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沉丹田

2021-02-12 悅太極

不管你學的是哪派武功,站的是哪種形態的樁,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氣---把常人常常堆積於胸肺口鼻咽喉之間的氣息平靜下來,俗語謂為「平息」以達到拳經要求的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通過深呼吸而成就的。深呼吸就是使自已的呼吸範圍由常人的往返於口腔、咽喉、胸脯間而深入體內深處---丹田、海底、乃至足下。

丹田是人一身中空處,身體中間的虛空處,海底則是丹田之深處,呼吸若能與丹田海底相呼應,即是氣息通暢的體現,這個情形太上道其端,若亡若存。莊子言其境:其息深深!祖師傳其名,降心火而入丹田,調息是也。

呼吸深長,則清氣自然上升,濁氣自然下降,人體之陰陽分焉。清氣者人之神意,濁氣者人之精氣,清氣上升,其人則心神清爽,濁氣下降,其人則精氣穩定,神升而意揚,氣定則神閒,這也是人體內由混沌而無極,無極而太極,逐漸契合天地自然運動的開始,故也可稱為象天法地。

深呼吸不是大口呼吸,亦非做法,只是練功的思想和要求!

肢體心意都安靜下來,不給體內運行的氣息造成障礙,自然就會達到深細勻長和緩等諸程度。氣能沉下,日久習慣在下,上體雖然有時用力,但不會使氣,自不會有氣機雍膈胸中,可避免橫氣填胸之疾。

何謂用力不使氣?

氣能降下是體內氣息暢通的結果,是後天拙力已能隨先天氣機運行。當某處需有力時,因為體內道路通順,自然相應,是力在前氣隨後,所謂「以氣催力」自有源源不斷之勢,恰如拳經所述:勁(即此氣力)起於腳跟,轉於膝,形於手指。

又如常人用力,都是肢體靠局部肌肉緊張而產生力。用力時不由自主屏蔽了呼吸,所以用後即覺氣機不暢,這是氣在前力在後即是用力使氣!

氣在前是人為努力的鼓蕩,力在後是憋氣產生的拙力,不是活的勁。力和勁本質也沒什麼區別,無所謂正誤,只以氣力之先後而成正誤之用耳,用力易使此力死在一處,用勁則是隨緣應機顯現於當場。由上述可知常人與練拳者用力的區別。

所以說「氣沉丹田」實是練功換勁的必須!換不了勁,入不了門,入不了門即見不到境。世人常言:要想幹好任何事情,必要深入其中(深入生活),就是要在實際理地,行實地工夫,稱之為:實踐出真知!

無境等於沒有生活,無所練,自無所得。

具體來說,動靜均可以求得氣沉丹田的功效,依靜功論,任何一個姿勢擺好後,當然這個姿勢最好是:可使自已輕鬆愉快,毫不費力,易於入靜----若是靠出力才能維持的形態,會讓你覺察不到身體內部因為身體形體的動與靜而產生的變化與反應。用力的樁如南派的四平大馬,一樣可以獲得氣沉丹田的功效,但能夠承受的人很少。

站好後實在也無須思想,只著點意觀察自已的身體在呼吸時的反應,一般初學者很容易會覺到胸脯會隨著呼吸而起伏,這時呼吸的聲音也比較重和渾濁。在此情況下,不必做任何工作,只須不急不躁,保持身心的安靜,決不可加意去控制呼吸的音量和減緩胸脯的起伏!只要保持安靜,你只要安靜下來,呼吸的聲音自會越來越小,胸脯的起伏程度也漸趨於無----慢慢沒有了。而氣息的微細深長自然也就出現了。丹田充實的感覺真實的存在了。----這就是呼吸已可深入到腹部了。
世人多以出現胸脯起伏的呼吸叫做胸式呼吸,而把丹田充實的呼吸叫做腹式呼吸,大錯!

