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上帝先創造了旅行,然後是鄉愁

2021-01-09 青春正街訪

《鄉愁》是由俄羅斯傳奇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的,他是俄羅斯著名詩人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他的第一部作品就一舉拿下了威尼斯金獅獎的多個獎項。塔可夫斯基對電影語言的貢獻是公認的的,他開創了自己全新的藝術風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題在莊重沉鬱的詩性敘事中展開,獲得完美的表達。但不幸的是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1986年拍攝完最後一部作品《犧牲》後,不幸因病去世。

《鄉愁》這部電影首當其衝的就是塔可夫斯基那獨特的光影對比畫面描寫。無論是在小鎮幽深的道路還是神秘的鄉村教堂,每一個畫面都仿佛是一幀一幀的藝術畫作。除了這些就是久遠的長鏡頭運用,以及遠鏡頭的高深運用,這些因素不斷的在電影中重複出現,讓觀眾在接受這場視覺盛宴的同時,隨著劇情的推動而心情沉靜下來。

故事中的安德烈是位俄國的詩人,他慕名前往義大利去尋找俄羅斯作曲家薩斯諾夫斯基生前的蹤跡,而翻譯尤金尼婭則全程陪著他。安德烈在翻譯面前說不出一句話,甚至對她的表白也沒有反應;但是在被眾人看作「瘋子」的 多米尼克那裡,卻激動得幾乎失態。或許是因為在多米尼克那裡,他找到了自己曾經所屬的世界。當他站在多米尼克破敗房子的角落,凝視著鏡子裡的自己時,他的靈魂遇到了共鳴,他感受到了一個同樣孤獨熱烈的靈魂。他無時無刻不被思念家鄉的感情折磨著,結尾那他想要守護卻仍然熄滅的燭火就仿佛代表了它的命運一般,飄忽不定。

在影片兩個小時的劇情中,那些層出不窮的黑白畫面,強烈的光影對比,就仿佛代表著人類的記憶畫面一般。人們在觀看中仿佛被帶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塊記憶與現實交錯之地。正因為導演本身在拍《鄉愁》時,自己也被迫流亡在外,所以才能設身處地的與劇中的那個背井離鄉的安德烈產生如此巧妙地共鳴,並且劇中她一直尋找的薩斯諾夫斯基,也同樣是流浪的可憐人。這些種種所反映的都是俄羅斯傳統的懷戀故鄉情節。

但是電影中所講述的感情並不是僅僅屬於俄羅斯人的,他更是所有人類的一種普遍情感。人們為了生活不斷背井離鄉,故鄉便成為那再也回不去的記憶,但是鄉愁卻無時無刻不縈繞在每一個離鄉人的心頭。電影中很少刻意去使用音樂來渲染氛圍,反而是無聲無息的寧靜,而就是這種寧靜讓所有人更為深刻的感受到那種淡淡的憂傷。

上帝先創造了旅行,然後是鄉愁。故事的結尾,多米尼克在羅馬的廣場上用儘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感情;一個在搖曳的燭火中,緩緩死去。或許只有跟那逝去的燭火一樣,消失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吧,至少他們的靈魂可以不用繼續飄泊了。

