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正劇還能扛鼎市場嗎?

2020-12-11 臺海網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北京日報訊 從2009年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開播算起,電視劇「大秦系列」先後走過了《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走到2020年的《大秦賦》,已經過去了十一年。作為極為少見的國產系列劇,歷史題材劇《大秦賦》在央視八套開播後豆瓣開分即達8.0分,雖然不及該系列平均分8.5分起的高紀錄,但也算是個不錯的開始。在歷史正劇已經逐漸沒落的當下,嚴肅敘事是否還保有吸引力?備受業內外關注。

人物風俗禮節皆有出處

《大秦賦》延續「大秦系列」前三部大劇風格和史詩意蘊,「大秦系列」歷史劇完整呈現了「秦一統天下」的漫長過程,其中,《大秦賦》以嬴政為主題承載者,描繪了始皇帝嬴政從幼年質趙到壯年一統天下的非凡歷程。劇中既有「開天下萬世之太平,為黎民百姓謀安生」這樣的激昂臺詞,也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樣的經典吟唱。

作為「大秦系列」的第四部,《大秦賦》起點極高,又是完全原創的劇本,從創作之初就備受矚目。據主創團隊介紹,《大秦賦》編劇團隊在先秦史料中抽絲剝繭,歷經八年打磨,並融合最新考古史料,對史實做了最大限度還原。「我們邀請了數位歷史學家擔任歷史顧問,仔細考證劇中的人物、器物、歷史事件,還聘請了秦文化禮儀專家從風俗禮制、人物儀態、舉手投足、文言對話等各方面對演員進行培訓,對當時人物的著裝束髮、日常交往中的禮節、朝堂之上的揖禮等細節也有所考究,為的就是高度呈現大秦時代的古風古韻。」主創團隊介紹。

從已經開播的劇集中,觀眾能夠明顯感覺到該劇對史實的還原。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各國戰士的服裝、髮型乃至戰術都大不相同,單是秦國內部,從將領到士兵,甚至具體到某個百夫長的著裝、髮髻和武器也不盡相同。不少觀眾調侃,「劇方是比照著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造型來找的演員,劇中出現的普通路人的臉,一看就像是當時當地的人。」

精彩戰場戲追求極致還原

和大多數在影視城拍攝的古裝劇不同,《大秦賦》劇組在新疆烏爾禾搭建了一座完整城池,場景多達1000餘處,內外置景及改造面積達11萬平方米。劇方還按照文物復原了戰國時期的戰車、軺車、攻城車以及上萬件劍盾戈矛等軍事道具。這也造就了該劇開篇時那段十分精彩的戰場戲,不亞於電影級畫面水準的攻打城池,箭陣齊發,以及複雜多變的防守方式,都營造出該劇與過去歷史劇小打小鬧截然不同的氣氛。

劇中如今看來精彩的戰爭場面,無不是憑藉創作者的自覺才能達成。該劇導演之一顧其銘介紹,「這次戰爭戲場面中看起來訓練有素的士兵,其實是提前大半年招募了幾百名有武術基礎的武行兄弟,拉到新疆天天進行操練的結果。前幾集的戰爭主要集中在秦趙之間,我們圍繞秦趙兩國軍隊的特性做了不同的表現形式,秦軍強弓硬弩長戈戰車,著重表現排兵布陣;趙軍經歷了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改革,把趙軍邊騎的威力和靈活性儘量表現出來是我們的構想。」凡此種種,才最終得以有如今劇中令人驚嘆的畫面呈現。

服化道也同樣給人驚喜。該劇造型總監陳同勳在研究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後,也為各國、各階層的不同身份角色設計製作了多達11000多套服裝和4000多套盔甲。陳列的戲裝中,主演的華服從布料的選取到剪裁都凸顯著戰國風韻,六色盔甲堅硬的質感與架在其後的各國斧鉞,共同塑造出沙場之上的鐵血豪情

正劇顯沉重難逃觀眾挑刺

近幾年來,伴隨著國產劇普遍向著「越來越輕」的趨勢變化,表達相對嚴肅歷史話題的歷史正劇不再是市場的寵兒。從「大秦系列」第一部至今的十餘年間,市場已經少見這樣重工重力,花大力氣講述歷史人物和故事的作品了。

這一點,顧其銘也承認,「大秦系列」的主題之重,「重到很少有同行願意『舉鼎』試一試」。但「大秦系列」前三部的成功其實在主創心中種下了種子,「大秦最後一部,該如何把歷史劇這條路走下去,以怎樣的方式將大秦史詩劇的終章呈現出來,觀眾又是否會接受,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歷史劇天然要接受觀眾的吹毛求疵,該劇在播出後有人吐槽張魯一飾演的嬴政過早出場,不符合當時嬴政十幾歲的年紀。對此,顧其銘表示,嬴政是全劇的主題承載者,除了開始幾集因為過於幼小沒法給他身上加戲、一大半戲在異人和呂不韋這邊之外,等到嬴政一即位,所有的戲就必須圍繞著他展開。

