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我的臺北記憶

2021-02-17 饒說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題記:余光中《鄉愁》

我是在臺灣中部的鄉下出生,六歲隨著父親搬到臺北,在臺北長大,小時候不會說「國語」,只會說「臺灣話」,目前則是說著帶有「國際口音」的普通話。除了臺灣話,我會聽「溫州話、青田話」,會講外地到香港的「鹹濕廣東話」,還有西班牙話。在大陸北方,許多人聽我的普通話口音,覺得我像是南方人;而在臺灣,許多臺灣人聽我講「國語」,以為我是大陸人。其實我說得最好的,還是「紐約布魯克林話」,許多老外,尤其是英語國家的人,一聽就知道我是「Typical New Yorker」(地道的紐約客)。

說實在的,離開臺灣45年了,在美國紐約喝著牛奶、吃著牛扒長大。回到臺北,深深感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滋味。


由於我是隨著家人移民美國,不必像留學生,每年放假都要回家看父母。因此我到了美國後,就很少回臺灣,加上我離開的時候年紀小,沒有在臺灣「混過」。日後,也沒有在臺灣做過規劃,雖然經常回來,但是都是回來演講,活動的場所無非是:機場+酒店+高級餐廳+會議室,因此我對臺灣,對臺北:非——常——的——不——熟——悉!在臺北,如果沒有GPS,我經常會迷路。加上,我人高馬大,尤其是呼吸「免費空氣」的鼻子,比一般華人較大,長得像「混血」,所以朱鎔基總理曾形容我是「南人北相,國人美相」,因此我回到臺灣,必須隨時露出幾句非常地道的「臺灣話」,否則經常會被「誤解」。

習總書記說做特色小鎮,要記得住「鄉愁」,隨著時代的進步,「鄉愁」除了綠色的田野,老房子外,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回憶和記憶,還是「故鄉的味道」,尤其是小時候最愛吃的食品。到底我是在臺北長大,每次回到臺北,還是懷念小時候吃的東西,那就是「鹹豆漿+燒餅油條」。

每次到臺北有兩件事一定要辦,一個是打車去臺北復興北路二段一家店面非常一般,但是味道非常棒的「永和豆漿」店,喝一碗「鹹豆漿」加一套燒餅油條。這種隨著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北方食品,在臺灣形成一種特殊的風味。老闆會在一個碗裡,先加上榨菜丁、幹蝦皮、肉鬆、放點鹽、放點「白醬油」,然後澆上熱度和濃度非常香的豆漿。喝之前,先讓豆漿稍微有些凝固,然後再喝,這才會更香。我每次都必須加上一套燒餅油條,外加一份「甜豆漿」,這樣才覺得過癮。所以,今天在看完醫生,得知沒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坐上計程車,花上比燒餅油條豆漿貴上好幾倍的車費,去了已經連續「幫襯」20年的「永和豆漿」,滿足我的「鄉愁」。之後,再約上我在臺灣的一幫「小學同學」,晚上大家聚聚,閒話家常。白巖松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小學同學會像是一種信仰」,而我認為,同學,特別是小學同學,是一種「沒有血緣的親戚」,大家的感情非常的深厚。我在我寫的每一本書中,都放了小學同學的照片。

在臺北,我很慶幸,有一幫感情非常好的小學同學,我們住在空軍小學的眷村,一起長大,而且我們有一對非常好的團長——梁友仁和何永生,使得我們在畢業了48年,一直有聯繫。當初我在臺灣結婚擺酒,若沒有這兩位小學同學的幫忙,我是連路都找不到。所以我每次回來,大家一定會找機會聚會。今晚,我們在建國北路和南京東路口,在一位蒙古族後代,和我們一樣年紀,烏雲先生開的「Music Corner(音樂角落西餐廳)」,吃德國豬手,喝紅酒,聽一幫和我們一樣年紀的樂隊,演奏我們年輕時代的中西音樂,大家隨著音樂搖頭晃腦,讓我們這一幫花甲老人,非常的過癮。誰說年紀大了就不能有樂趣?

