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就在鄉下那一村

2021-02-08 印象黃陂

 ◆ ◆

文 | 回頭一笑(木蘭湖)· 圖 | 網絡

清明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回老家掃墓。這個小村莊跟中國所有的村莊一樣,漸漸空心了,蕭條了。然而,村莊的特色還在:不緊不慢的忙。不管是三十年前還是三十年後,不緊不慢的忙著,依然是我們村不變的特色。


記憶中的清明節,很少有雨紛紛的時候,今年也一樣。看看天陰著,老天爺硬是強撐著,一會兒露個笑臉。三伯說:「清明要明,穀雨要雨。一年才有好收成。」看來,今年一定是好年成了。


小時候的清明時節,正是村裡人忙著耘田育秧的時節。仿佛一夜之間,經歷了嚴冬蕭瑟的村莊舊貌換新顏,門前那一片水田全變成了一排排秧圃,撒上剛發芽的稻子,在暖和的太陽裡曬上一天,然後用尼龍薄膜蓋上,靜等它們漸漸變綠,然後將薄膜撐起。


我媽還會在蓋好薄膜後,掐一支盛開的桃花插在田邊。於是水田立刻就生機勃勃了,村子也生機勃勃了。



野外菜地裡,野草瘋長,在種完大莊稼後,人們就在地裡扯草,挖地,準備下菜種了。「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時不敢耽誤。於是留在家裡的人少了,到處是忙著春耕的人。吆喝牛的聲音,水流進田裡的聲音,青蛙呱呱呱的聲音,小雞嘰嘰嘰嘰,母雞咯咯咯咯……各種聲音都忙碌起來。


午飯的時候,村裡大人小孩都端著飯碗聚集到村中大樹下,開始討論看得見的希望。三伯說:「秧是(種)下了,再看穀雨和立夏,穀雨要下,春旱沒啦,立夏不下,無水洗耙。」我明白,三伯說的是農諺,不然不識字的三伯是無論如何隨口說不出這麼押韻的句子。


農諺,可是農民在千百年的農業生產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那時,沒有電視機,沒有網絡,不追求GDP,人們安安靜靜,看著禾苗蔬菜漸漸發芽,生長,安安靜靜守候著明天。他們看天,看雲,看人情世故,一天天,一年年,觀察、思考、總結,然後被一些文化人提煉,就變成了今天哪怕是不識字的三伯也能張口就來的韻律。



我靜不下來,一看見清明節家裡來了客人又要耽誤我們家幹活,就板著臉。以為不口出惡言家長就不會責罵。奶奶說:「這麼小的一個人,不能這麼不結人緣,你天天板著臉,客人就會難受。」


我不服氣:「我只是自己生氣,別人又不知道。」


奶奶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你板著臉,別人就知道你不喜歡他,就不會再來了。」


「可是有人來了,我們的事就做不完。」


「今天做不完還有明天,慢慢地,總會做完。你那麼急著想做什麼去?一天長不大一個人,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要學會慢慢來……」



「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一天長不大一個人,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我的祖輩們活得多麼詩意又哲理!說這些話的人,一定有一顆恆定的心,不急、不躁,謹守規律,然後,成就一個村子的特色。


今年清明,老家還是忙。沒了青壯年參與的村莊,顯得沒那麼有力氣。不過沒關係,沒了春耕生產的青壯年,那群有恆定的心的老人們就開始種茶樹,清明節就成了採茶節。


依然有客人來來往往,掛著長槍短炮藉口掃墓實則是踏青尋鄉愁的紅男綠女們的造訪,絲毫影響不了村民的生活規律和他們強大的安靜的內心,他們放下一天的工作,拿出積攢了好久的特產來熱情招待相熟的不熟的客人。對於客人們表示謝意的紅紅的鈔票,他們不屑一顧,「來者是客」「喜歡再來」是他們的口頭禪。


我給我鄉親的是我們都曾熟悉的農事問候,鄉親給我的是滿滿的隨性和恆定。這,就是我的鄉愁之所在。回到鄉裡,我不急,我不躁。我們慢慢掃墓,然後在菜地採野豌豆苗準備帶回家吃掉,也許能將鄉愁吃進心裡。



我知道鄉愁吃不進心裡,就像採野豌豆苗這行為,在先秦時她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採薇。先秦的採薇人被戰爭折磨得天各一方,仍然能在採薇時唱出「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這該是要多麼強大安靜的內心才能做到?


