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2020-12-23 騰訊網

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釀粄、甜粄、發粄、艾粄……作為客家人,粄的美味或許並不陌生。粄之於五華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留於口的家常美味。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五華縣按照「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部署,在保留傳統做法之外加以創新改良,做出多種餡料和口味以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五華正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經過改良創新後的粄種類繁多,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張炳鋒 攝

傳百年文化

粄食成為五華傳統美食之一

「粄是我們客家人逢年過節的儀式感,過去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高級中式麵點師古肖輝做粄已有15年的經驗。

他回憶道,粄在五華有上百年的歷史,以前每逢長輩在家裡做了粄,總得先攔著偷吃的小孩。長輩會一邊將粄分為好幾份,一邊念叨著「這一份先拜神」「這一份送親戚」……年年如此。「久而久之,長大後的我也漸漸明白,粄這個味道是能勾起無數客家人濃濃的鄉愁。」古肖輝說。

說到底,何謂「粄」?

「粄」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形成於唐宋時期。梅州客家人對「米粄」的熱愛,其根源在於對北方麵食文化的複製和回憶。「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詞,在《大宋重修廣韻》的米部中記錄為「粄,米餅」。由此可見,這是客家人用米仿造麵食製作出了「粄」這種食物。

「粄」其實是一個古語詞,《玉篇》記載:「粄,米餅。」而在現代漢語中,唯獨客家話裡保留了下來,相當於常說的「糕」,其他方言鮮有使用,成為了客家方言的特色詞。對五華人而言,粄不僅是特有的風味小吃的詞彙表達,也早已融入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之中。

粄也與先祖的不斷遷徙奔波有關。如今的粄便是在遷徙、定居後文化間相融合的產物,經過時代演繹,粄涵蓋的種類不斷增多,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還有用木薯粉做的。

過去,五華人多數以打石為生,為了應付大量的勞動,五華的粄主要以糯米產物為主。因為糯米含較多的澱粉、黏性強,不易消化,其製品入胃後能維持久而不覺飢餓。

秉承祖居地的飲食文化傳統,五華人吸收遷徙中諸多飲食特色開創出來的粄食文化。如今,粄食文化已經成為五華傳統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每一道粄食都蘊含著吉祥如意的寓意,更是被一代一代五華人完好地傳承至今。

走創新路線

傳統釀粄出新花樣帶來好銷量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客家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粄。五華的眾多粄中,要屬五華釀粄最為傳統和家常。

「釀」是客家方言,是「塞、包」的意思。據說當年先祖們從北方中原南遷到南方山區,懷念餃子的味道,但是因為南方沒有麵粉,所以只好用糯米粉代替,釀粄便就此誕生了。

只見古肖輝左手託住一張皮,右手抓起一把肉餡放入。緊接著快速把裹著肉餡的釀粄皮一提一捏,立馬變得圓鼓鼓,一個飽滿的釀粄就做好了。

記者發現,五華釀粄的包法很簡樸,只是把皮包住肉餡即可,外觀樸素沒有花紋。「這樣包肉餡放得才多咧!如果要捏出花紋,肉餡的空間就會變小。」古肖輝笑著說,別看這個釀粄簡單沒花樣,是需要長期的手上功夫。

要想包出的釀粄整齊漂亮,口感筋道,釀粄皮很重要。「釀粄的皮是由糯米粉和粘米粉按2:1的比例混合,再加80℃開水糅合而成的。用手工把麵團揉成『三光』狀態,即手光、盆光、面光。」古肖輝說,這樣的皮才有筋力和彈性。

這肉餡也有講究,傳統的釀粄餡料是由五花肉加上幹蔥頭混合而成。古肖輝告訴記者,包肉餡有個小技巧,「將炒熟的肉餡放入冰箱冷藏,將豬油凝固,這樣包的時候豬油就不會漏出來。」

熱氣騰騰的釀粄,在今天依然散發著濃鬱的古樸風味,並被現代人不斷傳承和創新,登上了大雅之堂,五華釀粄便是其中一個成功案例。

「過去的人為了充飢,釀粄個頭很大,一個就有100g,大家吃一個就飽了。經過改良後,一個只有40g,比較精緻。」古肖輝說,五華人把粄做出了新花樣,成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而且帶旺了銷量。