胸脯起伏,說明胸部內在緊張阻礙了氣息的下降,所以呼吸到了胸部即須回頭,故導致胸脯有起伏,當身心安靜後,胸脯內部障礙減退,氣息自然下降,而使丹田有充實感,其實這也是腹部內在緊張,不能使氣息一通到底,所以才有丹田充實感。只要繼續安靜下去,丹田充實的感覺全消失,而丹田深處的情形清晰起來,呼吸也就若有若無,若存若亡了,這樣說吧,體內若某處和呼吸相應,氣息實際只到此地!若是感覺不到身上有和呼吸相應處時,則呼吸就成了息,體內也真通暢了。

即便是初學者,第一次站樁,只要做到立身中正心神安靜,那麼在五分鐘左右當可至此境地,可惜的是,若不練時氣息會再回到喉舌口鼻之間,沒有養成習慣啊!所以練功要勤!要生活化,要成為習慣,有事無事氣常在下,所謂「沉著冷靜」,沉著自然冷靜,冷靜自然沉著!心神安靜自然體松,松則身心協調,協調是為一致。

氣能常在丹田,不管上體如何而這口氣永不泛上,則境界自現矣!

換句話說,能夠氣沉丹田,才算真正進入武功之門!(註:氣沉丹田只是一種說法,此丹田並不是僅指腹內,而能到達腹下,只是氣沉的入境功夫而已,究意是要深入腳下)

