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秦帝國》系列劇收官之作《大秦賦》在CCTV-8播出。
該系列橫跨11年,是公認的國產歷史劇「神作」。
從商鞅變法,到由弱變強,與六國爭霸,進而統一六國,老秦人從「共赴國難」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條一統天下之路,走了500多年。
而從《裂變》到《大秦賦》,「大秦」系列一共走了15年,大秦劇迷終於等到了第四部,無數大秦迷默默吶喊:有生之年。
我是你們的王,天下的主宰;
我終結了五百餘年的紛亂歲月;
曾經的敵人,共同成為我的子民;
歡呼吧,我的子民;
我的功業,
將被澆鑄在青銅器上,
銘刻在高山之巔;
我的榮耀,將光照天下;
痛飲吧,我的子民;
我的功業將澤被你的子孫,
永遠流傳於世;
我是嬴政。
這段秦始皇的長獨白,如電影一般的開場,《大秦賦》第一集開篇。以半空中俯瞰的視角,能看到秦始皇獨自走在巨大而恢弘的臺階上,以傲視天下的自信,訴說其一生的功績。
這段帝王之詞,為本劇奠定了恢弘大氣的基調,也昭示著這部年終歲尾播出的古裝大劇獨特的氣質:這樣一部嚴肅、厚重的古裝正劇,正在衝破影視市場的收視慣性,努力闖出一條自己的路。
歷史劇,總是要交代很多的背景,因此很多歷史題材的劇集的第一集乃至前五集都在鋪墊,直到後面才漸入佳境。而《大秦賦》的第一集,就讓人大呼過癮,這在同類型題材中,是很難得的。
故事的開頭,要從嬴政的父親開始說起。他的父親贏異人在魏國為質子已經8年,和趙姬生下嬴政。
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兵臨城下,一場大戰在即。秦軍之師,列隊整齊,訓練有素,國力強大,兵器自然也精良。
投石車開始首輪進攻,士兵使用弓弩擊退不少敵人。
兩個國家的戰爭僵持不下,另一邊贏異人的家裡也遭遇巨變。秦趙開戰,作為質子的他隨時有殺身之禍。
情急之下,呂不韋只能「丟卒保車「,將嬴異人帶出城,趙姬和嬴政被困邯鄲城內,生死不明。
秦趙交戰,雖是國家之間的戰爭,但其結果關係著嬴異人一家的性命;嬴異人一家的逃亡,看似只是一個家庭的顛沛流離,然而他和兒子的安危關係著秦國的未來。這裡,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 逃亡途中,馬車駛過泥濘,眼看車輪就要散架,追兵就要趕上。
另一邊,邯鄲城門前的陷阱讓雲梯上的士兵死傷無數。
一個人,一場戰事,一個國家,命運緊緊相連,一開播就有一種回到春秋戰國的戰場的感覺。
古時的戰爭,不僅將兵法,將武器,也講人數,這黑壓壓的大軍人數,讓我看得振奮也頭皮發麻。將士們操戈搏殺的瞬間,讓人仿佛回到了那場大戰的現場。
導演在回顧這幾場戲的拍攝時,提到,戰車、弩車、臨車基本還原了史料記載,至於畫面中訓練有素的士兵,是提前大半年招募的武行兄弟,為了這幾場戲他們在新疆每天進行訓練。兩軍使用的武器和布陣也是根據歷史進行還原。
另一方面,《大秦賦》的服化道也進行了還原,就好像是兵馬俑,一比一製造出來的。
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讓我感受到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劇原來的樣子。獨一無二。
劇中兩大實力派主力演員的演技,也格外精彩。張魯一扮演的秦王,眼神堅定,意味深遠,盡顯一代雄主的野心。
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野心勃勃顧盼自雄,強臣風採一目了然。
兩個公認的實力派戲骨的豪華組合,以及氣勢恢宏的鏡頭畫面,讓《大秦賦》用極佳的視覺效果,為觀眾呈現了一段膾炙人口的歷史傳奇,也看到了一個歷史正劇該有的質量。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前後,如《武則天》《貞觀長歌》《三國演義》《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臥薪嘗膽》等高品質歷史劇層出不窮,這些作品大多收穫了不錯的收視成績。
如1994年播出的《三國演義》收視份額達到了23.5%,1995年的《武則天》收視份額達到了34.7%,當時歷史劇風光猶在。
但不足十年,歷史劇的境況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播出,前期運營投入大量資源的前提下,該劇收視率卻始終沒有衝破0.5%。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透支了湖南衛視的全部情懷,也暴露了大部分電視機觀眾的真實訴求。」
《大明王朝1566》播出的節點很微妙。當時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與《快樂男聲》紅遍大江南北,它們的出現是中國電視節目進入「娛樂時代」的重要標誌,「娛樂時代」供需關係改變後,如歷史劇這種嚴肅內容的受眾規模萎縮,是難以避免的。所以,2010年前後,如《宮》《武媚娘傳奇》《羋月傳》這些娛樂屬性更強的偽歷史劇才能快速崛起。
至此,嚴肅歷史劇數量開始斷崖式下跌。
廣電總局立項信息顯示,2015年至2019年,以「重大歷史題材」備案的劇集僅13部,其中拿到拍攝許可的僅6部,至今真正完全拍攝的僅兩部,其中一部便是《大秦賦》。此外,同樣屬於歷史劇範疇的《曹操》是以「古代傳記」進行備案的,而《天下長安》《大宋宮詞》等歷史劇則是以「古代傳奇」進行備案的。
數量銳減,讓歷史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原本受眾規模便不龐大的歷史劇,愈發門庭冷落。
然而,隨著娛樂性質的偽歷史劇(或者可以說是古裝劇)的迅速發展,觀眾看了越來越多類似的套路的劇情,也開始了挑選性的看劇,這使得古裝劇慢慢地進入了市場冷靜期。在這個古裝劇的冷靜期,去庫存似乎成了影視製作公司的重中之重。
懸而未決、窮途末路的古裝劇不在少數。從今年的市場反響而言,昔日的古裝大女主《燕雲臺》《錦繡南歌》口碑不佳,翻拍劇《鹿鼎記》遭遇群嘲,反而《清平樂》《大秦賦》雖有瑕疵,但在認可度上相對較高。
快餐型的「爽劇」已經難以滿足觀眾需要,進入審美疲勞期,製作精良的歷史正劇是否開始回歸主流? 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國策,因此,從政策導向上,影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不僅要追求經濟價值,更要實現社會導向價值。
因此,在未來古裝劇不斷細分化的市場環境中,歷史正劇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類嚴肅、冷靜的歷史正劇,需要觀眾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及人生閱歷,能夠解讀出大歷史背後的深刻內涵。
《大秦賦》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思路,可以作為歷史正劇創作的範例,也發揮了導向作用。
大秦已然收官,歷史正劇的復甦路阻且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