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2020-12-24 還能吃三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粄」是一個陌生的漢字,不知道怎麼讀,更不用說它的意思。這個字念「bǎn」,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種說法,甚至用五筆輸入法也打不出來,是客家話保留下來的方言,是客語的特色詞彙。「粄」字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漢字,卻因客語保留下來而一直沿用至今。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

客家捆粄

說起客家人,總讓人以為是少數民族,其實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如今主要居住在贛閩粵邊區等地,還有大量遷到海外。對於客家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如今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客家」這個詞僅僅作為一個稱謂,畢竟以上提到的部分地區,客家人才是原住民。代代傳承至今的,除了客家話、客家文化,當然還有味蕾的記憶——客家美食。粄,便是客家美食的典型代表之一。

客家漢式婚典

粄對於客家人來說,並不僅僅只是一味小吃,更是逢年過節時,祭神拜祖的必備品。不同的節日製作不同各類的粄,比如過年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等,是客家人節日的儀式感。

春節的甜粄

快過年了,客家人又要開始準備蒸甜粄了,一般在農曆臘月二十五以後開始製作,到現在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甜粄就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傳統的客家甜粄如同磚塊一樣厚,拌了黃糖漿的甜粄就像塊金磚,寓意來年生活更甜美、幸福。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甜粄是走親戚和答謝來客的最佳選擇,如今在廣東客家地區,過年去拜訪客家人,還有可能收到一塊甜粄作回禮。傳統方法製作的甜粄講究細作慢蒸,口味非常純正,切成小塊可蒸可煎,不管怎麼吃都香甜、韌性十足。但不管自己吃還是迎來送往,家家戶戶都要留一份甜粄到「天穿日」。

天穿日是農曆正月二十,客家有「過了天穿才算過完新年」的說法,天穿日又被稱為「補天節」,這個節日跟女媧補天的傳說有關。在這一天,家裡的婦女、老人都要早起煎甜粄,煎好後先不吃,而是在房屋的牆縫、釘眼處抹上一點,或擺桌拜女媧,「一塊甜粄補天穿,」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圓滿。

清明的艾粄

每年清明節時期,把艾草搗碎和入糯米粉做成食物在我國南方地區非常普遍。江南地區的青團,閩南的草粿和客家的艾粄,都有異曲同工之處。客家地區流傳著一句民俗:「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產。」這麼說有一定道理,清明時南方雨水多,天氣陰溼,而此時正是艾草最鮮嫩的時期,艾葉有祛溼、健脾胃的功效。

艾粄口味有甜鹹之分,主要取決於餡料,甜的是芝麻花生白糖餡,鹹的可以是腊味、蘿蔔絲、鹹菜、筍等不同搭配。一般的艾粄是扁圓狀,有的家裡有印模會在艾粄上印出龜殼似的花紋,是吉祥的寓意。

冬至必須有蘿蔔粄

冬天這個節氣被客家人稱為「過冬」,部分客家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因此過完冬至,長輩會對家裡的孩子說「又長一歲」。在廣東河源、惠州等地,冬至必須有蘿蔔粄,吃了蘿蔔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過冬。

客家蘿蔔粄外形如同一個巨大的餃子,餡料則以蘿蔔絲為主,配臘肉、香菇、蝦米等調料調味。無論煮湯、油煎或是蒸著吃,都風味獨特。

盛夏的仙人粄

仙人粄在梅州地區又叫「草粄」,跟龜苓膏長得很像,但在製作原材料和口感上都有很大的區別。超市裡的龜苓膏吃起來比較生硬,廣東涼茶鋪裡的龜苓膏更是能吃出藥材的苦味,仙人粄跟大家熟知的仙草凍很相似,口感比龜苓膏要嫩滑的多。

仙人粄以仙人草為原料,仙人草又叫仙草,多生長在我國南方山區,大的能長到1米左右。仙人草曬乾呈黑色,所以仙人粄是黑褐色的。華南的夏天悶熱,入伏吃仙人粄能生津止渴、消痱子。

客家人在吃的方面,就地取材又最大程度地發揮食材功效,還把客家文化以食物的形式代代相傳,至今仍堅守著不被時光磨滅的傳統。每一種粄,都是客家人對自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相關焦點