……而現在,鄉愁是我的回憶和樂趣。

明天就是2017年元旦了,再次恭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饒及人

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於臺北


相關焦點

  • 人間鄉愁——讀《臺北人》有感
    讀《臺北人》有感「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餘問天——」錢夫人一時躍過時間的界限了,恍惚間又回到南京的那一年,眼前座上滿賓客,似故日,卻早非記憶中的任何人。時空的交錯翻轉,今昔之強烈對比,便是《臺北人》在我眼中的一大主題。前言《烏衣巷》極寫作者不勝今昔的滄然,過去與現實的抵抗與衝突,貫穿於整本書。文中角色具有極為鮮明的標杆性與時代感,過往的生活無不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如《國葬》中的李浩然將軍,一身傲骨,致身革命,同仇抗日。
  • 四四南村,臺北「最古老」的眷村,承載了第一代移民的鄉愁與濫觴
    描寫眷村的文藝作品也有很多, 比如 人人傳唱的《橄欖樹》,舞臺劇《寶島一村》,電視劇《原鄉》和《光陰的故事》等,但最耳熟能詳且引人共鳴的,當屬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全 臺灣 現在保留的眷村不少,但四四南村的保留與否爭議性最大,在許多文化界人士的強力爭取之下才得以保留。
  •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炎炎夏日,灼灼其華,又是一年豐收季!糧食大豐收,疫情被趕跑!沉甸甸黃燦燦的麥穗倔強地矗立在田野間,仿佛在向人間告白:我豐腴,我飽滿!今年的白饃肯定會更香醇。燎麥仁,是農村人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麥穗將熟未熟之時,麥稈青裡泛著黃,黃裡帶著青,這種麥子燎出來的麥穗最美味。小夥伴們成群結隊,在田野裡奔跑,從來不知道累,一把麥穗,一堆柴火,燎出了童年無比的快樂!再去地裡摘個西瓜,用拳頭一捶下去,一人一塊,大快朵頤,美地很!而今,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奔忙著,很久沒嘗到那種久違的味道了。
  • 《臺北人》的鄉愁是血淚在沉澱:男人不哭,只是未到傷心處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題記中國歷史上有一種很特別的鄉愁,它具有獨特的年代意義——1949年百萬大陸軍民到臺灣。那時候的他們,有些以為只是避居一時,有些以為可以從頭再來,只是不曾想,這一走就是與家人、祖國的「生別」;雖然只是隔著海峽,但那朦朧的彼岸似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即。
  • 《天堂電影院》:記憶與鄉愁
    這是一部有關電影的電影,卻牽出每個人的兒時記憶與鄉愁。飾演艾佛特的是法國著名演員菲利浦·諾瓦雷,飾演幼年多多的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當地的孩子,名叫薩瓦特利·卡西歐,他1979年出生,8歲那年被導演託納多雷從200多個小演員中選中。在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電影中,故事大多開始於故鄉,而《天堂電影院》更是帶有導演強烈的個人自傳色彩。
  • 從臺北看中國:關於國家和民族,以及投資和鄉愁
    據說今年5.20最浪漫的表白是南昌鐵路一個普通員工和他的新婚妻子在新婚夜創造的。我格隆無意糾纏任何意識的是是非非,只是重溫分享一篇格隆去年9月臺灣調研的隨筆,或許能助您更全面、客觀看待他們,看待我們自己。  在大陸全民閱兵的難得間隙(註:2015年9月),為了更全面了解TMT行業趨勢以及整個電子產業鏈,格隆做了一次環臺灣島的調研之旅。
  • 《遙遠的鄉愁》: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我希望它永遠不會過期
    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我希望它永遠不會過期。記憶和鄉愁之間有著某種特俗的紐帶。成年後在紅塵中闖蕩「江湖」,一路「廝殺」,某一天於一個節點站住。靜下心來往後看,一路的硝煙散去,記憶反而有些淡,甚至說不出來這兩年的哪個節點在哪裡?在做啥?但是,再往後看,人生的硝煙散去,那些童年的記憶就會清晰。
  • 【最美家力量】梅應愷家庭:建記憶館,凝結鄉愁傳承家風
    【最美家力量】梅應愷家庭:建記憶館,凝結鄉愁傳承家風 2020-11-20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圖說:臺北眷村"四四南村",圖片來源網絡)還有一些人則是看到那個與臺北地標101大樓毗鄰的"奇怪"的四四南村而對這個名稱印象深刻。但眷村人,卻仍在以各種方式極盡努力保存關於眷村的記憶。一
  • 【鄉愁徵文92號作品】王偉全:我的鄉愁(散文)
