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3億中國人在收音機邊等待他的聲音響起,難忘「小說連播」的...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青年時代的李野墨

現在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小說連播》了,可是對於我們70後的這一代人來說,《小說連播》卻深深烙刻在記憶裡,它伴著我們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無數美好的時光,完成了對我們最初的文學啟蒙,讓我們認識了孫少平、田曉霞、祁老爺子、白嘉軒、安娜卡列妮娜、福爾摩斯……我永遠忘不了,當我第一次聽《平凡的世界》,演播者那充滿磁性的男中音,時而娓娓道來如暖陽,時而激情澎湃如江河,我被這個聲音深深迷住了。

當時我不會想到,將來會有一天可以面對這個聲音的主人,那充滿魅力的聲音竟絲毫未變,可時光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這位演播者從當年的俊逸青年,到如今鬢邊已生華髮,可我仍固執地認為,他活在「小說連播」的世界裡從未變老。

對很多人來說,他是熟悉的陌生人,他是只聞其聲的老朋友,他就是著名演播藝術家李野墨。

3億人收聽《平凡的世界》

如約來到李野墨老師家拜訪,他隨意聊天,率性說笑,我卻總有一種想閉上眼睛傾聽的衝動,那熟悉之極的聲音就像鑰匙,打開了往昔記憶的閘門。

時光回到1988年3月27日中午12點半,還是中學生的我收聽《平凡的世界》第一集播出,隨著電波傳來一個冷峻深沉又充滿書卷氣的男中音:「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雜著一星半點的雪花……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

我曾經一直以為,這個聲音屬於一個中年人,那種厚重沉鬱的聲線,對語言恰如其分的處理,以及對不同人物的深刻演繹,沒有幾十年的生活積澱難以如此遊刃有餘。實際上,當時的李野墨剛滿30歲,是一個長髮披肩,充滿藝術氣質的俊逸青年。

當時李野墨從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導演專業畢業,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做編導,因為對播音的喜愛和天生的好音色,業餘時間做演播和配音工作。26歲那年他演播了柯雲路的小說《新星》,在演播界已經小有名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因為演播《平凡的世界》而爆紅,並從此和播小說結緣一生。

「1988年演播《平凡的世界》時,路遙的這部作品並不紅,相反正在遭受非議和批評,三部中只有第一部出版了,第二部還沒有找到出版社,第三部甚至還沒寫完,居然就這樣開播了。」這種情況在李野墨的演播生涯中絕無僅有,促成此事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的資深編輯葉詠梅,她目光獨到並且堅定地認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傑作,所以想通過《小說連播》推薦給全國讀者。

「我播第一部手裡拿著書,播第二部手裡拿著清樣,播第三部手裡拿的是手稿,我根本不知道小說的結局會怎樣。」李野墨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他並不知道,有一位特殊的聽眾每天收聽他的演播,這個人就是作者路遙。路遙後來表示,正是「長篇小說連播」督促他加緊寫作。他總是每天中午聽李野墨演播的第一部,覺得就像脊背上被狠抽一鞭,督促他鼓足力氣創作第三部。距離計劃中第三部開播只剩5天的時候,路遙終於送來了剛完工的手稿。

《平凡的世界》播出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當年,無數像我一樣的聽眾大半年每天中午守在收音機邊,沉浸在李野墨用聲音構置的文學世界中,被黃土高原上兩兄弟的命運打動,和他們一起經歷悲歡離合。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統計,這部小說的第一次播出中,聽眾達到3億人。電臺還收到上萬封群眾來信,在當時創下紀錄,這樣的盛況以後再未出現。

1991年,《平凡的世界》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成為中國當代小說創作中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可以說,是數以億計的聽眾和讀者把路遙推上了茅盾文學獎的領獎臺,《小說連播》功不可沒,很多人由此記住了李野墨的名字。

