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德國軍工究竟有多麼強大?是遙遙領先世界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還是講活塞式戰鬥機性能的極限的Ta152(Fw190D)高性能戰鬥機?這些都不是,雖然這些坦克和飛機在剛出現的時候的確非常強大,統治了戰場,但是很快盟國也出現了能與之相比的飛機和坦克。
尤其是同樣恐怖的蘇聯,以強大的軍工基礎,製造了無數雖然科技含量上無法與德國相比的飛機坦克,但是以其龐大到恐怖的數量,用「狼群」戰術活生生的拖垮了德國的軍備,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但是德國在二戰時期製造的一些超級兵器,卻讓盟國諸國只能感嘆了。眾所周知,大炮越大,對技術、工藝、材質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可以說,大炮的口徑每大一分,長度每長一分,對於技術上的投入就要成倍的增加。
想像一下,重達數頓的炮彈,從天而降,什麼樣的防禦工事能抵擋的住?德國為了進攻蘇聯,就啟用了這樣的大炮,那就是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古斯塔夫」是克虜伯兵工廠建造完成後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而後它以700萬馬克被軍方購買。
1942年夏天,德國調集237個師的兵力,在蘇德戰場南部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一舉全殲部署在頓河東岸的蘇軍,進而攻佔著名的高加索石油區。蘇軍為了抵抗德軍的進攻,在塞瓦斯託波爾戰略要地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地下彈藥庫,決心進行持久防禦。
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傳來轟隆隆的巨響,一座秘密彈藥庫發生意外爆炸。這座彈藥庫是動員數千軍民經過長期苦戰建造起來的。為了防禦敵機轟炸或炮火襲擊,彈藥庫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處,上面覆蓋有厚厚的鋼筋混凝土,裡面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藥。
究竟什麼原因引起這次爆炸?長期以來眾說紛壇。有人分析是德國斯圖卡轟炸機扔下了巨型炸彈,有的說是德國派遣間諜破壞的。直到戰爭結束後很長時間,美國某軍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說是在清理廢墟時發現有個直徑特別大的彈坑,德軍使用超重型火炮發射的巨型炮彈擊中了彈藥庫,引起鏈式反應般的彈藥爆炸,毀滅了這座無比堅固的地下建築物。
原來在元首上臺後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徵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國人構築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牆。
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後,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後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元首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製800毫米的火炮。
「古斯塔夫」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臺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裡。
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臺巨型起重機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
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周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噸,一枚高爆彈重4.8噸,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1942年底被派遣到列寧格勒,進入戰備狀態後又因蘇聯取消進攻而無所事事,1943年春被調回國內進行維修,直到德國戰敗被德國工兵炸毀。
另一超級大炮是「古斯塔夫」的姐妹炮「多拉大炮」,多拉大炮身管長32.48米,全長42.9米,口徑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噸。這是世界上重量最重、口徑最大的巨炮,炮膛內可蹲下一個士兵,德軍稱這門炮為「多拉大炮」。
它的最快射速約為每小時4發。由於炮彈的體積和重量都很大,即便有機械動力輔助,裝彈速度還是非常慢。而且,每次發射都需要大量的數據計算,包括初速、飛行時間、裝藥量、溫度、燃燒室膛壓、距離、天氣狀況以及燃燒室和膛線的磨損程度。
「多拉大炮」參戰於對蘇作戰的塞瓦斯託波爾戰役,整個圍攻期間,該炮對不同目標發射了48發炮彈。雖然「多拉大炮」和「古斯塔夫」大炮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最終還是被德軍主動放棄,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武器,它的造價驚人,大約為700萬馬克,這不包括支持設備。而且,還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資源,為它服務的1720人中,大部分都是技術一流的工程人員。
但是德國人似乎也不想讓蘇聯得到「古斯塔夫」大炮和「多拉大炮」,在戰敗前夕選擇了將這兩超級巨炮炸毀;雖然二戰過去了70多年了,但是時至今日能夠造出這麼巨大大炮的國家,仍然是寥寥無幾,可見當時德國的工業究竟有多麼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