    我的鄉愁文/王偉全         也許我真的老了,特別的懷念過去,懷念曾經出現在我生命中的那些人和事,懷念伴隨著我成長的故鄉……兒時的故鄉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小村莊,一條小溪流穿繞著小村莊而過,蜿蜒曲折的流入了東莞東江支流,一條用大麻石鋪成的小路沿小溪而行,小路通向外面的世界,它承載了我們的夢想和希望!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鄉愁掛鍾、留聲機、縫紉機……在新厝鎮江兜村的鄉土館裡,這些充滿年代記憶的物品,展示民俗家風的元素,讓這座百年古厝綻放別樣風採。而古厝紅磚瓦頂、龍脊鳳簷、雕梁畫棟這類中西合璧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也成了抹不去的鮮豔記憶。江兜村的這座鄉土館選用江兜村的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圍繞「民俗、鄉土、家」的主題,分7大展區13個展館。
  • 在時光中回味稻香,寶山這部《食·光》mv有沒有喚起你的鄉愁記憶?
    在時光中回味稻香,寶山這部《食·光》mv有沒有喚起你的鄉愁記憶?在時光中回味稻香,在食光中體會不易。食·光改編自:Mojito - 周杰倫 (Jay Chou)麻煩給我的朋友來一杯Mojito我的演講馬上就快要開始了而我的咖啡
  • 泉州高新區(臺商區):「黨建+」激活鄉愁記憶 「番仔樓」賦能鄉村振興
    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高新區(臺商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客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  而當這美麗鄉愁與紅色黨建相遇時會出現什麼不一樣的火花?
  • 鄉愁記憶 | 許少康:白水寨往事
    出生於上個世紀末的我,對老峰市,對龍湖底下的「龍宮」沒有什麼印象。這也讓「龍宮」在我的心裡更具神秘色彩。白水寨因地勢較高,高於龍湖水面,立於山腰,日日守望龍湖水下的龍宮。從永定城區驅車,環湖公路一路蜿蜒,從一小路口拐入,向上爬坡。不久,白水寨便映入眼帘。村中以土樓建築為主,這裡的土樓大多依山而建,形態各異,小巧玲瓏,布局緊密。
  • 留下的懷念 是永遠的「鄉愁」
    最知名的要數那首《鄉愁》,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中廣為傳誦。直到今天,還有無數兩岸兒女為那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而動容。    大陸這頭的中原大地也一直是余光中魂牽夢繞之地,2014年5月底至6月初,他專程到訪「老家河南」,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並點名要去杜甫故裡。其間,余光中先生還與河南本土詩人深情交流互動,留下佳話。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河南詩人紛紛深情緬懷。
  • 品《鄉愁》 舞《蝶戀》
    這次教學開放日「海峽味」頗濃——來自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的兩位教師,來到延安中學上課,給師生們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這兩堂課,一堂是臺灣教師與大陸教師同課異構,共同演繹余光中的《鄉愁》;另一堂生物課,則由一生愛蝶、戀蝶的83歲臺灣教師陳維壽講授。 海峽對岸的教師是怎樣上課的?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迪呢?
  • ...百幅作品記錄城市記憶-鄔達克 吳同文 建築遺產 鄉愁 舊居-上海...
    鄔達克舊居門口楓葉正紅,人們聚集於此,觀看「此處是吾鄉」城市記憶與鄉愁攝影邀請展。上百幅攝影家和市民的作品,藝術地記錄了上海優秀城市建築及市民生活於其中的場景。第三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的主題是「守護城市記憶、留住上海鄉愁」,一系列論壇、講座、徵文活動將陸續舉行。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記憶裡,他的幼年很少玩具。只記得,隨母親逃亡,在高淳,被日軍的先遣部隊追上。佛寺大殿的香案下,母子相倚無寐,槍聲和哭聲中,挨過最長的一夜和一個上午,直到殿前,太陽徽的騎兵隊從古剎中揮旗前進。——《下遊的一日》 是幸,也是不幸?對於漫長人生來說,下定論,還是太早。
  • 再見,臺北!
    世間有無數情感有一種情感叫「感恩」感恩父母,讓我來到世上,哺育我感恩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讓我成長感恩傷痛,苦難,讓我懂得珍惜感恩朋友,親人,同事,領導感恩每一次與我相遇的人 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感恩就有多少快樂有多少快樂就有多少收穫所以,前日在嘉義,今日在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