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為千風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禮俗說起

2021-03-02 全球客家名人堂

大年三十,從我小時候開始,每年的這一天,媽媽就照例要在上廳擺一桌子「敬上代人」,讓我們一起「唱喏」。於是,記憶裡就永恆留著這樣的一幅畫:在南方冬日的暖陽裡,在香火的氤氳中,一張圓圓的木桌子,擺在大門口,向著天地或屋企,香燃成彎彎的香灰,燭火跳躍著,把朱紅的燭蠟融成立體的玫瑰。貢品如三牲、果品、茶點等擺滿了桌子,茶壺和幾杯冒著熱氣的清茶,還有自釀的米酒,帶著紅曲米的酡紅,酒香在空氣中洋溢著,感覺這種香火與酒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了。寫到這裡,客名君是想引出客家人的祭祖習俗。

爐香乍熱,誠意殷殷

~唱喏~

農耕文明的溫暖追憶

唱喏(普通話讀ré,客家話讀yā,發音規律如同把「惹」讀成ngiā,韻母均由e變成a),這個儀式在《水滸傳》裡面是很常見的,《西遊記》中常出現「行者向上唱了個喏,更不施禮,百官無不驚恐」的描述。唱喏是古代漢族的交際禮俗,始於東晉,唐宋代特別流行,見尊長,男子雙手作揖,一開始口念頌辭,之後從明朝人寫的《水滸》和《西遊記》來看,就成了不念詞、光作揖的啞喏了。客家話繼承了很多宋朝官話發音,這個詞也就留下來,成為祭祀用語。舊時,祭祀儀式隆重,祭祀時由主司唱讀祭文,並引導參祭人員拜祭,祭祀者如同親聆先祖教誨,這種方式客家人亦謂之「唱喏」,體現客家人敬重先祖之誠。這裡有一組祭祀主司唱讀祭文的例子:「主祭裔孫就位,配祭裔孫各就位,司事者各司其事。奏樂。跪。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祭酒。獻酌,再獻酌,三獻酌。」隨時代變遷,宗族眾祭的方式淡化,「唱喏」,就是特指把持香、念祝詞或念祈求語、鞠躬致拜的基本過程。現在,保留了各家家祭和祠堂公祭,儀式仍在,卻簡化了。

給天地神明、列祖列宗唱一個大喏

小時候看著媽媽忙碌地敬天神祖先,聽她邊唱喏(yā),邊口中喃喃地念念有詞,然後讓我們一起唱喏,四方都要唱(對著屋子是拜周遭的「上代人」,對著天地是拜從天而降的「天地神明」),舉著點燃的香邊鞠躬作揖邊在心中許願。而我小時候許願往往有些笨拙,一來怕漏了,二來怕說太多給神明負擔了反而不成。媽媽說香一燃,「上代人」和「天地神明」就從天上來享用供品了。這個說法曾經讓當初年少的我無限遐想,想像空氣中有隱形的「神明」下來吃喝,想像他們是不是像美人魚變成的透明泡沫,不過想像中的「神明」既然有護佑我們的神力,我想像中神明都是帶著像梅州的冬日暖陽一樣的微笑,可能還有太上老君一樣的白鬍鬚在陽光下閃耀著魔幻的光芒……拜完之後,媽媽會把香分插到燭臺(天地祖宗)、門楣(門神)、灶臺(灶宮)、溪邊巖石(伯公)等地,然後會給各天神、「上代人」燒一些「衣紙」。

客名君描述的唱喏家祭過程,是作為當年一個梅州客家孩童看到的普通人家祭祖的日常,這叫「家祭」;如果是大戶人家或者圍屋,還需要在祠堂裡面拜祭,這叫「公祭」,儀式非常隆重、講究,除了牲醴財帛、香燭喜爆、作揖唱喏,之前可能還有三跪九叩吧。客家這個民系,對祖先的敬仰,是骨子裡的自然而然,歷來都是十分注重對先祖的膜拜祭祀,這反應了中原漢族農耕文明的溫柔敦厚,也反應了遷徙中所需要的靈魂歸依和作為向心力的信仰。每年除了最重要的春節祠祭、清明節墓祭以外,中元節(即農曆七月半)一般還有舉辦家祭。我剛到北方時,發現很少人提及祭祖這件事,當時反而覺著很奇怪。

~祖先~

帶著祖宗遷徙的客家人

我曾問過媽媽,「上代人」是誰?「天地神明」是誰,怎麼看不見?他們是怎樣吃的?怎麼吃完我看不到?媽媽只是淡然而深信地說,上代人,公太婆太(曾祖父曾祖母),以及「從前先往擺」的歷代祖先們;陽光照過來,他們就吃過了。然後讓我們把茶和酒喝了,說小孩子吃過「天地神明」享用過的供品,將一年平安、讀書「過會」(敏慧的意思)。然後我每次就很聽話地喝了,果然很好喝(因為媽媽釀酒的手藝還不錯),只是偶爾會想多,想起《西遊記》裡面悟空和八戒在車遲國讓人喝過的「聖水」,想著這個魔幻的梗,心中一樂……

