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小匠:世界級非遺廣東粵劇

2021-03-01 大師小匠

表演藝術

綜述: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基礎表演:傳統粵劇的基礎表演程式,如「拉山」「雲手」等動作,都有自己的特點,保留著古拙、剛勁的藝術風格。在長期舞臺藝術實踐中,前輩藝人創造了「大架」「十八羅漢架」「五更架」「鑼邊大滾花」「七槌頭」等表演程式組合,經過不斷的篩選、積澱和豐富,形成了鮮明的粵劇特點。隨著粵劇與京劇等劇種的藝術交流漸多,粵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不斷地吸收、借鑑、學習其它藝術形式為己所用,形成駁雜、多彩、全面的程式特點。

唱腔:粵劇為多聲腔劇種。其唱腔結構體制主要為板腔體,兼有曲牌體。其聲腔有梆子、二黃、高腔、崑腔、專腔、歌謠、雜曲等。其中梆子、二黃為基本聲腔,習稱「梆黃」。

大腔,原用於高腔劇目中,並有「大腔首板」「大腔中板」「大腔四門」等板式之分。保留著一人清唱、眾人相合,鼓鑼間奏、不尚管弦,以及高亢、明麗的風格和特點。

崑腔,粵劇習稱「昆牌子」。早期的昆牌子,不少是從崑曲中直接吸收過來的。這些牌子,曲文大都出自崑曲原本。昆牌子詞格,多為長短句,也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但數量不多。粵劇中,今尚保留近百支高昆牌子,它們都有一定的曲詞和鑼鼓伴奏程式,但都已脫離了原來劇目而被單獨使用。原有牌名遺失較多,常以唱詞首句稱呼或套用其他牌名代之。其常用調式有商調、角調、羽調,均為五聲音階;宮調式為七聲音階。

梆子,其唱腔特點是以梆擊節,高亢激越。擊節之梆,也稱「柝古」,南方叫「木魚」。早期以梆(即「木魚」或稱「卜魚")、笛(嗩吶、竹笛)、二弦伴奏,稱為「梆笛組合」。打擊樂器用「大鑼鼓」,又稱「高邊鑼鼓"。

歌謠,粵劇歌謠體唱腔有「木魚」「龍舟」「南音」「粵謳」「板眼」「芙蓉」等。

演唱:粵劇演唱分平喉(男腔真嗓發聲)、子喉(女腔假嗓發音)、大喉(又稱「霸腔"「左撇」,男腔真嗓發聲,兼用假嗓)、玉帶左(又稱「平霸」,男腔真嗓發聲)。生、醜用平喉,花旦用子喉,小武、武生、花臉用大喉,末、婆用平喉。「武戲文做」的小武、武生多用玉帶左。平喉、子喉唱本腔(指各種板式、曲牌的基本曲調);大喉、玉帶左往往將本腔翻高四至五度行腔。「問字拶腔」是粵劇主要潤腔方法,行腔一要順乎詞意,二要講究字聲、語調,不求花哨,由此形成了粵曲的腔由字出、字隨腔落,調式變化與節奏變換自然、順暢之特點。

說白:粵劇說白的最初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直到民國早期,粵語才真正成為演出的基本語言。粵劇說白按照押韻與否可分為八種,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裏白。

武打:把實用性和技擊性都十分強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粵劇舞臺上表演,是早期粵劇的表演特色。以實用性武技入戲,在其它地方劇種中較為少見。相對於以京劇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慣將傳統粵劇武戲技能稱為南派武技。這是粵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特徵。其內容包括「打真軍」「六點半棍」「打五件」等武技,和「嘔真血」「玩肚」「耍牙」等特技表演,以及跟鬥、把子等武功技巧。

行當:粵劇原有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等十大行當,後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六大類。粵劇表演帶有質樸粗獷的特色,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靶子、手橋、少林拳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十分出色。粵劇化妝簡練,色彩濃豔,服裝多採用廣繡,精美華麗,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排場藝術:排場是傳統粵劇演出的主要藝術元素。它是傳統粵劇舞臺程式動作的有機組合。早期粵劇「提綱戲」沒有完整規範的文字劇本,藝人只有掌握大量排場,方能應付當時粵劇的演出。

舞臺美術

化妝:粵劇習慣將演員的面部化妝稱為「妝身」。它包括各表演行當的妝身,以及「開面」和面譜。早期粵劇戲班演員妝身相對較為簡單,只用烏煙按自己眉眼勾畫,雙頰塗紅粉,小武演員要表演火爆武戲場面時,則採用「不貼色」,運用氣功,使臉面瞬間變紅、變白、變青,以此表現人物情緒。20世紀20年代,粵劇學習京劇的化妝方法,為修飾演員的面型,生腳將勒人字形的水紗改勒圓形,旦腳貼片子;花面開面使用面布,在耳邊加插雙翅,一些較常使用的面譜,如「關公面」「包公面」等,改按京劇臉譜勾畫。但在旦腳頭飾方面,粵劇趨務時尚,為與當時的「膠片」戲服相配,使用了「正鳳」「側鳳」「片子石」等頭飾。因各地方劇種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鑑、交流,現時化妝的總體樣式已趨於大致相同。