我知道,鄉愁不在鄉下,能靜下心的地方就是鄉愁棲息的地方。我想慢下來,可是不能,一個叫城市的地方拿著一條看不見的鞭子像三伯趕牛耕田一樣,趕著我飛跑。


回到城市,我們家廁所忽然很臭,根據多年的經驗,我知道,廁所有臭味就是要下雨了,可是,我不能靜下心來像我的祖輩們一樣總結出「男燒(熱)天色女燒(熱)晴」這樣的天氣諺語。在這裡,我要計劃明天的工作,我要安排兒子的考試,我要想辦法跟有來往的客戶保持良好關係……


本文作者回頭一笑授權印象黃陂發布

關於作者  回頭一笑,黃陂木蘭湖人,現居武漢,以我筆寫我心,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初心。


·END·

有風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黃陂  品味黃陂

投稿 | 聯絡:23090806@qq.com

掌柜微信 | QQ同號:23090806

相關焦點

  • 客家紀錄片《匠村》發布 傳承老手藝牽掛那一抹鄉愁
    客家紀錄片《匠村》發布 傳承老手藝牽掛那一抹鄉愁 2020年01月13日 09:2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紀錄片導演陳春光12日來到廈門,在由他導演的《匠村》發布會上感慨道。  紀錄片《匠村》以福建龍巖芷溪花燈為主線,通過拍攝芷溪村的5位手藝人的匠心製作過程,探尋閩西客家人為傳承老手藝所做的努力。短短30分鐘濃縮了拍攝團隊一年多的成果,引起了在場200多名觀眾的共鳴,牽掛起心中那一抹鄉愁。  「我現在看了全部過程,真的是太激動了,希望能把老手藝一直流傳下去。」
  •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2021-01-03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在村那頭築起了夢想與鄉愁——記「美麗家鄉」建設者胡詠梅
    曾帶頭捐出30萬元作為建設巖洞口「美麗家鄉」的啟動資金,改造村中老房、村文化禮堂,修建村景「曉白樓」,傳承「紅紙文化」。追夢詞:夢想,是對未來的一種期許;是永不言棄的一種堅持!很喜歡羅伯特的一句話:很難說什麼是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並且還可以成為明天的現實。我是1969出生的,雖然年紀不小了,但心態依舊年輕。
  • 宗俊濤話劇《寶島一村》飾演周寧 精彩演繹鄉愁故事
    昨日,賴聲川話劇《寶島一村》在上劇場進行演出,宗俊濤作為該劇主演之一,飾演其中飛行官周寧一角,故事笑中帶淚有松有馳,演出過程收穫眾多掌聲。 此外,演員張頌文也低調現身話劇劇場,為宗俊濤演出捧場,並在微博發布「進上海城,去看一個關於村的戲」。
  • 濟南:那些美麗古村落,人去村空,讓我們如何守護那最後一抹鄉愁
    十多年前,開始喜歡徒步,喜歡登攀,喜歡山,喜歡水,喜歡漫山遍野的翠綠,也喜歡山溝溝裡孤零零的一個個村莊,「雞鳴犬吠炊煙起」,十幾年的時間,濟南南部山的山爬了大半,每每遇到那些山裡的村落總是有一種難言的情懷在裡面,是那淡淡的鄉愁,還是那純情的問候,或許兼而有之,走的路多了,見得多了,總是就會想一些問題的。
  • 《寶島一村》專屬版有望駐場演出,新一代演員繼續鄉愁故事
    2020年上劇場5周年之際,導演賴聲川宣布將推出《寶島一村》專屬版,有望成為駐場演出。 2008年12月5日,《寶島一村》首演。該劇講述三代人、四個家庭的笑淚交替和心酸詼諧,他們遠離故土,甚至來不及對親人告別,原以為只是短暫的旅程,歸家之日卻遙遙無期。帶著深埋心底的鄉愁,他們在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這個鄉愁的故事一講就是十餘年。
  • 那是刻骨銘心的《另一種鄉愁》| 聽,一首歌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到了歸家的日期一天比一天更近心裡不免泛起一絲 鄉愁我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式上,我當時記住的歌曲的名字叫《星》,唱歌的人叫谷村新司。臺上的老人神色平和,身材幹枯瘦小,但明眸中卻湧動著無限的能量。
  • 【「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隴南康縣朱家溝村:紅綠意蘊留鄉愁
    ,這是冬日朱家溝村為遊客帶來的溫暖。一年四季,深藏大山深溝之中的朱家溝村都有不重樣的景致,在冬季的清幽中,朱家溝村依然期待遊客的到來。 朱家溝村是一座依溝而建的小村莊,坐落在兩山之間,樂享著清冽的溪流,小村莊環境優美、錯落有致。
  • 【鄉村大比拼】羅王這村應戰!「我村一出、誰與爭鋒」!
    更有一種逾萬裡而不斷的鄉愁! 話說公元2020年,李景春捨棄年入百萬生意回到桑梓馮莊任支部書記,與駐村第一書記李清建、包村幹部馬付領等一眾人更是演繹了一場鄉村振興的好戲! 馮莊一出!誰與爭鋒!! 1
  • 那山那村那人——泥土
    他文字精美,情感真切,文筆間透露著真實的情感,和我們這一代人曾經在走出去的那一刻猶如脫韁野馬一樣對於這個山村的厭倦。百轉千回,當我們走過了祖國的多少城市和美景之後,我們才發現這片養育著我們的土地是那麼的親切,是那麼的讓我們掛念。於是對於家鄉的愛開始迸發出來,生於斯,長於斯,對於家鄉他的掛念和見解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反思!