所指的新花樣,是五華釀粄衍生出來的各類粄:高山紅薯粄、粟米香芋粄、艾草芝麻粄、紅糖發粄等等。

據了解,經過改良創新後的粄,種類繁多,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例如高山紅薯粄,原材料採用五華當地的農特產品紅薯,內餡是芝麻,一口咬下去,既有紅薯的軟糯口感,也有芝麻的濃鬱香味,輕鬆徵服食客的味蕾。「這道高山紅薯粄,為我贏得了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的特金獎!」古肖輝的自豪感溢於言表。

樹品牌形象

標準化生產推動客家美食出圈

過去,客家粄類大多是街頭巷尾攤檔經營為主,出品較為古樸、粗糙,精緻欠佳,難以「走出去」,因此影響力也遠遠不及其他地方小吃。為了解決客家粄類「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一問題,五華開始了思考。

「粄食味甜可口、老少皆宜,是一種健康有益的食品,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食客的青睞和喜愛。」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餐飲協會負責人李慶泉說,多數家庭或作坊只會在特定時令生產製作粄,市場上不乏需求,但卻難以滿足。因此,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念頭開始顯現。

「我們目前正在註冊商標、研究制定各種粄的生產工藝流程及標準、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等。」古肖輝說,他們正在加快建設標準化車間,進行規模化生產,把五華的各類粄推向市場,打響品牌。

原始的客家飲食以滿足溫飽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在追求精緻生活的今天,接下來五華將在製作上追求多變,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觀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進一步在市場上得到認可。

「接下來,規模化生產的各種條件打造好後,我們計劃把草藥種植、紅薯種植等,與精準扶貧緊密聯繫起來,通過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統一標準種植、保價收購,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李慶泉介紹。

熱氣騰騰的釀粄,在今天依然散發著濃鬱的古樸風味。張炳鋒 攝

為了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統一製作標準,對菜品進行升華、包裝,賦予其更多文化內涵,五華縣在五華縣技工學校成立了「五華縣粵菜(客家菜)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了陳鋼文(國家級)技能大師五華工作站,進一步推動「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走進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的「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琳琅滿目的美食介紹讓人應接不暇。記者前往「客家粄」這一板塊,以假亂真的各類客家粄道具,讓人垂涎欲滴,只見標籤上記錄著:五華釀粄、發粄、高山紅薯粄、大布七月七藥粄……

不僅如此,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了烹飪專業,目前有320多名學生。五華通過授人以漁的模式,培養一批又一批新一代客家菜初中高級技師,全力為客家菜發揚光大鍛造中堅力量。同時,五華設立短期的「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培訓班,至今已培訓350多人。

原標題:

百年客家粄創新之旅

五華縣深化推進「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記者】汪思婷

【通訊員】張炳鋒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客家傳統美食,這些「客家粄」,你吃過多少?
    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客家人統稱為「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來到客家人最多的聚居地——梅州、贛州、汀州、惠州、增城等地,你一定會被風味萬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不少闊別家鄉多年的海外遊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於品嘗留在童年記憶裡的客家美食。一位九十高齡的海外老華僑曾動情地說,嘗盡山珍海味,喝遍玉液瓊漿,都不如家鄉的農家菜好!
  • 糕粄、餈粑粄、雞屎藤粄……我記憶中的客家土味
    客家先民們入鄉隨俗,把原籍的風情習俗、飯食習慣與當地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就地取材,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食物。小時候的地方雜食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 1 大盆菜
  • 千年米粄歷史,誕生了數十種客家粄食,這些你都吃過嗎
    本文導讀:粄,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米」指「大米製品」,而「反」又通指「飯」,即「食物」,因而「粄」的本意就是指「大米製作的食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粄」的釋義為餈粑一類的米制餅。然而,搜尋引擎搜「粄」字,出來的內容卻大多與「客家」相關。這主要也是因為「粄」同時是一個古漢語文字,更是客家話中的一個特色詞,因而「粄食文化」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
  • 「粄」,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客家美味,你想吃嗎?
    ,都得繼續繼承下去,而客家的「粄」,就是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美味。粄是客家式鄉愁粄是用米飯製作成的,這些表皮類似於春卷的東西,其實跟春卷又有很大的區別,客家人在做粄的時候,可以在其中塞入一些食物,比如胡蘿蔔玉米,又或者是韭菜雞蛋,這算是一種小吃與菜品的結合。而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當中,「粄」出現的機率也非常大。
  • 不只是粄條、麻糬!客家米食文化有這些故事…
    導讀:不只是粄條、麻糬!客家米食文化有這些故事… 提及客家料理,通常會立即聯想到鹹、香、油三大特色,然而每種飲食特色勢必有其道理及文化,客家人愛物惜物,對於美食的態度也一樣,從傳統客家婦女傳承下來的一道道智慧結晶,其實背後都藏著故事!
  • 客家的小吃憶子粄
    億子粄是客家美味可口的小吃,來客家旅遊,一定要品嘗當地最正宗的億子粄,特別的好吃。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就有好幾個,都賣憶子粄很多年,一年四季都做憶子粄來售賣,維持生活賺錢。一般在下午售賣去。全部都是騎著自行車,自行車後座,掛著兩個木桶,左邊裝著甜的憶子粄,右邊裝著鹹的憶子粄,放著大喇叭一般播放憶子粄到處售賣,人們一聽到大喇叭喊的憶子粄,就知道有賣就來買。有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不同的是大喇叭播放的是憶子粄燒。顧客一聽,憶子粄是熱氣騰騰的,不是冷的。
  • 快來試試這些口味豐富、別具特色的客家粄吧
    粄,是客家飯的一種特色食品,客家人喜歡吃米飯,同時也創造了很多讓人慾罷不能的充滿吸引力的粄,我們稱之為「客家粄」。這些美味的粄,從種到收成品,所有過程都是從手中粗糙的客家婦女的勞動鍾來。是純粹的客家婦女最珍貴的禮物,其獨特的味道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美食。
  • 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對於客家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如今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客家」這個詞僅僅作為一個稱謂,畢竟以上提到的部分地區,客家人才是原住民。代代傳承至今的,除了客家話、客家文化,當然還有味蕾的記憶——客家美食。粄,便是客家美食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漢式婚典粄對於客家人來說,並不僅僅只是一味小吃,更是逢年過節時,祭神拜祖的必備品。
  • 「品客家粄食 享麻磡濃情」 你知道客家蘿蔔粄這道美食嗎?
    老百姓們圍在桌子前,與胡芸同志和潘軍書記等領導一起擼袖作粄,共同品嘗傳統客家美食,共享麻磡社區樸素而濃鬱的鄉情鄉味。三年來,客家粄活動凝聚了廣泛的客家民情民意,獲得各界廣泛讚譽和支持,已成為凝聚海內外麻磡人鄉情親情的精神紐帶,也促進了社區原居民與外來建設者的文化融通與和諧。