戲服:粵劇早期的戲服並非如其它劇種一樣以明代衣冠作為戲裝,而是自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戲服樣式均是廣繡企領長袍,闊口、中袖,此種裝扮與當時生活裝束相近,在舞臺表演時寬鬆自由、不受拘束。其後,粵劇戲班借鑑京劇的戲服和裝扮,使戲服更好地成為表演程式和技藝的依託。例如由於引進了水袖,就必然帶來舞動水袖的水袖功,腰扎「板帶」,就要熟悉踢板帶的技巧,這樣就將戲服和表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在引進京劇服裝的同時,也保留了傳統粵劇的部分特色,如來自人和木偶同臺的「陰陽班」中武場角色的戲裝「鬼衣大帶」等。

隨著戲曲舞臺追求人物個性化的潮流,粵劇戲服也逐漸擺脫類型化的羈絆,向類型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粵劇戲服鮮明的特色在於其「廣繡」工藝。它構圖飽滿、花紋繁褥、圖案生動,裝飾性強,色彩濃豔,色塊對比強烈,與粵劇舞臺所洋溢的熱烈明快的嶺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協調。

頭飾:粵劇髮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頭套、髮髻、飾物,並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髮髻、髮辮、發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及保養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頭飾種類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貴妃配戴的頭飾也有正鳳和鳳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實男角亦有頭飾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類。《紅樓夢》中賈寶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據《香江梨園:粵劇文武生羅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為太子或年輕將領作用的。冠頂作雲龍吞珠圖紋,加上大紅球纓,插上雉雞尾的則是軍中的主將。

舞臺用品:粵劇戲班把道具、盔頭、須口、靴鞋、把子等舞臺用具分放在特製的木箱內,概稱「雜箱」。箱內物品,種類繁多。與其它劇種相較,部份名雖異,但物相同,如盔頭類之福儒巾,京劇稱文生巾;道具類之鬥倌,京劇稱喜神;粵劇的檯圍椅褡,京劇稱桌圍椅帔;它們的樣式和功能都完全一樣。有些名雖同,但物各異,如粵劇的水火棍,就取代了京劇的玉棍、盤龍棍、笞棍等幾種不同樣式的舞臺演出所用木棍的功能作用。有部分是傳統粵劇特有的,最能體現粵劇特色的物品,如須口類的五色須,靴鞋類的廣東蹺,道具類的「雷公翼」「日月牌」等。現時粵劇雜箱的所有舞臺用品,無論是製作材料、樣式、功能,都與京劇大致相同。

表演場所:粵劇習慣將舞臺布景的崗位和人員,統稱為「畫部」。早期粵劇多在農村搭戲棚演出,和其它劇種一樣,都是以一桌兩椅變化組合成象徵性的舞臺景物,尚無「布景」可言。新中國成立後,粵劇的布景在粵劇界「淨化舞臺」的實踐中得到了改進,並沿著民族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劇場開始構建了天幕、底幕、大幕、二道幕、「弗拉」「雞翼」等組成的鏡框式舞臺;還出現了民間圖案裝飾的臺框裝置;舞美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具有中國水墨畫風格的軟幕布景;又借鑑吸收了線網貼布畫技術和幻燈新技術,使粵劇舞臺形成了遠景、中景、近景融為一體的立體布景。隨著導演制度和舞臺美術設計制度的建立,粵劇舞臺的布景更趨向於創意化、風格化,與戲劇整體風格的協調亦更為緊密。舞臺美術設計和製作程序也更進一步規範化,較有規模的粵劇院團還設立了舞臺工廠,粵劇舞臺美術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樂隊樂器:粵劇樂隊舊稱「棚面」,早期基本沿襲「外江班」的文武場體制,由5人組成,稱「五架頭」。樂隊分為左、右場。左場操二弦兼吹嗩吶,二場操月琴兼吹橫簫;右場司鼓,中場司大鈸兼操二弦,還有大鑼手。另外,還有一種專為堂會、廟會、紅白喜事、遊行、迎送等場合演奏的樂隊,稱為「八音班」,以簫、笛(大、小嗩吶)、月琴、提琴、板鼓、鑼、鈸等樂器組成,有時也作為粵劇和粵曲歌班的伴奏樂隊。「本地班」形成後,粵劇樂隊逐漸豐富,分工也漸細緻。此外,受聲腔流變的影響,主奏樂器與組合方式也出現過幾次較大的變化。