30年播了近200部小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一個文學大爆發的年代。經歷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封鎖,人們渴望讀書,用各種渠道尋找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一大批傑出作家脫穎而出。那是一個全民談論文學、詩歌,小說的時代,也是小《小說連播》最紅火的日子,李野墨終於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李野墨已經記不清自己這些年演播過多少名著小說,大約不會少於200部,中國的,外國的,現代的,古典的,應有盡有。他說自己並非什麼書都播,甚至可以說選擇演播的作品頗為苛刻,不喜歡的書不播,藝術水平不高的也不播。

李野墨覺得,好的文學作品可以用語言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物,「就像《紅樓夢》中『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那一段,那麼多人物出場,即使捂上名字,通過他們說話的語氣風格,也完全能猜出是誰。可如今有些小說,通篇只有一個人在說話,就是那個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作者。」

正是對文學語言的品評鑑賞決定了他播書的原則:一是遵從心底的感覺遠比淺表的形式來得重要;二是樸實往往比華麗更具意境、更得人心。

看似隨意的閒聊,卻可以聽出李野墨有很深的文學修養。「我特別感謝我的父母,在『文革』那段把所有世界的、中國的經典文學名著都視為『黃書』的時期,不論我看什麼書,他們都不幹涉、不限制我。現如今再錄一些名著的時候,這些書一般我年輕時都讀過,雖然有些細節記得不那麼清楚了,但是對這本書的感覺還在。」李野墨的母親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父親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作曲家,他們給兩個兒子取名李野紅和李野墨,名字中暗藏「紅與黑」,從中可見他們的品味,大概是司湯達的書迷吧。

我想,這大概就是李野墨獨特的聲線中那種濃濃書卷氣的緣由,他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路遙在給葉詠梅編輯的信中曾這樣提到過李野墨:「他的質樸和才華,以及很有深度的藝術修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自己喜歡的作品,李野墨是不吝於一播再播的。2009年,在路遙先生誕辰60周年之際,51歲的李野墨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之邀,再次錄製小說《平凡的世界》。「錄製的時候,依然還是很感動,依然還是很投入。」雖然已經看過很多遍這部書,但是李野墨每次看都會情不自禁沉浸其中,「看著看著我又變成了一個普通的讀者,而且總是要讀到心裡發熱、鼻子發酸、淚水模糊了雙眼之後才掩卷長嘆。」

不久前,李野墨重新錄製了另一部名著《白鹿原》,算是了結了自己的一個心願。1993年陳忠實的這部巨著剛問世,他就曾經在「長篇小說連播」中播過這本書。「但是非常遺憾,因為當時的社會形勢,一部53萬字的書硬是被刪了一半,刪得太狠了,原本要播100多集的作品,結果只播了四五十集,書中很多精華都沒有了。」李野墨一直將此引為憾事,趁著前一段《白鹿原》電視劇熱播,他終於有機會重播這部小說,這次他拿到的是50萬字的版本,一共錄了120集。「雖然也有刪節,但已相當不易,我完全像播一部新的書。」

重播這件事對李野墨來說從來都不是重複,而是重新創作的過程,他說這就像是「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他一直想把以前播過但有遺憾的重新錄一遍,包括《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我們當年聽過的俄羅斯名著,其中《靜靜的頓河》比首播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內容,這對於老聽眾來說,真是莫大的福音。

絕不能從我嘴裡說出病句

很多人都以為這樣嫻熟的技藝來自演播者事先對作品的熟讀和準備,可恰恰相反,李野墨在演播之前很少通讀作品,只是大略看一下,全靠現場發揮。「我可以嘴裡讀著這一行,眼睛看著下一行;如果不知道下一句是什麼,上一句就無法說完美。」這種不可思議的「視讀」能力是如何煉成的?很多人,包括學生都問過他這個問題,李野墨每次都會說出氣死人的大實話:「學不來,天生的。」

李野墨表示,他這樣做是為了保持對作品的一種新鮮感和興奮度,他甚至故意不去看小說的結局。前不久他錄製周梅森的小說《人民的名義》,電視劇播的那麼火他沒有看,小說也故意沒有看完 ,所以他始終不知道最後的大反派是誰。當時錄音師偶然知道這事,大吃一驚,忍不住想劇透,卻被李野墨強行制止了,「告訴我就沒意思了,我就想保持一個懸念,我播著才有興趣,壞人臉上又沒刻著字,我想和聽眾一起慢慢知道答案。」

