的。香港兒童文學是屬於香港孩子自己的文學,它們關注和書寫這些孩子在香港的土地上所體驗到的文化和生活的各個面向,在此過程中,也在探索和繪製香港兒童文學自己的多元藝術版圖。

相關焦點

  • 專訪|兒童文學如何書寫「禁忌」?家長又如何面對
    兒童文學與禁忌書寫也一直是業內頗有爭議的問題。南開大學的王帥乃是長期研究和關注這一議題的學者,澎湃新聞邀請她對此次引發爭議的具體的情色與暴力片段進行了深入分析,也由此引申,談到了這些描寫背後長期被忽視的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問題。相信通過她的分析與梳理,讀者們可以更好地辨別與鑑賞兒童文學中的禁忌書寫。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兒童文學具有娛樂和教育雙重功能,在文學多元系統內部處於邊緣地位。由於譯本目標是小讀者,他們對譯本接受具有特殊性,因此譯本傾向於「融入」目標語言現有的文化系統。兒童文學作品被賦予教化功能,使得「忠實」原則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往往「屈居次席」。
  • 兒童文學:寫出人類共通情感(文學聚焦)
    換句話說,能否深入表現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情感,既是檢驗兒童文學藝術水準的有效標準,同時也是兒童文學取得更高成就的有效路徑。      書寫「中國式童年」,不能沒有面向世界的眼界   「書寫『中國式童年』」的創作主張,為新世紀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提供了豐饒的精神資源,無數寫作者在中國童年經驗的寶庫中勘探,獲得了取之不盡的寫作資源。
  • 首部四面山鄉土文化主題兒童文學著作出版
    1月8日,首部以四面山鄉土文化為主題的兒童文學長篇小說《你好,四面山》出版座談會在國家5A級風景區四面山舉行。該書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曾維惠撰寫、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將於今年春節後在新華書店上架與讀者見面。
  • 「秦文君兒童文學創新獎」培育原創人才梯隊,助力出版精品
    秦文君老師數十年來堅持創作,同時致力於兒童文學啟蒙工作,令人感動,以她名字命名這個獎非常適合。這個獎將為兒童文學不斷探索新路、培養新秀、引領中國兒童文學進一步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秦文君是中國兒童文學殿堂級作家,在四十年持之以恆的創作生涯中,她始終關懷著兒童,具有廣闊的情懷和高遠的境界。
  • 朱自強:今天的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俄羅斯兒童文學?
    但近二三十年來,俄羅斯兒童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卻遠遠落後於歐美兒童文學,特別是近些年來的新作,在國內往往難覓蹤影。是俄羅斯兒童文學創作水平下降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兒童文學專家、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表示:「從總體上看,俄羅斯(含蘇聯時期)的兒童文學堪稱世界一流水準,並且擁有自身優良的傳統。」
  • 兒童文學應該被賦予成人結局嗎?
    ,兒童文學理應止於兒童。 無法完全割裂的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 童話是兒童文學最重要的一種體裁和表現形式,大部分兒童文學都在試圖以童話構建一個專屬於兒童的烏託邦,在很多讀者看來,兒童文學的純粹性正基於此。社會越複雜,童話中的天然純真就顯得越珍貴,因為它能剔除偽飾成分,直指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 書寫「中國式童年」,不能沒有面向世界的眼界
    換句話說,能否深入表現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情感,既是檢驗兒童文學藝術水準的有效標準,同時也是兒童文學取得更高成就的有效路徑。書寫「中國式童年」,不能沒有面向世界的眼界「書寫『中國式童年』」的創作主張,為新世紀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提供了豐饒的精神資源,無數寫作者在中國童年經驗的寶庫中勘探,獲得了取之不盡的寫作資源。
  • 從《我的影子在奔跑》看兒童文學影視改編
    2020-01-17 09:2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純真視角下的深刻觀照——從《我的影子在奔跑》看兒童文學影視改編從媒介傳播角度來看,兒童文學是讀「字」,兒童電影是讀「圖」,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卻可以通過改編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雖然這個轉化的過程都是由成人來完成,但一定要有「兒童視角」,即藉助兒童的眼光或口吻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要具有鮮明的兒童思維的特徵。
  • 天天出版社為兒童文學不同體裁打造經典
    在2020年的圖書訂貨會上,天天社以「詩歌、小說、童話、戲劇——原創兒童文學的無限空間五部作品體裁豐富、視角各異,除了小說、童話,更將出版的眼光投向了詩歌和戲劇,力圖構建中國兒童文學完整的體裁拼圖,並為每一種細分體裁提供經典樣本。中國作家網總編輯、著名書評人劉秀娟擔任這場具有突破意義活動的主持人,並從專業角度暢談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李巖出席活動並致辭。
  • 馬小跳成人結局 | 兒童文學應該被賦予成人結局嗎?
