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由俄羅斯傳奇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的,他是俄羅斯著名詩人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他的第一部作品就一舉拿下了威尼斯金獅獎的多個獎項。塔可夫斯基對電影語言的貢獻是公認的的,他開創了自己全新的藝術風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題在莊重沉鬱的詩性敘事中展開,獲得完美的表達。但不幸的是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1986年拍攝完最後一部作品《犧牲》後,不幸因病去世。
《鄉愁》這部電影首當其衝的就是塔可夫斯基那獨特的光影對比畫面描寫。無論是在小鎮幽深的道路還是神秘的鄉村教堂,每一個畫面都仿佛是一幀一幀的藝術畫作。除了這些就是久遠的長鏡頭運用,以及遠鏡頭的高深運用,這些因素不斷的在電影中重複出現,讓觀眾在接受這場視覺盛宴的同時,隨著劇情的推動而心情沉靜下來。
故事中的安德烈是位俄國的詩人,他慕名前往義大利去尋找俄羅斯作曲家薩斯諾夫斯基生前的蹤跡,而翻譯尤金尼婭則全程陪著他。安德烈在翻譯面前說不出一句話,甚至對她的表白也沒有反應;但是在被眾人看作「瘋子」的 多米尼克那裡,卻激動得幾乎失態。或許是因為在多米尼克那裡,他找到了自己曾經所屬的世界。當他站在多米尼克破敗房子的角落,凝視著鏡子裡的自己時,他的靈魂遇到了共鳴,他感受到了一個同樣孤獨熱烈的靈魂。他無時無刻不被思念家鄉的感情折磨著,結尾那他想要守護卻仍然熄滅的燭火就仿佛代表了它的命運一般,飄忽不定。
在影片兩個小時的劇情中,那些層出不窮的黑白畫面,強烈的光影對比,就仿佛代表著人類的記憶畫面一般。人們在觀看中仿佛被帶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塊記憶與現實交錯之地。正因為導演本身在拍《鄉愁》時,自己也被迫流亡在外,所以才能設身處地的與劇中的那個背井離鄉的安德烈產生如此巧妙地共鳴,並且劇中她一直尋找的薩斯諾夫斯基,也同樣是流浪的可憐人。這些種種所反映的都是俄羅斯傳統的懷戀故鄉情節。
但是電影中所講述的感情並不是僅僅屬於俄羅斯人的,他更是所有人類的一種普遍情感。人們為了生活不斷背井離鄉,故鄉便成為那再也回不去的記憶,但是鄉愁卻無時無刻不縈繞在每一個離鄉人的心頭。電影中很少刻意去使用音樂來渲染氛圍,反而是無聲無息的寧靜,而就是這種寧靜讓所有人更為深刻的感受到那種淡淡的憂傷。
上帝先創造了旅行,然後是鄉愁。故事的結尾,多米尼克在羅馬的廣場上用儘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感情;一個在搖曳的燭火中,緩緩死去。或許只有跟那逝去的燭火一樣,消失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吧,至少他們的靈魂可以不用繼續飄泊了。
如果大家也喜歡這部電影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小編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