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綜述: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基礎表演:傳統粵劇的基礎表演程式,如「拉山」「雲手」等動作,都有自己的特點,保留著古拙、剛勁的藝術風格。在長期舞臺藝術實踐中,前輩藝人創造了「大架」「十八羅漢架」「五更架」「鑼邊大滾花」「七槌頭」等表演程式組合,經過不斷的篩選、積澱和豐富,形成了鮮明的粵劇特點。隨著粵劇與京劇等劇種的藝術交流漸多,粵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不斷地吸收、借鑑、學習其它藝術形式為己所用,形成駁雜、多彩、全面的程式特點。
唱腔:粵劇為多聲腔劇種。其唱腔結構體制主要為板腔體,兼有曲牌體。其聲腔有梆子、二黃、高腔、崑腔、專腔、歌謠、雜曲等。其中梆子、二黃為基本聲腔,習稱「梆黃」。
大腔,原用於高腔劇目中,並有「大腔首板」「大腔中板」「大腔四門」等板式之分。保留著一人清唱、眾人相合,鼓鑼間奏、不尚管弦,以及高亢、明麗的風格和特點。
崑腔,粵劇習稱「昆牌子」。早期的昆牌子,不少是從崑曲中直接吸收過來的。這些牌子,曲文大都出自崑曲原本。昆牌子詞格,多為長短句,也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但數量不多。粵劇中,今尚保留近百支高昆牌子,它們都有一定的曲詞和鑼鼓伴奏程式,但都已脫離了原來劇目而被單獨使用。原有牌名遺失較多,常以唱詞首句稱呼或套用其他牌名代之。其常用調式有商調、角調、羽調,均為五聲音階;宮調式為七聲音階。
梆子,其唱腔特點是以梆擊節,高亢激越。擊節之梆,也稱「柝古」,南方叫「木魚」。早期以梆(即「木魚」或稱「卜魚")、笛(嗩吶、竹笛)、二弦伴奏,稱為「梆笛組合」。打擊樂器用「大鑼鼓」,又稱「高邊鑼鼓"。
歌謠,粵劇歌謠體唱腔有「木魚」「龍舟」「南音」「粵謳」「板眼」「芙蓉」等。
演唱:粵劇演唱分平喉(男腔真嗓發聲)、子喉(女腔假嗓發音)、大喉(又稱「霸腔"「左撇」,男腔真嗓發聲,兼用假嗓)、玉帶左(又稱「平霸」,男腔真嗓發聲)。生、醜用平喉,花旦用子喉,小武、武生、花臉用大喉,末、婆用平喉。「武戲文做」的小武、武生多用玉帶左。平喉、子喉唱本腔(指各種板式、曲牌的基本曲調);大喉、玉帶左往往將本腔翻高四至五度行腔。「問字拶腔」是粵劇主要潤腔方法,行腔一要順乎詞意,二要講究字聲、語調,不求花哨,由此形成了粵曲的腔由字出、字隨腔落,調式變化與節奏變換自然、順暢之特點。
說白:粵劇說白的最初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直到民國早期,粵語才真正成為演出的基本語言。粵劇說白按照押韻與否可分為八種,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裏白。
武打:把實用性和技擊性都十分強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粵劇舞臺上表演,是早期粵劇的表演特色。以實用性武技入戲,在其它地方劇種中較為少見。相對於以京劇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慣將傳統粵劇武戲技能稱為南派武技。這是粵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特徵。其內容包括「打真軍」「六點半棍」「打五件」等武技,和「嘔真血」「玩肚」「耍牙」等特技表演,以及跟鬥、把子等武功技巧。
行當:粵劇原有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等十大行當,後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六大類。粵劇表演帶有質樸粗獷的特色,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靶子、手橋、少林拳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十分出色。粵劇化妝簡練,色彩濃豔,服裝多採用廣繡,精美華麗,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排場藝術:排場是傳統粵劇演出的主要藝術元素。它是傳統粵劇舞臺程式動作的有機組合。早期粵劇「提綱戲」沒有完整規範的文字劇本,藝人只有掌握大量排場,方能應付當時粵劇的演出。
舞臺美術
化妝:粵劇習慣將演員的面部化妝稱為「妝身」。它包括各表演行當的妝身,以及「開面」和面譜。早期粵劇戲班演員妝身相對較為簡單,只用烏煙按自己眉眼勾畫,雙頰塗紅粉,小武演員要表演火爆武戲場面時,則採用「不貼色」,運用氣功,使臉面瞬間變紅、變白、變青,以此表現人物情緒。20世紀20年代,粵劇學習京劇的化妝方法,為修飾演員的面型,生腳將勒人字形的水紗改勒圓形,旦腳貼片子;花面開面使用面布,在耳邊加插雙翅,一些較常使用的面譜,如「關公面」「包公面」等,改按京劇臉譜勾畫。但在旦腳頭飾方面,粵劇趨務時尚,為與當時的「膠片」戲服相配,使用了「正鳳」「側鳳」「片子石」等頭飾。因各地方劇種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鑑、交流,現時化妝的總體樣式已趨於大致相同。
