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晉寒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社會發展腳步的逐漸加快,以及新行業、新崗位、新觀念、新潮流的日益增多,我們不僅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要面對層出不窮的危機挑戰。
原本來說,很多人可以在同一家單位的同一個崗位,待上五年、十年、十五年……
然而現在,我們不得不面對更多的就業壓力、職業選擇、創業風口、以及失業危機。
前段時間,我收到網友阿斌的提問:「晉寒,目前我失業在家,已經半年時間了。起初我還感覺無所謂,享受沒有工作羈絆的輕鬆時光。但是失業時間越來越長,遲遲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工作,我真心有些焦慮和恐懼了,我該怎麼辦?」
現實當中,很多人和阿斌有著相同的職場經歷:感覺前公司不適合自己,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索性就辭職走人,結果長期失業在家,遲遲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正如網上說的那樣:「有的人越跳槽越輝煌,有的人越跳槽越暗淡。」
如何順利度過跳槽、失業、求職過程中帶來的空窗期和焦慮期,對於很多職場人士來說,無疑是亟需解決的事情。
01張弛有度
無論是失業歇在家,還是跳槽找工作,我們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奏。不要太鬆散,更不要太焦慮。
從一份工作過渡到另一份工作,我們可以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好好放鬆自己。
宅在家裡睡大覺也好,走出家門旅行遊歷也罷,經過短暫的休整時期(一個月左右),我們必須及時把心思收攏回來——及時投簡歷,及時找工作,及時進入工作狀態。
自由散漫的日子越拉越長,我們就會越發厭惡、畏懼工作,從而形成「不願意工作——不想找工作——害怕找工作」的惡性循環。
就算我們運氣不錯,找到一份心滿意足的工作差事,我們也會因為遲遲進入不了工作節奏,從而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在失業休整期間,我們要學會張弛有度,可以適當放鬆,同時也要保持學習、閱讀、寫作、計算機應用等等日常習慣,確保自己的工作狀態和思維活躍性。
02積極行動
工作好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難求。
在失業、跳槽、求職期間,我們總會因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感到焦慮和恐慌。時間越久,這種負面情緒越發強烈。
這個時候,我們一方面要及時調整心態,另一方面要深度反思總結。找準自己的定位方向,梳理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及時反思自己以往工作的錯誤和短板、認真盤點自己接下來工作的追求和目標。
我喜歡什麼工作?(興趣)
我能幹好什麼樣的工作?(能力)
什麼工作適合我?(局勢)
當我們的思維認知、計劃目標、生活節奏越發清晰明確的時候,我們的焦慮感和恐慌感就會隨之減弱。渾渾噩噩、雜七雜八的生活節奏只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
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妥協讓步,為了保存自己的工作狀態,我們要在「興趣」、「能力」、「局勢」之間衡量取捨。
不要期盼完美無缺的工作崗位,稍有突破口我們就應該迅速行動起來。跳槽擇業不一定非要追求更好的工作,而是應該謀求全新的開始。正如暢銷書《撒哈拉不哭泣》當中,作者艾文茵寫的那樣:「一旦方向篤定再苦也不算流浪,只要精神有依附顛簸也是成長。」
無論我們處於人生哪一個奮鬥階段,我們都應該抱著學習成長的態度,去迎接每一種職業方向和職場歷練。尤其在失業、跳槽、求職這段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我們絕對不能「漫無目的」的等待,也不能「心比天高」的期盼。
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
03
在暢銷書《遠見》當中,作者克裡斯滕森以15年為一個階段,將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分成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是強勢開局的階段;
第二階段是聚焦長板的階段;
第三階段致力於實現持續的影響力的階段。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的職業道路非常曲折和漫長。我們不能因為短暫的失敗低潮而自暴自棄;也不能因為瞬間的成功而自鳴得意。
在長達40多年的職業道路上,我們要善於從前一個工作崗位上吸取經驗,應用到下一個工作崗位上面。儘量確保經驗、人脈、知識、能力、思維的傳承和連續。
正如偉大物理學家牛頓說的那樣:「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只要善於學習和思考,我們就能把過往的經驗、挫折、失敗、業績當成穩定可靠的臂膀和脊梁,一步一個臺階,漸漸走向成功。
有句古話說道:「人挪活,樹挪死。」
很多人抱著這樣的態度跳槽辭職,結果越跳槽越糟糕。殊不知人們必須帶著「泥土」挪動,這樣才能走的更加穩固和長遠。
所謂「泥土」,就是我們的能力優勢,經驗優勢、思維優勢、人脈優勢。尤其在在失業、跳槽、求職的調整時期,我們要合理定位、規劃總結、及時復盤……把前一份工作的經驗、能力、閱歷打包帶走,應用到下一份工作中去,從而實現能力上的遷移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