練拳雖是動態,卻是每絲毫之動均有靜定,也可以說動是由一段段的靜形成的。樁是靜態,求的是靈機發動,拳是動態,要的是心神安靜。

傳統太極基本八式,二維碼進入

相關焦點

  • 氣沉丹田的作用原理
    無論是太極拳的內丹修煉,還是現代的健身氣功,都圍繞著氣沉丹田這個中心去操練。可見,氣沉丹田對人體生理有極大的益處,對修煉者的功夫有極大的促進。那麼,氣沉丹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 一、關於氣氣,古稱「炁」,是我國古代先賢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產物。它被廣泛地運用到天文、地理、中醫、氣功等諸多學科。「氣聚則成形,氣散則渺茫」,這是「氣」的文化理論對於世間物質生滅的整體概括。氣,也是氣功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的核心內容。
  • 氣沉丹田的作用與原理
    無論是太極拳的內丹修煉,還是現代的健身氣功,都圍繞著氣沉丹田這個中心去操練。可見,氣沉丹田對人體生理有極大的益處,對修煉者的功夫有極大的促進。那麼,氣沉丹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一、關於氣氣,古稱「炁」,是我國古代先賢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產物。它被廣泛地運用到天文、地理、中醫、氣功等諸多學科。「氣聚則成形,氣散則渺茫」,這是「氣」的文化理論對於世間物質生滅的整體概括。氣,也是氣功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的核心內容。
  • 怎麼氣沉丹田?
    ,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 丹田在哪?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每位習拳者都知道丹田,丹田是人的力量的集合地,練武術或者是京劇演唱都離不了丹田。太極拳的特點是要氣沉丹田,那麼丹田在哪?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 「含胸」與「氣沉丹田」
    「含胸與氣沉丹田」是太極拳中兩個最基本的要領,這兩個要領與其它要領相比,「說著容易做著難」,關鍵是對「含與沉」的認識和理解容易偏頗和產生錯誤。氣沉丹田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感悟。氣沉丹田是靜養功和內家拳的獨門要求,它與動作要領直接關聯,與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頂勁等要領直接相聯繫,是勁力松沉的一種感覺,並非故意沉氣所為,也並不是所有的拳都要求或必須氣沉丹田的。現在,有些「挺胸收腹」的外家拳為了迎合時髦也要求起「氣沉丹田」來了,其實這是一種絕對錯誤。
  • 如何感受氣沉丹田
    無論是練拳也好,站樁也好,無論是動功或是練靜功,我們都要知道或者了解掌握什麼叫氣沉丹田,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想練好一趟拳,而在練完拳後不感覺氣短、氣虛、氣喘,那麼,了解掌握氣沉丹田是非常有必要的。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儘量保持自然,要做到全身放鬆,在意識注意丹田時不要強行想到氣往下壓,在放鬆的前提下,意念到了就行了。所謂氣沉丹田要講究一個「順」字,講究一個「均勻」。我們練拳,練氣功,是要想到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是我們自身存在的,後天之氣是天地所補充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到"先天之氣溫養均穩,後天之氣引導均順"。
  • 「氣沉丹田」與科學用聲
    「氣沉丹田」這四個字,有兩類人會特別熟悉,一類是武俠小說迷,因為各種武林絕學都要求練習者氣沉丹田
  • 氣沉丹田到底怎麼練?
    我們在不少場合都可能聽到過「氣沉丹田」這個說法。「丹田」在哪?氣沉丹田有什麼作用?又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關於丹田的位置,各家有不同的說法。下面分別介紹:(1)神闕穴。屬任脈,位於臍中。後面正對命門穴(屬督脈,腰椎第二棘突之下凹陷處),為一身之中,斷臍之所。(2)氣海穴。屬任脈,又名下氣海。
  • 氣沉丹田的作用原理首次揭秘
    可見,氣沉丹田對人體生理有極大的益處,對修煉者的功夫有極大的促進。那麼,氣沉丹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我們只有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在練功實踐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得最佳的練功效果。  一、關於氣  氣,古稱「炁」,是我國古代先賢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產物。
  • 氣沉丹田和氣轉丹田,丹田功的正確認識
    以氣沉丹田而論,氣往下沉固然可使重心穩定,若只注重於氣沉丹田也會造成肢體運動遲緩,「一陰一陽謂之道也」,所以行拳時應注意丹田內轉與氣沉丹田的相互配合。就氣沉丹田而言,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氣沉丹田」,「氣沉」並不是用意識使氣下沉,這種下沉雖對穩定中心有幫助,但在運動中相應的就會遲緩,前賢云:「沉者滯,浮者飄」。「氣沉丹田」可以比喻潛艇潛在水中,外不露形,而不是沉入海底。
  • 丹田是什麼?位於哪裡?怎樣才叫氣沉丹田?
    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 丹田修煉 | 太極拳氣沉丹田有方法
    釐米左右,氣功學上會將丹田分為上、中、下三處,氣沉丹田是中丹田。練好氣沉丹田,對技擊和推手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丹田能夠發揮很大的力量,而且在練習時對身體的微循環也有提高。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傷則血枯,因而這一地帶是主持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樞紐。胞中穴是經絡、五臟六腑之海的策源地,古人將這比喻為生產長生不老藥的田地,稱為丹田。這一名稱自古沿用至今。
  • [轉載]怎樣才是正確的氣沉丹田
    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 活了這麼多年,可會氣沉丹田?
    在我小時候看的武俠小說或者經典武俠片裡,通常武功很厲害的人,在發功之前,總擺出「氣沉丹田」的招式之後,就會出各種大招,比如降龍十八掌……今天本文試圖從現代人體結構理論的角度談一談「氣沉丹田」。關於丹田的位置,歷來有多種說法,並依據人體部位分為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 唱歌技巧中的氣沉丹田是什麼?如何用丹田去唱歌?
    唱歌要用丹田之氣來唱,那麼你們知道丹田在哪裡?怎樣用丹田唱歌才能唱的最好呢?下面是老師為大家整理一些用丹田之氣唱歌的方法吧!
  • 「氣沉丹田」是啥意思?怎麼做到?
    本文是一篇網絡文章,作者不詳,同一太極轉載並不意味完全同意其觀點,重要的是小編讚賞其緻密的研究態度,轉發出來供大家賞評(轉載尊重原文,僅對個別明顯的錯別字和標點符號加以修正)。 修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誰都知道「氣沉丹田德潤身」的口訣。也都知道「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的道理。即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鍊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
  • 為什麼大師們 都要提「氣沉丹田」
    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一、 什麼叫氣沉丹田?
  • 好文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的相關性、區別
    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太極拳 含胸和氣沉丹田是太極基本要領
    含胸和氣沉丹田是太極拳中基本的兩個要領,這兩個要領是說著容易,做著難,關鍵是含與沉的認識和理解。
  • 丹田是什麼?位於哪裡?怎樣才叫氣沉丹田? | 重點內容已標紅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