李野墨還有一個絕活,就是可以一邊播一邊改。「現在有些小說寫的不太講究,經常會有病句,例如『他拖著兩條溼漉漉的雙腿』這樣的句子,我只能一邊播一邊改病句。我有一個原則,我嘴裡絕對不能說出病句,聽眾不嫌我丟人我自己還嫌丟人呢!」

李野墨最用心的一次改編是他演播歷史小說《貞觀之治》,細心的書迷發現,廣播版內容比原本小說豐實了不少,原來,是李野墨在演播時臨場發揮、旁徵博引,對於唐朝的官職制度,還有比較難懂的典故,他深入淺出地做了解釋,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漲了不少歷史文化知識。「按理說,演播不同於評書,它應該絕對忠實於文學,不能隨意增改文字。」李野墨如此闡釋,「但《貞觀之治》不同,它更靠近於歷史讀本。因此,在涉及到古時官職、著名典故時,給聽眾加些『料』,不啻為一種謹慎的嘗試。」演播時看似他信手拈來,實際上背後做了大量的案頭準備,這已經完全超出了一個演播者的工作範疇。

如果了解到李野墨酷愛讀書的習慣,就不難理解他的這種做法。我曾聽到一個「傳說」,李野墨家的「廁所讀物」都是《資治通鑑》、《史記》或者《左傳》之類的書,我趁機向他求證,他笑笑並未否認,由此可見,讀書破萬卷,出口才能成章。

李野墨播書30多年,可是對於他的正差中央電視臺導演來說,播書只能算是一個業餘愛好,如今李野墨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以後我會把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演播,因為這是我覺得特別快樂的一件事,不知不覺中,演播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愜意的一部分。」

如今,演播小說的報酬不高,即使是李野墨這樣的名家也是如此,但是他並不很在意,他在意的是那種感受。「不管心情有多不好,一旦走到演播室,坐到話筒前開口演播,我的心情就會完全融入書裡,直到錄製一講完成。這件事情帶給我的只有快樂。」

雖然已到花甲之年,可李野墨似乎比年輕人活的更為率性瀟灑,言談舉止流露出一片真性情。他笑談自己過得不錯皆因有個好心態:「我這輩子最幸運的就是,沒有因為掙錢做過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這事聽起來容易,卻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相關焦點