劇評人、「影藝獨舌」主編楊文山表示,《大秦賦》開篇處雖然精彩,但是作為歷史正劇依然有主題過於沉重、敘事節奏稍顯緩慢的老問題,「長處和短處一樣明顯。」這種歷史正劇天然的敘事缺陷、節奏控制和表現力問題,可能會對觀眾欣賞提出了一定要求,而這也是國產歷史正劇不得不面對的通病。(來源:北京日報記者 李夏至)

相關焦點

  • 《大秦賦》開播後獲好評 細節神還原 歷史正劇能扛鼎市場嗎?
    作為極為少見的國產系列劇,歷史題材劇《大秦賦》在央視八套開播後豆瓣開分即達8.0分,雖然不及該系列平均分8.5分起的高紀錄,但也算是個不錯的開始。在歷史正劇已經逐漸沒落的當下,嚴肅敘事是否還保有吸引力?備受業內外關注。
  • 《大秦賦》:歷史正劇如何破壁年輕市場?
    市場對歷史正劇的呼喚始終存在,只是在2017年的《大秦帝國之崛起》熱播、《大明王朝1566》復播等帶動歷史正劇回暖之後,近三年時間裡並沒有一部劇能繼續扛起這面大旗,回暖之路再度擱淺。《大秦賦》的熱播會帶來全新的希望嗎?歷史正劇是曾經佔據過舞臺中心位置的。
  • 歷史正劇還能「挽尊」嗎?
    黃金時代的歷史正劇歷史劇的魅力就在於它們是後人基於已知歷史的再創作。當穿越、戲說、青春偶像劇長期霸屏,許多觀眾感到單調乏味,歷史正劇無疑最能回饋觀眾心中的渴望,帶來別致的審美體驗。細數過去十幾年間湧現出的規模宏大的歷史劇,《大秦帝國》《秦始皇》《漢武大帝》《貞觀之治》《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作品囊括了多年以來中國歷史劇製作的最高水平,製作精良,考據精當,成就了中國歷史劇的黃金時代。
  • 14年無爆款,歷史正劇還值得拍嗎?
    歷史正劇似乎已經不再適應當下的市場。20年間,從口碑熱度爆款熱門到如今的口碑熱度倒掛,歷史正劇漸漸讓行業開始望而卻步。而犀牛君試圖進一步分析,已經14年未出現爆款的歷史正劇,是否存在下一個黃金期?但市場反響卻大相逕庭。歷史正劇為什麼沒人看了?裡外不討好的歷史正劇困局首先從大環境來說,2007年之後電視內容市場也發生了變局。
  • 14年無爆款,歷史正劇還值得拍嗎?
    回顧今年另一部正午陽光的歷史正劇《清平樂》,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整體收視率在0.5%上下浮動,網絡端觀看留存率也僅為13%。歷史正劇似乎已經不再適應當下的市場。20年間,從口碑熱度爆款熱門到如今的口碑熱度倒掛,歷史正劇漸漸讓行業開始望而卻步。而犀牛君試圖進一步分析,已經14年未出現爆款的歷史正劇,是否存在下一個黃金期?
  • 歷史正劇遭遇吐槽多
    似乎一提到歷史正劇,人們自然而然就會在這部劇是否高度還原歷史這個問題上過分關注,《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影視劇,自然也逃不過這樣的評判標準。即使主創人員在道具服裝上下足了功夫,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場景,但也還是彌補不了觀眾們對劇情的挑剔心理。嬴政居然要與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親生父親的呂不韋浪跡天涯?歷史上的華陽夫人權利真的大到能夠左右立誰為王的地步嗎?
  • 歷史正劇遭遇吐槽多(圖)
    歷史上的華陽夫人權利真的大到能夠左右立誰為王的地步嗎?甚至還有人指出,第37集,嬴政喝酒用的爵,實則是古代在宴請和祭祀中使用的斟酒器,而非用來飲酒的器皿。 究竟何為歷史劇?要達到怎樣歷史還原的標準,才算是觀眾心中合格的歷史劇?
  • 古裝劇不好好講歷史,是時候迎接歷史正劇的回歸了!
    製作公司都不喜歡拍歷史正劇,無非就是擔心沒有市場,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市場。畢竟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我們更容易接受的是題材輕鬆篇幅又短的內容。 但這就意味著歷史正劇完全沒有市場了嗎?當然不是。其實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出現了歷史正劇回歸熒幕的苗頭。
  • 《天下長安》| 最好看的歷史正劇回來了~
    • 「歷史正劇」的回歸是市場必然的走向在偶像化的古裝電視劇市場這一背景下,曾經風靡螢屏的歷史正劇的回歸,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歷史正劇的回暖是電視劇市場的一種趨勢,具有歷史感和號召力。• 「歷史正劇」需要平衡戲劇化與史實之間的聯繫當然,所謂的「歷史正劇」也並不是說百分之一百的去還原真實的歷史,那麼,如何在「真實歷史」與「歷史想像」中求得平衡,這就關乎歷史正劇的戲劇化與歷史史實之間關係的探討了。
  • 《軍師聯盟》稱得上是一部歷史正劇嗎