  • 「粄」,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客家美味,你想吃嗎?
    說起廣東的美食,不得不說的就是來自於客家的美味,客家有一種特別有意思的食物叫做「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但是絲毫不影響客家人對它的喜愛,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很多人對一些比較古老的東西已經開始了遺忘模式,但是仍有一些人,他們在傳承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無論是文化還是飲食方面
  • 千年米粄歷史,誕生了數十種客家粄食,這些你都吃過嗎
    本文導讀:粄,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米」指「大米製品」,而「反」又通指「飯」,即「食物」,因而「粄」的本意就是指「大米製作的食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粄」的釋義為餈粑一類的米制餅。然而,搜尋引擎搜「粄」字,出來的內容卻大多與「客家」相關。這主要也是因為「粄」同時是一個古漢語文字,更是客家話中的一個特色詞,因而「粄食文化」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
  • 哪裡有客家人,哪裡就有粄
    對於非使用客家方言的人來說,粄這個字很陌生。粄一般指用米漿或米粉製成的糕點,少部分用粗糧、麵粉等做的果品,在一些客家地區也叫「粄」;客家人喜歡的小食,也會被冠上「粄」的名號。客家人的粄裡面,不僅保留著客家傳統的文化風俗,也飽含著客家風情。在客屬地區,過年過節,製作食用粄類食品是吉祥的象徵,也是客家美食文化的傳承。最常於各種節慶時節看到的粄,是碗粄。
  • 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釀粄、甜粄、發粄、艾粄……作為客家人,粄的美味或許並不陌生。粄之於五華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留於口的家常美味。
  • 不只是粄條、麻糬!客家米食文化有這些故事…
    導讀:不只是粄條、麻糬!客家米食文化有這些故事… 提及客家料理,通常會立即聯想到鹹、香、油三大特色,然而每種飲食特色勢必有其道理及文化,客家人愛物惜物,對於美食的態度也一樣,從傳統客家婦女傳承下來的一道道智慧結晶,其實背後都藏著故事!
  • 「品客家粄食 享麻磡濃情」 你知道客家蘿蔔粄這道美食嗎?
    2019年12月15日,沐浴著冬日的和煦陽光,萬眾期待的第三屆麻磡粄食文化節暨社區蘿蔔粄製作活動在麻磡文化廣場隆重舉行!南山區委常委胡芸同志、西麗街道潘軍書記等一批領導與轄區原居民、外來建設者、海外僑胞及西麗同鄉會會員等人員參與此次活動。
  • 快來試試這些口味豐富、別具特色的客家粄吧
    粄,是客家飯的一種特色食品,客家人喜歡吃米飯,同時也創造了很多讓人慾罷不能的充滿吸引力的粄,我們稱之為「客家粄」。這些美味的粄,從種到收成品,所有過程都是從手中粗糙的客家婦女的勞動鍾來。是純粹的客家婦女最珍貴的禮物,其獨特的味道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美食。
  • 客家傳統美食,這些「客家粄」,你吃過多少?
    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客家人統稱為「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來到客家人最多的聚居地——梅州、贛州、汀州、惠州、增城等地,你一定會被風味萬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不少闊別家鄉多年的海外遊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於品嘗留在童年記憶裡的客家美食。一位九十高齡的海外老華僑曾動情地說,嘗盡山珍海味,喝遍玉液瓊漿,都不如家鄉的農家菜好!
  • 客家黃金粄條:如何製作爽滑彈牙的粄條,磨漿環節對口感非常重要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道客家美食,是廣東梅州豐順縣的特產,黃金粄條。黃金粄條是豐順縣黃金鎮的一張名片,到現在已經有了三百年的歷史,同時也已經被列入了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金粄條又被豐順人成為「面帕粄」、「竹篙粄」、「水粄」,而之所以有這些名稱的原因,則是因為黃金粄條的外形是白白的一大張,形似毛巾,而毛巾在客家方言中的意思就是「面帕」,所以豐順人就稱呼它為「面帕粄」;而「竹篙粄」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黃金粄條在製作完成後都會放在竹篙上面晾曬,所以才得來了「竹篙粄」這個稱呼;「水粄」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黃金粄條就是用水和大米磨成的米漿製作而成的,水在米粄的製作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客家粄裡客家情
