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記憶中那抹難忘的鄉愁!

2021-02-17 駐村生活

早晨起來,沒什麼事兒幹,決定出去走走,拍了一下我住的鎮裡「人才公寓」,雖然看著不咋美觀,但是燒的很暖和,在屋裡基本上穿短袖背心就可以。溜達到路上,看到一長溜排的大掛車,都是來拉玉米的,往年過年前這段時間糧價基本上是最低的,但是今年經過小幅波動之後,還是在上漲,聽老百姓說,一塊零五分錢沒賣,說別人都一塊零八分。拉糧的車是排隊,裝車就走,到了象嶼或者鵬程生化,卸車點錢。我到鎮裡早餐店改善一下夥食,吃點豆腐腦和燒餅,有司機來拉糧,車壞了,臨時住的旅店,在打電話聯繫車,跟客戶解釋等等。

吃完了早餐,看到已經陸續有出攤的人了,我就過去湊熱鬧。有幾個人從車上往下拽馬,馬玩命的不想下車,被七八個人拉繩子硬拽下來,開始我以為是牲口交易市場,但是再看旁邊的人拿著刀殺羊,我就知道這個馬面臨的命運,所以萬物皆有靈性,他們垂死掙扎,也躲不過被屠宰。賣肉的人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農民,肉沒有注水,都是新鮮的沒有病等等。有個類似於城管的穿制服的人,在催促擺攤的往後撤一下,因為公路本來就窄,一到趕集的時候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始終都是有矛盾的,穿制服的催促攤主後撤,攤主已經擺完了貨不願意撤,嘰嘰歪歪,罵罵咧咧的,不情願往後挪一點兒。又沿著十字街往東走,看看小路兩邊陸續有出攤的,一個個大棉襖捂得裡三層外三層,冬天室外擺攤兒很遭罪,站在那一凍就是大半天兒,不穿厚實點,實在扛不住。農戶可能還沒在家吃完早飯,來不了這麼早。我看看有幾份兒賣小雞、大鵝的,還有賣瓜子糖、丸子,餅乾的,也有賣鞋,買衣服,賣棉褲的,還有賣一些日用品的。手機凍得閃光燈都打不開了,我決定先回宿舍暖和暖和,等上人了再來趕集。

九點半多鐘的時候,我又出來去正式趕集,市場十分熱鬧,小商販的招呼聲和吆喝聲、小吃攤上的談笑聲等不絕於耳 ,小商販們大顯身手,麻利的稱、捆、包、扎 ,以及不太計較分量、成堆成捆買賣的方式 , 都沉澱了濃鬱的鄉土氣息。鄉民們大老遠坐客車來,無論是大編織袋子,還是背包都買的鼓鼓囊囊的,炒瓜子一袋子不開封直接拎走,排骨成扇,豬肉成塊兒,雪糕成箱,上次在微博看東北大媽買300斤白菜評論特別搞笑,南方小夥伴買菜都是兩個茄子,一個辣椒,一根蔥,然後東北小夥伴說我們買水果都是整箱的,買肉都是半個豬,要在東北買一個青椒老闆就會說送給你了,不要錢了。有的道遠的老人已經開始備年貨了,對聯也開始賣了,賣活魚的商販會說,趕緊買吧,下個集至少漲八塊錢兒。看到鄉民在集市上互相打招呼,心滿意足的背著自己買完西或者往家裡走,或者在路邊等車,我想,食物消費還是鄉民最基本的消費,特別是對年節的情懷,比城市裡要濃鬱的多。我看到有居然還有賣布的,現在可能大家都是買現成的衣服,過去無論棉襖棉褲還是布衫,都是母親扯布給做的。趕集,趕的是一種心情、熱鬧和風情……

我轉了一圈,買了根兒糖葫蘆,算是我的戰利品。兩塊錢的糖葫蘆絕對比中央大街十塊錢的要好吃的多,我開始盼望靠近年節的大集。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各家各戶所需的生活用品難以自給自足,於是人們約定在某個特殊的日子聚集到同一個地方,把自己剩餘的物品賣出去,也換取一些缺少的物品,而人們在這特殊的一天到集市交換商品的活動也被稱之為趕集。趕集文化,源自農耕文明。對鄉民而言,逢集必趕。趕集,曾經是農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一種民間風俗。作為農村長大的孩子,趕集的經歷永遠是生動、溫暖、熱鬧和鮮活的。童年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跟著家裡人去趕集不一定要買什麼東西(那時候多數是買不起的),只為了去蹭一蹭趕集的熱鬧氣氛。越到年節跟前的集市越熱鬧,集市上會有小偷兒,經常有趕集丟錢哭泣的農民,也會有假錢等等,屬於那個年代的記憶,現在多數掃碼,除了一些老人買東西付現金。如今,隨著城市的興起,參與到趕集的人漸漸減少,這種鄉土情懷開始慢慢的存封在那一張張老照片中。趕集是一種綿長的鄉愁,我拍了照片發朋友圈,很多人說想也想趕集。這些充滿鄉土而富有生活的氣息照片,點燃了久違的鄉情,我們知道故鄉始終停留在記憶裡,並沒有走遠。

