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澳粵劇日」,三地粵劇大佬粉墨登場,還有南國小紅豆來湊熱鬧~

2021-02-19 荔灣政務

一笛胡笳掩卻了琵琶聲浪 
一陣陣胡笳聲響 一縷縷荒煙迷恫 

——粵曲《昭君出塞》片段

你知道嗎?昨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自2003年起,穗港澳三地政府確定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日為「穗港澳粵劇日」。今年是第13個「粵劇日」。

11月27日下午,

粵劇藝術博物館傳來陣陣餘音,

2016「穗港澳粵劇日」

系列演出活動精彩上演,

三個專場活動、三地粵劇大佬

讓廣大劇迷過足了一把「戲癮」!

2016「穗港澳粵劇日」演出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荔灣區人民政府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荔灣區文化館、粵劇藝術博物館、廣東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鑾輿堂、荔灣區粵劇曲藝協會、廣東八和粵劇團、廣州市穗演文化活動策劃有限公司、嶺南戲劇藝術團和廣州文化公園協辦。

專場演出現場精彩紛呈,

跟著政務君的鏡頭一睹為快吧!


11月26日、27日,三個專場(粵曲演唱、粵劇折子戲表演、粵劇名曲演唱)分別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劇場廣州文化公園中心臺上演。

詼諧的《遊龍戲鳳》逗得觀眾笑聲連連,生龍活虎的《色彩繽紛,起舞氍毹(qú shū)》展示了粵劇行當、情深意切的《悲怨別重臺》則讓臺下的觀眾大叔忍不住閉眼陶醉……


值得一提的是用粵劇官話演唱的折子戲《遊龍戲鳳》。來自中國香港的表演者何家耀向政務君介紹,粵劇官話是粵劇最早的形態,用的基本是中州韻,接近屬於北方方言的桂林官話,聽起來和普通話的發音有點類似。何家耀介紹,這是因為粵劇形成於清代十三行時期,當時從全國各地的客商來到十三行經商,同時也吸引了各省的戲班來此演出,最開始用的就是官話,後來各省的戲曲漸漸被廣東戲班本土化,便出現了用粵語演唱的粵劇。


活動邀請了穗港澳知名粵劇藝術家參加演出,有劇迷熟知的小神鷹、我自強、梁耀安、黎佩儀、曾慧、何萍等,他們為劇迷獻演了不同風格和流派的粵劇藝術劇目。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省級非遺粵劇傳承人小神鷹,原名梁錦麟,7歲練功,9歲登臺,在舞臺上活躍近70年,是不折不扣的「老戲骨」。27日晚,小神鷹與李陳桂蘭攜手帶來對唱《上林苑題詩》,引得臺下掌聲連連。

小神鷹稱,粵劇是廣東省的地方文化劇種,又是荔灣區的文化品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穗港澳粵劇日」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粵劇藝術,讓粵劇煥發了新的光彩。


梁耀安:每年11月最後一個周日,全球喜愛粵劇的華人都會共同慶祝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著名粵劇文武生梁耀安還向政務君介紹,早在2003年以前,穗、港、澳各地的粵劇曲藝人就自發形成了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日進行粵劇演出的傳統。2003年起「粵劇日」得到了穗港澳三地政府的支持後,更是加深了三地粵劇藝術的交流。每年的這個時候,世界各地喜愛粵劇的華人也會回到國內共同慶祝。


這個粵劇日,不但有「hold」住全場的老戲骨,還有青春煥發的「小鮮肉」。

27日的「粵劇折子戲表演」中,《色彩繽紛,起舞氍毹》就是由廣州市荔灣地區粵劇曲藝協會的小朋友擔綱,展示了生、旦、淨、末、醜、外、小、夫、貼、雜10大粵劇行當。

粵劇行當展示《色彩繽紛,起舞氍毹》。

粵劇藝術博物館少兒粵劇培訓中心的小朋友則表演了粵劇折子戲《昭君出塞》。


在後臺,小朋友們有說自己上臺有點緊張的,也有說自己身經百戰早就不會怯場的,還有的小朋友遺憾地表示:「等我上了初中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學粵劇了。」當政務君問到小朋友們長大後還想不想繼續學粵劇時,他們們爆發出一陣響亮的聲音——「想!」


