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純淨燦爛的笑容,創業青年敢打敢拼的自信,獨龍江百姓脫貧致富的喜悅……信息暢通帶來的幸福生活背後,總有一群堅持不懈、負重前行的通信人。
翻雪山、穿林海、躍深澗、過溜索……從2004年開通第一個衛星通信基站打破千年「通信靜默」,到現在觸網5G擁抱廣闊的信息世界,在雲南怒江,通信建設者克服重重困難,前赴後繼、勇往直前,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信息生活的嚮往,一代又一代。
一身土、兩腳泥、善作為、敢擔當……從風華正茂的姑娘小夥,到滿面風霜的通信老兵,通信戰線上的扶貧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殫精竭慮,一年又一年。
在脫貧攻堅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偉業中,以馬春海、張軍勇等為代表的通信人,心懷家國、攻堅克難,用最美的芳華書寫了精彩的網絡扶貧篇章。
馬春海:看著家鄉越變越好,再辛苦都值了!
談及自己在獨龍江鄉撥通雲南第一個5G電話的感受時,雲南怒江貢山縣老縣長、「人民楷模」高德榮由衷地感慨:「那真是千年之夢一朝實現!我們獨龍江離北京很遠,通信暢通是我們的期盼,讓我們的民族走向世界是千年的夢想。現在5G通了,一部手機看天下、一部手機跨千年,以前是有了手機辦事通,現在是一部手機萬事通!」
一部手機萬事通,對於獨龍江鄉的百姓來說,這在幾年前還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那可比鄉裡到貢山縣城的距離要遠得多。」一位獨龍族小夥子比喻說。
從貢山縣城進獨龍江鄉,只有唯一的一條公路,就是被稱作「絕壁天梯」的獨龍江公路。公路沿線地質複雜、環境惡劣,1400多道彎盤旋在雲端谷底,巨大的落差、險峻的山勢令人望而生畏。80多公裡的山路,路況好時駕車走一趟大約需要4個小時,趕上雨季發生滑坡可能得幾天。由於山高谷深、常年下雨,這裡滑坡、落石、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斷,當地人戲說:「在這條路上出的不是車禍,而是空難!」但從2004年以來,馬春海不知道在這條路上走了多少遍,有時開越野車,有時騎自行車,有時就只能在泥濘中徒步前行。
馬春海,中國移動怒江貢山分公司副總經理,一個土生土長的獨龍族漢子,1998年進入貢山縣郵電局工作,從此與通信事業結下不解之緣,至今已紮根基層22年。
2004年,中國移動開始建設「村村通電話」工程。高黎貢山高聳入雲、終年積雪,獨龍江公路崎嶇難行、斷斷續續,馬春海獨自一人徒步3天,翻越高黎貢山進入獨龍江鄉勘站。隨後的3年時間裡,馬春海做起了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的搬運工,和同事一起將通信基站建設材料運進大山深處,一步一步完成了獨龍江鄉「村村通電話」工程,實現了全鄉所有行政村的2G網絡覆蓋,也終於改變了獨龍江鄉「放炮傳信」的歷史。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4G、5G網絡的建設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馬春海卻一直堅守在家鄉。他說:「有時也會覺得累,但看著家鄉越變越好,再辛苦都值了!」
2019年5月,雲南怒江貢山縣老縣長、「人民楷模」高德榮(左二)在獨龍江鄉撥通了雲南全省首個5G電話。從放炮傳信到5G通達,為了獨龍江的通信發展和脫貧致富,馬春海(左一)和同事們付出了巨大努力。
建站難,維護更難。特別是在獨龍江鄉這個地質複雜、一年超過300天都在下雨的地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常發生,導致光纜中斷、基站斷電,7×24小時神經高度緊繃是馬春海的常態。
2020年5月25日,貢山縣發生重大泥石流災害,獨龍江公路出現120多處塌方,交通阻斷,傳輸線路被衝毀,基站大面積退服。馬春海二話不說,騎著自行車背著可攜式衛星通信站就從縣城上路了,餓了啃乾糧,渴了喝涼水,晚上就找個廢棄的工棚對付一宿,兩天後才到達獨龍江鄉,「信息孤島」終於連通了山外的世界。緊接著,他又重新布放光纜,雨一直下,工具不好使就用手刨,硬是在兩天時間內疏通了獨龍江鄉通往外界的通信生命線。
