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粄」是一個陌生的漢字,不知道怎麼讀,更不用說它的意思。這個字念「bǎn」,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種說法,甚至用五筆輸入法也打不出來,是客家話保留下來的方言,是客語的特色詞彙。「粄」字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漢字,卻因客語保留下來而一直沿用至今。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
客家捆粄
說起客家人,總讓人以為是少數民族,其實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如今主要居住在贛閩粵邊區等地,還有大量遷到海外。對於客家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如今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客家」這個詞僅僅作為一個稱謂,畢竟以上提到的部分地區,客家人才是原住民。代代傳承至今的,除了客家話、客家文化,當然還有味蕾的記憶——客家美食。粄,便是客家美食的典型代表之一。
客家漢式婚典
粄對於客家人來說,並不僅僅只是一味小吃,更是逢年過節時,祭神拜祖的必備品。不同的節日製作不同各類的粄,比如過年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等,是客家人節日的儀式感。
春節的甜粄
快過年了,客家人又要開始準備蒸甜粄了,一般在農曆臘月二十五以後開始製作,到現在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甜粄就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傳統的客家甜粄如同磚塊一樣厚,拌了黃糖漿的甜粄就像塊金磚,寓意來年生活更甜美、幸福。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甜粄是走親戚和答謝來客的最佳選擇,如今在廣東客家地區,過年去拜訪客家人,還有可能收到一塊甜粄作回禮。傳統方法製作的甜粄講究細作慢蒸,口味非常純正,切成小塊可蒸可煎,不管怎麼吃都香甜、韌性十足。但不管自己吃還是迎來送往,家家戶戶都要留一份甜粄到「天穿日」。
天穿日是農曆正月二十,客家有「過了天穿才算過完新年」的說法,天穿日又被稱為「補天節」,這個節日跟女媧補天的傳說有關。在這一天,家裡的婦女、老人都要早起煎甜粄,煎好後先不吃,而是在房屋的牆縫、釘眼處抹上一點,或擺桌拜女媧,「一塊甜粄補天穿,」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圓滿。
清明的艾粄
每年清明節時期,把艾草搗碎和入糯米粉做成食物在我國南方地區非常普遍。江南地區的青團,閩南的草粿和客家的艾粄,都有異曲同工之處。客家地區流傳著一句民俗:「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產。」這麼說有一定道理,清明時南方雨水多,天氣陰溼,而此時正是艾草最鮮嫩的時期,艾葉有祛溼、健脾胃的功效。
艾粄口味有甜鹹之分,主要取決於餡料,甜的是芝麻花生白糖餡,鹹的可以是腊味、蘿蔔絲、鹹菜、筍等不同搭配。一般的艾粄是扁圓狀,有的家裡有印模會在艾粄上印出龜殼似的花紋,是吉祥的寓意。
冬至必須有蘿蔔粄
冬天這個節氣被客家人稱為「過冬」,部分客家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因此過完冬至,長輩會對家裡的孩子說「又長一歲」。在廣東河源、惠州等地,冬至必須有蘿蔔粄,吃了蘿蔔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過冬。
客家蘿蔔粄外形如同一個巨大的餃子,餡料則以蘿蔔絲為主,配臘肉、香菇、蝦米等調料調味。無論煮湯、油煎或是蒸著吃,都風味獨特。
盛夏的仙人粄
仙人粄在梅州地區又叫「草粄」,跟龜苓膏長得很像,但在製作原材料和口感上都有很大的區別。超市裡的龜苓膏吃起來比較生硬,廣東涼茶鋪裡的龜苓膏更是能吃出藥材的苦味,仙人粄跟大家熟知的仙草凍很相似,口感比龜苓膏要嫩滑的多。
仙人粄以仙人草為原料,仙人草又叫仙草,多生長在我國南方山區,大的能長到1米左右。仙人草曬乾呈黑色,所以仙人粄是黑褐色的。華南的夏天悶熱,入伏吃仙人粄能生津止渴、消痱子。
客家人在吃的方面,就地取材又最大程度地發揮食材功效,還把客家文化以食物的形式代代相傳,至今仍堅守著不被時光磨滅的傳統。每一種粄,都是客家人對自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