南國小紅豆,來張合影吧~

【記者 劉玉倩 鄧睆】

攝影 許廣敏

【編輯 橙子魚】

相關焦點

  • 第三屆「紅豆杯」、「紅豆新芽杯」粵劇網絡展演頒獎儀式順利舉行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2017年1月12日,第三屆紅豆杯、紅豆新芽杯粵劇網絡展演頒獎儀式在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三樓會議室隆重舉行
  • 17位粵港澳粵劇名家聯袂上演傳統名劇《胡不歸》2020粵劇新年盛會...
    17位粵港澳粵劇名家聯袂上演傳統名劇《胡不歸》2020粵劇新年盛會12月30日晚開鑼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12-31 一晚便可欣賞到粵港澳三地粵劇名伶各具特色的表演風格,令來自粵港澳三地的觀眾大呼過癮。
  • 粵劇《鸞鳳分飛》
    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現在只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誕日戲前由臺柱演員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戲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員演出的送子簡本。若在演出日遇上張五先師或田竇二師等誕辰節慶時,一般在夜戲尾場前,棚面和演員們在後臺師父神位前,演出賀壽送子,稱為後臺賀壽送子。神功戲尾戲有封臺儀式,演員的穿載和演出類似跳加官,但相對地簡短得多。
  • 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助力從化小紅豆茁壯成長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2月6日下午,從化街口街小紅豆藝術團在廣州參加慈善演出後
  • 粵劇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
  • 大型原創粵劇《南國菩提》馬來西亞公演盛況空前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圖為原創粵劇《南國菩提》劇照
  • 粵劇名家齊聚酷狗直播,共同呈獻「七一」主題粵劇晚會
    7月1日,「風展紅旗如畫——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主題粵劇晚會」在酷狗直播等網絡平臺上演。來自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珠海市文化館、中山市香山粵劇研究院的粵劇名家齊聚廣東粵劇藝術中心,用紅色經典粵劇曲目獻禮、致敬,並以網際網路直播的創新形式推廣粵劇這一富有嶺南特色的世界級「非遺」文化。據統計,本場活動累計線上觀看人數超35萬。
  •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將於8月9日晚19:00播出第一期節目,在接下來的四個月時間,十六位優秀青年演員將在節目中輪番亮相,讓我們一起感受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的閃亮風採!《粵劇有我地》——朱建豪
  • 「潘金蓮」「刁蠻公主」……粵劇名家崔玉梅把這些角色演活了!
    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穗文廣旅宣 文瑤  2020-10-10 「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是國家非遺點亮夜間經濟的成功嘗試,也是向世界宣傳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 粵劇基金會領導讚揚小紅豆在艾米金稻音樂節精彩演出
    11月7日,金風送爽,秋景絢麗,街口風雲嶺谷地歡樂海洋,艾米金稻田疇披上節日盛裝,「碩果盈秋·音悅稻田」2020年艾米金色稻田音樂節歡盛開幕,廣州遊客
  • 穗港合作《二郎傳奇》再掀粵劇新浪潮
    李居明近年來致力於粵劇創作,已連續創作了27部新劇目。他酷愛中國傳統文化,文學與文字功底深厚,其創作的劇本紮實,蘊涵人生哲理和文學韻味,併網羅了目前粵劇界最當紅的多位粵劇名伶進行劇目演繹,由此掀起粵劇新浪潮。粵劇《二郎傳奇》作為香港與廣州粵劇交流、穗港合作的又一佳作,不禁再掀粵劇新浪潮。 經三度合作後,李居明對廣州粵劇團的製作演出實力相當認可。
  • 佛山粵劇華光誕明天開鑼!眾星齊聚,紅豆飄香
