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奶痛是每個母乳媽媽的噩夢。就連章子怡,拍電影《臥虎藏龍》和楊紫瓊對打,指甲被掀飛,手指在雪地裡冰敷下就繼續拍的拼命三郎,也畏懼這個「最摧殘的酷刑」,把開奶稱為「痛不欲生,比生娃還痛」。
母乳對大人、小孩都有很多好處。
但開奶痛是每個母乳媽媽的必經之路,就像生娃一樣,這個痛得自己扛過去,沒人可以幫忙。
剛生完老二幾個月,趁著印象深刻,結合德國助產士指導的方法,總結成「加減乘除」小技巧,希望能幫助到需要的媽媽。
01 加-巧用幾個好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開奶初期最關鍵的是保護好乳頭。
1、保護乳頭--羊脂膏(必備)
新生兒每天兩三個小時就要餵奶一次,日復一日,下圖拍於寶寶不到一個月,粉嫩小嘴都能磨出老繭,可見母牛媽媽的工作強度有多大,乳頭保護多重要。
餵奶一個月時,寶寶嘴巴上的老繭
開奶初期乳頭會特別敏感,每次餵奶後記得在乳頭上塗羊脂膏,就像頻繁洗手,得塗上護手霜防止乾燥開裂。
我用的是Lansinoh牌子,也是很多待產包的明星產品。
好的羊脂膏質地粘稠,能有效滋潤修復敏感的皮膚,成分安全,再次餵奶時不用洗掉,省時省事。
2、保護開裂的乳頭--乳盾(強烈推薦)
很多新生兒一開始並不能如何正確銜乳有的是因為媽媽的乳頭比較大,新生兒嘴巴小,無法包住整個乳暈;
有的天生舌系帶過短,比如我們家的老大,後來兒科檢查做了小手術才解決問題;
當寶寶張嘴哭鬧時,舌頭受過短的舌系帶牽扯,呈w形即為舌系帶過短
如何正確引導銜乳?
先將寶寶的鼻子對準乳頭,等待小嘴巴張開找吃的狀態時,推著寶寶的頭,讓他的嘴巴從下往上包住整個乳暈。
如果沒成功,可以用小手指塞入小嘴,讓它鬆開乳頭,切不可用拉扯的方式糾正。
錯誤的銜乳是嘴巴只包住乳頭,鼻子和下巴和乳房還有距離(下圖左),正確的應該是寶寶的嘴巴包住了整個乳暈,寶寶的鼻子、下巴都貼著整個乳房(下圖右)。
如果寶寶只含住乳頭吸奶,摩擦力會全部施加在敏感的乳頭上,對乳頭來說是巨大的負擔。
一兩天下來,就會破皮,不要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一旦破皮,每次餵奶就相當於上刑,而且是每兩三個小時的頻率。
而更慘的是,你根本不可能按個暫停鍵,等傷好了再喂。
這個罪,我兩個娃開奶時都受過。千防萬防還是沒逃過!
邊餵奶邊痛到懷疑人生。有時痛得我甚至打算放棄母乳,乾脆用奶粉解決。但如果奶水沒有及時吸走,淤積堵在乳腺裡,只會惡性循環,嚴重時會進一步演變為乳腺炎。
乳盾我用的是美德樂牌子,注意有S、M、L不同的大小。
乳盾是我兩次開奶覺得最有用的神器,順利幫我解決了開奶遇到的問題。
當新生兒的小嘴沒法包住整個乳暈時,乳盾貼在皮膚上帶來的整體吸附性,能夠輔助寶寶正確銜乳;如果乳頭開裂,即使塗羊脂膏也已經無濟於事。這時候加上乳盾,能夠緩解餵奶時的疼痛,減到可承受範圍。如果細究為啥我沒得產後抑鬱症,我覺得一大半功勞得歸於乳盾,讓我有勇氣面對每兩三個小時一次的「上刑」。
3、緩解石頭奶脹痛的神器--冷熱敷矽膠環(強烈推薦)
德國產後都有助產士上門指導,對於我抱怨的「石頭奶」,她說這個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讓我用冷熱兩敷的矽膠環來緩解漲奶。
餵前熱敷,可以幫助乳腺管的疏通,乳汁分泌更通暢;
餵完冷敷,能大大緩解漲奶的脹痛感。
矽膠環只是開奶初期才需要用到,如果不想買,也可以用熱毛巾熱敷來代替。
孕產百科大全和在德國產前班的助產士也說,冷敷可以用冰過的捲心菜來代替。
圖片來自網絡,示意矽膠環大概的樣子
4 減少摩擦、對付奶陣-溢奶墊(必備)
溢奶墊不光是承擔漲奶時奶陣的容器擔當,更是開奶時敏感的皮膚和衣服之間很好的緩衝保護墊。溢奶墊的耗量很大,一直到產後六七個月,我都覺得還需要。
尤其是餵奶頭兩個月,奶陣多時一天要換好幾片。因為直接接觸餵奶的乳頭,我還是推薦用完即扔的次拋型,不推薦清洗可以反覆使用的溢奶墊,雖然更環保。
溢奶墊的原理和衛生巾一樣,我用過好幾個牌子,NUK,美德樂、Lansinoh,在這裡強烈推薦Lansinoh,對比墊片的質地和吸納容量,它家完勝!