  • 《小說連播》
    《小說連播》 編輯:吉林廣播網    來源:吉林旅遊廣播   2015-08-28 分享
  • 小說連播| 跟我說愛我
    在他的大手為她摘下紅蘋果的那一刻,她的心弦被牽動了。為了與失聰的他溝通,她苦練啞語,打工買傳真機,努力不懈地開啟他禁閉的心扉。熱力坦白終於融化了自閉的堅冰…… 正當情路平順無波之際,他的前女友出現了,他對前女友的悉心照顧,讓她衝動之下轉而投入兒時同伴的懷抱。誤會消除,她愧疚得堅決要離開。為了挽留她,他戰戰兢兢地用二十幾年未曾活動的聲帶喊出她的名字,那聲嘶力竭的呼喚撼動了所有人的心,包括她的。
  • 折騰也是一種快樂—手工打造大喇叭收音機
    老雞是不可能再生產了,所以一直期盼德生能出一款優質大喇叭的收音機。可等了一年又一年,從而立等到不惑轉眼又已過三五載,心目中的德生機仍未出生。近段因為家庭原因在家的時間比較多,就尋思能不能自己搗鼓個大喇叭的收音機呢?因為更喜歡聽中波且老雞結構簡單更容易改造,就計劃拿自己最喜歡的紅燈754開刀。
  • 從在枕邊,再到工作檯上,FM調頻收音機
    01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會有一個難忘的聲音,哪怕無意中偶爾想起,都會覺得特別暖心和親切。我媽媽小時候,沒什麼玩具的,唯一樂趣的、最好玩的東西:就是一臺調頻收音機。還記得我們偷偷的把收音機帶回學校?我們一起追過的電臺?大晚上在宿舍裡聽美好的音樂和主持人的聲音助我們進入夢香。如今,我們天天與網絡打交道,玩遊戲,看網絡視頻,瀏覽網絡小說~~收音機卻慢慢的遠離了年青一代。
  • 有夢想最美:德生收音機創始人的無線電之夢
    梁偉回憶在幼兒園中班,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了一位大哥哥DIY的礦石收音機。雖然只有一分鐘,但那是他第一次聽到廣播。收音機裡傳出的聲音一直銘刻心裡,他從此夢想做臺礦石收音機,但是沒有人教,只能自己摸索。小學四年級,終於裝好礦石收音機的天線和地線,接上耳機,卻不知道還要用礦石來做檢波,結果只聽到嗡嗡雜聲,但還是每天都固執地去聽。
  • 【在人間】李文海丨一臺收音機
    父親委託在縣城工作的我的叔叔,買了一臺「春雷」牌收音機,黑色的機體閃著光澤很是漂亮,打開左邊的按鈕,播音員悅耳的聲音就神奇地傳出來。我好奇得不得了,這個黑匣子,怎麼裝上電池就會說話呢?收音機是父親的珍愛之物,每天陪伴著他早上備課,白天再給初中班上課。父親學的認真,教的仔細,同學們學習興趣很高。
  • 【我的臥虎灣】劉建富:軍歌嘹亮《難忘的聲音》徵文(8)
    軍營裡最流行的是半導體收音機,大多數戰士是從那裡聽歌曲,聽音樂,聽新聞。很多電臺都辦有特色節目,我記得最深的是「空中音樂雜誌」,一些人在這裡點歌送給親人或朋友。我們初次聽到這些節目時感覺十分新鮮。現在流行的追星族,那時在部隊也有。像關牧村、成方圓、牟玄甫、鄧麗君、張蒂的歌曲都曾經讓戰士們迷醉。
  • 【收音機測評】收音機愛好者的巔峰享受—感受山進WR12/WR12BT(劉恪宜)
    我還是質疑,便選擇一個安靜的夜晚,當四周萬籟俱寂時,我把收音機聲音關閉最小,耳朵湊到喇叭面罩邊,凝神,睜眼,分辨,還是得出一個令人吃驚的結果:即便如此苛刻,已經到了變態的收聽姿態,我依然無法聽出任何背景噪音、交流電的嗡嗡聲響!!!輕輕搜尋電臺,仿佛一不小心就能遇到一個電臺信號,且沒有任何嘯叫出現。
  • 關不掉的收音機,停不下來的耳朵
    直到有一天,在論壇上認識了一位清華的年輕老師,他是收音機愛好者,在論壇的交流中,他一直推崇德國收音機的「蓬蓬聲」,於是某個周末相約到他家聽收音機,他很隨意的招呼我坐在了他雜亂無比堆滿書和CD的沙發上,事實上,我還是在經過一番小整理,
  • 【鄉愁】一位客家人記憶中的《收音機的故事》
    那年我小姨父剛從部隊退伍,二十多歲,從部隊帶四來了一臺收音機,聽說能收到很多臺,不像廣播喇叭裡只有一個聲音,能聽到好幾個省的廣播,說得我心痒痒的總想見識見識,很想聽聽收音機是怎樣發出的聲音。有一天,大概是五月端午節吧,母親帶我去小父姨家作客,一到姨父家就想聽收音機,小姨父雙手捧來了收音機,我好奇的第一個跑到他身邊,看見有一個像梳妝盒子那麼大的的東西,我看到他把收音機放在桌上,四周圍滿了我舅舅和老老少少的親戚,都很希奇的看著,大家等了半天也只聽到收音機裡噝噝聲,就是不說話,這個時候小姨父說,讓人拿一根竹篙子,要天線才成,只見他把一根早已準備好的細細的鐵絲,一頭連在收音機上,一頭連在竹篙的頂尖