供品如蘋果(平安)、發粄(發財)、

桔子(吉祥)、甜粄(甜蜜)……

客家民系,名字裡面帶著個「客」字,一方面相對於「土」而言,有著衣冠南渡、輾轉遷徙、篳路藍縷、客居他鄉的心酸,另一方面也帶著勇猛精進、辛勤闖練、開拓異域、開枝散葉的豪邁。帶著這一頭心酸一頭豪邁,客家人卻秉持著慎終追遠的精神,所謂「克勤克儉繩祖武,課耕課讀貽孫謀」。客家人,是帶著祖先遷徙的。《龍川縣誌》中記載「葬後或十年,或十數年,掘開易棺,貯骨於瓷罌(客家人稱為金罌、金埕),名曰金罐。」提到了客家人埋葬祖先的二次葬習俗,又叫撿金,一開始時臨時墓葬,不立碑,三四年後再起骨,放於陶罐,等子孫正式安頓下來之後,再二次葬,正式讓風水先生擇地定葬,並立上石碑,整個過程和儀式有著嚴格的要求,需要請風水先生操作。根據遷徙的現實情況,二次葬可能多次進行……當客家人最終在某地安定下來,就會對先祖骨骸進行一次最終的安葬,相當於給先祖安定的歸宿。

客家人的這種習俗,恐怕是全世界獨有的了。為什麼要進行這麼麻煩的二次葬?客名君覺著原因主要有二,一者撿金其實是將先祖骨骸寄葬,目的是適於客家人四處遷徙的生活;二者,這反應了客家人骨子裡「慎終追遠」的古漢族傳統精神,極其重視祖先的安寧和血親鏈條之歸依,尤其是一些中原貴胄之後代,會更珍視那種彌足珍貴的血緣、德行方面的聯繫吧,「不吝祖德」,相當於心靈的歸宿,也有著永恆的教化作用。

從字義來看,「祖」就是「本」,「宗」就是「根」。客家人的遷徙,不像候鳥那樣可能歸來,人一上路,很可能終生與他們的父母親人以及祖先訣別,因此,他們在收拾行裝時,會帶族譜、祖宗畫像、牌位、香爐等。族譜記載著祖先原籍和遷徙的過程、原因、世系表、學經歷、特殊事蹟、遺訓以及嘉行美德和信仰,使後代子孫能明白家族的歷史,一方面不致忘本,另一方面也有教化作用。族譜是家族歷史文獻,是考證祖先宗支緒統、辨別家族世系的依據,即使千裡之外也可保持與故鄉宗族之間的血緣聯繫;若丟失了族譜,就等於割斷了與故鄉宗族之間的聯繫。有的客家人還將自己祖宗的畫像、神主牌位以及香爐一路攜帶而來,如果有很多兄弟的家庭,各自遷徙時,祖輩物品就按輩分排行次序分帶,有的甚至眾多兄弟就到香爐缽中用紅紙包上一點香灰,到了新的地方後,再放進新添置的香爐缽中。此外,對於那些父母已逝,而家鄉又沒有親屬留守祖宗墳塋的客家人來說,遷徙之後就意味著與自己祖宗的永遠舍割。因此,客家人會想盡辦法,隨身背負祖宗遺骸一同上路……

~遷徙~

夾雜著艱辛和夢想的挪移

客家人為何叫客家人?為何遷徙?。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贛南、閩西、粵東,那裡有29個縣是「純客縣」。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現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中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徵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遊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後續又有許多客家人為產業、遊學等因素主動播遷到世界各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了解了這個常識,則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客家人背著祖先遷徙的淵源。

~千風~

慎終追遠是絕妙的儒式制度安排

不管遷徙到何方,不管生存環境優劣,可以說,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宗祠。這種對於祖先的信仰,簡而言之,就是儒家裡面的孝道和「不忘本」,對民族凝聚和民性教化有著天然的重要意義。《論語》裡面,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也。「慎終」,思考人在天地間的終極意義;「追遠」,追念聖賢先人的賢德。儒家認為,人人都這麼思考,則民德自然就溫良敦厚了。客家人堅持代代相傳修族譜,不論是遷徙到印度某個旮旯,還是模里西斯的一個小島,還是逝於某場戰爭,在族譜上,都會記著他們的名字。除非一些特別原因,例如清末修族譜時,可能要刻意迴避太平天國高管的名字。今年客名君的老家,又開始更新族譜了。這種傳承,一方面能祚延宗脈,使漢人通過血緣鏈條找到靈魂歸宿。之前客名君在寫客家人的長相時,引用過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論文,說明客家人的染色體基因與中原漢族的一脈相承,這實際上是客家人這種傳統精神的物質印證。

