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今日去世|說了60多年四川話的他留下一世的鄉愁

2021-02-14 川越海峽


                                         余光中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據臺灣地區媒體今日報導,詩人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年90歲

余光中在12日以為天氣多變、氣溫偏低造成身體不適,而到醫院,經檢查後疑似有些小中風,決定住院靜養,沒想到肺部感染、轉進加護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兒們也從國外趕回陪伴,結果1天之隔,14日早上,這位一代詩壇名流辭別人世。

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他曾被梁實秋稱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大學時期就讀臺灣大學的他,還沒畢業就在文學刊物上投稿詩作,並出版詩集處女作《舟子的悲歌》。

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余光中在的地方就是文學中心,熟知的詩作《白玉苦瓜》、《鄉愁》等;散文作品則有《聽聽那冷雨》,翻譯則以《梵谷傳》最經典、最為人所知。

2017年8月,余光中獲頒「百年新詩貢獻獎——創作成就獎」

2010年9月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館結義樓暢談詩情與酒興。已是耄耋之年的余光中先生以詩仙李白為線索,暢談中外詩人與酒的不解之緣,也談到自己與四川的深厚緣分。

少年時代在重慶上學,好朋友不少是四川人;與著名詩人流沙河先生是知己;夫人範我存女士年少時也在樂山念書……種種與四川有關的記憶,讓余光中夫婦倆至今的生活仍有不少四川痕跡:比如喜歡吃泡菜,比如夫妻倆60多年的對話,全是四川話……

一首《鄉愁》勾起多少中華兒女的思鄉之情,余光中先生僅用20分鐘便寫完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在這20分鐘之前,我的鄉愁之情已經有20多年了。」余光中先生說,「這種鄉愁不一定是地理上的,還和歷史、文化有關。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武侯祠暢談詩情酒興

「我生在南京,算是南京人。少年時代,我是在四川度過的。所以我的故鄉是哪裡還真不好說。」抗戰時期,余光中先生在重慶江北縣悅來場度過了中學時代。余光中很想念那段日子:「我少年時代的好朋友都是四川人,後來,又同四川詩人流沙河相識,成為知己。」

余光中同四川的緣分遠不止於此。「我喜歡上文學,喜歡上詩詞,就是在四川。」余光中先生說。不僅如此,余光中先生的夫人範我存女士年少時在樂山念書,在四川的生活成了兩位老人珍貴的回憶。

▲余光中夫婦

「在四川時,我們並不認識,回到南京後才見面的。這六十幾年,我們兩個的對話用的都是四川話。」說到高興處,余光中先生用四川話擺起了龍門陣:「我們兩個說的四川話,加起來比岷江、嘉陵江都長。

一般人認為成都是個安逸、閒適的城市,但像陳子昂、李白、蘇東坡這樣的豪放派的詩人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談及自己對詩詞的喜愛和與四川的深厚情緣,余光中說,成都是一個很複雜的城市,很特別。李白在《蜀道難》裡就說了蜀國的來歷,「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我也去過金沙、去過三星堆博物館,了解到蜀人的文明將中華文化又向前推了幾千年,李白的說法還是確有其事的。

不僅李白、陳子昂這些蜀人成就非凡。像杜甫,雖然他不是蜀人,卻是成都、四川造就了杜詩。到了北宋,還有比曹操三父子更加傑出的三蘇父子。現代,郭沫若、巴金等新文學的人才,四川也出了很多。地靈人傑應該是成都、四川出人才的最好詮釋。

2016年春節剛過,以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為團長的大陸作家團一行14人,就踏上了為期10天的臺灣交流採風之旅。

2月24日晚,「兩岸作家交流會」在高雄福容大飯店舉行。余光中老先生及夫人範我存女士、喜菡、張信吉、郭漢辰、潘弘輝等臺灣作家與四川作家深入交流,探討兩岸詩歌發展。其間,余光中講四川話再敘鄉愁。鄉愁這個東西並不是回鄉就解,「鄉愁加上時間與加上文化的意義,就不只是地理的空間,要吃吃故鄉小菜、講講故鄉方言才可解鄉愁」。