相關焦點

  • 大師小匠喜獲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兩項大獎
    自我造血」,在不破壞非遺生態的前提下實現非遺的產業化等非遺的創新化傳承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對非遺的搶救性保護等議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建議。最後的頒獎環節分別頒發「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此次頒發的三大獎項,是表彰近年來為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做出卓越成績的個人,從創新性、可持續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國內外交流、及獲得社會榮譽等方面進行了評估。大師小匠(天津)文化有限公司劉奕、白浩分別被評為「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
  • 「粵音繞梁」非遺專列走進梅花獎得主吳非凡老師的粵劇世界
    大洋網訊 11月25日,「傳廣府文化·承非遺瑰寶」的第一班非遺列車正式發車,十幾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廣東粵劇博物館,跟隨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吳非凡老師學習廣府文化瑰寶粵劇的知識、品析粵劇獨韻、了解粵劇妝面及行頭。
  • 粵劇名家齊聚酷狗直播,共同呈獻「七一」主題粵劇晚會
    7月1日,「風展紅旗如畫——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主題粵劇晚會」在酷狗直播等網絡平臺上演。來自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珠海市文化館、中山市香山粵劇研究院的粵劇名家齊聚廣東粵劇藝術中心,用紅色經典粵劇曲目獻禮、致敬,並以網際網路直播的創新形式推廣粵劇這一富有嶺南特色的世界級「非遺」文化。據統計,本場活動累計線上觀看人數超35萬。
  • 【活動】非遺「靜」距離!粵劇頭飾手藝人,解讀非遺手藝密碼!
    本周六,南莊鎮文化志願者協會特邀粵劇頭飾工匠寧靜老師到南莊,進行「面對面」交流,帶你穿梭古今,解讀非遺手藝密碼!手把手教你製作粵劇頭飾,感受民族傳統工藝魅力,體會匠心獨運的傳統文化,共同傳承南莊非遺文化。
  • 粵劇名家讓順德戲迷過足「戲癮」,業內專家呼喚「劇構」
    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廣東省藝研所於6月13、14日在順德舉辦「奼紫嫣紅映藝香——粵劇名家折子戲順德專場展演暨粵港澳大灣區粵劇傳承發展研討會」。本次活動由廣東粵劇院一團、佛山市藝術創作院聯合承辦。藝術家精湛的表演詮釋了世界級「非遺」粵劇的藝術底蘊,專家們也為粵劇的傳承發展建言獻策,「劇構」呼之欲出。
  • 吳川粵劇南派藝術一代宗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國光先生逝世
    廣東各大粵劇團紛紛獻上花圈,為」一代傳人「老藝術家林國光先生送上最後一程。尤其是他領銜自導自演的《草莽英風》中的南派藝術特色,其粗獷豪放火爆壯烈,勇猛逼真的傳統排場,在上世紀末曾轟動羊城,飲譽港澳,馳名海外,為粵港澳聯合將粵劇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級」非遺提供了「含金量最高」的藝術元素。從而使南派藝術之精彩亮耀國際大舞臺。林國光勞苦功高,啟迪後人。林國光先生德藝雙馨,品格高尚,低調做人,規矩做事,高調創業!淡薄名利。只聞花香,不聞銅嗅!
  • 奼紫嫣紅映藝鄉,粵劇名家將在順德上演折子戲專場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將於當天在佛山順德舉行「粵劇名家順德折子戲專場展演」,14日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粵劇傳承發展研討會」。本次活動由廣東粵劇院一團、佛山市藝術創作院聯合承辦。
  • 製作粵劇頭飾,傳承非遺文化: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舉辦粵劇頭飾非遺體驗活動
    >「粵劇頭飾」非遺傳承人寧靜(左二)在指導大學生體驗製作流程。      邂逅非遺文化「粵劇頭飾」,碰撞出炫麗的火花。日前,一場體驗「粵劇頭飾」製作的活動在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文化中心舉辦,受到了一群大學生學員們的熱捧。      此次活動由共青團南莊鎮委員會主辦,南莊鎮在校大學生協會承辦。活動以「『粵』動·嶺南精髓」為主題,旨在弘揚南莊傳統文化精神和加深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認識。
  • 「穗港澳粵劇日」,三地粵劇大佬粉墨登場,還有南國小紅豆來湊熱鬧~
    2016「穗港澳粵劇日」演出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荔灣區人民政府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荔灣區文化館、粵劇藝術博物館、廣東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鑾輿堂、荔灣區粵劇曲藝協會、廣東八和粵劇團、廣州市穗演文化活動策劃有限公司、嶺南戲劇藝術團和廣州文化公園協辦。專場演出現場精彩紛呈,跟著政務君的鏡頭一睹為快吧!