他信、英拉到梅州豐順祭祖

(圖片來自「泰國星暹傳媒」)

另一方面,慎終追遠,「前尊古人,後啟來者」,能夠教化後代不辱祖德,祖先賢良或高貴的歷史記憶,成為對後代一種美好的護佑,成為激勵後代的精神力量,能夠教化後代不辱祖德,行事坐臥,不吝於宗,上有列祖列宗三尺神明呢,焉能不謹慎?漂洋過海的劫後餘生,異域他邦的陌生艱險,不怕,有先人佑護著呢。由此,漢族人通過子孫慎終追遠的香火祭祀,使靈魂永生。如此想來,自然會覺著中原漢族的這種儒式制度安排,簡直太絕妙了!通常祖宗牌位上所刻的不過二、三十代,祠堂所刻的也不過百代,又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上代人」,成為「今之古人」……

寫到這裡,客名君想起了一首歌——I am A Thousand Winds,以詩的手法,述說了關於祖先信仰的溫暖,作為這篇的結尾吧。由明誠子結合英文版和日文版歌詞內容,為本文填了中文詞。寫完這首詞,大年二十九當晚看梅州的天空,滿天星鬥,小時候常常看到的室女座和北鬥星清晰如初,而耳畔拂過的微風清甜如昔,這對於一個久處深霾的遊子,簡直是奢侈品。《化為千風》的歌詞大意,又讓我想起小時候摘當梨,最好吃、最烏溜的當梨,往往是在那些勒著文字的方正青石旁邊……祝大家新春快樂!全球同樂!

化為千風

英文詞:無名氏
日語詞:新井満
中文詞:明誠子

當你念著我的名字 追憶久遠往昔
請不要哭泣 我並沒有離開這片土地
化為千風 我已化作千萬縷微風
翱翔在遼闊無垠的藍天裡

秋天我化為金色陽光 照耀著田地
冬天我化作白雪 靜放光芒如鑽石
晨曦微露時 我化成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幕降臨時 我化作星辰溫柔守護你

當你念著我的名字 追憶久遠往昔
請不要哭泣 我並沒有離開這片土地
化為千風 我已化作千萬縷微風
翱翔在遼闊無垠的藍天裡……

聲明:本文由客名君整理原創,圖片大部分為本人親拍,版權歸原作者。歡迎關注、轉發!歡迎關注「全球客家名人堂」公眾號,轉載需授權,請聯繫微信號cayfen。

關聯閱讀——》》》

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研究客家文化  |  著名史學家郭華榕教授

客家人的長相是怎樣的?為什麼?

陽明子誕辰544周年,來看看這位曠世聖賢對客家人的影響

太平天國時代的客家人(綜述,下)

過去外國人對客家人的評價

李金髮筆下的故鄉——廣東梅縣(多圖預警)

