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茶亭:客家人永恆的記憶

2021-02-08 梅州日報一客都文譚

茶亭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在見證客家先民艱辛謀生的同時,也扮演著傳播客家文化的角色,茶亭成為客家飲食男女山歌對唱、萌發愛情、快樂與痛苦並行的地方。

客家青年男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婚姻幾乎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砍柴、挑擔在茶亭的短暫相遇,或是無意的一瞥,往往心旌蕩漾,以唱山歌去撩撥對方、釋放感情烈火。

阿哥先以山歌「投石問路」,唱道:

嶺崗頂上有茶亭,

茶亭裡面等情人。

坐哩幾多冷石板,

問盡幾多過路人。

妹妹心領神會,試探著對方是否有誠意,唱道:

老妹約哥到茶亭,

泡杯濃茶會情人。

勸哥莫去論茶色,

入口才知味道清。

在茶亭的「自由世界」裡,像這樣露骨的情歌,對於歇腳的人來說,是最佳調料品,笑一笑,減輕了疲勞,誰也不會去究竟「茶亭文化」是雅是俗,對偶遇的「無常野鬼」會一笑了之。也有比較「文雅」一點的山歌,以「含沙射影」「旁敲側擊」的含蓄,在自唱自聽裡抒發對愛情的嚮往。平遠縣長田鎮長江村崗子上的「敬立亭」,牆壁上書寫了《欖子》情歌:

欖子打花花攬花,

郎在欖上妹欖下。

掀起衫尾等郎欖,

等郎一攬就歸家。

這首山歌情景交融,用語雙關。在客家話裡,「欖」與「攬」同音,詼諧生動,歌手真是急智多才。茶亭裡的短暫歇腳,勞者、行者紛紛亮出歌喉,以天籟之音響徹山谷,豐富了客家農村的精神生活,如:

放下擔子坐茶亭,

敢唱山歌唔怕人。

阿哥好比諸葛亮,

唔怕曹操百萬兵。

如果把散落在崗頂、山坳的茶亭比作菩提珠子的話,那由南北貫通的三百裡鹽米古道,就是串起客家精神「佛珠」的紅絲帶。客家人挑擔子的艱辛汗水、趕考秀才的智慧之光,在時光裡打磨光滑,吸納客家「耕讀傳家」「吃苦耐勞」和「和睦鄉鄰」的營養,將這串庇佑客家人的項鍊滋潤得光彩照人。

「行出行入行正道,善始善終善為人。」平遠縣河頭鎮柞樹徑「行善亭」,以「行」「善」為首字作對聯,把深奧的做人道理說得形象,讓人讀後即心領神會。可以這麼說,入亭歇息,上了一堂德育課。

在眾多的平遠茶亭對聯中,不乏膾炙人口的高雅之作,如清末民初的嘉應書畫大師韓實根為八尺「快來亭」題寫的對聯:「快哉此亭宜晴宜雨,來得其所可止可行。」


明朝末年,八尺鎮鳳頭村出了個進士韓元勳。韓元勳在程鄉考試回來後,將一路趕考地的地名、茶亭寫成《地名謠》詩,包括了梅縣相公亭、五裡亭:「驟雨傾盆雷打樹,相公相慰莫驚惶。再行五裡黃昏近,歡天喜地進程鄉。」

進士與茶亭結下不解之緣,大大提升了茶亭的文化檔次。無獨有偶,河頭鎮柞樹徑尾有一座「集善亭」,也由進士題寫了對聯。相傳,清代進士姚璋晚年居家,偶然發現集善亭內不少人歇腳飲茶,便即興揮毫:「出入都是鄉鄰,慢慢飲茶談舊好;往來並非嘉家,行行趾足息風塵。」

