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如今是一個熱門行業,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向來保守的古典樂壇,在網絡直播這件事上卻走在了時代前列。
十幾年前,光纖寬帶尚未來臨,網際網路還處在ADSL時代,網絡直播便已經被應用在了古典音樂會上。
在運用新技術方面,古典樂壇有一批先知先覺的探索者。
網際網路催生的靈感
對於演出團體和機構來說,網際網路像是一塊磁石。被它吸附的理由有很多,但網絡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的確是很重要的原因。
演出團體和機構無法像唱片公司布滿塵埃的歷史錄音拷貝一樣被徹底虛擬化,但是,缺席網絡時代也足以令他們焦慮不安。他們不願被新一代觀眾當成是老古董,他們需要在虛擬世界尋找存在感,於是,各大演出團體之間爭奪觀眾的戰場,從音樂廳的售票處蔓延到了視頻播客窗口。
2005年11月,柏林愛樂首度訪問中國臺灣。即便見慣了大場面的團員們也不曾想到,他們在臺灣引起的轟動竟不遜於任何一位搖滾明星。而此行甚至帶給了樂團開啟網際網路新時代的靈感。
演出當晚,臺北的文化藝術中心——兩廳院廣場上聚集了大約3萬名觀眾,他們通過廣場上的大屏幕觀看了音樂會的全程直播。
這一盛況讓柏林愛樂的音樂家們大為震撼,也觸動了大提琴首席曼寧格的神經:一場室內音樂會只能容納幾千名觀眾,而通過一塊戶外大屏幕卻能讓幾萬人同步欣賞演出,其效果與帕瓦羅蒂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戶外演唱會一樣。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在網際網路上開闢一個類似的服務,讓更多人有機會第一時間欣賞到精彩絕倫的柏林愛樂之聲?
這一構想得到了樂團藝術總監西蒙·拉特爾爵士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巡演結束後,曼寧格便開始著手籌備一項新業務: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該項目從構想到實施再到投入運營,整整籌備了3年多時間。而在2005年,率先嘗到甜頭的卻是英國人。
僅有6000萬人口的英倫三島擁有眾多世界頂尖交響樂團,加上英國的娛樂工業極為發達,這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團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其中,英國愛樂樂團向來以擅長利用新技術並緊跟時代步伐聞名。
英國愛樂樂團是英國的管弦樂團中第一個發布播客的;2005年,樂團進行的一場音樂會網絡直播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超過60萬次的點擊量。
儘管這個數字在今天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對於古典音樂來說,依舊顯得意義重大。以英國愛樂樂團的常駐地皇家節日音樂廳為例。這座舉世聞名的音樂廳擁有2900個座位,其規模大於全球許多主要音樂廳(中國觀眾最熟悉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只有1654個座位)。
假設英國愛樂樂團的音樂會上座率場場爆滿(這當然是天方夜譚),那麼,他們需要大約207場音樂會才能獲得與這場網絡直播大體相當的觀眾數量。不過,這207場音樂會中,還有大量重複出席的觀眾,真實的觀眾數量遠不及60萬。
雖然實況直播在古典樂壇並不算新鮮,然而在廣播和電視的年代,音樂會的現場傳播所能覆蓋的範圍和人群極為有限。電視頻道大多受地域影響,一名亞洲的觀眾無緣收看英國愛樂樂團音樂會的當地電視直播,卻能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成為視頻觀眾的一員。
「我們每天都會瀏覽大量網頁,用這樣最基本的方法來思考如何發展和教育聽眾。」愛樂樂團的相關負責人愛麗絲·沃爾頓說,「我們是以一個錄音樂團的身份成立的,因此,相比簡單的管弦音樂會,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去做更多的事情。」
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古典樂團開始涉足新媒體領域。
重現經典之聲
柏林愛樂並不急於求成,作為在業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團體,他們無意成為該領域的先行者,更願成為後來居上的領軍人。