集市,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記憶。它來自於鄉土,它是我們農耕文明的根。在時間長河中,它依舊有它獨特的魅力。趕集文化的留存是十分不易的,在它還未被拔地而起的高樓所取代之前,不如去趕一趟集吧。

省教育廳駐依安縣建設村第一書記蹇木慶講駐村生活故事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駐村生活」,帶你了解農村那些人,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炎炎夏日,灼灼其華,又是一年豐收季!糧食大豐收,疫情被趕跑!沉甸甸黃燦燦的麥穗倔強地矗立在田野間,仿佛在向人間告白:我豐腴,我飽滿!今年的白饃肯定會更香醇。看黃河灘數百萬畝金黃的麥田在黃河水滋養下浩浩蕩蕩的景象;看一片片如金黃色綾羅綢緞的麥子在風中搖曳著婀娜多姿的身影;看那些急不可耐的兒童奔向麥田燎麥仁品嘗新麥香甜的幸福表情;手裡有糧,心中不慌!我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幸福的歌唱!
  • 土灶裡的那抹鄉愁
    偶爾有機會走進農場,有幸吃上香飄四溢的土灶飯,黃黃的、脆脆的鍋巴,頓時將記憶拉回童年。三尺灶臺是外婆、母親一生都離不開的舞臺,她們在嫋嫋炊煙和氤氳的熱氣中養大了一個又一個孩子。土灶邊的外婆,在炊煙中穿梭,在歲月中忙碌。早晨用炊煙託起一輪太陽,晚上用灶臺燒開一彎明月。
  •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一:難忘雪中那抹紅
    消無聲息的雪默默地下了一夜滿世界都是銀裝素裹每年冬天最期待的就是下雪下雪的時候就想起那雪中的紅多少年了雪地裡的那抹紅色一直燃燒到現在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那時候雪後的陽光很明媚一個紅衣女孩和一個男孩在曠無人煙的雪地裡追逐嬉戲打雪仗那是個無風的午後那天的陽光很明媚那年的冬天好溫馨一直溫馨了好多年當初打雪仗的地方後來變成了公園當年的樹木田野雪地房屋早已經面目全非自從成了公園這裡的人就多了起來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鄉愁掛鍾、留聲機、縫紉機……在新厝鎮江兜村的鄉土館裡,這些充滿年代記憶的物品,展示民俗家風的元素,讓這座百年古厝綻放別樣風採。而古厝紅磚瓦頂、龍脊鳳簷、雕梁畫棟這類中西合璧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也成了抹不去的鮮豔記憶。江兜村的這座鄉土館選用江兜村的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圍繞「民俗、鄉土、家」的主題,分7大展區13個展館。
  • 用繪畫記錄鄉愁
    從小生長在侗鄉,見證了家鄉幾十年的生活巨變,古老的鄉愁記憶在慢慢流失,為記錄和傳承鄉愁記憶,任和林自學一派,潛心鑽研民族繪畫,至今已有13年。 走進任和林的繪畫工作室,琳琅滿目的畫作捲入眼帘,經介紹,其作品大多是描繪侗鄉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景象,有婚俗、趕集
  • 鄉愁——我的臺北記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題記:余光中《鄉愁》我是在臺灣中部的鄉下出生,六歲隨著父親搬到臺北,在臺北長大,小時候不會說習總書記說做特色小鎮,要記得住「鄉愁」,隨著時代的進步,「鄉愁」除了綠色的田野,老房子外,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回憶和記憶,還是「故鄉的味道」,尤其是小時候最愛吃的食品。到底我是在臺北長大,每次回到臺北,還是懷念小時候吃的東西,那就是「鹹豆漿+燒餅油條」。
  • 在時光中回味稻香,寶山這部《食·光》mv有沒有喚起你的鄉愁記憶?
    在時光中回味稻香,寶山這部《食·光》mv有沒有喚起你的鄉愁記憶?每一粒糧食都是一個奇蹟,在斑駁的歲月旅程中,經歷風吹霜打,終成碩果。每一個國人都有一份鄉愁,從《憫農》的字裡行間,不斷成長蛻變,終於理解「珍惜糧食」的深刻內涵。
  • 《遙遠的鄉愁》: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我希望它永遠不會過期
    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我希望它永遠不會過期。記憶和鄉愁之間有著某種特俗的紐帶。成年後在紅塵中闖蕩「江湖」,一路「廝殺」,某一天於一個節點站住。靜下心來往後看,一路的硝煙散去,記憶反而有些淡,甚至說不出來這兩年的哪個節點在哪裡?在做啥?但是,再往後看,人生的硝煙散去,那些童年的記憶就會清晰。
  • 《天堂電影院》:記憶與鄉愁
    這是一部有關電影的電影,卻牽出每個人的兒時記憶與鄉愁。飾演艾佛特的是法國著名演員菲利浦·諾瓦雷,飾演幼年多多的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當地的孩子,名叫薩瓦特利·卡西歐,他1979年出生,8歲那年被導演託納多雷從200多個小演員中選中。在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電影中,故事大多開始於故鄉,而《天堂電影院》更是帶有導演強烈的個人自傳色彩。