  • 走進粵劇的百花深處 看非遺如何傳承與創新
    優秀劇目展演、華人華僑社團粵劇粵曲聯展、粵劇電影展映、粵劇研討會以及粵劇名師講座等活動,受到粵劇愛好者的追捧。粵劇於2009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粵劇入選「世遺」已步入第二個十年。11月29日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粵劇日」,從粵劇節期間的多項活動以及多方反饋來看,新時期粵劇的傳承與發展始終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 經典粵劇《玉簪記》重排,粵劇名家蔣文端、林家寶聯袂出演
    瑤琴酬知己,相思未識有藩籬……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祝燕彩圖/廣東粵劇院提供10月9日、10日晚,廣東粵劇院「周末睇大戲」系列演出精彩呈獻,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粵劇《玉簪記》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重排首演。
  • 粵劇仍有老廣愛 傳承面臨四障礙
    作為廣府大戲,粵劇已有200多年歷史。2009年9月30日,廣東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嶺南地區首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比國劇京劇還早一年。   一直以來,粵劇始終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擁躉眾多,粵劇生命力之活躍令中國曲藝家協會有關專家前往廣東調研之後發出「廣東粵曲無淡季」的感慨。
  • 紀念粵劇大師羅家寶專場晚會舉行
    晚會由廣東粵劇蝦腔藝術研究會、胡智榮文化基金、廣東八和會館聯合演出,以紀念粵劇一代宗師羅家寶誕辰九十周年做主題,知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爭相登臺,走進經典,傳唱蝦腔。羅家寶創立的蝦腔,是當今最流行的粵劇唱腔流派之一,亦是非遺物質文化的瑰寶。
  • 盛世非遺 御匠採耳 御匠採耳品牌升級發布會圓滿成功
    2020年10月16日上午,在杭州市蕭山區錢江世紀公園D區長安宴國際大酒店,採耳匠文化傳播(杭州)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御匠採耳」品牌升級發布會隆重舉行。御匠採耳創始人朱菊女士、御匠採耳合伙人、加盟商、學員參與本次發布會。
  • 2017年粵劇華光師傅寶誕巡遊慶典
    以前每年的華光師父(粵劇戲神)誕辰,粵劇藝人都會抬著華光師父的神像巡遊。而載著神像的依仗被成為「鑾輿」,抬此鑾輿的任務,按行內規定,必須由龍虎師父擔任,故此把龍虎武師的群眾性行會組織稱作「鑾輿堂」。這就是廣東粵劇鑾輿堂得名的由來。
  • 粵劇大師白駒榮
    白駒榮(1892—1974) 粵劇白派藝術創始人。原名陳榮, 字少波, 廣東順德人。其父陳厚英是粵劇演員。
  • 【本土】知道粵劇祖師是華光,你就夠有文化嗎?
    相傳清朝雍正年間,北京名藝人張五,因演出時常借題發揮,諷刺抨擊官府的醜惡,故為官府不容,遂南來廣東避禍,在佛山大基尾寄居,得到瓊花會館中粵劇藝人的照顧,便把「唱做念打」等舞臺藝術悉心傳授給粵劇藝人,藝人們只稱他為「張師傅」。他逝世後,藝人奉他為祖師,牌位寫上「張騫先師」,每年三月廿八是他的誕辰,俗稱師傅誕,必隆重致祭。至于田竇二師,粵劇老前輩說是兩位仙童。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粵劇《胡不歸》
    演出單位廣東粵劇院廣東粵劇院成立於1958年,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廣東粵劇團。首任院長為著名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現任院長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和文華表演獎得主曾小敏。現有一團、二團、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舞美設計製作中心等12個內設機構。
  • 北京10位非遺大師亮手藝守「藝」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明代古剎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裡,非遺大師亮手藝,呼籲更多人關注傳統技藝。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古都新韻 匠心傳承 2020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非遺創新發展系列推廣活動」全程雲直播,邀請觀眾隔空飽眼福。
  • 網易雲音樂《不曾遺忘的符號》第三期:Tizzy T曾小敏合唱粵劇經典
    9月27日,網易雲音樂與新華社「聲在中國」聯合推出的非遺音樂紀錄微綜藝《不曾遺忘的符號》播出第三期《好耐冇見啦》,上線兩天播放量已超過240萬。  本期節目中,廣東籍音樂人Tizzy T謝銳韜來到廣州,拜訪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雙方將古曲底蘊、粵劇韻味、現代元素充分融合,創作並演繹了說唱版《帝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