2009年1月6日,數位音樂廳正式上線,柏林愛樂舉行了樂團史上的首次音樂會網絡直播。對此,西蒙·拉特爾倍感榮幸,因為這項足以載入樂團史冊的事件是在他的任期內實現的。53歲的「爆炸頭先生」躊躇滿志地對媒體表示:「對我來說,這就是未來!」
因為是獨樹一幟的柏林愛樂,加上三年磨一劍的嚴謹作風,使其數位音樂廳無論從哪個層面看,都與同行們的淺嘗輒止不可同日而語。對此,著名古典音樂媒體MNA牛耳藝術有如下評論:
對於天下第一的柏林愛樂,如果聲音無法重現錘鍊了120年的典範之聲,畫面無法展現柏林愛樂廳那「空間、音樂與人」的三位一體概念,不僅有失水準,很可能還砸了招牌。因此,2009年首度問世時,我們才發現當網絡影音直播如果貼上「柏林愛樂」的金字招牌,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水準。
關於柏林愛樂廳內的獨特空間結構,歷來為樂迷所稱道。環形的觀眾席將舞臺包圍在中央,觀眾席的高度錯落有致,且被分割成一組組小塊的單元,獨特的空間設計將音樂與人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營造出奇妙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整個直播系統是這樣運作的:工作人員在柏林愛樂大廳內上方區域的各個角度安放了6架高清攝像機。大廳樓上有多個演播室,由固定合作的專業導播坐鎮,指揮技術人員遙控廳內的6部攝像機,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捕捉指揮與團員在演奏中的一舉一動。
演播室同時也承擔了現場製作功能。攝像機拍下實時畫面後,由6到8位專業的導播人員將視頻信號進行簡單的及時剪輯,然後呈現給觀眾。
由於是實況直播,為了萬無一失,工作人員會在樂團彩排期間進行直播演練,由專業導播與技術人員根據現場情況,在第6號演播室裡預先設置好各種機位、特寫和換場等參數。6架攝像機被編成各種號碼,到音樂會正式開始時,大廳裡能聽見工作人員大聲喊號。
不惜血本的製作工序,自然能保證優秀的視頻質量,對那些不能親臨現場的全球樂迷來說著實有吸引力。在數位音樂廳上線初期,柏林愛樂根據縝密的市場評估,將單場直播的價格定在普通音樂會DVD和高價CD之間,而年費則相當於一場柏林愛樂現場音樂會的中高檔位票價。
數位音樂廳上線後的第一年,便吸引了全球超過2000名網友成為年費用戶。對於柏林愛樂而言,該業務不僅是未來潛力巨大的盈利增長點,而且拓展了柏林愛樂的全球知名度,贏得了更多年輕觀眾。
比親臨現場更震撼
那幾年裡,全球許多古典音樂團體和機構紛紛開啟了網際網路擴張策略,且成績不俗。據美國著名樂評人艾倫·科贊統計:進駐數位音樂平臺的前6周裡,雖然紐約愛樂只提供莫扎特音樂會的下載業務,但依舊賣出了2000套完整的音樂會音頻文件和大約1000首單獨曲目;洛杉磯愛樂的兩場極簡主義音樂會在iTunes上打包賣出了900套完整音頻文件和大約400首單獨曲目。
儘管按照流行音樂的標準來看,這些銷售數據毫不起眼,但超出了人們對同類古典唱片的銷售預期。
這一時期開始新媒體探索之路的還有歌劇演出界的魁首——大都會歌劇院。2006年,歌劇院開業界先河,在全球上百家電影院和劇場內推出高清數字直播服務「The Met: Live in HD」,向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挪威和瑞典的觀眾實況轉播歌劇(2011年8月,高清歌劇節目正式落戶中國上海大劇院),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歌劇迷也能享受到大都會歌劇院的華麗演出,且不用支付高額票價。
按照大都會歌劇院方面的說法,這一項目旨在向全球公眾更好地普及歌劇藝術。歌劇院還將該項目植入蘋果系統產品的下載業務中,並免費向紐約市的部分公立學校提供直播信號。
與柏林愛樂相比,財大氣粗的大都會歌劇院一點也不遜色。考慮到歌劇演出的視覺效果比單純的管弦音樂會複雜得多,他們在劇院現場安放了驚人的15臺高清攝像機,將臺前幕後的所有畫面一網打盡,用豐富的機位角度立體而生動地展現舞臺場景中的每一處細節。
大都會歌劇院的目標是:用高清鏡頭原汁原味地表現舞臺演出。攝像機撲捉到演員的表情、動作、走臺和交流等畫面,也許比親臨現場觀看得更清楚。
那幾年裡,大都會歌劇院對新技術抱有濃厚興趣,他們企圖將科技元素與古老藝術相結合,讓歌劇變得更有時代感。
對於大多數知名演出團體而言,這些嘗試的目的是開闢新的市場及其盈利點。但不能就此丟棄這門藝術的傳統。對網際網路技術的運用,只是為了在傳播渠道上尋找新的空間,而非顛覆古典音樂的固有本質。不論柏林愛樂提供的視頻直播技術如何先進,它所傳播的音樂內容依舊如是。
對於那些已經擁有核心品牌競爭力的團體和機構來說,這無疑是一種低風險的策略。網絡直播能讓全世界更多的觀眾認識和了解這些古老的團體,以及這門古老的藝術。而前面提到的這些著名樂團和演出機構的案例表明,這個看似保守的行業,在接納新技術上,甚至走在了流行樂壇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