  • 2004年很奇怪,那一年總有人蹲在路邊聽mp3,邊單曲循環,邊淚流滿面……
    也是值得單曲循環的一年。發行於2004年夏天的這張專輯在無數傑迷心中已然封神,就算不是他的粉也會哼幾句,只要前奏一響起就能瞬間被拉回那個夏天,帶著初戀的氣息,滿是陽光的味道。那時羞澀內斂、嘴角酷酷向下的周杰倫,如今已經晉升為父親了,但只要這群聽他的歌長大的人還在,他的時代就永遠不會過去。他依舊是音樂世界的王者。
  • 東京奧運會那一年,他為何預言日本沉沒?
    他的兄長喜歡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當了工程師。小松左京的科學啟蒙很大部分就是來自他的兄長,而在父親工廠上班的工人們也常常會給他帶些漫畫雜誌。少年時代的小松左京體弱多病,對體育運動並無什麼興趣,反而是對小說漫畫歌舞電影興趣十足。小松的少年時光在「二戰」中度過。
  • 2004年很奇怪,那一年總有人邊聽mp3邊淚流滿面
    發行於2004年的《F.I.R.》是飛兒樂團的第一張專輯,那一年他們絕對是最閃耀的,專輯火遍大江南北,傳唱不止,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出道即巔峰」。如今十多年滄海桑田,這首歌聽起來還是如此耐人尋味。我們的愛,過了就不再回來。我們的2004年,過了也不再回來…… ▽
  • 情懷無價,我的收音機情緣
    那就重新敲一遍吧。前幾天在閒魚上看到一臺德生R9700的收音機,保存的非常好,基本全新,快20年的老物件了,能保存成這樣的真的是罕見啊。所以我就一直心癢難耐,很想把它給拍下來,由此勾起了我的收音機往事。我記得最早應該是在94年左右接觸到收音機的,也有可能是更早,因為年代久遠,我不太記得了。
  • 仵作女主古言小說:《仵作嬌娘》歲月漫長,你值得等待
    《仵作嬌娘》作者:薄月棲煙小說簡介:女主篇:薄若幽在五歲那年父母雙亡。叔伯們找來道士一算,竟是她喪門星克父克母,更斷言她短命相活不過十八。打著給她改命的旗號,叔伯們將她趕出了家門。她走後,財產被佔親事被奪,他們搶走一切,只等著她死在十八歲。
  • 那一年(3)
    那一年,他16歲,她15歲。在她的眼中,他帥氣和瀟灑。很早就讀過瓊瑤小說的她,擔心自己配不上他。
  • 這些收音機音箱,每一臺都是孤品
    重量不到200克,一隻手就可以輕輕託起,可以隨身攜帶。還特配了一款復古銅質外接天線,可以增強收音機信號。內置高達1000毫安的鋰電池,續航時間長達10小時。隨機器附USB充電線、AUX音源線、外接天線、隨身布袋和說明書。在童話故事《小王子》裡,狐狸對小王子說:「如果你馴養了我,那麼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 3億失眠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睡覺!
    殊不知,飽受失眠困擾的遠遠不止是年輕人,近3億的中國人都存在睡眠問題。不知何時起,「好好睡上一覺」對許多人來說成了一件無比奢侈的事情。他甚至專門建立了一個名為「The Sleeping Chinese」(沉睡的中國人)的網站,用來上傳這些照片。照片上的中國人,在水泥地上、三輪車上、花壇邊、健身器材上甚至是卡車底下酣然入睡。看到這些照片,Bonnie發現:好像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困!
  • 單田芳去世兩年了,我很懷念他.
    美國著名詩人加裡·斯奈德,曾在他的散文集《禪定荒野》說:實際上,一頭鯨死亡後落入深海,它那巨大的骨架,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之久。單田芳先生逝世後,他那巨大的影響力依然存在著,就如長達百年的「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