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一位客家人記憶中的《收音機的故事》

2021-02-08 大客家網

想起那些鄉村間逝去或正在逝去的人和事,以及農耕文明產生消逝和發展的某一片段,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我的腦海中像留聲機一樣不斷的回放,叫我不能忘懷。在工業文明和農耕文明相互交織的今天,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不記得是六九年,還是七〇年,那時候的鄉下還沒有收音機,我只記得每家每戶都安裝了一個喇叭,一根細細的鐵線,把千家萬戶聯繫在一起,每家的廣播都要接根地線,埋在牆角的地下,有時候還要澆點水,說這樣聲音大,那時候我有八九歲的光景吧,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洗臉的時候,把臉盆子裡的水倒向地下的電線,每到打雷的時候,大人都說要注意啦,趕緊把開關放下來,廣播不要被雷打掉了,也經常聽到大人們說,我昨天在家被廣播線電了,身上麻麻的很難受,也有的說,我都摸了那電線,一點感覺都沒有,各說各的理。不過大家聽到的都是同一個聲音,某某大隊人民廣播電臺開始廣播啦,這點大家沒有不同的意見,那些見識過世面的人說,大隊裡那個播音員我見過,是從廈門下放我們大隊的知青,扎著個小辮子,胸前掛著毛主席像,聲音好聽,人也漂亮,走路屁股一扭一扭的,這些話也就是那些青年人在私底下說的。

那年我小姨父剛從部隊退伍,二十多歲,從部隊帶四來了一臺收音機,聽說能收到很多臺,不像廣播喇叭裡只有一個聲音,能聽到好幾個省的廣播,說得我心痒痒的總想見識見識,很想聽聽收音機是怎樣發出的聲音。有一天,大概是五月端午節吧,母親帶我去小父姨家作客,一到姨父家就想聽收音機,小姨父雙手捧來了收音機,我好奇的第一個跑到他身邊,看見有一個像梳妝盒子那麼大的的東西,我看到他把收音機放在桌上,四周圍滿了我舅舅和老老少少的親戚,都很希奇的看著,大家等了半天也只聽到收音機裡噝噝聲,就是不說話,這個時候小姨父說,讓人拿一根竹篙子,要天線才成,只見他把一根早已準備好的細細的鐵絲,一頭連在收音機上,一頭連在竹篙的頂尖,把竹篙靠在屋簷下,高高的伸向天空,說來簡直不敢相信,一會兒工夫,收音機裡就傳來了《東方紅》的歌聲,還能調臺,聽到「樣榜戲」,大家聽得興奮,感到新鮮。小姨父說,給你們聽一晚,走的時候一再強調,不能把收音機搞壞了。

我記得大家聽了大半夜,大人陸續睡覺去了,等到吃過早飯,小姨父過來拿收音機的時候,發現怎麼也沒有聲音了,天線豎得再高也沒有用,他當時就嚇唬我們說:叫你們不要搞壞了,你們還是搞壞了,你們賠,說得大家不好意思,並說我們根本沒有動你的收音機,現在誰會修啊,你還是找人修修吧,姨父看到我們著急的樣子,笑嘻嘻地說:我來看看,檢查了一會說,收音機沒有壞,是電池沒有電了,他馬上拿出幾節新電池換上,不一會功夫,收音機馬上就能唱了,這樣大家才放下心來。

轉眼間到了夏天,大家都在街上納涼,大人手拿芭蕉扇,涼凳上坐滿了人,凳子邊放了茶壺和杯子,渴了就倒一杯涼茶,坐在那裡八卦,這個時候幾個知青也來納涼,只見一個叫方國民叔叔的下放幹部手裡也拿著小小的收音機,裡面的聲音很清晰,還不要天線,看來比我姨父的那個更高級,鄉親們都問這個是什麼東西,方叔叔說:這個是我自己裝的,是二極體收音機,大家誰也不知道二極體是怎麼回事,都露出了對方叔叔敬佩的神情,感覺這個方叔叔非常有學問。過了幾天,納涼的人們發現這幾天唯獨沒有看見方叔叔,也聽不見那收音機的聲音了,大家互相詢問,有幾個知識青年悄悄地說,上面說方叔叔夜裡偷聽臺灣的電臺,可能是臺灣特務,嚇得大家都沒有了聲音,好在經過調查,方叔叔家庭成分好,本來就公安出身,那臺收音機,信號太弱,根本收不到什麼敵臺,但是從那以後,方叔叔也不敢玩收音機了,大家夜晚聊天的時候,只有星星在無言的做伴,只有清風在悄悄地私語。