今年5月,貢山縣發生大面積泥石流災害,通信員工肩扛手抬設備搶修通信。
在不見天日的森林,在雲霧繚繞的峰頂,在寒風刺骨的山脊,在蚊蟲肆虐的峽谷……正是一個又一個「馬春海」,踏著上一輩的足跡,堅守初心、艱苦奮鬥,用肩膀扛出來一座座移動基站,用脊背支撐起一個個通信機房,持續為當地百姓的信息暢通保駕護航。
2015年11月15日,雲南省首個鄉鎮級「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項目辦公室」在獨龍江鄉揭牌,馬春海成為辦公室負責人。從跋山涉水的基站建設者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引領者,他走過了千山萬水,也見證了時代變遷。如今,「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際網路﹢電商」「網際網路﹢旅遊」「網際網路﹢教育」「網際網路﹢寬帶」這些優質的信息化服務正深刻改變著獨龍江鄉的山山水水。通過「彩雲優品」電商平臺,以往「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草果、重樓、當歸等特色優質經濟作物走出了大山,造福了鄉民;依託寬帶網絡,獨龍族的娃娃「接通」了山外的精彩世界,享受到和城裡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藉助智慧旅遊應用,越來越多的遊客驅車進入這片世外桃源探秘,發朋友圈、視頻直播隨時隨地……外界越來越了解獨龍江,獨龍江也更加自信地走向全世界。
張軍勇:作為怒江的兒子,我理應付出更多!
這天,從六庫鎮出發,穿過橫跨江面的躍進大橋,騎車一路駛向東北,經過20餘公裡的山村公路,張軍勇父子來到了雙米地村。村小組組長和村民蹲在村口翹首以盼,地裡的菊花長勢不好,他們等著張軍勇來給菊花「看病」。張軍勇匆忙停下摩託車,帶著兒子趕赴菊花地。「後面這棵已經發了新芽,不用擔心。」張軍勇邊看邊囑咐村民,「要精心管理土地,地裡沒有雜草,才能保證菊花有個好收成」。
今年39歲的傈僳族漢子張軍勇是中國移動怒江瀘水分公司的一名客戶經理,2012年前往尼普羅村擔任新農村指導員,從此就成了「扶貧專業戶」,先後在瀘水市六庫鎮雙米地村、蘭坪縣啦井鎮九龍村駐村扶貧,一幹就是8年。與其他扶貧幹部不同,張軍勇有一個「小跟班」。兒子小舒先天性左腦發育不良,屬二級智力殘疾,需要特殊護理和常年治療。年邁的父母、遠在外地工作的妻子無力照顧,張軍勇只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他見縫插針地抽時間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而繁重的扶貧工作也一點兒沒耽誤。無論扶貧扶到哪兒,張軍勇都視所駐村莊為第二故鄉,待村民如親人。俯下身、沉下心,腳踏實地,張軍勇做到了真扶貧。挖水井、種杭白菊、種羊肚菌、種雪桃,在他的帶領下,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而張軍勇卻把苦留在自己心裡。
張軍勇帶著兒子去扶貧。
兒子的病情在去年年底加重了,醫生建議到北京尋醫;老父親的身體也日漸衰弱,盼著兒子早日回家照顧。但是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張軍勇實在走不開。提起親人的期盼,張軍勇紅了眼眶。當記者問他如何堅持下來時,張軍勇說:「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怒江又是黨中央最為牽掛的地方之一,作為怒江的兒子,我理應付出更多!」
查看菊花地回來,鞋底沾滿了泥巴,耽誤走路,張軍勇乾脆光起了腳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有一代代通信人的光榮傳承,信息通信技術將惠及更廣泛的人群,為人們帶來更加美好的數字新生活。
作者:鍾凌江 素文 管文菁
編輯:柳紅 梁晨
監製:肖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