戲服:粵劇早期的戲服並非如其它劇種一樣以明代衣冠作為戲裝,而是自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戲服樣式均是廣繡企領長袍,闊口、中袖,此種裝扮與當時生活裝束相近,在舞臺表演時寬鬆自由、不受拘束。其後,粵劇戲班借鑑京劇的戲服和裝扮,使戲服更好地成為表演程式和技藝的依託。例如由於引進了水袖,就必然帶來舞動水袖的水袖功,腰扎「板帶」,就要熟悉踢板帶的技巧,這樣就將戲服和表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在引進京劇服裝的同時,也保留了傳統粵劇的部分特色,如來自人和木偶同臺的「陰陽班」中武場角色的戲裝「鬼衣大帶」等。
隨著戲曲舞臺追求人物個性化的潮流,粵劇戲服也逐漸擺脫類型化的羈絆,向類型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粵劇戲服鮮明的特色在於其「廣繡」工藝。它構圖飽滿、花紋繁褥、圖案生動,裝飾性強,色彩濃豔,色塊對比強烈,與粵劇舞臺所洋溢的熱烈明快的嶺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協調。
頭飾:粵劇髮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頭套、髮髻、飾物,並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髮髻、髮辮、發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及保養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頭飾種類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貴妃配戴的頭飾也有正鳳和鳳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實男角亦有頭飾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類。《紅樓夢》中賈寶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據《香江梨園:粵劇文武生羅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為太子或年輕將領作用的。冠頂作雲龍吞珠圖紋,加上大紅球纓,插上雉雞尾的則是軍中的主將。
舞臺用品:粵劇戲班把道具、盔頭、須口、靴鞋、把子等舞臺用具分放在特製的木箱內,概稱「雜箱」。箱內物品,種類繁多。與其它劇種相較,部份名雖異,但物相同,如盔頭類之福儒巾,京劇稱文生巾;道具類之鬥倌,京劇稱喜神;粵劇的檯圍椅褡,京劇稱桌圍椅帔;它們的樣式和功能都完全一樣。有些名雖同,但物各異,如粵劇的水火棍,就取代了京劇的玉棍、盤龍棍、笞棍等幾種不同樣式的舞臺演出所用木棍的功能作用。有部分是傳統粵劇特有的,最能體現粵劇特色的物品,如須口類的五色須,靴鞋類的廣東蹺,道具類的「雷公翼」「日月牌」等。現時粵劇雜箱的所有舞臺用品,無論是製作材料、樣式、功能,都與京劇大致相同。
表演場所:粵劇習慣將舞臺布景的崗位和人員,統稱為「畫部」。早期粵劇多在農村搭戲棚演出,和其它劇種一樣,都是以一桌兩椅變化組合成象徵性的舞臺景物,尚無「布景」可言。新中國成立後,粵劇的布景在粵劇界「淨化舞臺」的實踐中得到了改進,並沿著民族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劇場開始構建了天幕、底幕、大幕、二道幕、「弗拉」「雞翼」等組成的鏡框式舞臺;還出現了民間圖案裝飾的臺框裝置;舞美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具有中國水墨畫風格的軟幕布景;又借鑑吸收了線網貼布畫技術和幻燈新技術,使粵劇舞臺形成了遠景、中景、近景融為一體的立體布景。隨著導演制度和舞臺美術設計制度的建立,粵劇舞臺的布景更趨向於創意化、風格化,與戲劇整體風格的協調亦更為緊密。舞臺美術設計和製作程序也更進一步規範化,較有規模的粵劇院團還設立了舞臺工廠,粵劇舞臺美術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樂隊樂器:粵劇樂隊舊稱「棚面」,早期基本沿襲「外江班」的文武場體制,由5人組成,稱「五架頭」。樂隊分為左、右場。左場操二弦兼吹嗩吶,二場操月琴兼吹橫簫;右場司鼓,中場司大鈸兼操二弦,還有大鑼手。另外,還有一種專為堂會、廟會、紅白喜事、遊行、迎送等場合演奏的樂隊,稱為「八音班」,以簫、笛(大、小嗩吶)、月琴、提琴、板鼓、鑼、鈸等樂器組成,有時也作為粵劇和粵曲歌班的伴奏樂隊。「本地班」形成後,粵劇樂隊逐漸豐富,分工也漸細緻。此外,受聲腔流變的影響,主奏樂器與組合方式也出現過幾次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