    每逢奶奶在家裡做了粄,總得先攔著我們幾個一出鍋就想偷吃的小孩,一邊將粄分為好幾份,嘴裡念叨著這一份先拜神,晚些吃;那一份是給哪位親戚留的……年年如此,小時候雖嘴饞,卻也潛移默化地明白了宗族親情在客家人中的重要地位。  說到底,何謂「粄」?  「粄」其實是一個古語詞,《玉篇》記載:「粄,米餅。」
  • 客家人有一百種方式吃粄(ban)
    在所有以米為原料製成的食物中,客家人的粄是失語的。潮汕人的粿,有老饕們為其代言,雲南人的餌塊,和米線一起構成雲南的主食江湖,更別提江浙的糕團,早已走入千家萬戶。還有的根據故事命名,如憶子粄。圖為印粄。擁有如此的千變萬化,正說明了這種食物的基礎與傳統。 客家人有一百種方式吃粄雖然都是米製品,但粄不像年糕,需要配菜和湯水才能變幻出滋味。粄有自己的性格,有餡兒的是餡兒的味道,沒有餡兒的,會往麵團裡加鹽加油加芝麻。
  • 舌尖上的客家·紅粄
    客家紅粄 紅粄,顧名思義是紅的,寓意紅紅火火。紅粄用糯米、粘米和紅曲製成。是客家人婚嫁、生孩子、搬新家等都會用到的客家粄食。
  • 方言與文化丨客家人在臺灣,刻苦耐勞的持家個性,讓美食文化更加精彩..【轉發】
    因為客家人喜歡把肉做的香香的。這樣在家幹活男人聞香香的味道就會吃更多的米飯,從而更有力氣外出幹活。所以,客家鹹豬肉的味道才會這麼美味,只要一下鍋,滿屋子就充滿了香香的味道。吃到口中也是吃了一塊還想吃,一直停不下來的節奏。
  • 好吃的臺灣粄條
    板條是米類食物,把米磨成漿,在平底鍋皿鋪放,再置放於蒸籠蒸熟,就變成了板條的雛形,再切成一條條的絲,就是板條了。它的名字主要來自於客家話,客家人把用米磨成漿做成的米食通稱為「粄」,所以叫粄條,再加上客家人稱長條狀的東西為「板」,便有了「板條」的俗寫。如果你聽到有人在小吃店說:來碗面帕粄——他一定是來自南部的客家人。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客家人早期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 地溼霧重,食物宜溫熱, 忌寒涼 故多用煎炒 吃鹹成了客家人的味覺基因 並一代代流傳下來 在《舌尖上的中國》 客家菜最重的一筆墨
  • 你們要的客家美食來咯!40款精品,歡迎客家人來補充~
    肉爛味香,吃起來鹹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是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鬱的美味佳餚。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用一個大大的盤子,將食物都放到裡面,融匯出一種特有的滋味。跟潮汕的粿類一樣寫一大類,因為廣東客家地區的粄有很多種類,包括甜粄、釀粄、筍
  • 在廣東,飯桌上的客家菜被嚴重低估了...
    就像媽媽親手做出來的食物 客家味,傳承著客家魂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經過多次大遷徙,最終在南方落腳。因為身處異鄉,他們因地制宜:一方面秉承祖居地傳統,另一方面又容納了遷徙所到之地的美食精華,以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造就了極具特色的客家飲食文化。
  • 藏身於巷弄的人間美味 鹽田傳統客家小吃變身「網紅」美食
    原標題:藏身於巷弄的人間美味鹽田傳統客家小吃變身「網紅」美食深圳晚報2020年4月15日訊 說到客家人的美食,不能不提茶果。茶果是鹽田本地的一種特色小吃,也是從前本地人祭祀時經常會供奉的食品,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已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小吃有甜、鹹兩種口味,一口咬在茶果上,彈韌的外皮被咬開後,飽滿的花生餡料從裡面滑出,糯米的清香混合著香脆的花生瞬間充滿口腔,食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會產生文化認同感。
  • 冬至,河源人怎麼少得了暖暖的蘿蔔粄,趕緊安排上!
    每當冬至,河源人都喜歡聚在一起吃傳統的美食, 談談一年的收穫, 而蘿蔔粄 就是河源人冬至必不可少的美食。為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傳統習俗,彰顯傳統文化魅力。12月20日上午,河源市區文化廣場志願驛站組織開展「齊做蘿蔔粄·傳承冬至情」活動,志願者和市民在驛站裡面一起動手製作蘿蔔粄,品嘗傳統美食。
  • 梅州風味 | 落在客家人手裡的食物,一言不合就會被炸!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因此除了「客家釀萬物」、「凡事皆可粄」以外,落在客家人手裡的食物,一言不合就會被炸!(溫馨提示:油炸食物容易上火,可別太貪吃哦!)對於梅州人來說,煎粄是挾裹著溫度的食物,每一個環節都是手工製作,挾裹著客家人的巧手匠心。有純麵粉作料的,有南瓜+麵粉搭檔,也可用豆沙、瓜片做餡。不變的是外酥脆內綿軟,吃起來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