  • 鄉愁,就在鄉下那一村
    記憶中的清明節,很少有雨紛紛的時候,今年也一樣。看看天陰著,老天爺硬是強撐著,一會兒露個笑臉。三伯說:「清明要明,穀雨要雨。一年才有好收成。」看來,今年一定是好年成了。小時候的清明時節,正是村裡人忙著耘田育秧的時節。
  • 粉蒸肉是我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一道美食,那味道很難忘
    粉蒸肉是我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一道美食,那味道很難忘很難忘。只記得小時候,奶奶把買來的豬肉洗乾淨切成小塊,然後放點蒸肉粉和生抽,攪拌,讓每一塊肉都裹上蒸肉粉。煮飯的時候放上蒸屜就可以蒸肉了,飯熟了粉蒸肉也就好了。
  • 國慶檔電影《一點就到家》大火的背後,是我們回不去的鄉愁
    電影中有一句臺詞特別觸動我們的心靈:「北京這座城市太乾淨了,乾淨得留不下我們的腳印」。許許多多的北漂應該會對這句話感同身受,他們從千裡之外離開家鄉,來到這座城市,為了夢想,為了心中的那份渴望。鄉村發展卻帶給了我們回不去的鄉愁。對於這句話,楊二車娜姆應該最有發言權的。曾經瀘沽湖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
  • 記憶中的鍋巴飯
    記憶中的鍋巴飯文/陳書鐸    每個人記憶中的童年總是最難忘的!小時候每到放暑假的時候,我就會去柘木外婆的老家玩。記得每次到中午做飯的時候,家家戶戶廚房的煙囪都冒出熟悉的炊煙。
  • 鏡觀中國特刊丨2020,難忘那抹「中國紅」
    這一年不平靜  更不平凡這一年逆風破浪  成就非常在浩瀚太空中在廣袤大地上在無數個難以忘懷的時空定格裡總有一抹紅色讓人過目不忘那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大地上最炫的紅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最高禮讚 致敬那激蕩人心的壯舉那一刻窗外的紅色是民族精神的凝結中國精神在抗疫中淬鍊在磨礪中升華
  • 這些老品牌,是老青島難忘的記憶(第五篇)!
    隨著流逝的歲月,讓我們再去找尋那些深埋於記憶中的老店鋪、老品牌、老味道情懷.可能會有讀者朋友反饋有些凌亂,自我也是有些東拼西湊之感,發布完第一篇之後,沒想到會有這多朋友關注喜歡,有一些也多是臨時搜集或是網友提供的,後期會根據分類進行一個劃分彙編,希望您的繼續支持!
  • 東張西望中,鄉愁從她手心中流過——讀李紅豔的《蹤跡》
    因此想起來我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出來時,一位在北京電視臺的女同學搶先把還散發著油墨香的小書拿去讀了一遍,送還我時書中還夾了一張紙條:我因此知道了你的另一半。我看後哈哈大笑。我問那位女同學,我的那一半是什麼,她笑著說:愛情。我還記得那一刻,夕陽正暖暖地照在魯迅文學院高高的綠蘿上,她在夕陽中的笑臉像一縷晚霞。
  • 紀錄片《記住鄉愁》天水專輯 央視四套播出
    紀錄片《記住鄉愁》天水專輯 央視四套播出《記住鄉愁》天水專輯劇照每日甘肅網3月26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25日記者獲悉,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天水專輯日前在央視四套播出。《記住鄉愁》第六季《天水古城——羲皇故裡一畫開天》於2019年11月開始拍攝,通過近1個月的拍攝,實地挖掘了天水秦州的人文歷史元素,有幽深古老的伏羲廟小巷、參天古樹旁的南郭寺山門,有清晨排隊買天水呱呱的人群,還有圍坐一圈看秦州小曲的觀眾。眾多秦州歷史文化元素都被記錄。
  • 喚起鄉愁!民謠《撫順撫順》走紅 身在他鄉的撫順人紛紛點讚
    這首民謠在本月初發布後,走紅網絡,喚起身在全國甚至全球各地的撫順人的鄉愁。它的創作者劉栩辰並不是撫順人,他曾與一位撫順姑娘相戀,在《魅力中國城》節目再次看到撫順,萌發了創作靈感。《撫順撫順》創作者劉栩辰。受訪者供圖26個撫順元素融入歌詞喚起無數撫順人鄉愁的民謠《撫順撫順》由歌手駱文江演唱,創作者是音樂人劉栩辰。
  • 《鄉愁》:上帝先創造了旅行,然後是鄉愁
    《鄉愁》是由俄羅斯傳奇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的,他是俄羅斯著名詩人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他的第一部作品就一舉拿下了威尼斯金獅獎的多個獎項。塔可夫斯基對電影語言的貢獻是公認的的,他開創了自己全新的藝術風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題在莊重沉鬱的詩性敘事中展開,獲得完美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