客家名人堂公眾號的LOGO設計說明

相關焦點

  • 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中元節祭祖必讀)
    一、三大傳統祭祖節日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裡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一、清明節,在春分後第十五日,又叫踏青節;二、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鬼節;三、十月一,又叫十月朔、寒衣節、冥陰節。二、春秋兩祭
  • 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人們相信祖先的靈魂會如同其他神祗一樣,對自己的子孫有施福降禍的能力。所以古人敬禮祖先,求其施福避禍,並供奉祭獻,這就是祭祖的由來。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古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的時候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有著很高的意義。
  • 鄭京和小提琴演奏《千風之歌》化為千風,保護你
    生命如造物主的萬物,耀眼如光如日,微小如塵埃,如亙古吹來的風,又渺無所終.如莊生的蝶,破蛹羽化翩翩而去,我是蝶抑或蝶是我?我是風抑或風是我?印地安古老的靈魂和東方哲人思想奇妙的吻合!有一天我們會逝去,卻從不曾消失,或許我們永遠存在,如那無垠的宇宙,或許我們又從未存在? 不要站在我的面前為我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不曾離去.
  • 梅州客家人拿什麼來祭祖?這組老照片告訴你真相……
    客家人對土地的崇拜,已從自然神崇拜轉化為對保護神的崇拜,稱土地神"公王"、"社官"、"龍神伯公"、"福德伯公"等。 "伯公"神位隨處可見,伯公廟的對聯是"神恩施大化,厚德載群生",有些廟有祀伯公偶像,但大部分僅有一塊石碑或木牌,或一張紅紙,或一塊石頭,有些連廟都沒有,乾脆就是幾塊石頭。
  • 春節禮俗與春節詩詞: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鬢明朝又一年
    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連串充滿希望的日子。《禮記·月令》曰:「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意思是從春節開始,萬物隨即步入新一輪美好的輪迴。春節禮俗春節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形成了眾多禮俗,部分禮俗隨著社會的變遷消失,還有相當一部分則保留至今。小年小年一般在農曆十二月的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宋人認為舊歲新年在這一天交接,又稱「交年」。小年的主要習俗是祭灶。祭灶很受古人重視,在先秦時被列為五祀之一,祭品也很豐盛,《後漢書》載陰子方以黃羊祭灶,《荊楚歲時記》「以豚酒祭灶神」。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冬至節日祝福|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相關內容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說到「客家人」,大家也許都聽過這個詞,作為漢族八大民系中唯一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由於方言和習俗都相當特立獨行,有時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少數民族,那麼客家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又是從哪來的名字?為啥這麼奇怪?
  • 清明祭祖儀式參考
    中國人遵循「慎終追遠」的古訓,每當祭祀節日來臨時,都會把家譜家規、遺像靈位等供於家中或親往墓地,擺好香爐供品,焚香叩拜,祈願先祖安息永固,福佑後輩幸福安康。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我們供奉給祖先的食物,源於古代殺牲取血以祭,故稱血食。
  • 湛江雷州有個傳統的節日,叫男人節
    湛江雷州有個傳統的節日,叫男人節。在湛江雷州,有一個傳統的節日叫「男人節」,這個節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雷州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百官放假休息,安身靜體。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冬至是雷州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也是民間的「男人節」。因為這一天祭祀活動,只有男人才有資格參加。
  • 客家人是屬於哪裡的?老祖宗都是從江西過來的?這事得從頭說起!
    在我國的南方可以說是有著很多不同地域來的人,在我國的南方,可以說有著很多的客家人了,很多人對於客家人都是不了解的,很多人都接觸過客家人,對於客家人都是有著不一樣的看法的,但是在客家人的一些記載中,可以說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是來自於江西的,但是很多人覺得說,為什麼客家人都是來自江西呢?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_北京中公...
    在中國,不同的節日是有不同的習俗的,那麼每個節日的習俗都是什麼呢?一、春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 你知道為什麼七月十五要祭祖,為什麼要燒紙錢嗎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按時間來論,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運勢、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運勢。祭祖是改運的最快途徑,每當清明、中元兩節的時候,我們就要到祖墳前燒紙,給逝去的親人送錢,這是中國的習俗,是孝順子女悼念親人的方法。但有一點,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給親人上墳燒紙錢,以孝舉來寄託哀思的同時,自己的運氣也會改變!說這多其實就一字——孝。這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那你知道為什麼要燒紙嗎?
  • 紅白喜事大瘦身 台州婚喪禮俗整治涵養文明新鄉風
    鄭玉忠說,得益於去年推行的婚喪禮俗新規,酒席簡辦後,他們一家節省了近20萬元開支。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新時代文明生活行動。台州把移風易俗工作作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去年以來,相繼出臺《美麗台州新鄉風涵育行動計劃》和《關於在全市開展婚喪禮俗整治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制定了「十不準」「兩報告」「兩嚴控」等行為規範,在全市範圍開展婚喪禮俗整治工作,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喜慶事宜不辦」的文明新風。
  • 庚子年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祭祖祭祀方法簡述
    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時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一、清明節,在春分後第十五日,又叫踏青節;二、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鬼節;三、冬至祭,又叫冬祭,一陽之始,冬至大如年。
  • 「胞衣跡」在客家人的心裡有著怎樣特殊的含義?
    幾乎每個客家人都有兩個家,一個是「胞衣跡」,一個是自己客居他鄉,落地生根之所在,故為「客家」。對於客家人而言,只有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才代表著一個男人真正的成長,而他們的家族,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開枝散葉,不斷發展壯大。
  • 千風之歌
    有位喪妻的印第安人,因思念亡妻極度傷心,計劃與兒子一起自殺追隨亡妻正在安排後事
  • 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粄」字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漢字,卻因客語保留下來而一直沿用至今。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客家捆粄說起客家人,總讓人以為是少數民族,其實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如今主要居住在贛閩粵邊區等地,還有大量遷到海外。對於客家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如今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客家」這個詞僅僅作為一個稱謂,畢竟以上提到的部分地區,客家人才是原住民。
  • 甌海喪葬禮俗整治新規來了 殯期不超3天花圈不超2對
    甌海喪葬禮俗整治新規來了 殯期不超3天花圈不超2對 2018年06月08日 11:25:54來源:溫州網黃文盈   溫州網訊「喪事殯期原則不超過3天」「擺放的花圈、花籃、花匾總數原則上不超過