  • 溫州泰順:鄉村宜業宜遊 「鄉愁」甜在心頭
    新華網杭州7月9日電(徐樂靜 徐景萱 胡炎楨)人間最美是鄉愁。鄉愁是在外泰順人對家鄉最深切的回憶。回到家鄉,曾經的廊橋、古宅、溪流、山林,依舊在那,但已嵌入了新時代的氣息。  「兩最」工作的開展,為「最美鄉愁村」的打造定下了基調,讓「鄉愁」有了落腳處。
  • 一起讀書丨《寶島一村》
    突然感嘆時間是有魔力的,一部話劇、只三兩小時、講一段跨越四五十年的故事,而這一演就是上百場、好幾年。然而時間,並沒有讓他們隨著故事老去,而是又給了他們一個身份,平靜地過著另一種生活。今天的薦書和《暗戀桃花源》頗有淵源,同樣是來自賴聲川導演的作品,著名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所著的《寶島一村》,一部講述臺灣眷村生活的作品。
  • 落寞,鄉愁——遊吉祥寺
    如果設在村口,那人家哼哧哼哧地爬上來了,不管是人力還是車,都是一件很不小的工程,再讓人家回撤,糾紛的發生率一定徒增。不過,村那麼小,又那麼山,也許不用設卡也沒人會來,又或者只須簡單地在山腳的路口橫幾根毛竹,再放個牌就可以了呢。
  • 上劇場推出《寶島一村》專屬版 祈願兩岸永保和平
    29日,《寶島一村》專屬版發布會在上劇場舉行。上劇場藝術總監賴聲川希望,年輕的演員們可以把這個故事傳承下去。 憶及十多年前《寶島一村》的創作緣由,他深情地說:「這個劇目的創作,最早是王偉忠提出的,他希望用劇場記錄歷史。臺灣的眷村沒有了,我們通過戲劇把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在舞臺上保存下來。」
  • 【今日廣東·鄉音】記住鄉愁
    >來到廉江市高橋鎮平山崗村,新舊建築物的交迭,讓人如同穿越歷史,讓人想起自己的祖父祖母,那股子早已滲入骨子裡的熟悉又令人歡喜的味道已在緩緩溢出——那便是鄉愁。我們撐著雨傘,興致勃勃地漫步在村道上。來到平山崗村委廣場,一棟兩層樓房展現在眼前,樓頂豎起一行紅色的字牌:「牢記使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四周宣傳欄貼滿了各種宣傳橫幅。據村幹部介紹,平山崗村是紅色革命老區,為高橋鎮人口較少的貧困村之一。當地以種植水稻、花生、甘蔗、紅橙、香蕉等作物為主,尤其以出產紅橙為該村特色農業項目,目前全村已種植紅橙500多畝。
  • 利川九渡溪:一溪鄉愁醉遊客
    一家家民宿、農家樂星羅棋布在公路兩邊的山間、林邊和平壩裡,每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10多萬人次遊客前來打卡。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黃貞武創立的九渡溪民宿旅遊度假村。12月12日,著名小說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曉蘇說:「住在度假村,昨晚半夜聽見狗叫,就以為回到了故鄉。」
  • 《蟲師》漆原友紀筆下淡淡的水墨鄉愁
    1998年開始連載的《蟲師》講述了一個生命之源「蟲」與人類之間發生的種種美麗、哀傷又摻雜著些許恐怖和淡淡鄉愁的故事。發表後受到大批讀者的支持,使其一舉成名,漫畫單行本出版至第7卷時,累計銷量已突破250萬冊。
  • 平泉街道荷橋村:於村中望山見水,用文化留住鄉愁
    ;地處成渝高速、成安渝高速向東雙通道之間,緊鄰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由村道連接經G318、金簡路和螺簡路可快速到達簡陽城區,同時經金簡路向北可至金堂。 ▲藍劍亞美·天府農業示範區 匯眾同方·智慧農場以及藍劍亞美·天府農業示範區均落地在荷橋村,更展示了簡陽政府推進現代農業進程的決心,未來將在夯實農業一產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二三產
  • 無論你走到哪兒,鄉愁永遠守在那裡
    從城裡到鄉下老家,儘管只有幾十裡的車程,但對出門都要人扶、走幾步就得休息一會的母親來說就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出於安全考慮,我婉拒了母親的要求。可是天剛放亮,母親就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問:咱們啥時候走啊?我登時心裡一動,再也不忍心拒絕她了。母親搬到城裡近四年了。
  • 鄉愁——我的臺北記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題記:余光中《鄉愁》我是在臺灣中部的鄉下出生,六歲隨著父親搬到臺北,在臺北長大,小時候不會說習總書記說做特色小鎮,要記得住「鄉愁」,隨著時代的進步,「鄉愁」除了綠色的田野,老房子外,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回憶和記憶,還是「故鄉的味道」,尤其是小時候最愛吃的食品。到底我是在臺北長大,每次回到臺北,還是懷念小時候吃的東西,那就是「鹹豆漿+燒餅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