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釀粄、甜粄、發粄、艾粄……作為客家人,粄的美味或許並不陌生。粄之於五華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留於口的家常美味。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五華縣按照「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部署,在保留傳統做法之外加以創新改良,做出多種餡料和口味以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五華正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經過改良創新後的粄種類繁多,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張炳鋒 攝
傳百年文化
粄食成為五華傳統美食之一
「粄是我們客家人逢年過節的儀式感,過去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高級中式麵點師古肖輝做粄已有15年的經驗。
他回憶道,粄在五華有上百年的歷史,以前每逢長輩在家裡做了粄,總得先攔著偷吃的小孩。長輩會一邊將粄分為好幾份,一邊念叨著「這一份先拜神」「這一份送親戚」……年年如此。「久而久之,長大後的我也漸漸明白,粄這個味道是能勾起無數客家人濃濃的鄉愁。」古肖輝說。
說到底,何謂「粄」?
「粄」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形成於唐宋時期。梅州客家人對「米粄」的熱愛,其根源在於對北方麵食文化的複製和回憶。「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詞,在《大宋重修廣韻》的米部中記錄為「粄,米餅」。由此可見,這是客家人用米仿造麵食製作出了「粄」這種食物。
「粄」其實是一個古語詞,《玉篇》記載:「粄,米餅。」而在現代漢語中,唯獨客家話裡保留了下來,相當於常說的「糕」,其他方言鮮有使用,成為了客家方言的特色詞。對五華人而言,粄不僅是特有的風味小吃的詞彙表達,也早已融入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之中。
粄也與先祖的不斷遷徙奔波有關。如今的粄便是在遷徙、定居後文化間相融合的產物,經過時代演繹,粄涵蓋的種類不斷增多,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還有用木薯粉做的。
過去,五華人多數以打石為生,為了應付大量的勞動,五華的粄主要以糯米產物為主。因為糯米含較多的澱粉、黏性強,不易消化,其製品入胃後能維持久而不覺飢餓。
秉承祖居地的飲食文化傳統,五華人吸收遷徙中諸多飲食特色開創出來的粄食文化。如今,粄食文化已經成為五華傳統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每一道粄食都蘊含著吉祥如意的寓意,更是被一代一代五華人完好地傳承至今。
走創新路線
傳統釀粄出新花樣帶來好銷量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客家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粄。五華的眾多粄中,要屬五華釀粄最為傳統和家常。
「釀」是客家方言,是「塞、包」的意思。據說當年先祖們從北方中原南遷到南方山區,懷念餃子的味道,但是因為南方沒有麵粉,所以只好用糯米粉代替,釀粄便就此誕生了。
只見古肖輝左手託住一張皮,右手抓起一把肉餡放入。緊接著快速把裹著肉餡的釀粄皮一提一捏,立馬變得圓鼓鼓,一個飽滿的釀粄就做好了。
記者發現,五華釀粄的包法很簡樸,只是把皮包住肉餡即可,外觀樸素沒有花紋。「這樣包肉餡放得才多咧!如果要捏出花紋,肉餡的空間就會變小。」古肖輝笑著說,別看這個釀粄簡單沒花樣,是需要長期的手上功夫。
要想包出的釀粄整齊漂亮,口感筋道,釀粄皮很重要。「釀粄的皮是由糯米粉和粘米粉按2:1的比例混合,再加80℃開水糅合而成的。用手工把麵團揉成『三光』狀態,即手光、盆光、面光。」古肖輝說,這樣的皮才有筋力和彈性。
這肉餡也有講究,傳統的釀粄餡料是由五花肉加上幹蔥頭混合而成。古肖輝告訴記者,包肉餡有個小技巧,「將炒熟的肉餡放入冰箱冷藏,將豬油凝固,這樣包的時候豬油就不會漏出來。」
熱氣騰騰的釀粄,在今天依然散發著濃鬱的古樸風味,並被現代人不斷傳承和創新,登上了大雅之堂,五華釀粄便是其中一個成功案例。
「過去的人為了充飢,釀粄個頭很大,一個就有100g,大家吃一個就飽了。經過改良後,一個只有40g,比較精緻。」古肖輝說,五華人把粄做出了新花樣,成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而且帶旺了銷量。
所指的新花樣,是五華釀粄衍生出來的各類粄:高山紅薯粄、粟米香芋粄、艾草芝麻粄、紅糖發粄等等。
據了解,經過改良創新後的粄,種類繁多,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例如高山紅薯粄,原材料採用五華當地的農特產品紅薯,內餡是芝麻,一口咬下去,既有紅薯的軟糯口感,也有芝麻的濃鬱香味,輕鬆徵服食客的味蕾。「這道高山紅薯粄,為我贏得了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的特金獎!」古肖輝的自豪感溢於言表。
樹品牌形象
標準化生產推動客家美食出圈
過去,客家粄類大多是街頭巷尾攤檔經營為主,出品較為古樸、粗糙,精緻欠佳,難以「走出去」,因此影響力也遠遠不及其他地方小吃。為了解決客家粄類「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一問題,五華開始了思考。
「粄食味甜可口、老少皆宜,是一種健康有益的食品,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食客的青睞和喜愛。」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餐飲協會負責人李慶泉說,多數家庭或作坊只會在特定時令生產製作粄,市場上不乏需求,但卻難以滿足。因此,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念頭開始顯現。
「我們目前正在註冊商標、研究制定各種粄的生產工藝流程及標準、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等。」古肖輝說,他們正在加快建設標準化車間,進行規模化生產,把五華的各類粄推向市場,打響品牌。
原始的客家飲食以滿足溫飽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在追求精緻生活的今天,接下來五華將在製作上追求多變,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觀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進一步在市場上得到認可。
「接下來,規模化生產的各種條件打造好後,我們計劃把草藥種植、紅薯種植等,與精準扶貧緊密聯繫起來,通過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統一標準種植、保價收購,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李慶泉介紹。
熱氣騰騰的釀粄,在今天依然散發著濃鬱的古樸風味。張炳鋒 攝
為了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統一製作標準,對菜品進行升華、包裝,賦予其更多文化內涵,五華縣在五華縣技工學校成立了「五華縣粵菜(客家菜)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了陳鋼文(國家級)技能大師五華工作站,進一步推動「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走進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的「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琳琅滿目的美食介紹讓人應接不暇。記者前往「客家粄」這一板塊,以假亂真的各類客家粄道具,讓人垂涎欲滴,只見標籤上記錄著:五華釀粄、發粄、高山紅薯粄、大布七月七藥粄……
不僅如此,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了烹飪專業,目前有320多名學生。五華通過授人以漁的模式,培養一批又一批新一代客家菜初中高級技師,全力為客家菜發揚光大鍛造中堅力量。同時,五華設立短期的「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培訓班,至今已培訓350多人。
原標題:
百年客家粄創新之旅
五華縣深化推進「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記者】汪思婷
【通訊員】張炳鋒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