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帶來新變數
近日,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已下令在9月前,將駐德美軍減少約9500人,並將留駐德國的美軍人數上限設定為2.5萬。美國這一大規模軍力調整計劃,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美國目前在德國保持著第二大海外駐軍,規模僅次於駐日美軍,存放有相當數量的戰術核武器,且是駐歐美軍的「大腦」和「中樞」:美軍歐洲、非洲司令部總部都設在德國斯圖加特,駐歐美空軍司令部則位於德國拉姆施泰因基地。二戰後至今,駐德美軍身兼多重戰略職能,如捍衛「戰後秩序」,為德國乃至歐洲提供安全保障,幹預中東和非洲局勢,等等。
因此,駐德美軍地位重要而敏感,其調整動向背後的戰略考量備受關注。美方給出的理由是「北約盟國的防務開支已經增加,歐洲防務不再需要這麼多美軍」,並強調「與默克爾決定不參加在華盛頓主辦的七國集團峰會無關」,但如此外交辭令只會欲蓋彌彰,難以掩蓋美國政府的複雜動機。
敲打德國。川普政府上臺後,美德在伊朗核問題、「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以及北約軍費分攤等多個領域齟齬不斷,默克爾政府緩和乃至拉近德俄關係的努力令美國頗為不滿。在北約與俄羅斯關係依然吃緊的大背景下,美國意在以撤軍的方式「釜底抽薪」,讓德國直面來自俄羅斯的安全壓力,逼德國「改弦易轍」。
減輕軍費壓力。美國每年要為歐洲防務花費巨資,對此,川普一直表示不滿。據路透社日前報導,一名知情官員表示,從德國撤走的美軍,部分將被部署到波蘭等盟國,部分將返回美國本土。波蘭早已承諾,願自掏20億美元腰包擴建基地,接納美軍進駐。
配合美國全球戰略轉型。美國正轉向「大國競爭」戰略,對其認定的首要戰略重點地區不斷加大投入。這從川普政府處理駐德、駐韓美軍問題的不同政策中即可見一斑:儘管其就增加駐韓美軍費用分攤額度向韓國極限施壓,並開出「比2019年增加49%」的高價碼,卻從未就「從韓國撤軍」動真格。因此,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指出:從德國撤出的美軍,會有相當部分回國「過渡」一陣後,再部署到印太地區。
駐德美軍變動將掀起新一輪「蝴蝶效應」,為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帶來諸多新變數。
首先是某些國際熱點問題可能會升溫。未來撤出的駐德美軍,無論向何方投送,都將是美國幹預他國事務、遏制競爭對手的有力棋子。
其次是美俄關係轉圜更加撲朔迷離。一些美國高官認為,這是「給普京的禮物」,是一直謀求「與普京握手」的川普「危險的短視之舉」。美德兩大北約盟國的分歧公開化,也確是俄羅斯所樂見的。鑑於波蘭較落後的基礎設施和避免過分刺激俄羅斯,美國短期內只會履行2019年6月達成的向波蘭增兵1000人的協議。不過,波蘭總理聞訊後迅速發出積極信號,邀請駐德美軍前往「落戶」,「盛情難卻」之下的美軍在波蘭擴建永久性駐紮基地是大概率事件。這些揳在俄羅斯家門口的「釘子」,是美俄改善關係時難以迴避的伏筆。
其三是美歐「夥伴」關係愈加弱化。在歐洲盟國因擔心俄羅斯軍力復興而紛紛響應北約「四個30」戰備倡議之際,川普的撤軍決定將給盟國留下「美國難以信賴」的印象,令其失望感大增。長遠來看,美國乃至北約的戰略穩定將受到影響。(海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