時光悠悠,我己年近花甲,最喜歡緊跟時代步伐的,就是買那些電子產品,電視機、錄音機、DVC、平板、電腦等等,在這個方面,我也算是很趕時髦的了。

相關焦點

  • 這部電影演繹客家人純愛童話
    影片中陳楚河飾演的臺灣當紅歌星阿坤在海峽對岸有一位老爺爺,與這對年輕戀人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年輕時因為受傷,不得不終身坐在輪椅上阿坤和阿姚在得知了老人的愛情故事後,決心勇敢追愛。即使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 鄉愁——我的臺北記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題記:余光中《鄉愁》我是在臺灣中部的鄉下出生,六歲隨著父親搬到臺北,在臺北長大,小時候不會說習總書記說做特色小鎮,要記得住「鄉愁」,隨著時代的進步,「鄉愁」除了綠色的田野,老房子外,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回憶和記憶,還是「故鄉的味道」,尤其是小時候最愛吃的食品。到底我是在臺北長大,每次回到臺北,還是懷念小時候吃的東西,那就是「鹹豆漿+燒餅油條」。
  • 肖恩·康納利電影中的收音機,您認識嗎?
    大約17年前,那是一個上網需要去網吧,CS和傳奇遊戲火遍大江南的年月,我在烏煙瘴氣的網吧中無意中點開了一個影片——《勇闖奪命島》,緊張刺激的情節、澎湃激昂的配樂、體恤下屬的漢默將軍、吊兒郎當的凱奇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當然還有那個身手敏捷、自由出入魔鬼島的肖恩·康納利。
  • 《天堂電影院》:記憶與鄉愁
    這是一部有關電影的電影,卻牽出每個人的兒時記憶與鄉愁。飾演艾佛特的是法國著名演員菲利浦·諾瓦雷,飾演幼年多多的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當地的孩子,名叫薩瓦特利·卡西歐,他1979年出生,8歲那年被導演託納多雷從200多個小演員中選中。在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電影中,故事大多開始於故鄉,而《天堂電影院》更是帶有導演強烈的個人自傳色彩。
  • 為深圳東部城鎮留下歷史與鄉愁:電影紀錄片《碧嶺記憶》開拍
    潘名漢、《客家人世界》報導:作為深圳坪山區探索創新的民生微實事創新項目「一村一部微電影(紀錄片)」,日前在坪山區碧嶺街道碧嶺社區下轄9個居民小組(村)實施拍攝。這是「一村一部微電影(紀錄片)」攝製組繼前年攝製坪山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紀錄片《六聯記憶》之後的又一次同主題創作活動。深圳深坪文化傳媒創始人範進傑聯同深圳知名作家、影視編導胡文冰等現居坪山的文藝工作者,為此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拍攝工作中。碧嶺社區位於坪山區碧嶺街道辦事處西北部,東與湯坑社區相鄰,南與三洲田、馬巒相接,西至橫坪快速,北達寶龍工業園。
  •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海峽衛視「客家人」十年結碩果
    「客家人」欄目組以此為綱要,攝製了四集人文紀錄片《尋根客家》,以影像方式系統地把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播遷的歷史文化傳播給觀眾,弘揚了客家精神。 「我們做電視節目,不是空洞的說教,要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客家人」總製片人姜富榮如是說。 2016年,「客家人」欄目組推出大型電視專題片《客家工匠系列》。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鄉愁掛鍾、留聲機、縫紉機……在新厝鎮江兜村的鄉土館裡,這些充滿年代記憶的物品,展示民俗家風的元素,讓這座百年古厝綻放別樣風採。通過場景實物、圖文語音等形式,將各個時期具有福清味、莆仙味、古早味的東西,把老華僑特色、傳統民俗、媽媽味道的情景展示給觀眾,讓觀眾重拾兒時記憶,感受鄉土氣息, 留住鄉愁。「這些溫存的記憶,讓家更能安撫人心。」
  • 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這個字念「bǎn」,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種說法,甚至用五筆輸入法也打不出來,是客家話保留下來的方言,是客語的特色詞彙。「粄」字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漢字,卻因客語保留下來而一直沿用至今。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
  • 哎同你港,千萬別惹一個客家人
    客家人吃得素、粗、野、雜。隨著現今更多人注重清淡健康,少油少鹽輕飲食,傳統的客家菜顯然並不適合追求精細的都市人。但無論如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麼變口味都難以改變,那是客家人難以替代的家鄉口味和味蕾記憶,多少華僑漂泊在外,為的就是那一口鹹香。說白了,我們都是精神客家人臨海環境賦予潮汕先民敢為人先,勇敢開拓的人文性格。