相關焦點

  • 古鎮騰蛟之大嶺古道
    大嶺古道位於騰蛟鎮鳳巢秀垟村雙獅山,始建於唐,自古是鳳巢通往瑞安平陽坑的重要通道,明清時期,沿海倭亂,通道更為南北二港以及泰順、福鼎等地前往瑞安、溫州的內地要道。
  • 走進雲水謠,探尋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
    雲水謠,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境內,這裡有靈山碧水、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承載著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今天我們走進雲水謠,觀賞奇樓美景,感受客家文化的深遠淵源。雲水謠景區包括雲水謠古鎮、和貴樓和懷遠樓三個景點。
  • 潮州饒平西片古道
    — 古驛道 新玩法 —一日遊:茂芝會議舊址→西片古道(善福寺)→西片古道(伯嶺泉)→西巖寺→西巖山西巖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饒平境內海拔最高的古寺推薦理由西片古道沿線周邊景點客家文化濃厚,可領略規模可觀的客家古樓群,深度體驗客家文化;古道的紅色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一天的遊玩攻略帶你循著南昌起義軍的足跡
  • 茶亭公園 朗伍德王蓮盛開
    N海都記者 石磊磊/文 包華/圖 王蓮的特點是在晚上開花,茶亭公園是福州市區公園中唯一種植王蓮的公園。今年公園引進了一個新品種,名叫「朗伍德王蓮」,這幾天遇上王蓮花期,不少攝影愛好者在夜間拍攝。為了方便遊客,茶亭公園管理處在種植王蓮水域的步雲橋上,安裝了LED燈。
  • 中國有「三大古道」,除了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另一條你知道嗎
    而隱藏在古徽州腹地的徽杭古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一、歷經千年風雨的悠悠古道位於中國東南,連接安徽、浙江兩省的徽杭古道,因見證了明清時期中國最為興盛的徽商群體,而與西北的絲綢之路、西南的茶馬古道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古道」。
  • 蘇州團建-徽杭古道,十門峽兩日戶外行
    01關於徽杭古道徽杭古道名氣在江浙一帶還是比較大的,古道始建於唐,是中國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第三條著名古道,是古時徽商和浙商互通貿易的重要通道,在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用,同時,也是一條集自然風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道路有1米多寬,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中間是大理石板鋪就,寓意「龍脊」;兩側是鵝卵石或其他石頭堆砌,寓意「龍鱗」。
  • 童謠《月光光》——客家人心靈深處的樂曲
    作者 楊草原 溫芳蘭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這首全球客家人耳熟能詳的客家童謠《月光光》,在近日廣東省舉辦的首屆「嶺南童謠節」少兒歌曲演唱比賽中奪得一等獎。
  • 化為千風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禮俗說起
    於是,記憶裡就永恆留著這樣的一幅畫:在南方冬日的暖陽裡,在香火的氤氳中,一張圓圓的木桌子,擺在大門口,向著天地或屋企,香燃成彎彎的香灰,燭火跳躍著,把朱紅的燭蠟融成立體的玫瑰。貢品如三牲、果品、茶點等擺滿了桌子,茶壺和幾杯冒著熱氣的清茶,還有自釀的米酒,帶著紅曲米的酡紅,酒香在空氣中洋溢著,感覺這種香火與酒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了。寫到這裡,客名君是想引出客家人的祭祖習俗。
  • 茶亭商街該如何自救
    然而這場繁華的景象並沒有持續多久,作為茶亭商圈的風向標之一的「茶亭裡·星天地」漸漸趨於停擺,除了周邊仍有零星的商戶在勉力維持,最有人氣的萬達世茂影院早已停業;原有的地下商業街區也擱置了近10年時間,多次招商無果,運營躊躇不前;相同困境的還有同屬商圈的茶亭國際,當初的「家居大鱷」--居然之家經過多年經營調整,真正經營的營業面積早已所剩無幾,茶亭商圈的這場美夢最終仍是歸於沉寂。
  • 江浙滬經典入門級徒步路線,千年歷史古道,特適合周末兩日遊!
    徽杭古道「徽杭古道」故名就是安徽到杭州的一條古道,是古時候徽州的商人步行前往杭州經商所走出來的一條古道,可以想像,以前的人們是擔著行李步行從安徽走到的杭州。「徽杭古道」可以說是記載歷史上徽州商人成長的一條古道,俗話說「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當時的徽州,生存資源比較匱乏,自宋朝以來,當地人就不斷向外尋求發展。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了一條條飽含風霜的經商之路,所以說「徽杭古道」也被稱為徽商與浙商奔走的「絲綢之路」。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客家人各時期遷徙路線圖 都說「來了就是深圳人」 第一批來深圳拓荒的就是客家人