02 減法-減去石頭奶的風險
正如章子怡在微博裡說的,漲奶嚴重時像整個胸部就像巖石一樣,俗稱「石頭奶」,即使簡單抬個手都會拉扯著疼。
即使二胎對開奶有經驗的我,在生完第三天,我就感覺到脹痛,進入「石頭奶」的階段了。
產後住院期間,護士指導我如下方法:
生完就應當讓寶寶吸奶,刺激泌乳素,早吸吮早開奶;
乳腺還沒通時,初乳也不多,寶寶吸的很累,容易睡著。助產士教我,摸摸寶寶的小手,撓撓他的腳心,讓他喝飽了再睡;
每次餵奶儘量兩邊都餵空,防止大小奶;如果一邊餵空,另一邊還沒怎么喝就餵飽了,那下一次餵奶,就從沒餵完的這邊開始。
如果奶水過多,餵完奶後可以用一些手法或者泵奶器將過多乳汁擠掉一些,緩解脹痛;
新生兒比較嗜睡,至少每三個小時就要餵一次,以便奶可以及時排出去;
餵前熱敷,餵後冷敷,可以大大緩解石頭奶的脹痛。
另外,除了正確的方法,降低石頭奶的風險還必須注意月子初期的飲食。
中國向來有坐月子的觀念。傳統的月子裡,產婦生娃後會元氣大傷,母乳又需要營養,因此老一輩的人巴不得燉各種大魚大肉或者熬葷湯給產婦進補。比如廣東流行豬腳姜;客家流行米酒燉雞。
但這些「愛心營養餐」在開奶期會適得其反。
太早地在月子中開葷,導致正在開奶的媽媽,產出乳汁的脂肪含量過高,增加堵奶的風險,加劇脹痛,苦不堪言。
所以月子裡講究科學進補,前一兩周,以清淡的素菜,五穀雜糧為主,最多加個雞蛋。兩周後,已經開奶,乳腺通了以後,才開始加葷。
03 乘-用對方法,事半功倍
夜奶時,媽媽嚴重缺覺,有時候會記不得上次餵奶,或者上次餵的是哪一邊。
在德國醫院生娃後,助產士就會給我一個表格,嚴格記錄寶寶的餵養方式(親餵/奶粉/泵奶),大小便等信息。
別看需要登記的信息就這麼幾樣,忙起來也特別容易忘記。尤其是夜奶,困得半死,我都是第二天早上根據回憶趕緊補上。
助產士建議新生兒的頭兩周都做這個記錄,可以幫助媽媽更好地掌握寶寶睡眠和餵養的間隔,輔助了解寶寶生長發育的情況.
另外,在開奶期,乳頭的確特別敏感和灼熱感,除了上述的工具可以有效緩解外,助產士還教我變換不同的餵奶姿勢,可以改變寶寶對乳頭不同位置的著力點。
圖:常見的餵奶姿勢
04 除-除去腐朽的月子觀念
在德國也有坐月子的說法。
在產前班,助產士告訴我們,順產6周,剖腹產8周都是屬於產褥期,德語單詞是「Wochenbett"。
由「Wochen" (幾個星期)和「Bett」(床)兩個詞組合而成,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產後幾個星期都和床有關。
你看,老外也贊同,在產褥期是需要多休息的。
但中國一些傳統月子觀念很極(chen) 端(jiu),比如
月子裡都要在床上躺著房門窗戶緊閉,不能讓產婦吹風產婦一定要戴個頭巾月子裡不能洗頭洗澡產婦不能碰冷水也不能碰生水(未煮開的水)
以上說法,哪些你被迫做過?
作為客家人的我是全中!
以前是生活條件差,衛生環境沒有現在好。
比如剛才提到冷敷的矽膠環就被傳統月子觀念的老一輩(湯圓外婆)嚴詞厲色地阻止。現在提倡科學坐月子。隨著生活衛生環境的改善,如果一昧照搬流傳下來的做法,顯得迂腐又好笑。
總結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很多媽媽因為奶水不足或者自身服藥等其他不可抗力無法母乳,也不用內疚自責。
沒有完美的媽媽。在科學育兒的路上,我們不斷地學習接納新的育兒觀念,去偽存真,帶娃的同時也在成長自己。
開奶只是育兒路上的第一道難關,後面還有讓娃吃飯、刷牙、睡覺等難題,到了學齡期,難度加大,各種雞娃的雞飛狗跳需要你來面對。
這一路升級打怪要過通關,除了育兒知識練就的實力,更需要事半功倍的小技巧。一套「加減乘除」大法,願幫你順利度過開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