    一、舊的螃蟹如果按照歷史正劇的標準來看,《軍師聯盟》的問題非常多,多到很多人會為它究竟是不是歷史劇而爭論不休。當然這裡要明確的一點是,時間線的混亂並非是歷史正劇的問題,很多人拿著前幾集裡華佗之死、衣帶詔事件、官渡之戰等歷史事件來說事,認為這部劇打亂了時間線,一點都不符合歷史。
  • 歷史正劇面臨高風險 觀眾對精品更加渴望
    歷史上的華陽夫人權利真的大到能夠左右立誰為王的地步嗎?甚至還有人指出,第37集,嬴政喝酒用的爵,實則是古代在宴請和祭祀中使用的斟酒器,而非用來飲酒的器皿。   究竟何為歷史劇?要達到怎樣歷史還原的標準,才算是觀眾心中合格的歷史劇?
  • 十年之間歷史正劇「黃金時代」難免淪為歷史
    十年之間歷史正劇「黃金時代」難免淪為歷史 2017-02-20 10:50:0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 國產歷史正劇排行榜,不是所有古裝歷史劇都叫正劇
    因為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我國的古裝電視劇特別多,但其實並不是每一部劇都能算作正劇,今天就來帶大家看一下,都有哪些電視劇能夠算作正劇。 這部劇可以稱之為所有歷史劇中的經典,所以是妥妥的正劇了。
  • 歷史正劇遭遇吐槽多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似乎一提到歷史正劇,人們自然而然就會在這部劇是否高度還原歷史這個問題上過分關注,《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影視劇,自然也逃不過這樣的評判標準。即使主創人員在道具服裝上下足了功夫,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場景,但也還是彌補不了觀眾們對劇情的挑剔心理。  嬴政居然要與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親生父親的呂不韋浪跡天涯?歷史上的華陽夫人權利真的大到能夠左右立誰為王的地步嗎?
  • 《江山紀》:歷史大劇超「兇」回歸,高規格製作催生正劇爆款
    如今首批人物概念海報初露端倪,壯闊的明初歷史一角終於揭開展現在觀眾面前。《江山紀》由歡瑞世紀出品,高希希執導,這部集合了老中青三代演技實力兼具演員的歷史正劇,從班底、內容到製作均是頂級配置,或能成為歷史正劇回暖的先鋒。
  • 「大秦帝國」系列劇11年曆程,對歷史正劇重返C位有何啟示?
    歷史正劇向來是國產劇的重要分支。遺憾的是,《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這樣的爆款已經缺席熒幕太久了。是市場不靈了嗎?還是觀眾不愛了?個中緣由,值得深思。大秦帝國系列劇自首播至完結,歷時11年。這在近幾年的國產市場實屬罕見。那麼,這個大IP如何堅守初心?11年發展歷經怎樣的市場和播出環境?《大秦賦》熱度、收視一騎絕塵,口碑卻高開低走,為歷史正劇的創作提供了哪些經驗和教訓?
  • 《大秦賦》細節引爭議,是否能被稱為歷史正劇?
    可再好的製作也不能忽視細節上的不足,首先劇中嬴政的年齡交代的並不嚴謹,歷史上嬴政登上王位才13歲,可劇中的演員瞬間從三歲變成十六七歲的樣子,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看著有些出戲。另外演員臺詞方面明顯不如前幾部那麼的考究,一部正劇雖然不能全是文縐縐的,但全是大白話也確實不太合適。
  • 國產歷史正劇排行榜,不是所有古裝歷史劇都叫正劇
    導語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這也就為歷史劇的拍攝提供了巨大的底蘊和素材,歷史劇中分為戲說和正劇,戲說劇很普遍,如《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還有宮鬥劇也屬於戲說劇,相對來說正劇是比較少,但是所謂正劇並不是說完全按照歷史的原狀去拍攝。
  • B站買了《大秦3》,歷史正劇如何在鬼畜、表情包的加持下崛起?
    這不是歷史正劇第一次在B站走紅,《三國演義》、《大明王朝1566》等歷史正劇都曾在B站成為熱門話題,不過當時更多的是阿婆主(UP主,上傳視頻的人)和網友們自發的安利和自製的鬼畜剪輯等等,如今《大秦帝國3》正式高調登陸B站,這部歷史正劇會在二次元的加持下煥發新生嗎?
  • 《大秦賦》回歸即王炸,出彩的歷史正劇就應該這樣!
    這段帝王之詞,為本劇奠定了恢弘大氣的基調,也昭示著這部年終歲尾播出的古裝大劇獨特的氣質:這樣一部嚴肅、厚重的古裝正劇,正在衝破影視市場的收視慣性,努力闖出一條自己的路。歷史劇,總是要交代很多的背景,因此很多歷史題材的劇集的第一集乃至前五集都在鋪墊,直到後面才漸入佳境。而《大秦賦》的第一集,就讓人大呼過癮,這在同類型題材中,是很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