    10月25日下午,為期十天的粵韻傳承·華光盛典——2019佛山粵劇華光誕民俗活動將在廣東粵劇博物館隆重拉開帷幕。今年的華光誕,不僅有著名粵劇藝人小神鷹、曾小敏、崔玉梅等同臺獻藝,還特地推出了粵劇化妝體驗、創意粵劇遊、粵劇電影展映等豐富節目,可謂是「好戲連臺」。
  • 粵劇下朗,傳承有道!結合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張槎街道打響「粵劇下朗」文化品牌
    11月4日至5日,禪城區張槎街道下朗文化廣場熱鬧不已,佛山粵劇周2019佛山市私夥局聯盟系列活動梨園廣場粵劇粵曲展演的第一場在下朗文化廣場舉行,每天三場,唱足兩天,村民在家門口享受視聽盛宴。下朗,這個粵劇文化古村,因粵劇而聞名,也因粵劇而聚人,依靠著「南海十三郎」故鄉的深厚歷史底蘊,打造了「粵劇下朗」的文化品牌。在村裡,私夥局每周一次聚會,粵劇中心公園刻著粵劇文化石碑,設立起粵劇文化旅遊辦公室、《南國紅豆》工作室,隨處可見的粵劇文化元素,透露著其傳承優秀文化之道。
  • 粵劇盛宴|馬師曾、紅線女經典粵劇粵曲迴響廣州中山紀念堂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文瑤12月26日晚,「永恆的藝術——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歐凱明(中)、李嘉宜等表演《關漢卿》之「決寫竇娥冤」 通訊員文瑤 攝2020年,欣逢粵劇馬派藝術創始人馬師曾誕辰120周年、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誕辰95周年以及紅線女創辦的廣州紅豆粵劇團成立30周年。
  • 粵劇《新再世紅梅記》
    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 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莞90後粵劇演員唐沛文:從粵劇新苗到粵劇...
    &nbsp&nbsp&nbsp&nbsp痴迷粵劇,走向專業&nbsp&nbsp&nbsp&nbsp有著「南國紅豆」美譽的粵劇,是嶺南文化藝術的瑰寶。東莞是著名的「粵劇之鄉」,作為嶺南傳統文化代表的粵劇,在莞邑大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 傳承發展粵劇保護大灣區共同文化遺產
    粵劇是大灣區共同的文化遺產粵劇是在大灣區本土誕生、發展起來的地方劇種。根據史料記載,自明朝中期以來,很多外來劇種如南戲中的弋陽腔,昆班、徽班、湖南班,還有陝西的秦腔都來廣東演出。受其影響,廣東人開始組成本地戲班,也學著演戲,逐漸把各種外地聲腔融合到一起,形成早期的粵劇。
  • 粵港澳近200位藝術家剛剛攜手獻演「粵劇教科書」!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彥蘭 穗文廣旅宣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梁喻12月8日晚,「《此物最相思》(二)《粵劇表演藝術大全本場晚會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纂委員會、廣東粵劇促進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承辦。演出前,《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向中國藝術研究院等6家單位贈送了新書。
  • 張福偉與他的粵劇面譜世界
    譚志基在演出《夜戰馬超》時,借鑑京劇,來了個「京粵」結合,一改以往粵劇張飛掛短鬚的形象,改掛長鬚。再說程咬金,京劇是以大花臉表現其綠林好漢的身份,而粵劇表現他則是風趣幽默的一面,是以醜生應工,表演不同,行當不同,面譜也不同……
  • 粵劇名伶薈萃!桂城家門口的這場文化盛宴,超精彩!
    來自平洲的梁姨唱了十幾年粵劇,平日還跟好姐妹組成私夥局,不時登臺演出。本屆藝術節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立足愛國主義,以傳統藝術形式演繹紅色經典。圖/疊北社區此外,2019年桂城粵劇粵曲進校園項目順利推進,各社區私夥局也如火如荼地開展粵劇傳習活動。一百多年前,以「樂群英」童子班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粵劇名伶,從桂城出發、名揚四海。桂城平洲,也成為近百年來引人矚目的粵劇之鄉。近年來,「樂群英童子班」的後人林小群、白超鴻、林錦屏等粵劇名伶頻頻回鄉交流指導,使桂城掀起了粵劇文化傳承發展新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