 

▲四川作家阿來與余光中先生一起交流文學。阿來表示,當初20多歲的他剛走向文學之路時,恰逢大陸剛剛改革開放,讀了很多西方文學作品,但怎樣變成一種漢語的經驗,的確是以余光中老師為代表,「這對大陸這一代文學愛好者特別有用、特別有啟發」。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這次

先生和他的母親永遠在一起了

留下一世鄉愁

令人唏噓

來源 | 部分內容整理自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相關焦點

  • 「鄉愁不是他的全部」|余光中夫人範我存講述先生成都情緣
    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範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余光中去世後,這位護井人未接受過任何媒體採訪。直到近日,在餘先生去世一個月之後,範我存女士才首度開口,接受成都商報獨家專訪。由女兒餘幼珊代為回復,回憶成都這片土地給余光中留下的點點滴滴。
  • 留下的懷念 是永遠的「鄉愁」
    大陸這頭的中原大地也一直是余光中魂牽夢繞之地,2014年5月底至6月初,他專程到訪「老家河南」,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並點名要去杜甫故裡。其間,余光中先生還與河南本土詩人深情交流互動,留下佳話。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河南詩人紛紛深情緬懷。
  • 【娜一聲】余光中 《鄉愁》
    【娜一聲】LOGO設計 : 殷剛      2017年12月14日那天,正值我飛回紐約的前一天,夜晚在北京和新疆的醜姐姐聊天喝酒,朋友王迪用他的藍牙小音響不時給我們播放幾曲好聽的音樂……突然在朋友圈裡看到余光中逝世的消息,讓我原本就離愁別緒的心一時間難以言表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鄉愁》在近半個世紀的傳播中,無疑已成為經典性懷鄉文本,甚至將余光中符號成一位「鄉愁詩人」,將他其他的詩作、文章與文學領域的成就與貢獻所遮蔽。那麼,在《鄉愁》之外,余光中是什麼模樣呢?余光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被符號化?82歲的余光中尚能飯否?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去把握詩情的?有著怎樣的詩意的鍛打?他又是如何將寫作、翻譯、教書與開車旅行這些事集於一身的?
  • 余光中:不止鄉愁,我寫的雨更動人
    余光中先生的詩文中也處處可見「雨」的影子,他說「只要不往身上淋,只要不帶來雨災,雨,總是可喜的,像是天在安慰地,並為萬物滌罪去汙,還其清純」(《雨城古寺》),喜雨之情表露無遺。確實,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寫雨寫得最出色的散文大概要數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和《鬼雨》了。「雨」在余光中的詩文中多次出現,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詞。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八十餘歲的余光中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翻譯的《梵谷傳》二十年後再版時,他一看當時翻譯的「太西化了」,一口氣改了一萬餘處,他說他要「改回」中文的特色。他舉例:把「事實上」、改回「其實」。他說「事實上」是「食洋不化、不中不西」的中文,中文本來該是「其實」。他怕記者不懂,專門舉例說你不能說「賈寶玉『事實上』是愛林妹妹,應該說賈寶玉『其實』是愛林妹妹。」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詩人余光中昨日病逝 他從廈門踏上詩路又為廈門留下詩作
    多年前,余光中來廈門時,曾與友人一起登上鼓浪嶼到舒婷家做客。多年以後,余光中還把此次旅程和感受寫進了詩歌裡:「圓面的石桌忽然/布滿了閩南口味/熱騰騰的地瓜粥/是我鄉愁的安慰。」  余光中經常說,自己是「廣義的廈門人」,與廈門情緣頗深———他在廈門的報紙上發表了第一首詩。他去臺灣後,住在廈門街。廈門和廈門街,也成為他詩歌和散文中的常見題材。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余光中從廈門街的家裡,到中山北路二段去見女友。騎一輛腳踏車疾馳,最快的記錄是17分鐘。見面時,最難得的是,兩人都會說一口流利四川話。相同的鄉音,相同的逃難經歷,青梅竹馬總是來得格外容易。 說起來,畫家梵谷的名字,也是余光中從表妹的口中知道的。1990年梵谷逝世100周年,余光中和妻子一起去法國梵谷墓前憑弔。是姻緣天成,還是媒人作?凹叔只能說:緣,妙不可言。 1956年,情投意合的兩人結婚。 範我存回憶起,余光中有次拿一篇小說給她看,是中學生暗戀的純愛小說,「一看就知道是他自己的經驗。」
  • 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我已經沒有鄉愁
    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我已經沒有鄉愁   中新社東莞12月23日電 (李映民 李純)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23日作客廣東東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講壇」,作題為《旅行與文化》的專題演講。