如果大家也喜歡這部電影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小編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鄉愁風景線 | 蔡麗娜 —— 每個人的鄉愁,都是一道風景
    「鄉愁風景線」每天一位主持人,用朗誦的方式為《記住鄉愁》第四季節目的順利播出加油打氣!
  • 愛與鄉愁——由觀看塔可夫斯基影片《鄉愁》想到的
    寫詩一首聊以安慰,情緒卻越來越難以排遣,於是想起那部著名的影片——《鄉愁》。這是我第一次觀看塔可夫斯基的《鄉愁》。舒緩的節奏,靜靜地欣賞,長長的鏡頭引導著我的思緒,隨著聲音、畫面、光與影進入到一個異域他鄉,雖說是異域他鄉,但卻深深撫慰了我的思鄉之情,讓我再一次確認——詩人是不需要空間意義上的鄉愁的,詩人的鄉愁永遠是時間意義上的。
  • 鄉愁——我的臺北記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題記:余光中《鄉愁》我是在臺灣中部的鄉下出生,六歲隨著父親搬到臺北,在臺北長大,小時候不會說習總書記說做特色小鎮,要記得住「鄉愁」,隨著時代的進步,「鄉愁」除了綠色的田野,老房子外,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回憶和記憶,還是「故鄉的味道」,尤其是小時候最愛吃的食品。到底我是在臺北長大,每次回到臺北,還是懷念小時候吃的東西,那就是「鹹豆漿+燒餅油條」。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翻譯的鄉愁
    看老先生寫老成都,筆頭遊走在鄉愁濃濃的餳裡。這份鄉愁是時間的,上達先秦,想像的鑽頭一路掘進,刺破鮮血滋潤、腐屍肥沃了的七尺厚土,擱於七千年前的鵝卵石層;下接當代,一位餘姓少年手推獨輪車沿著杜甫入川時踩過的曲折蜀道踽踽走來,穿過解放前的炮灰、大躍進的煤灰、新世紀霧霾灰,行至我們跟前已是耄耋老人,儼然「一條老豇豆,懸搖在秋風裡」。
  • 鄉愁是一首憂傷的歌
    那一份鄉愁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李煜「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對余光中而言,那份鄉愁是幾十年鬱結於胸的對祖國的思念、對母親的思念,他把這份濃濃的相思之情流於筆端,匯集成詩集《鄉愁》。余光中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評論家,優秀翻譯家。
  • 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我已經沒有鄉愁
    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我已經沒有鄉愁   中新社東莞12月23日電 (李映民 李純)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23日作客廣東東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講壇」,作題為《旅行與文化》的專題演講。
  • 桃紅色的鄉愁
    每年春節回鄉,把一樹樹紅桃帶到城鎮每家每戶,把寫滿祈禱祝福的紅絲帶掛在每棵桃花樹上,記住鄉愁是那麼紅豔浪漫,記住種植桃花的鄉親,內心的祝願是那麼高尚深遠。 鄉愁就是桃花一片一片地灑落,故鄉的面貌更新如桃紅滿天,飛落了發家致富的願望,把桃花村建設成為有品牌的新農村,貧苦的農家住上了小樓庭園,成為了名家旅遊的景點。
  • 智利紀錄片《鄉愁之光》
    人們把這種情感稱為:鄉愁。  今天已無鄉可愁的人們疑惑這一情感的來源。直到看了智利導演帕特西奧·古茲曼的《鄉愁之光》這部沉著、寧靜、散淡的紀錄片,才瞬間恍然大悟。「月光照進我們的眼裡需要1秒,而太陽的光芒則需要走過8分鐘的時間。這是一個陷阱。現在從未存在過,它只存在於你的腦海中。
  • 縈繞在歌聲中的濃濃鄉愁
    鄉愁是一曲略帶憂傷卻飽含甜蜜回憶的歌「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雲,鄉愁是一生情」,《鄉愁》傳遞出個人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眷戀,也表達了一個民族對根脈的深情。雷佳,是國家一級演員,被格萊美評委會主席Joshua Cheek譽為「最中國的聲音」。她的嗓音既有民族聲樂藝術家珠圓玉潤之音域,又有自身獨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靈秀,形成了大氣、唯美的演唱風格,在歌壇獨樹一幟。