    雖然馬小跳系列叢書出版人路金波第一時間闢謠,但跟隨馬小跳成長起來的眾多讀者還是難掩對這一成人結局的遺憾和失望,評論區除了有歡喜冤家馬小跳和路曼曼的馬路cp粉無力「裂開」,還有聲音認為兒童文學不應該有成人結局,兒童文學理應止於兒童。
  • 有人說諾貝爾文學獎從不頒給兒童文學,但是有一位作家成為了唯一
    有的家長可能會有疑問,諾貝爾文學獎是不是只頒給成人讀的書,而兒童文學是不是根本不會獲獎啊?其實不然,有一位作家就曾經以兒童文學作品獲得了這一獎項。1909年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憑藉《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作品。
  • 林良:臺灣兒童文學的導師
    他投注兒童文學,不論是編、寫、譯、評、論均有豐富的產量與獨到的見地。陳正治在《神仙生活與責任生活的美好結晶》讚譽之:「臺灣的兒童文學由寂寞的一行,轉變為蓬勃發展、人人稱道的文化事業之一,其中貢獻心力最多的,首推林良先生。林先生是一位『溫、良、恭、儉、讓』的長者,他的為人,可謂當今聖人。林先生的文學作品,文學理論,以及努力出版兒童讀物,推廣兒童文學工作,都是大家一致讚揚、推崇的。」
  • 提升我國兒童文學研究品質
    從學科自身來講,我們開始打通兒童文學和外國文學、兒童哲學、兒童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方面的關係,拓展了兒童文學的學科邊界,建立起交叉、立體的兒童文學研究學科。在兒童文學的學科構架上,要強調兒童文學學科具有兩大屬性,即學術上的跨學科性和實踐上的應用性。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朱自強認為,聚焦於這兩大屬性,兒童文學研究就有廣闊的領域和豐富的話題。
  • 日本兒童文學發展歷程
    原標題:日本兒童文學發展歷程 由此,角野榮子和日本兒童文學走進中國讀者的視野。 角野榮子1935年生於東京,曾供職於出版社,後週遊世界,並在巴西生活過兩年,這成為她日後創作力和想像力的原點。角野榮子的代表作《魔女宅急便》在我國廣為人知。在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會騎掃帚飛行的魔法少女琪琪和好夥伴黑貓吉吉一起來到陌生城市開始了獨立的生活。
  • 文化名人訪談丨兒童文學能伴人一生——訪兒童文學研究專家李利芳
    2014 年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兒童文學方向博士後出站。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計劃青年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國際兒童文學研究會(IRSCL)會員。專業從事兒童文學研究二十餘年,在中國現代早期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新時期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家個案研究、中國西部兒童文學研究、中外當代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有重要成果,已出版兒童文學學術著作五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兒童文學學術論文 70 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
    兒童電影同樣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從1922年中國第一部兒童電影《頑童》問世至今,近百年的時間裡,兒童電影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從拓荒到多元的演進歷程。作者根據史學書寫的需要,參照現當代文藝發展慣有的歷史分期方式,將1922—2019年期間的中國兒童電影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其中,我們能看到兒童電影的製作觀念、表現手法、技術手段歷經的革新與進步;兒童電影又如何伴隨著不同時代背景下生產體制的改造,電影職能的轉向,傳播對象主體的變化,經濟體制的變革,媒介環境的豐富而呈現出複雜多元的藝術樣貌等豐富內容。
  • 當孩子遭遇寫作難題,請給他一本《兒童文學》!
    繼《十月少年文學》後,今天再推薦一本國內優秀的兒童文字雜誌《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雜誌月刊,有兒童版和少年版兩種。 《兒童文學》通過展示「學生糰子」們的文章,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讓孩子們在交流中學習、進步。
  • 兒童文學的敘事研究應大有可為
    兒童文學的生態批評研究屬於兒童文學跨學科研究、方法論變革中很重要的一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是和國際學界對話的前沿領域。付玉琪近年來基於世界兒童文學學術視野,以生態批評方法研究現代中國兒童文學,開拓出一些新的學術話題。特別是從兒童文學的特殊文類屬性出發,辨析了為兒童文學專有的生態意識及其思想含蘊。
  • 多元奔放的香港美食文化
    今天我們來簡單的說說香港菜。香港菜的基礎是粵菜,幾樣絕活如叉燒、雲吞麵、點心雖然能追溯到廣東源頭,但不少食客卻說,「要吃到最好的粵菜,只能去香港」。香港文化多元奔放,加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濟的起飛,大大提升了香港粵菜的水平。現在到上海或北京口碑較好的粵菜館吃飯,若有香港師傅坐鎮,也會是餐廳的一大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