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笛胡笳掩卻了琵琶聲浪
一陣陣胡笳聲響 一縷縷荒煙迷恫
——粵曲《昭君出塞》片段
你知道嗎?昨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自2003年起,穗港澳三地政府確定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日為「穗港澳粵劇日」。今年是第13個「粵劇日」。
11月27日下午,
粵劇藝術博物館傳來陣陣餘音,
2016「穗港澳粵劇日」
系列演出活動精彩上演,
三個專場活動、三地粵劇大佬
讓廣大劇迷過足了一把「戲癮」!
2016「穗港澳粵劇日」演出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荔灣區人民政府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荔灣區文化館、粵劇藝術博物館、廣東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鑾輿堂、荔灣區粵劇曲藝協會、廣東八和粵劇團、廣州市穗演文化活動策劃有限公司、嶺南戲劇藝術團和廣州文化公園協辦。專場演出現場精彩紛呈,
跟著政務君的鏡頭一睹為快吧!
11月26日、27日,三個專場(粵曲演唱、粵劇折子戲表演、粵劇名曲演唱)分別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劇場、廣州文化公園中心臺上演。
詼諧的《遊龍戲鳳》逗得觀眾笑聲連連,生龍活虎的《色彩繽紛,起舞氍毹(qú shū)》展示了粵劇行當、情深意切的《悲怨別重臺》則讓臺下的觀眾大叔忍不住閉眼陶醉……
值得一提的是用粵劇官話演唱的折子戲《遊龍戲鳳》。來自中國香港的表演者何家耀向政務君介紹,粵劇官話是粵劇最早的形態,用的基本是中州韻,接近屬於北方方言的桂林官話,聽起來和普通話的發音有點類似。何家耀介紹,這是因為粵劇形成於清代十三行時期,當時從全國各地的客商來到十三行經商,同時也吸引了各省的戲班來此演出,最開始用的就是官話,後來各省的戲曲漸漸被廣東戲班本土化,便出現了用粵語演唱的粵劇。
活動邀請了穗港澳知名粵劇藝術家參加演出,有劇迷熟知的小神鷹、我自強、梁耀安、黎佩儀、曾慧、何萍等,他們為劇迷獻演了不同風格和流派的粵劇藝術劇目。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省級非遺粵劇傳承人小神鷹,原名梁錦麟,7歲練功,9歲登臺,在舞臺上活躍近70年,是不折不扣的「老戲骨」。27日晚,小神鷹與李陳桂蘭攜手帶來對唱《上林苑題詩》,引得臺下掌聲連連。
小神鷹稱,粵劇是廣東省的地方文化劇種,又是荔灣區的文化品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穗港澳粵劇日」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粵劇藝術,讓粵劇煥發了新的光彩。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著名粵劇文武生梁耀安還向政務君介紹,早在2003年以前,穗、港、澳各地的粵劇曲藝人就自發形成了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日進行粵劇演出的傳統。2003年起「粵劇日」得到了穗港澳三地政府的支持後,更是加深了三地粵劇藝術的交流。每年的這個時候,世界各地喜愛粵劇的華人也會回到國內共同慶祝。
這個粵劇日,不但有「hold」住全場的老戲骨,還有青春煥發的「小鮮肉」。
27日的「粵劇折子戲表演」中,《色彩繽紛,起舞氍毹》就是由廣州市荔灣地區粵劇曲藝協會的小朋友擔綱,展示了生、旦、淨、末、醜、外、小、夫、貼、雜10大粵劇行當。
粵劇行當展示《色彩繽紛,起舞氍毹》。
粵劇藝術博物館少兒粵劇培訓中心的小朋友則表演了粵劇折子戲《昭君出塞》。
在後臺,小朋友們有說自己上臺有點緊張的,也有說自己身經百戰早就不會怯場的,還有的小朋友遺憾地表示:「等我上了初中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學粵劇了。」當政務君問到小朋友們長大後還想不想繼續學粵劇時,他們們爆發出一陣響亮的聲音——「想!」
南國小紅豆,來張合影吧~
【記者 劉玉倩 鄧睆】
攝影 許廣敏
【編輯 橙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