  • 望城茶亭瘋了,花兩千萬打造了一個400畝的普羅旺斯花園
    忙完收拾東西下樓吃了碗粉出門了,還是乘著811公交來到了北站,再到北站轉從長沙北站去湘陰途經茶亭的中巴,因為昨天是端午節,所以由平日的15元車票漲到了20。本來是決定直接到武莊花海主題公園附近下車的,後來稀裡糊塗的多坐了幾公裡的路,來到了茶亭花海,下車時還有一個女生也一起在茶亭花海下了車(網名:靜紫),
  • 築夢未來 大愛無邊 長沙馬幫集結茶亭開展愛心助學
    紅網時刻9月15日訊(通訊員 譚可)9月12日,Jeep牧馬人車友會——長沙馬幫組織了一場公益愛心助學活動,40多人組成的愛心車隊從四面八方出發,匯集到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鄉賢文化廣場,為該村8戶困難學生家庭送上了助學金和食用油、月餅、學習用品等愛心禮物。
  • 探訪800年歷史的黃葛古道,途經黃桷埡老街,竟是作家三毛的故居
    重慶城,依山而建,城市之中,就有許多條登山步道,這其中,最著名,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條登山古道,就是位於南山風景區的黃葛古道,這是一條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遠的古道,為什麼這麼說呢?800年歷史的黃葛古道黃葛古道從唐代開通了,經歷了宋,元,明,清的近800年歷史的洗禮,一直延續到本世紀的70,80年代,依然在發揮著它重要的作用,自古以來,這條道路一直起著連接重慶到川黔等地的「茶馬古道」,也被稱之為重慶的「絲綢之路」。
  • 客家人的甜粄
    李雄金 攝 顧曉 記憶中的年味從碾糯米開始,從對甜粄的期待開始。 小時候,每到春節前,奶奶便早早吆喝著陪她一起去離家不遠的碾米廠碾糯米。天還沒亮,我一邊嘟囔著「碾米廠還沒開門呢」一邊不得不睜著迷朦的眼睛下床穿衣戴帽,幫奶奶把滿籮筐的糯米谷挑上。
  • 新一期《客家人》雜誌出版
    本報訊 近日,《客家人》雜誌2020年9月刊(總第43期)出版,雜誌選取著名文化學者楊宏海教授的《一切都緣於那神奇的客鄉》開篇,展現了葉劍英元帥的光輝形象,同時選取詩書畫全能的文壇巨子、嶺南第一才子宋湘,中國象徵主義詩派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李金髮,以及梅縣籍開國將軍肖向榮等,展現給讀者大美故鄉豐富的歷史人文風採。
  • 「卷仔粿」是客家人的美食?
    一周前,鷺客社發布了我寫的一篇名為《美食記憶:關於「卷仔粿」的念想與疑問》的文章,得到讀者的積極響應:娜嚒留言:小時候聽奶奶說,我們也是平和人搬到南靖的。南靖有越南村,越南人逃避戰爭跑來這裡定居,最早粿條就是他們做的,泰國和越南也是這樣叫「粿條」(閩南語)。具體是不是這樣,有待考證,但是越南和泰國人叫「粿條」我是確認過的。
  • 潮汕人與客家人
    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當代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60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他們在商界成就顯著。被譽為「東方猶太人」。
  • 身著藍布衫,心系客家人 | 客家服飾
    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今天,要介紹的是客鄉老街的客家服飾展區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客家人的服飾演變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服飾在中國古代因為織布、印染技術的限制衣服的色彩往往是身份的象徵每個朝代對帝王、官員的服裝都有明確規定
  •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海峽衛視「客家人」十年結碩果
    攝製這個系列紀錄片的,是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組。經過10年的努力,「客家人」電視節目成為客家人的一個文化品牌。「客家人」欄目組以此為綱要,攝製了四集人文紀錄片《尋根客家》,以影像方式系統地把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播遷的歷史文化傳播給觀眾,弘揚了客家精神。 「我們做電視節目,不是空洞的說教,要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客家人」總製片人姜富榮如是說。 2016年,「客家人」欄目組推出大型電視專題片《客家工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