  • 【悼念】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重溫代表作《鄉愁》朗誦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昨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九十。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母鄉江蘇常州,1928年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先在南京大學與廈門大學就讀,後在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9年獲愛奧華大學文藝碩士。曾任臺北師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
  • 記余光中之妻 範我存
    他說自己是個「逍遙客」,遊歷人間,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則是情人。看似打趣灑脫的說法,卻勾畫出他一生漂泊的形象。但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是,在余光中漂泊一生的背後,其實是陪伴了他七十多年的妻子範我存。
  • 余光中 丨 逍遙遊於天地間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在看到余光中先生因腦中風過世的新聞時,莉婭腦海中一閃而過的,並不是他的相貌。反而是這首全球華人幾乎人人都能誦讀的一首現代詩。余光中先生的一生幾乎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官方影像。
  • 悼念余光中|黯淡了的心中月光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901971年,臺北廈門街舊居,不惑之年的余光中,望向窗外,思緒越過海峽,踏上熱忱故土,頓時淚流滿面。鄉愁,大時代背景下的異鄉他土,扣動那一代人的家國天下,鄉土情懷。多年後,功成名就後的吳宇森想用一部《太平輪》去撥弄心弦,竟卻鎩羽而歸!
  • 余光中病逝 他曾為深圳30歲生日寫了「一句詩」
    據臺灣媒體報導,著名詩人余光中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90歲。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隨家人遷居臺灣。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
  • 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有一種鄉愁叫重慶
    有一種鄉愁叫重慶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2018年2月10日 14:30重慶悅來溫德姆酒店喜悅廳主辦:重慶悅來投資集團余光中,著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曾經在重慶度過7年的少年時光。 現場訪談贈余光中瓦片後人 肖功榮
  • 詩人余光中仙逝,那一首鄉愁被永恆吟唱
    臺灣著名詩人與文學家余光中今天仙逝,享壽九十。他是華人文壇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以一首《鄉愁》聲名遠播,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呼吸在昨日,今卻已進入了歷史。《鄉愁》是余光中的代表名作之一,後被羅大佑作曲,收錄於1982年的專輯《之乎者也》。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余光中說:「 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 文壇「璀璨五彩筆」余光中去世 享年90歲
    余光中作品風格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20世紀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
  • 沉痛悼念余光中先生:五千年的這一頭還亮著一盞燈
    重慶六天,親眼目睹詩人如何重圓他的鄉愁夢。余光中《鄉愁》膾炙人口,有次武漢開會,有留學德國的教師起立,未曾言語先哽咽,她說留學前讀過《鄉愁》,沒有強烈的感受,到了異國他鄉,鄉愁轉濃,再讀這首詩,抑制不住地悲從中來,才知道為什麼這首詩能撼動海內外無數華人的心。
  • 余光中:漢語之美的守護者
    他曾在海外生活多年,也是一位出色的譯者,他曾翻譯過王爾德的喜劇《溫夫人的扇子》,並頗為得意地說,有的地方自己的譯文勝過王爾德的原文,因為「有些地方,例如對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這種地方,原文不如譯文,不是王爾德不如我,而是他撈過了界,竟以英文的弱點來碰中文的強勢。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