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和黃芥末一起遇見最優版的自己 :-)
對於一個南方人來說,沒有去過北方之前總是帶著一些偏見的:北方人嗓門都很大啊,冬天流鼻涕都能被凍住吧?一言不合是不要被打?直到去了一次北方才自覺對於北方的不了解,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地域標籤,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這樣的地域歧視,同樣的偏見也發生在電影《歡迎來北方》裡。
2008年,這部低成本的法國喜劇片成為法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甚至打破《虎口脫險》保持的觀影人次一千七百萬的歷史記錄,這意味著四個法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看過這部電影。而它其實是一部沒有什麼大牌演員,中低成本,很適合全家人一起觀賞的影片。
它講的就是一個關於地域歧視的故事。郵政局員工意外被調到法國北方城市貝爾格任局長,作為一個南方人,他對北方充滿了太多自以為是的偏見,他認定那是一個天氣寒冷惡劣,人又粗俗不堪的城市。但真的硬著頭皮不得已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後,這位郵政局長慢慢發現,當地的居民都熱情善良,他有點喜歡上了這座淳樸的北方小城,甚至要勸說妻子也來和他一起生活。這是一個人從固執的堅持偏見到放下偏見的過程。
電影裡有很多只有法國人能讀懂的梗,這需要我們了解法國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異。法國南方作為旅遊勝地,溫度比北方友好很多,夏天不算太熱,冬天溫和少雨,受天氣的影響,北邊的海灘遊客很少,而法國南方地中海沿岸遊客簡直是人從眾了。
包括在喝開胃酒上也很不同,北方的布列塔尼喝蘋果酒,諾曼第地區喝的是蘋果燒酒,而南方庇里牛斯那片會喝茴香酒和阿瑪尼亞克燒酒。
如果你接觸過那裡的南北方人,會發現在性格上的確存在差異,北方人一般是沉穩冷靜的,他們去飯館吃飯也會穿正裝,嚴肅而克制,而南方人是熱情張揚的,在街邊的大排檔就能點一桌大餐,愜意地享受美食,完全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
總之聊到法國的南方始終是和煦溫婉的,而北方永遠民風彪悍,這些都是文化帶來的差異,就像我們總愛「站南北方」,爭論豆腐腦吃甜吃鹹?粽子是豆沙還是鮮肉?我們當然可以不同,但我們更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
十年之後,同一個導演延續了第一部的荒誕戲劇風格,把它講成了另一個全新的故事,於是就有了《歡迎來北方Ⅱ》,巴黎設計師瓦倫汀,不願承認自己是法國北部工人階級廢金屬商人的兒子,一直說自己是個孤兒,直到某天車禍失憶後鄉音復發,開始了一段尋找我是誰的故事。
比起第一部,第二部更注重家庭的溫情,它更像是送給漂泊在外的異鄉人,提醒他們不管你現在是誰,身在哪座城市,擁有多少成就,家鄉是一個永遠無法擺脫的命脈,它是證明你曾經是誰並終將歸去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這仍然是由導演丹尼·伯恩親自出演的一部電影,其實,他不僅喜歡自導自演,還是一個編劇。2014年他來過中國,當時被媒體稱作是「法國葛優」。
丹尼·伯恩是法國的喜劇巨匠,他和喜劇的緣分完全是他自學成才贏來的。13歲的時候在劇院做掃地工,一邊打工一邊學習舞臺表演,中學畢業後,他開始攻讀造型藝術,靠賣藝掙來的錢支付房租,26歲的時候成了一名很受歡迎的脫口秀喜劇明星。
早年表演的很多段子都是當年賣藝的親身經歷,後來他去巴黎闖蕩,做過櫥窗模特、街頭小丑,經歷過最窮的時候,卻一直相信,身懷絕技的人,不會混的太差。
他真正走紅是在1993年,在比利時羅什福爾參加才藝演出獲得了大獎,在後臺知名製片人塞巴斯蒂安找到他,主動要求做他的製片人。
所以,《歡迎來北方Ⅱ》是帶有丹尼·伯恩自傳色彩的,一個小人物的壯闊的喜劇夢。最難得的是,電影並不刻意煽情,它是笑中帶淚的。
你喜歡丹尼·伯恩的電影嗎?
來評論區和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