  • 雷佳 一曲《鄉愁》喚遊子
    專題 不一樣的鄉愁   編者:   「遊子你可記得土地的芳香,媽媽你可知道兒女的心腸」,一曲《鄉愁》在2015年的新春喚起遊子對故土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惦念。於是,在這個草長鶯飛、萬物復甦的季節裡,人們再提「鄉愁」。當年,鄉愁是余光中詩歌的一嘆三疊;而今,鄉愁成為離家在外努力生存、追尋夢想的人心頭最柔軟的情思。
  • 鄉愁四韻
    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最受矚目的,就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謠,包括我們熟知的《鄉愁四韻》、《鄉愁》和《民歌手》。鄉愁是離開大陸的臺灣文壇巨擘余光中反覆吟詠的主題。
  • 舌尖上的鄉愁 回望
    今年3月中旬的一次旅行,似乎成全了我的夢想。我隨廈門市作協受婺源縣作協之邀,到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採風。逛村爬山,觀景賞花品美食,過了幾天神仙般快活的日子。我沉睡多年、近乎麻木的味蕾在自然山水、婺源美食的滋潤下,開始輕輕復活,慢慢膨脹,最終升華為一縷縷淡淡的鄉愁重新植入心底。   婺源是古徽州府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位於皖贛浙三省交界處,與我的出生地同屬一個區。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一首《鄉愁》讓無數內地讀者認識了余光中,「鄉愁詩人」的符號也遮蔽了余光中。那麼,在《鄉愁》之外,他是什麼模樣?82歲的他尚能飯否?寫作、翻譯、教書、自駕遊,抽空還做簡訊大賽評委。「私德有如內衣,髒不髒自己知道。聲名有如外套,美不美他人評定。」不用手機的余光中編的這條簡訊,也許可以讓我們循此去了解這位詩翁的另一面。
  • 散文 | 張玖玲:鄉愁
    鄉愁?是的,我的鄉愁。是我自己所獨有的內心的感受,對於家,對於歸宿的眷戀和找尋。我不知道能不能稱作鄉愁,可它就是我的鄉愁。此前讀過很多關於鄉愁的文章,背過很多有淡淡煙雨味的溼漉漉的思鄉詩句,可我那時並不能真正懂得鄉愁的滋味。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鄉愁的沉重?就從四年前老屋拆掉,爹娘搬來跟我們同住開始。爹娘來城裡了,我和弟再不用隔三差五想著回家了。
  • 【鄉愁徵文92號作品】王偉全:我的鄉愁(散文)
    現在每當我想起兒時的點滴回憶時,依舊能聽到慈祥的母親在親切的聲聲呼喚著我的乳名,這種慈愛的聲音一直纏繞在我耳邊,久久不能散去……         回憶中的鄉愁,充滿著鄰裡守望相助的溫暖。         鄉愁是我們每個人的根,故鄉是在外打拼的遊子們魂縈夢繞的地方,鄉愁是我們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是我們生命中落葉歸根的渴望!
  •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中國鄉愁】敦煌:難忘那一抹鄉愁--媽媽的冬至飯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體驗鄉村生活,慰藉鄉愁,英德活石水村旅行記
    旅行的人有兩種:一種追尋熱點、淺嘗風光,只為累積與人交談的資本;而野趣時光,不追隨人流,不盲從熱點。我們穿過山水田園、鑽進無名古村,從隱世的小島到充滿故事的民宿,找尋遺落在每一塊土地的生命哲學。旅行不該只有眼前風光,我們需要感受著它,呼吸著它,甚至與它融為一體。
  • 《星際穿越》在宇宙盡頭的愛與鄉愁
    尤其是庫伯驅車載著女兒在綠濤洶湧的玉米田裡追逐無人機一幕,採用俯拍機位高速移動,給人壓迫感、急促感的同時,也能更充分地讓觀眾以上帝視角體會這種反差美學——沙塵暴的昏黃與玉米田的翠綠,空中無人機的流暢滑翔與田裡越野車折枝斷株的衝撞,傳遞出人類、自然與科技的思辯景語之後太空之旅的構景,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電影發展裡,都必定會成為後來者膜拜及模仿的對象——可以說,它在某種層面上達到了藝術品的級別
  • 朗誦丨甜蜜的鄉愁
    甜蜜的鄉愁作者 | 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