  •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炎炎夏日,灼灼其華,又是一年豐收季!糧食大豐收,疫情被趕跑!沉甸甸黃燦燦的麥穗倔強地矗立在田野間,仿佛在向人間告白:我豐腴,我飽滿!今年的白饃肯定會更香醇。看黃河灘數百萬畝金黃的麥田在黃河水滋養下浩浩蕩蕩的景象;看一片片如金黃色綾羅綢緞的麥子在風中搖曳著婀娜多姿的身影;看那些急不可耐的兒童奔向麥田燎麥仁品嘗新麥香甜的幸福表情;手裡有糧,心中不慌!我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幸福的歌唱!
  • 案例 | 助力金苑酒家推動「傳承五部曲」,看客家菜如何以美食與文化傳承客家人的味道!
    ►  經過與黃總、老熊、老黃幾次深度的溝通探討,我們一致決定以其SLOGAN「傳承客家人的味道」為出發點,把握金苑酒家「傳承」的精髓,從「文化」、「精神」、「技藝」、「信仰」、「血脈」五個層面的傳承,講述金苑如何完成和成就「客家人的味道」,以表達金苑對客家文化和客家菜系的「傳承」內核,以及對「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尊重。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來到洛陽城,記者聽到一個「河洛郎」——臺灣攝影師梁玄的尋根故事。尋根的人很多,像梁玄這樣著迷的極少。他放棄了臺灣的工作,在洛陽逗留達半年之久,每天流連於各種歷史古蹟間。一度,他扎個帳篷住在周山王陵,甚至獨自在洛陽過春節,只為體會唐詩中關於過年的描述。「我想尋找內心的故鄉。」這名80後攝影師說,他在洛陽找到了根。
  • 被九連真人樂隊圈粉:生猛的客家人,就是搖滾本身
    南遷之後的客家人發現嶺南地區不適合中種麥,沒難以生產麵粉,於是演變成將各種各樣的食物用釀的方式賦予了新的美食靈感,以此寄託祖先的思念。 但無論如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麼變口味都難以改變,那是客家人難以替代的家鄉口味和味蕾記憶,多少華僑漂泊在外,為的就是那一口鹹香。 說白了,我們都是精神客家人 臨海環境賦予潮汕先民敢為人先,勇敢開拓的人文性格。
  • 趕集,記憶中那抹難忘的鄉愁!
    越到年節跟前的集市越熱鬧,集市上會有小偷兒,經常有趕集丟錢哭泣的農民,也會有假錢等等,屬於那個年代的記憶,現在多數掃碼,除了一些老人買東西付現金。如今,隨著城市的興起,參與到趕集的人漸漸減少,這種鄉土情懷開始慢慢的存封在那一張張老照片中。趕集是一種綿長的鄉愁,我拍了照片發朋友圈,很多人說想也想趕集。這些充滿鄉土而富有生活的氣息照片,點燃了久違的鄉情,我們知道故鄉始終停留在記憶裡,並沒有走遠。
  • 索尼收音機與國產收音機品牌不得不說的故事
    提到收音機,大家對sony這個品牌可能都不會陌生,說到sony收音機,就不能不提7600系列。可謂是sony收音機裡面的常青樹系列。自上個世紀的1978(另說1977)年不斷衍生新機型至今一直在生產,而7600系列又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的收音機行業的發展。一、ICF-7600(1978年上市)
  • 客家圍屋,守住惠陽的故土鄉愁
    俗話說:「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最能突顯惠陽客家文化特色的,無疑是客家圍屋。集客家建築藝術之大成的碧灩樓,吟詠著著名華僑領袖「吉隆坡之父」葉亞來的鄉愁四韻。內部有形狀各異的院落,結構布局得體實用,中廳和上廳房梁上的木雕精美絕倫、栩栩如生。
  • 梅州風味 | 落在客家人手裡的食物,一言不合就會被炸!
    滿嘴的油香味,是記憶裡面有關於童年和家鄉的味道。把炒香的芝麻、花生,粗砂糖搌成幹餡備用,把麵粉、雞蛋、豬油加入少許啤酒不斷攪拌,再用麵杖壓成餃子皮樣(與北方包餃子相似),把幹餡放入麵皮捏成餃子樣放入油鍋炸熟撈起,一簸箕酥脆香甜的炸油角就此完工。對於客家人來說,如果家裡開始準備炸油角了,說明要過年了,或者家裡一定有什麼值得慶祝的事情。
  • 童謠《月光光》——客家人心靈深處的樂曲
    作者 楊草原 溫芳蘭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這首全球客家人耳熟能詳的客家童謠《月光光》,在近日廣東省舉辦的首屆「嶺南童謠節」少兒歌曲演唱比賽中奪得一等獎。
  • 哪裡有客家人,哪裡就有粄
    《莫欺少年窮》裡,是這個叫做阿民的客家少年,一心想出去闖蕩,卻遭到長輩反對的故事。畢竟,在我們的歷史長河裡,客家人被迫一次一次拋棄故土,一次由北向南遷移,已經被漂泊傷透了心。在一路南下的過程中,他們也變得越來越「南方」。在南方,米製品也是主食或小吃一般的存在。
  • 古道茶亭:客家人永恆的記憶
    客家人挑擔子的艱辛汗水、趕考秀才的智慧之光,在時光裡打磨光滑,吸納客家「耕讀傳家」「吃苦耐勞」和「和睦鄉鄰」的營養,將這串庇佑客家人的項鍊滋潤得光彩照人。「行出行入行正道,善始善終善為人。」平遠縣河頭鎮柞樹徑「行善亭」,以「行」「善」為首字作對聯,把深奧的做人道理說得形象,讓人讀後即心領神會。可以這麼說,入亭歇息,上了一堂德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