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曾在2014年來到河南 張明燦供圖
□記者張叢博
核心提示|12月14日上午,著名詩人余光中因病在臺灣高雄去世。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隨家人遷居臺灣。多年來,余光中先生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最知名的要數那首《鄉愁》,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中廣為傳誦。直到今天,還有無數兩岸兒女為那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而動容。
大陸這頭的中原大地也一直是余光中魂牽夢繞之地,2014年5月底至6月初,他專程到訪「老家河南」,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並點名要去杜甫故裡。其間,余光中先生還與河南本土詩人深情交流互動,留下佳話。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河南詩人紛紛深情緬懷。
在杜甫故裡 用河南話念李白的詩
「我一定要來杜甫故裡看一下,故裡和故居不一樣,故居只是短暫居住過,而故裡是杜甫的根,來這裡很有意義,是很難得的機會,來這裡向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致敬。」2014年的河南之行,余光中點名要參觀河南杜甫故裡。
面對著杜甫像,余光中認真講述了杜甫的人物生平,他還風趣地用河南話朗誦起了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帶有閩南腔的河南話引來眾人的陣陣歡笑。
在開封清明上河園,86歲高齡的余光中參加了宋韻端午詩會,登臺朗誦專門為此次活動所作的新詩《招魂》。
詩會結束後,余光中在接受大河報記者專訪時說:「河南是古代的中原,像開封,多次作為都城,很多中華文化都是通過這裡慢慢傳播到全國各地的。」
對於家喻戶曉的《鄉愁》,余光中謙虛地說,這首詩簡短易背,又被語文課本選中,所以才流傳了這麼多年。他喜歡李白、杜甫和蘇軾,尤其推崇陶淵明的詩,認為陶淵明的詩最具意境,耐咀嚼。
此外,余光中還參觀了洛陽的老君山、龍門石窟、香山寺等景點,並坦言愛上了河南燴麵。
當時,余光中還來到河南省文聯就「現代語境下的中國詩歌」同河南本土作家及詩人深入交流。離開河南前,余光中用12個字概括這趟中原詩歌之旅:「歷史豐富、傳說生動、小麥豐收。」
對鄉愁故園的回望必將不朽
河南作家中,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馮傑和余光中有過多次交集。余光中是馮傑少年時代讀到的最早臺灣詩人之一。2009年,去臺北參加梁實秋文學獎頒獎禮的馮傑,見到了從高雄來到臺北的余光中先生。馮傑向大河報記者回憶:「餘先生儒雅博學、風趣智慧,見我第一句就笑著說『你不要把臺灣的文學獎都得完,得給我們留點』,玩笑裡是認可和鼓勵。」
余光中2014年到訪河南時,還特意約馮傑在開封見面。余光中稱讚中原文化對詩人的滋養。兩人還探討了文人畫,當時,馮傑贈送余光中一幅《丹竹圖》,余光中補充道「蘇東坡最早便是畫紅竹」。
余光中2014年的河南行,河南省詩歌學會會長張鮮明和他也有過接觸。在張鮮明的印象中,余光中清雅健朗,待人和善,和大家交流起來真誠坦率,言語間充滿對詩歌的敬畏。
張鮮明表示,餘先生的詩歌在全球華人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寫鄉愁的詩歌影響了幾代人,傳達的是中華民族內心對家園、故鄉的共同情感,因而成為具有永恆價值的經典。
河南省詩歌學會執行會長、杜甫文學獎獲得者吳元成緬懷道:「『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金句猶在,詩人卻離我們而去,但他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鄉愁故園的回望必將不朽。其汪洋恣肆、想像奇詭、明亮通透的詩風,也將繼續影響詩歌的今天和未來。」
連結
曾為洛陽龍門石窟作長詩《盧舍那》
□記者李曉波章傑
2014年5月底,在參觀龍門石窟的過程中,余光中曾說,洛陽可寫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等回去慢慢沉澱後,將這次來洛感受寫成詩句,為盧舍那和洛陽多寫幾首詩。2015年4月,余光中先生創作了長詩《盧舍那》。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盧舍那》全詩共127行,1300餘字,是余光中創作生涯中比較少見的一首長詩。長詩辭藻華麗,文採飛揚,是寫給龍門石窟的,更是寫給洛陽的。
余光中詩作《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