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外媒傳來的消息,好萊塢黃金年代的女星,奧利維婭·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逝世,享年104歲,算是高壽。
她生於1916年7月1日,這個月初,這個日子的時候,大家還給她送上生日祝福。
哈維蘭生於20世紀初,但她真真正正做到了,姐雖不在江湖,但江湖到處還有姐乘風破浪的故事。
最讓國人難忘的角色,是她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扮演郝思嘉的情敵,梅蘭妮。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她座擁兩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兩座金球獎,以及一座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足以證明,她是影史上不朽的偉大女星之一。
2017年高分美劇《宿敵》(至今豆瓣高企9.0評分),以好萊塢黃金年代兩大(過氣)女星貝蒂·戴維斯(蘇珊·薩蘭登Susan Sarandon飾)和瓊·克勞馥(傑西卡·蘭格Jessica Lange飾)相害相殺的故事為藍本,上映一幕幕勾心鬥角的故事。
其中,由凱薩琳·澤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客串扮演的,原型正是德·哈維蘭。
為此,哈維蘭還專門發了律師信,將FX與《宿敵》系列的導演瑞恩·墨菲一同告上法庭。
訴狀稱,「哈維蘭根本沒有說過《宿敵》裡出現的一些話,而這完全損害了她的名聲。也給瓊·克勞馥(1977年去世)和貝蒂·戴維斯(1989年去世)以及劇集中所涉及的當事人及他們的後代,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困擾。」
哈維蘭表示,《宿敵》片方在事前並沒有人向她本人諮詢,她還指出《宿敵》開篇的那個採訪戲份是完全失實的,根本沒有這回事,她也沒有說過瓊·克勞馥和貝蒂·戴維斯的壞話,FX完全是為了宣傳和炒作故意設計成這樣,搞的像真事一樣。
哈維蘭指出,《宿敵》方錯誤描繪了她與妹妹的瓊·芳登關係,比如在第五集裡,凱薩琳·澤塔-瓊斯飾演的奧利維婭·德·哈維蘭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公開開罵自己的妹妹瓊·芳登「bitch sister」,這嚴重損害了瓊·芳登本人的名聲。
但其實,哈維蘭與她的親妹妹瓊·芳登的戰爭,早已是在上世紀常常登上八卦雜誌封面的題材。
奧利維婭·德·哈維蘭和瓊·芳登年紀上相差15個月出生(瓊·芳登Joan Fontaine生於1917年,2013年12月15日逝世),都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獲得巨大成功的女演員。
但即便是出身同一個家庭,非但沒有讓她們走到一起,反而加劇了從小就萌生並持續一生的競爭關係。
哈維蘭和瓊小時候相處得並不融洽。
瓊覺得哈維蘭更受到母親寵愛。
哈維蘭曾經說過:「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得不共用一個房間。」
1934年,哈維蘭與瓊
雖然她們偶爾也會一起玩耍,但她們的衝突卻很頻繁,經常互相打耳光、扯頭髮。
瓊還指責哈維蘭撕毀了她那些舊衣服,因為她不想把這些衣服送給妹妹;還指責她試圖把妹妹拉進遊泳池時,打斷瓊·芳登的鎖骨。
1942年,《LIFE》雜誌曾經報導,兩人的關係,陷入低谷。
「9歲的時候,瓊決定要殺了她的姐姐。她都仔細地想好了一切:她會讓哈維蘭打她一次,然後再默默地打一次。但在第三次打擊之後,她會直插哈維蘭的雙眼。」
瓊的計劃是辯解自衛,但幸運的是,隨著她們都加入了好萊塢,隨著年齡增長,兩姐妹之間的恩怨,不再是肢體衝突了。
這就是一出真人版的《宿敵》,不知各位看這個劇的時候,知不知道幕後的故事。
後來,哈維蘭在《亂世佳人》(1939年)中飾演梅蘭妮時,她的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度,而瓊·芳登主演了希區柯克的《蝴蝶夢》(1940年)時,事業也有了起色。
《蝴蝶夢》(Rebecca,1940)
其實這兩部片儼然暗藏著這兩姐妹的「暗戰」。
瓊·芳登曾後機會出演《亂世佳人》,不過片方嫌棄她「太時尚」而被華納拒絕;
而當哈維蘭因為華納的合同而無法出演《蝴蝶夢》時,她同意妹妹瓊非常適合這個角色。
1942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這對姐妹之間的「撕逼」,在全世界面前,毫不掩飾,赤裸裸展示了出來。
哈維蘭和瓊·芳登都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哈維蘭憑藉《良宵苦短》(Hold Back the Dawn),瓊則憑藉希區柯克的《深閨疑雲》(Suspicion)入圍。
最終,瓊·芳登卻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領獎時,瓊·芳登一句感謝姐姐的話都沒有。
瓊·芳登最終憑《深閨疑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到了1947年奧斯卡之夜,哈維蘭以《風流種子》(To Each His Own)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世人都認為,她總算是贏了一次妹妹。
哈維蘭一輩子都活在戰鬥狀態,她最著名的事跡,是客觀上結束了好萊塢黃金時代舊片廠制度。
當年她與華納兄弟籤訂了七年合約,也就是說,她在這七年內必須受制於製片廠,聽從他們的安排,扮演他們指派的角色。
但她不。
她在合約期間拒絕了華納指派的角色,被多次停職。
最後她做出了史無前例的舉動:起訴華納。
法官支持了她的說法,說這種制度是「牡丹制度」。
最後,哈維蘭贏了官司。
她反駁說,合同的期限是7年,而不是實際工作的時間。
高等法院同意她的說法,認同,這份合同就是一種「奴役」。
1944年3月15日,《綜藝》以「哈維蘭,解放經紀人」為題,報導了這個官司。
此後,她終於不再受制於明星捆綁片廠的制度,她的事業蒸蒸日上。
這個官司之後,演員不再受制於製片廠,製片廠賦予了明星與經紀人在未來接拍電影的談判中,該享受的權力。
她被日後的電影史記載中,被稱為「規則的打破者」。
好萊塢黃金年代還存留下來的明星,已經很少了。
1960年代,哈維蘭移居去了巴黎,她生前一直熱愛這個城市,並為它寫了自傳,名字就叫做《每個法國人都擁有它的巴黎》。
遠離紛爭,此後她也甚少出現在好萊塢的電影中。
去年,她還曾因為被拍到騎自行車環遊於巴黎城區,被大家嘖嘖稱奇,畢竟,她已經103歲了。
1965年,她成為第一位擔任坎城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女性。
她曾向媒體吐露心聲說,起初她很害怕,但「作為當年評委中唯一的女性,我確實很享受主持一個完全由男性組成的委員會。」
1965年,哈維蘭在坎城,她是首個擔任坎城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女性
2008年11月,布希向當時92歲的德哈維蘭頒發了國家藝術獎章,表彰詞是這麼說的:
「她的獨立、正直和優雅,為她自己和她的電影演員夥伴們贏得了創作自由。」
2010年,她被任命為榮譽軍團騎士(Chevalier)。
2017年6月,她成為史上最年長的女性,獲得「英國夫人」的稱號,由英女皇親自授予。
她在巴黎生活了60年。
她偶爾罕見地公開露面,2006年她去洛杉磯參加奧斯卡舉辦的90歲生日慶祝活動,以及偶爾接受以她100歲生日為中心的採訪。
人們都沒忘記她,這位為權益爭取了一輩子的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