  • 好吃的梅州客家傳統特色小吃,你都吃過了嗎?
    客家醃面,是梅州客家一道特色風味小吃。客家人對客家醃面的喜愛那已經是很難形容了。在客家人中幾乎早餐,夜宵都是以它為主,再配上一份客家地道肉丸湯或是瘦肉艾草湯,那就是一絕。其實,除了這客家醃面外,還有這些好吃的梅州客家傳統特色小吃,你都吃過了嗎?
  • 風味小吃 官陂牛腸粄 記憶童年味
    (本臺記者:張美燕 戴曉潔 黃靈玲)我縣的客家美食多種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官陂牛腸粄作為客家的名小吃,噴香的醬,韌性十足的粄(ban念第三聲)尤為受客家人的歡迎。每天做完這些工作,就會把牛腸粄拿到集市各個小攤售賣,一直到傍晚時分方才收攤,每天總有人會來品嘗這份美食,官陂圩日尤為熱鬧。   本臺記者黃靈玲:我手上這碗就是牛腸粄了,老闆告訴我,只有蘸這個蔥油和米漿做成的醬,蘸著吃才好吃   老闆張文秀告訴我們這個粿條一般要用好的大米去做的,冬米做的,其它的米都做不成,好的大米做的。我們客家人,官陂的特色。
  • 哪種「粄」,是你的最愛?
    哪種「粄」,是你的最愛?粄的種類數不勝數不僅日常生活中要吃逢年過節更少不了是客家人民的生活伴侶這些粄,你們都吃過嗎?但發粄早已成為客家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吃上一口發粄口感甜香細膩,令人回味無窮
  • 客家黃金粄條:如何製作爽滑彈牙的粄條,磨漿環節對口感非常重要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道客家美食,是廣東梅州豐順縣的特產,黃金粄條。黃金粄條是豐順縣黃金鎮的一張名片,到現在已經有了三百年的歷史,同時也已經被列入了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金粄條又被豐順人成為「面帕粄」、「竹篙粄」、「水粄」,而之所以有這些名稱的原因,則是因為黃金粄條的外形是白白的一大張,形似毛巾,而毛巾在客家方言中的意思就是「面帕」,所以豐順人就稱呼它為「面帕粄」;而「竹篙粄」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黃金粄條在製作完成後都會放在竹篙上面晾曬,所以才得來了「竹篙粄」這個稱呼;「水粄」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黃金粄條就是用水和大米磨成的米漿製作而成的,水在米粄的製作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舌尖上的客家·紅粄
    客家紅粄 紅粄,顧名思義是紅的,寓意紅紅火火。紅粄用糯米、粘米和紅曲製成。是客家人婚嫁、生孩子、搬新家等都會用到的客家粄食。
  • 好吃的臺灣粄條
    北部的客家聚落都習慣叫板條,南部的則稱之為「面帕粄」,因南部客家人叫毛巾為「面帕」,而粄條自蒸籠內取出最原始的樣子很像毛巾,因此得名。新埔粄條大多以純米漿製作,不加其他粉,吃起來滑嫩Q彈,相對比較容易斷,他們還習慣用油蔥酥調味並搭配炒豬肉絲;而美濃粄條多會在糯米粉中加入少許太白粉或番薯粉,口感較有嚼勁,配料則是清燙豬肉片和在地的韭菜。都算風味獨特、各有特色,也都是客家的傳統好味道。
  • 小康餐桌·粵菜說〡一個粄,濃縮滿滿客家情
    【粵菜·客家篇】 粄,讀音『bǎn』,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也是客家人的專屬記憶。 粄的演變史也是客家人生產生活的進程史,如今粄雖已不是主食,但絕對是客家特色風味小吃代表之一。
  • 哪裡有客家人,哪裡就有粄
    不止是,九連真人所在的河源,在整個廣東,以及福建、江西、廣西、四川、臺灣等省份,都有客家人的身影。《莫欺少年窮》裡,是這個叫做阿民的客家少年,一心想出去闖蕩,卻遭到長輩反對的故事。畢竟,在我們的歷史長河裡,客家人被迫一次一次拋棄故土,一次由北向南遷移,已經被漂泊傷透了心。在一路南下的過程中,他們也變得越來越「南方」。
  • 走進客家,吃遍美味客家菜,體會濃濃客家情
    那麼,小編身為一個惠州的客家人,可是深深喜愛著我們客家的每一道菜餚的,每一道客家菜都有我對家鄉獨特的記憶。那麼,今天吃貨選手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客家人餐桌常見的菜餚吧。客家人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釀菜了。萬物皆可釀:釀苦瓜,釀豆腐,釀冬菇,釀蓮藕,釀青椒,釀茄子,釀豆腐泡等等等等。釀菜就是將肉餡加上其他配料剁它個198次,不要298隻要198!
  • 客家粄裡客家情
    每逢過年,家裡總要蒸上不少「碗仔粄」,有甜有鹹,打開蒸粄的鍋,飄出來的就是過年的味道。甜粄顏色微黃,口感軟韌,幾個甜粄吃下來,來年的生活都變得甜甜美美。而鹹粄中則藏了不少蝦米,一口咬下,鬆軟的口感中又夾雜著蝦米的鮮香。  清明時節,則食艾粄。
  • 天冷吃什麼早餐好?試試一款客家傳統的南瓜發粄,簡單營養又好吃
    天氣冷最喜歡吃熱乎乎的美食了,不管是早餐還是中餐晚餐,有時下午點心都喜歡做一款熱騰騰的小吃,吃完解饞又暖身。今天來跟大家分享冬季早餐吃法,因為天冷,早上從暖暖的被窩裡出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所以有很多人都會把早餐給省掉,這可不是辦法哦,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就是早餐了,大家一定要記得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